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寻找组织-《烽火涅盘抗日血泪》

  大雪封山,饥饿如影随形,但比物资匮乏更让杨帆感到焦灼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孤悬感”。野狼峪的战斗、军旗的升起、乃至违抗南京命令的抉择,都让他和这支队伍站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他们拥有战斗的意志和初步的力量,却如同航行在黑暗大洋中的孤舟,缺乏灯塔的指引,看不清历史的潮流与远方的航道。

  夜深人静,炭盆里微弱的火光映照着杨帆紧锁的眉头。他反复翻阅着那几本已被翻得卷了边的、从南洋传来的小册子,上面零散地提及了中国共产党在南方领导的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他也无数次回忆起与陈明私下交谈时,对方偶尔透露出的、关于那支被称为“红军”的队伍的理念与纪律。一种模糊却强烈的认知在他心中越来越清晰:要想真正扛起抗日救国的大旗,在这复杂的局势中生存并发展下去,仅仅依靠军事力量和朴素的爱国热情是远远不够的。他们需要更明确的政治纲领,更科学的斗争策略,需要融入那个在南方星火燎原、代表着中国未来的强大组织。

  “我们必须找到共产党。”杨帆在团部核心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这个想法,声音不高,却掷地有声,“只有他们,能给我们指明方向。只有融入全国抗战的大局,我们才不会成为无根的浮萍。”

  陈明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与激动,他重重地点了点头:“我同意。党的抗日主张是坚决的,他们的组织能力和战略眼光,正是我们目前最缺乏的。”

  铁柱挠了挠头,他对什么“政治纲领”理解不深,但他相信杨帆的判断:“大哥你说找,那咱就找!只要能打鬼子,跟谁合作都行!”

  决心已定,行动立即展开。然而,寻找组织的道路,比他们预想的要艰难百倍。

  第一次尝试,他们派出了以原地下党员、现保卫科骨干老周为首的三人小组,计划秘密前往关内,寻找党的关系。老周经验丰富,意志坚定。他们化装成商人,带着杨帆的亲笔密信和部队情况的简要报告,消失在向南的山林中。一个月后,仅有的一名年轻战士浑身是伤、奄奄一息地爬回了营地。他带回的消息是:他们刚接近山海关,就遭遇了日伪军的严密封锁和盘查,老周为了掩护他们,主动暴露吸引敌人,生死不明,另一名同志也在突围中牺牲。密信被迫销毁。

  第二次,他们尝试利用秘密电台,按照陈明记忆中极其模糊的、可能属于地下党的联络频率,在深夜发出试探性的信号。信号断断续续发送了十几个夜晚,消耗着宝贵的电池,回应他们的,除了无尽的电流噪音,就是日军侦测台越来越近的定位干扰。为了保住电台,他们不得不停止呼叫。

  第三次,他们得知在更北方的深山老林里,可能存在一支由共产党人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活动的消息。这次,杨帆派出了赵老黑手下最精干的侦察员小郭,他熟悉山林,机智勇敢。小郭独自一人,携带少量干粮,向北寻找了两个月。当他历尽千辛万苦,几乎变成野人般返回时,带回来的却是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那支游击队确实存在过,但在不久前的一次日伪军大规模围剿中被打散,首领牺牲,余部不知所踪,线索彻底中断。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像一盆盆冰水,浇在杨帆和核心骨干的心头。联络员的牺牲,让杨帆倍感痛惜和内疚;希望的燃起又破灭,考验着每个人的耐心和信念。

  “难道……我们就真的只能靠自己,在这黑夜里摸索了吗?”一次失败的消息传来后,铁柱忍不住闷声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沮丧。

  指挥所里气氛压抑。陈明默默擦拭着眼镜,掩饰着内心的焦虑。就连一向坚定的赵老黑,也眉头紧锁。

  杨帆走到炭盆边,拿起一根木柴,拨弄着里面将熄未熄的炭火。火星在黑暗中明灭不定,如同他们此刻的处境。

  “不。”杨帆的声音在寂静中响起,异常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我们不能放弃。老周他们不会白死,小郭的辛苦也不会白费。这条路走不通,我们就换一条;这个方向找不到,我们就试另一个方向!”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众人,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而坚定:“共产党既然能在南方搞出那么大的声势,在东北也一定还有火种!他们可能隐藏得更深,活动更隐蔽。但我们只要坚持抗日,坚持为老百姓打仗,我们的行动本身,就是最好的信号!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放弃寻找,组织,也一定会想办法找到我们!”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点着广袤的东北大地:“扩大我们的活动范围!加强和各路抗日武装的联系,哪怕是极小的山林队、红枪会!在老百姓中扎根更深!我们要让‘东北抗日救国军独立第一支队’这面旗帜,飘扬在更多的地方!让所有人都知道我们的存在,知道我们的主张!”

  寻找组织的道路布满荆棘,一次次碰壁,一次次牺牲。但杨帆心中的信念却愈发清晰:他们必须找到那盏指路的明灯。这不仅关乎这支部队的生死存亡,更关乎他们为之奋斗的事业,能否通向光明的未来。只要火种不灭,寻找就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