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路她可看到不少小动物,乖乖嘞,万一有个熊瞎子窜出来……许安宁摇摇头,她不敢想。
这水里还有潜鸟叫,底下也不知道有啥东西,还是得趁天还没黑赶紧过河,不然晚上怕是要吓死。
“必须过去!”许安宁压下喉咙口的不适,语气坚决。
她指向河岸边的竹林,“扎结实的竹筏,尽量让筏子吃水深一点,人坐在上面,离水面远点。用长竹竿撑过去,尽量不要让水溅到身上!”
命令下达,所有能动弹的青壮,都行动起来。
人们挥舞着柴刀、斧头,砍向岸边茂密的竹林,碗口粗的毛竹是首选。
砍下的竹子需要去掉枝杈,变得光滑,然后多人合力拖到河边的造船点。
另一部分人负责搜集一切可用的捆绑材料,老山藤被大量割来,放在地上用石头砸软增加韧性。
许安宁也把上次的天降好绳拿出来,继续投入使用。
在猎户老张的指挥下,选择最粗最直的竹子,并列排放在平整过的河滩上,作为筏子的基础。
在底层竹子上,垂直方向再铺上一层稍细的竹子,形成网格结构,这样能极大增加筏子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
为了增加浮力,使筏子吃水更深、筏面更高,他们一共叠加捆绑了三层竹子。
最终的竹筏看起来厚重而稳固,筏面离水面有相当一段距离。
同时,有人用削尖的长竹竿制作撑筏用的竹篙,长度必须能探到河底。
第一只大竹筏,大概可以载十人左右,在大家伙的力量下制作完成。
七八名青壮将它推入水中,荡开的波纹推开了附近的漂浮物,但那浑浊的河水依然黏附在竹子表面。
筏子平稳地浮在水面上,吃水深度合适,看着很稳固。
众人士气一振。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用竹篙撑河底时,河底的淤泥和不明物体让竹篙打滑,很难发力。
他们不得不尝试像撑船一样,用竹篙在河底划动来提供前进的动力。
每一批人登上竹筏,都像是一场对神经的考验。
“咯噔!” 竹竿碰到了水下的什么东西,软中带硬,吓得撑竿的人差点松手。
一条水蛇突然从一具漂浮的动物尸体下游出,几乎擦着竹筏边缘滑过,引得筏上的人一阵低呼,全身紧绷。
最可怕的是,当竹筏经过那具人脸朝下的浮尸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扭开头,生怕它会突然翻过来。
越到河心,那股腐烂的恶臭越发浓烈,即使蒙着口鼻也无法完全阻挡。
没有惊涛骇浪,只有死水微澜,这种平静反而放大了所有细微的恐惧。
一片树叶落在水面的声音都格外清晰。
边上的逃难者全程目睹,从最初的怀疑到后来的惊讶,最后变成了敬佩和渴望。
终于,第一只竹筏有惊无险地抵达对岸。
筏上的人跳上岸,第一件事就是冲到一边干呕,或者拼命拍打检查全身,生怕沾上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后续的渡河在极度压抑和恶心中有序进行。
人们用布蒙住口鼻,尽量不去看水面。
孩子们被大人紧紧搂在怀里,蒙上眼睛。
每次竹竿触底,或者有东西轻轻擦过筏底,都会引起一阵恐慌的骚动。
当许安宁带着最后一批人抵达对岸时,胡大夫立刻指挥人用带来的药粉给接触过河水的人擦手,并分发一些预防瘟疫的草药汤。
那些逃难者看到他们成功渡了河,一个个怯生生地走了过来。
他们大约有十几个人,个个面黄肌瘦,眼神惶恐。
“各位,好汉……”为首的一个青壮年拱着手,“能,能不能让俺们也沾个光,顺着这筏子过去?”
“俺们也是逃难的,没活路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许安宁和迅风。
迅风低声道:“许姑娘,人多口杂,而且粮食……”
许安宁看着他们被恐惧折磨得不成人形的样子,以及他们身上带着的粮食。
又看了看身后虽然疲惫但已安全过河的自己人。
收编,有风险,但也是机会。
粮食压力更大,人员成分复杂,但这些都是青壮劳力,虽然现在虚弱,但以后是宝贵的人力资源。
而且,见死不救,会寒了自家队伍的心,也与阿暖想要建立的仁义之师的形象不符。
她往河边走了走:“可以一起走。”
难民们脸上刚露出狂喜,许安宁的语气严肃:“但有三条规矩,必须遵守!”
