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的月考,其规格和严肃程度,几乎与正式的科举考试看齐。
号舍、密封、誊录、巡场,一应俱全。
所有学子都绷紧了神经,摩拳擦掌,准备在这第一次正式亮相中检验自己的成色,争夺那份荣耀与实实在在的奖励。
压力最大的当属王富贵。
入学考核他排名下游,这次他发了狠心,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整日里不是捧着经义诵读,就是埋首疾书文章,人都熬得有了些黑眼圈,但令人称奇的是,他竟没瘦下去。
显然是化压力为食欲,将带来的吃食消耗了大半。
王富贵还时常握拳立誓:“此次月考,必较入学前进十名!否则……否则我一个月不吃肉脯!”
陈耀祖也感到了压力, 孙清浩这位出自八大世家之一孙家的才子,家学渊源,底蕴深厚。
除了在算学、律法等“杂学”上陈耀祖偶能凭借前世思维取胜一二,在传统的经义、诗赋方面,孙清浩展现出的深厚功底和斐然文采,常常稳居头名。
陈耀祖明白,欲夺第一,绝非易事。
对方拥有他难以企及的藏书资源高水平启蒙教导,加之本身天赋极高,冷静自律。
但他并未气馁,反而激起了更强的斗志。
他给自己定下目标:“半年之内,必要与对方并驾齐驱;一年之期,定要重回巅峰!”
他将孙清浩视为一座需要翻越的高山,每一次课堂交锋,每一次课后钻研,都成了他积累脚步的过程。
人总归要有一个目标,为了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他反而十分享受。
鸿儒月考之所以令人如此重视,皆因其竞争激烈,且奖励极为诱人:
一、按成绩分班:月考成绩直接决定下个月在甲、乙、丙等班级的归属,关乎资源和面子。
二、藏书阁权限:前十名者可进入藏书阁第二层阅览整整一月!
其中多有孤本、珍本、大儒注解,对外秘而不宣,是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宝地。
三、大儒授课:可获得聆听书院山长亲自授课的宝贵机会,往往一语点醒梦中人。
四、银钱奖励:实实在在的鼓励。第一名赏银十两,第二名八两,第三名五两,第四至第十名亦有三两。
这对于并非皆出身富贵的学子而言,是笔不小的资财。不过对于鸿儒书院的学子来说,这笔银子虽然并不多,但这都是荣誉。
五、扬名机会:优秀文章诗赋,经书院“惊才堂”评审后,会遴选佳作刊印成册,分发至大夏各大学府,甚至就连京城也算是小有名气。
一旦入选,声名鹊起,对日后科举仕途大有裨益。
如此重利之下,整个书院都陷入一种紧张的静谧之中。
夜读的灯火熄得越来越晚,斋舍间串门闲聊的几乎绝迹,连食堂里吃饭时,都常见有人一手拿筷,一手持书。
陈耀祖他们也自动调整了作息,加入了挑灯夜战的行列。
月考之日,终于在万众瞩目又暗自紧张中到来。
一连三日,气氛肃穆。
考场就设在书院最大的明伦堂内,一人一桌,间距拉开,有专门的号牌。
学监、教习来回巡视,目光如炬。
试卷下发时,只有纸张摩擦的沙沙声,空气凝重得能滴出水来。
陈耀祖深吸一口气,展开试卷。
题目覆盖面极广,难度确实不亚于科考,甚至有些策论题目更为大胆开放,直指时弊。
他沉心静气,先从有把握的经义题入手,力求准确精当。
诗赋题出了《咏菊》,他斟酌良久,结合秋日书院所见与自身感悟。
尽力写了一首格律工整、意境不算俗套的七律,虽自觉未必能拔得头筹,但也算中规中矩。
看到算学题时,他心中略感失望。
题目虽涉及一些实际应用,但难度并未超出他的预期,甚至有些前世初中数学的水平便能解决。
这让他依靠算学大幅拉开分差的打算落了空。“看来,只能在经义基础和策论上尽力追分了。”他暗忖。
然而,接下来的律法题给了他信心。
题目是一个复杂的田产纠纷案例,涉及继承、抵押、契约有效性等多个层面。
陈耀祖凭借其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对律条理解的清晰脉络,抽丝剥茧,论证严密,写得条理分明,一气呵成。
最后一日,压轴的策论题发下。考题只有五个字:“民以食为天”。
