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京城风云-《科举不顺,从寒门到帝师》

  时光如水,静静流淌。

  书院的生活规律而充实,在诵读、辩论、骑射、月考中,几个月的时间匆匆而过。

  转眼间,岁末将至,空气中开始弥漫起年节的气息。

  鸿儒书院的年假放得较早,因学子来自天南地北,路途遥远者甚至需提前一月动身。

  距离正式放假,只剩半月有余。

  这次休假下山,陈耀祖他们还未进家门,便先迎来了一个好消息。

  只见陈悦瞳像只骄傲的小孔雀,站在院子中央,昂着小脑袋,大声宣布:

  “爹、娘、家人们!我正式被周大夫收为学徒啦!

  以后,我就是周大夫的弟子,要学医术,做女大夫了!”

  众人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热烈的祝贺声。

  原来,这半年来,陈悦瞳几乎日日跑去周大夫的药铺“偷师”,眼里有活,手脚勤快,嘴巴又甜。

  还时常从家里拿些好吃的点心给周大夫送去。

  她的坚持和灵性终于打动了那位看似古板实则心善的老大夫,点头应允收下她这个女弟子。

  陈大勇和张小花脸上笑开了花,满是自豪。

  他们从不觉得女子行医是抛头露面,反而认为这是一门安身立命、受人尊敬的好手艺。

  如今,三女儿清芷成了锦绣坊的学徒,四女儿悦瞳也拜了大夫为师,都有了光明的前途,他们怎能不欣慰?

  陈耀祖也趁机将书院即将提前放年假的消息告知父母,商量归期。

  第一年外出求学,年终团圆意义非凡,他们是一定要赶回老家陪爷奶过年的。

  陈大勇连连点头:“是该回去!店里生意虽好,但年肯定要回家过!”

  旋即他又皱起眉,“只是这店……交给谁看着才放心?”

  正在众人为难之际,姚宗胜开口道:“伯父,若是信得过,不如让我修文表哥帮忙寻个稳妥可靠的人来暂时打理?

  他家在本地人脉广,找的人必定稳妥,总比随便托付给人强。”

  陈大勇一听,大喜过望:“这……这自然是极好!只是太麻烦林公子了!”

  “伯父客气了,举手之劳。”姚宗胜笑道,“我这会去寻一下我表哥。”

  此事议定,众人心下稍安。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京城,一场因他们而起的暗流正在悄然涌动。

  京城,紫禁城,金銮殿。

  飞檐斗拱,琉璃瓦在冬日稀薄的阳光下闪烁着冰冷的光泽。

  汉白玉的台阶洁净无尘,却透着至高无上的威严。

  殿内,鎏金巨柱盘龙栩栩如生,御座高耸,俯视着下方躬身肃立的文武百官。

  丁老大人身着朝服,站在队列之中。

  他不久前才从老家探亲返回京城,此次面圣,既为汇报一些地方见闻,亦是为其派系的后辈官员在皇帝面前略作铺垫,维系圣眷。

  朝会伊始,气氛便有些凝重。

  景仁帝端坐龙椅之上,虽冕旒遮面,但仍能感受到其眉宇间未曾舒展的郁结。

  他年事已高,鬓角早已斑白,虽努力维持着帝王的威仪,但眼底深处的疲惫与忧虑却难以完全掩饰。

  大夏王朝国势尚稳,四海承平,唯有一事,如同巨石压在这位帝王心头——子嗣。

  他的子嗣不算少,皇子五位,公主六位。

  然而,成年皇子中,皇后所出的皇长子性格敦厚乃至木讷,易受母族掣肘,缺乏人君所需的魄力与智慧;

  贵妃所出的二皇子倒是聪颖,却与外戚姜家过往甚密,恐成傀儡。

  其余皇子,或体弱多病,或年幼无知,或才德平庸,难堪大任。

  后宫之中,皇后与贵妃两派争斗多年,暗地里不知折损了他多少血脉,想到此处,景仁帝心中便是一阵刺痛与冰寒。

  底下,以姜大将军和宇文丞相为首的两派大臣,正在为立储之事争论不休,表面上是为国本建言。

  实则句句为自己支持的皇子张目,言辞激烈,互不相让。

  丁老大人垂首听着,心思却早已飘远。

  他的目光偶尔极快、极谨慎地扫过御座上的君王,心脏不受控制地剧烈跳动起来。

  一个大胆到近乎荒谬的猜测,自他回到京城、面见圣颜后,便如同野草般在他心中疯长!

  那日在长乐郡见到的那位名叫赵廷霄的少年……那眉眼,那鼻梁的弧度,那紧抿嘴唇时的神态……

  尤其是那份超乎年龄的沉静气度……竟与年轻时的陛下有着惊人的、令人心悸的相似!

  再联想到陛下早年曾多次南巡,其中一次确曾路过长乐郡附近……若是那时……

  丁老大人不敢再深想下去,冷汗几乎浸湿了内衫。

  皇家血脉,万无流落在外之理!

  尤其是在眼下这般敏感的立储关头!若他的猜测为真……这背后牵扯的宫闱秘辛、权力倾轧,简直不敢想象!

  风险巨大,但……机遇同样巨大!

  他这一脉,官位做到他这致仕府尹,已是顶峰,若想再进一步,除非有泼天的机遇。

  而从龙之功,无疑是最大的机遇!

  如今大皇子与二皇子斗得如火如荼,两派势力胶着。

  若此时能有一位血统纯正、年岁合适、且看似并未卷入京城旋涡的皇子出现……丁老大人感到自己的呼吸都有些急促了。

  他必须谨慎,必须确认!在没有万全把握之前,绝不能泄露半分!

  就在这时,御座上的景仁帝似乎被底下无休止的争吵惹烦了,猛地一拍龙椅扶手,声音冰冷地打断了朝臣的争论:

  “够了!”

  殿内瞬间鸦雀无声。

  景仁帝锐利的目光扫过下方噤若寒蝉的众臣,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

  “众位爱卿既然都如此关心国本,言之凿凿哪位皇子堪当大任。好,甚好。”

  他顿了顿,每一个字都如同冰珠砸落玉盘:

  “北方数州大旱,民生维艰。朕便让大皇子与二皇子同去赈灾。

  一应事宜,皆由他们自行决断,朕只看结果。

  谁做得更好,更能体现储君之德之才,朕……再考虑这立储之事不迟。”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神色各异,暗流汹涌。

  一场针对皇子的考核,即将拉开序幕。

  而无人知晓,一位致仕老臣的心中,正因一个远在长乐郡的少年,掀起了怎样巨浪。

  还是那句话,富贵险中求。他能坐到这个位置,本身就不是什么蠢人。

  如果一旦确定身份,反正如何都有利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