“过河后,必须听从统一安排指挥,不准私自行动!”
“粮食你们先紧着自己的吃,有力气就要干活,守夜、探路、寻找食物,不能白吃!”
“若有异心,或危害队伍,严惩不贷!能做到,就一起走。做不到,现在就请自便!”
她的条件清晰而强硬。
难民们哪敢不依,纷纷跪地磕头,指天发誓一定遵从。
许安宁让迅风安排人协助他们过河,并低声对迅风说:“迅风大哥,安排几个信得过的兄弟,暗中留意他们。非常时期,不得不防。”
迅风点头,对许安宁的处置心服口服。
既展现了仁慈,也立下了规矩,更保持了警惕。
队伍再次扩大,虽然前路未卜,但经历共患难,又吸收了新血,隐隐有了一种更强的凝聚力。
而对岸更远处的山林中,似乎又有几双窥探的眼睛,在观察着他们这支成功渡河的队伍。
另一边,与许安宁等人分别后,阿暖按照迅风指点的路,凭借方向感,她很快找到了那个隐蔽的山坳。
两匹战马还在藏的好好的,看到伙伴安然无恙,阿暖冷峻的脸上闪过一丝缓和。
她牵着两匹马,折返向东。
在通往官道的一处林间岔路,她从行囊中取出几件准备好的破旧衣物,将它们撕扯、沾泥,散落在通往东面的官道上,制造出流民仓皇东逃的假象。
仔细看着无误后,她立刻调转方向,策马向西。
舍弃所有显眼路径,专挑最险峻难行的密林走。
马蹄裹着厚布,最大限度地消除了声响。
途中,她数次敏锐地察觉到远处官道上的马蹄声和林中暗处可能存在的斥候气息。
每一次,她都提前预判,或隐匿,或迂回,总能有惊无险地避开。
她的全部精神都集中于感知环境和操控马匹,在寂静中日夜兼程,除了必要的饮马和极短暂的歇息,她基本上没有停顿。
这水里还有潜鸟叫,底下也不知道有啥东西,还是得趁天还没黑赶紧过河,不然晚上怕是要吓死。
“必须过去!”许安宁压下喉咙口的不适,语气坚决。
她指向河岸边的竹林,“扎结实的竹筏,尽量让筏子吃水深一点,人坐在上面,离水面远点。用长竹竿撑过去,尽量不要让水溅到身上!”
命令下达,所有能动弹的青壮,都行动起来。
人们挥舞着柴刀、斧头,砍向岸边茂密的竹林,碗口粗的毛竹是首选。
砍下的竹子需要去掉枝杈,变得光滑,然后多人合力拖到河边的造船点。
另一部分人负责搜集一切可用的捆绑材料,老山藤被大量割来,放在地上用石头砸软增加韧性。
许安宁也把上次的天降好绳拿出来,继续投入使用。
在猎户老张的指挥下,选择最粗最直的竹子,并列排放在平整过的河滩上,作为筏子的基础。
在底层竹子上,垂直方向再铺上一层稍细的竹子,形成网格结构,这样能极大增加筏子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
为了增加浮力,使筏子吃水更深、筏面更高,他们一共叠加捆绑了三层竹子。
最终的竹筏看起来厚重而稳固,筏面离水面有相当一段距离。
同时,有人用削尖的长竹竿制作撑筏用的竹篙,长度必须能探到河底。
第一只大竹筏,大概可以载十人左右,在大家伙的力量下制作完成。
七八名青壮将它推入水中,荡开的波纹推开了附近的漂浮物,但那浑浊的河水依然黏附在竹子表面。
筏子平稳地浮在水面上,吃水深度合适,看着很稳固。
众人士气一振。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用竹篙撑河底时,河底的淤泥和不明物体让竹篙打滑,很难发力。
他们不得不尝试像撑船一样,用竹篙在河底划动来提供前进的动力。
每一批人登上竹筏,都像是一场对神经的考验。
“咯噔!” 竹竿碰到了水下的什么东西,软中带硬,吓得撑竿的人差点松手。
一条水蛇突然从一具漂浮的动物尸体下游出,几乎擦着竹筏边缘滑过,引得筏上的人一阵低呼,全身紧绷。