又是民生!陈耀祖精神一振,这道题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做。
他闭目沉思片刻,将前世所知的农业知识、经济理念与这个时代的现实相结合,腹稿渐成。
他提笔蘸墨,文思如泉涌:
“盖闻圣王治世,重农固本。食者,民之命也,国之基也。
然则今之食天,岂独在于五谷丰稔乎?臣窃以为,其要有三:一曰辟源,二曰畅流,三曰节用。……”
辟源,他并未停留在劝课农桑的空泛之论,而是具体提出:
可效仿古法并推陈出新,如因地制宜推广新粮种,兴修水利,改进农具。
鼓励垦荒并给予税赋优惠,使地无遗利。
畅流,他着重论述了流通的重要性:“谷贱伤农,谷贵伤民”。
建议官府当平抑粮价,建立常平仓;修缮官道,降低漕运损耗与商税,鼓励粮货流通。
使“北粟可南调,南稻能北运,虽遇灾荒,亦可调剂盈虚,不致饥馑遍地”。
节用,他则指向了奢侈浪费之风:“朱门庖厨臭,路有冻死骨”。
提倡俭朴之风,反对过度酿酒耗粮,并提出可研究粮食储存技术,减少霉变虫蛀之损。
最后,他总结道:“故善谋国者,必使野无旷土,市无闭籴,仓廪实而知礼节。食天之事,非独农事,实乃政事也。
必通盘筹划,上下同心,则天虽或有灾,人亦可胜天,食天永固,社稷长安。”
全文逻辑严密,见解深刻,既有传统儒家的重农思想,又融入了超越时代的宏观经济学视角和具体的技术性建议。
文笔扎实,言之有物,绝非寻常学子空泛的道德文章可比。
陈耀祖写完,通读一遍,自觉已将所能发挥到了极致。
特别是看着自己这一手愈发有风骨的字迹,那是满意非常。
拥有着丁老大人的墨宝,临摹字帖,我加上自己报的君子六艺当中的书。
他的字迹也算是突飞猛进,写的一手好字,的确是让写的或者是看的人都心情舒畅。
三日后,考试结束的钟声敲响。
明伦堂内顿时响起一片混杂着解脱和疲惫的长吁短叹。
众人交卷而出,有的面色苍白,有的兴奋讨论,有的则愁眉苦脸、唉声叹气。
连续三日的精神高度紧绷,一旦松懈,巨大的疲惫感便如潮水般涌来。
好在书院体恤,考后直接放假两日。
学子们也顾不得多想成绩了,此刻只有一个念头:回家!睡觉!
陈耀祖四人拖着疲惫不堪却异常亢奋后的身躯,简单收拾了东西,再次踏上那条熟悉的下山路。
这一次,脚步虽因疲惫而缓慢,心情却因彻底的放松而轻盈起来。
山风拂过,带着深秋的凉意,却也吹散了连日的压抑。
他们互相搀扶着,说着考试中的趣事和难题,讨论着回家后首先要吃什么、要睡到几时,笑声在山间回荡。
号舍、密封、誊录、巡场,一应俱全。
所有学子都绷紧了神经,摩拳擦掌,准备在这第一次正式亮相中检验自己的成色,争夺那份荣耀与实实在在的奖励。
压力最大的当属王富贵。
入学考核他排名下游,这次他发了狠心,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整日里不是捧着经义诵读,就是埋首疾书文章,人都熬得有了些黑眼圈,但令人称奇的是,他竟没瘦下去。
显然是化压力为食欲,将带来的吃食消耗了大半。
王富贵还时常握拳立誓:“此次月考,必较入学前进十名!否则……否则我一个月不吃肉脯!”
陈耀祖也感到了压力, 孙清浩这位出自八大世家之一孙家的才子,家学渊源,底蕴深厚。
除了在算学、律法等“杂学”上陈耀祖偶能凭借前世思维取胜一二,在传统的经义、诗赋方面,孙清浩展现出的深厚功底和斐然文采,常常稳居头名。
陈耀祖明白,欲夺第一,绝非易事。
对方拥有他难以企及的藏书资源高水平启蒙教导,加之本身天赋极高,冷静自律。
但他并未气馁,反而激起了更强的斗志。
他给自己定下目标:“半年之内,必要与对方并驾齐驱;一年之期,定要重回巅峰!”
他将孙清浩视为一座需要翻越的高山,每一次课堂交锋,每一次课后钻研,都成了他积累脚步的过程。
人总归要有一个目标,为了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他反而十分享受。
鸿儒月考之所以令人如此重视,皆因其竞争激烈,且奖励极为诱人:
一、按成绩分班:月考成绩直接决定下个月在甲、乙、丙等班级的归属,关乎资源和面子。
二、藏书阁权限:前十名者可进入藏书阁第二层阅览整整一月!
