第452章 鞍山的宝藏-《铁血西域:开局结果了噶尔丹》

  辽东,鞍山。

  寒风凛冽,吹过光秃秃的山野。

  一支由三十多人组成的队伍,正在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包上,艰难地工作着。

  这支队伍的构成很奇特,有身穿厚皮袄、手持罗盘和地质锤的格物院学者,有经验丰富、沉默寡言的老矿工,还有一队荷枪实弹、负责警戒的士兵。

  他们的领队,是格物院地质所的一名年轻学者,名叫宋应星。他是宋珩之的远房侄子,也是格物学堂第一批毕业生中的佼佼者。

  他们来到这片不毛之地,已经快一个月了。

  “宋先生,我看这地方,鸟不拉屎,连棵像样的树都没有,能有什么铁矿?”一名老矿工,搓着冻得通红的手,抱怨道。

  “是啊,我们都挖了好几个探坑了,除了石头就是土,连块像样的铁矿石都没见到。”

  队伍里的气氛,有些低落。

  他们是奉了皇帝的死命令,前来寻找铁矿的。但鞍山这个地方,在史料上,从未有过任何关于矿产的记载。他们几乎是凭着皇帝“金口玉言”的一句话,就一头扎进了这片荒山野岭。

  宋应星没有说话,他只是蹲下身,捻起一把红褐色的泥土,放在鼻子下闻了闻,又用舌头舔了一下。

  一股淡淡的铁锈味。

  他的眼睛,亮了。

  “继续挖!”他的语气,不容置疑,“就在这里,往下挖!挖穿这层浮土!”

  矿工们虽然不解,但还是执行了命令。

  镐头和铁锹,一下下地砸进冻得坚硬的土地里。

  “当!”

  突然,一声清脆的金属撞击声传来。

  “挖到硬东西了!”一名矿工惊喜地喊道。

  所有人立刻围了过去。

  他们扒开泥土,只见一块巨大的、呈现出暗红色、带着金属光泽的岩石,暴露了出来。

  “这是……”老矿工的眼睛,瞬间瞪大了,“赤铁矿!是上好的赤铁矿!”

  他激动地扑了上去,用手抚摸着那块冰冷的岩石,就像抚摸着绝世的美人。

  “快!快接着挖!”宋应星的声音,因激动而颤抖。

  随着挖掘的深入,他们越来越心惊。

  这根本不是一块矿石,而是一整座山!

  整座小山包,在剥去了表面的浮土之后,几乎就是由一整块巨大的、高品位的赤铁矿构成的!

  “天呐……”

  “发财了……不,是国家发财了!”

  所有人都被眼前这震撼的一幕,惊得说不出话来。

  宋应星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他知道,他们找到了什么。

  他们找到的,不是一座铁矿。

  他们找到的,是大华帝国工业化的基石!是未来无数铁甲舰、无数铁路、无数高楼大厦的脊梁!

  “立刻!用最高级别的信道,给京城发电!”

  宋应星用尽全身力气,对着身后的通讯兵吼道。

  “告诉陛下!”

  “我们找到了!”

  “一座……足以让大华用上百年的……铁矿宝山!”

  ……

  长安,皇城。

  李信收到电报时,正在和工部、户部的几位大臣,商讨着明年开春后的全国水利建设计划。

  当内侍将电报呈上时,李信只是平静地打开。

  然而,当他看到电报上的内容时,即便是他,也忍不住呼吸一滞,心脏猛地漏跳了一拍。

  “富矿,地表裸露,初步探明储量……亿吨以上,品位极高……”

  亿吨!

  这个数字,像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他的心上。

  他前世虽然知道鞍山铁矿储量丰富,但也没想到,会丰富到如此恐怖的程度!而且还是地表裸露的富矿!

  这意味着,开采成本,将低到令人发指!

  “哈哈……哈哈哈哈!”

  李信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猛地站起身,发出了畅快淋漓的大笑。

  殿内的几位大臣,面面相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能让一向沉稳的皇帝,如此失态。

  “天助我也!真是天助我也!”

  李信将电报重重地拍在桌上。

  “众卿,都来看看!看看这是什么!”

  几位大臣凑上前,看完电报,同样是倒吸一口凉气,脸上露出了狂喜和难以置信的神色。

  “亿……亿吨?”户部尚书林则,结结巴巴地问道,“陛下,这……这是真的吗?”

  “千真万确!”

  “传朕旨意!”李信的眼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

  “即刻成立‘辽东钢铁总公司’,由户部、工部、格物院共同管辖!朕要你们,在一年之内,在鞍山,给朕建起一座年产钢十万吨的超级钢铁厂!”

  “铁路!立刻规划从鞍山到沈阳,再到港口(如营口)的铁路!朕要让鞍山的钢铁,能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

  “移民!从关内,向辽东,大规模移民!朕要让鞍山,在三年之内,成为一座拥有十万人口的工业新城!”

  一道道命令,从李信口中发出,每一道,都充满了魄力和远见。

  大臣们被皇帝描绘的宏伟蓝图,震惊得心潮澎湃。

  他们仿佛已经看到,在不远的将来,一座座巨大的高炉,将在辽东的土地上拔地而起,喷吐着火焰和浓烟,将那座宝山,锻造成帝国的刀剑与犁铧。

  就在这时,又一份加急电报,送了进来。

  是来自湖广大冶的。

  电报的内容,同样惊人。

  “大冶铜绿山,发现巨型露天铁矿,并伴生大型铜矿……”

  双喜临门!

  如果说鞍山的发现,是惊喜。那么大冶的发现,就是狂喜!

  一南一北,两大钢铁基地,遥相呼应!

  这彻底解决了困扰李信许久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重工业布局过于集中在北方的战略风险。

  “好!好!好!”

  李信连说三个“好”字。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大华这头巨龙,才算是真正地补齐了腾飞所需的,最坚硬的那块龙骨。

  他重新走到地图前,拿起朱笔,在鞍山和大冶的位置,画上了两颗闪亮的五角星。

  然后,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那片蔚蓝的南海。

  “万事俱备。”

  他轻声说道。

  “只欠……一场决定性的胜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