最可怕的是,当竹筏经过那具人脸朝下的浮尸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扭开头,生怕它会突然翻过来。
越到河心,那股腐烂的恶臭越发浓烈,即使蒙着口鼻也无法完全阻挡。
没有惊涛骇浪,只有死水微澜,这种平静反而放大了所有细微的恐惧。
一片树叶落在水面的声音都格外清晰。
边上的逃难者全程目睹,从最初的怀疑到后来的惊讶,最后变成了敬佩和渴望。
终于,第一只竹筏有惊无险地抵达对岸。
筏上的人跳上岸,第一件事就是冲到一边干呕,或者拼命拍打检查全身,生怕沾上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后续的渡河在极度压抑和恶心中有序进行。
人们用布蒙住口鼻,尽量不去看水面。
孩子们被大人紧紧搂在怀里,蒙上眼睛。
每次竹竿触底,或者有东西轻轻擦过筏底,都会引起一阵恐慌的骚动。
当许安宁带着最后一批人抵达对岸时,胡大夫立刻指挥人用带来的药粉给接触过河水的人擦手,并分发一些预防瘟疫的草药汤。
那些逃难者看到他们成功渡了河,一个个怯生生地走了过来。
他们大约有十几个人,个个面黄肌瘦,眼神惶恐。
“各位,好汉……”为首的一个青壮年拱着手,“能,能不能让俺们也沾个光,顺着这筏子过去?”
“俺们也是逃难的,没活路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许安宁和迅风。
迅风低声道:“许姑娘,人多口杂,而且粮食……”
许安宁看着他们被恐惧折磨得不成人形的样子,以及他们身上带着的粮食。
又看了看身后虽然疲惫但已安全过河的自己人。
收编,有风险,但也是机会。
粮食压力更大,人员成分复杂,但这些都是青壮劳力,虽然现在虚弱,但以后是宝贵的人力资源。
而且,见死不救,会寒了自家队伍的心,也与阿暖想要建立的仁义之师的形象不符。
她往河边走了走:“可以一起走。”
难民们脸上刚露出狂喜,许安宁的语气严肃:“但有三条规矩,必须遵守!”
“过河后,必须听从统一安排指挥,不准私自行动!”
“粮食你们先紧着自己的吃,有力气就要干活,守夜、探路、寻找食物,不能白吃!”
“若有异心,或危害队伍,严惩不贷!能做到,就一起走。做不到,现在就请自便!”
她的条件清晰而强硬。
难民们哪敢不依,纷纷跪地磕头,指天发誓一定遵从。
许安宁让迅风安排人协助他们过河,并低声对迅风说:“迅风大哥,安排几个信得过的兄弟,暗中留意他们。非常时期,不得不防。”
迅风点头,对许安宁的处置心服口服。
既展现了仁慈,也立下了规矩,更保持了警惕。
队伍再次扩大,虽然前路未卜,但经历共患难,又吸收了新血,隐隐有了一种更强的凝聚力。
而对岸更远处的山林中,似乎又有几双窥探的眼睛,在观察着他们这支成功渡河的队伍。
另一边,与许安宁等人分别后,阿暖按照迅风指点的路,凭借方向感,她很快找到了那个隐蔽的山坳。
两匹战马还在藏的好好的,看到伙伴安然无恙,阿暖冷峻的脸上闪过一丝缓和。
她牵着两匹马,折返向东。
在通往官道的一处林间岔路,她从行囊中取出几件准备好的破旧衣物,将它们撕扯、沾泥,散落在通往东面的官道上,制造出流民仓皇东逃的假象。
仔细看着无误后,她立刻调转方向,策马向西。
舍弃所有显眼路径,专挑最险峻难行的密林走。
马蹄裹着厚布,最大限度地消除了声响。
途中,她数次敏锐地察觉到远处官道上的马蹄声和林中暗处可能存在的斥候气息。
每一次,她都提前预判,或隐匿,或迂回,总能有惊无险地避开。
她的全部精神都集中于感知环境和操控马匹,在寂静中日夜兼程,除了必要的饮马和极短暂的歇息,她基本上没有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