其中多有孤本、珍本、大儒注解,对外秘而不宣,是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宝地。
三、大儒授课:可获得聆听书院山长亲自授课的宝贵机会,往往一语点醒梦中人。
四、银钱奖励:实实在在的鼓励。第一名赏银十两,第二名八两,第三名五两,第四至第十名亦有三两。
这对于并非皆出身富贵的学子而言,是笔不小的资财。不过对于鸿儒书院的学子来说,这笔银子虽然并不多,但这都是荣誉。
五、扬名机会:优秀文章诗赋,经书院“惊才堂”评审后,会遴选佳作刊印成册,分发至大夏各大学府,甚至就连京城也算是小有名气。
一旦入选,声名鹊起,对日后科举仕途大有裨益。
如此重利之下,整个书院都陷入一种紧张的静谧之中。
夜读的灯火熄得越来越晚,斋舍间串门闲聊的几乎绝迹,连食堂里吃饭时,都常见有人一手拿筷,一手持书。
陈耀祖他们也自动调整了作息,加入了挑灯夜战的行列。
月考之日,终于在万众瞩目又暗自紧张中到来。
一连三日,气氛肃穆。
考场就设在书院最大的明伦堂内,一人一桌,间距拉开,有专门的号牌。
学监、教习来回巡视,目光如炬。
试卷下发时,只有纸张摩擦的沙沙声,空气凝重得能滴出水来。
陈耀祖深吸一口气,展开试卷。
题目覆盖面极广,难度确实不亚于科考,甚至有些策论题目更为大胆开放,直指时弊。
他沉心静气,先从有把握的经义题入手,力求准确精当。
诗赋题出了《咏菊》,他斟酌良久,结合秋日书院所见与自身感悟。
尽力写了一首格律工整、意境不算俗套的七律,虽自觉未必能拔得头筹,但也算中规中矩。
看到算学题时,他心中略感失望。
题目虽涉及一些实际应用,但难度并未超出他的预期,甚至有些前世初中数学的水平便能解决。
这让他依靠算学大幅拉开分差的打算落了空。“看来,只能在经义基础和策论上尽力追分了。”他暗忖。
然而,接下来的律法题给了他信心。
题目是一个复杂的田产纠纷案例,涉及继承、抵押、契约有效性等多个层面。
陈耀祖凭借其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对律条理解的清晰脉络,抽丝剥茧,论证严密,写得条理分明,一气呵成。
最后一日,压轴的策论题发下。考题只有五个字:“民以食为天”。
又是民生!陈耀祖精神一振,这道题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做。
他闭目沉思片刻,将前世所知的农业知识、经济理念与这个时代的现实相结合,腹稿渐成。
他提笔蘸墨,文思如泉涌:
“盖闻圣王治世,重农固本。食者,民之命也,国之基也。
然则今之食天,岂独在于五谷丰稔乎?臣窃以为,其要有三:一曰辟源,二曰畅流,三曰节用。……”
辟源,他并未停留在劝课农桑的空泛之论,而是具体提出:
可效仿古法并推陈出新,如因地制宜推广新粮种,兴修水利,改进农具。
鼓励垦荒并给予税赋优惠,使地无遗利。
畅流,他着重论述了流通的重要性:“谷贱伤农,谷贵伤民”。
建议官府当平抑粮价,建立常平仓;修缮官道,降低漕运损耗与商税,鼓励粮货流通。
使“北粟可南调,南稻能北运,虽遇灾荒,亦可调剂盈虚,不致饥馑遍地”。
节用,他则指向了奢侈浪费之风:“朱门庖厨臭,路有冻死骨”。
提倡俭朴之风,反对过度酿酒耗粮,并提出可研究粮食储存技术,减少霉变虫蛀之损。
最后,他总结道:“故善谋国者,必使野无旷土,市无闭籴,仓廪实而知礼节。食天之事,非独农事,实乃政事也。
必通盘筹划,上下同心,则天虽或有灾,人亦可胜天,食天永固,社稷长安。”
全文逻辑严密,见解深刻,既有传统儒家的重农思想,又融入了超越时代的宏观经济学视角和具体的技术性建议。
文笔扎实,言之有物,绝非寻常学子空泛的道德文章可比。
陈耀祖写完,通读一遍,自觉已将所能发挥到了极致。
特别是看着自己这一手愈发有风骨的字迹,那是满意非常。
拥有着丁老大人的墨宝,临摹字帖,我加上自己报的君子六艺当中的书。
他的字迹也算是突飞猛进,写的一手好字,的确是让写的或者是看的人都心情舒畅。
三日后,考试结束的钟声敲响。
明伦堂内顿时响起一片混杂着解脱和疲惫的长吁短叹。
众人交卷而出,有的面色苍白,有的兴奋讨论,有的则愁眉苦脸、唉声叹气。
连续三日的精神高度紧绷,一旦松懈,巨大的疲惫感便如潮水般涌来。
好在书院体恤,考后直接放假两日。
学子们也顾不得多想成绩了,此刻只有一个念头:回家!睡觉!
陈耀祖四人拖着疲惫不堪却异常亢奋后的身躯,简单收拾了东西,再次踏上那条熟悉的下山路。
这一次,脚步虽因疲惫而缓慢,心情却因彻底的放松而轻盈起来。
山风拂过,带着深秋的凉意,却也吹散了连日的压抑。
他们互相搀扶着,说着考试中的趣事和难题,讨论着回家后首先要吃什么、要睡到几时,笑声在山间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