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边写,一边看着赵廷霄那手日益精进、已初具风骨的字,羡慕道:“廷霄哥,你这字真是越发好了,丁老大人的墨宝果然非同凡响。
我这字,虽也用工,总觉少了几分韵味。”
赵廷霄淡淡道:“你心思活络,于结构布局常有巧思,不必妄自菲薄。勤练即可。”话虽简短,却是真心夸赞。
腊月二十八,祭祖的日子到了。
这一日,天色灰蒙蒙的,却并无雪花飘落,干冷的空气中弥漫着肃穆的气息。
陈家村的祠堂坐落在村子中央,是一座有些年头的青瓦建筑,并不宏伟,甚至有些朴素。
门楣上的漆色已斑驳,但打扫得干干净净,门口两尊石墩被岁月磨得光滑。这里承载着整个宗族的历史与记忆。
祠堂正厅里,香烟缭绕。
正中的神龛上,层层叠叠地供奉着陈氏列祖列宗的牌位,黑底金字,庄严肃穆。
最前面摆着一张长长的供桌。
供品极其丰盛:最显眼的是一个煮得通红、嘴里衔着尾巴的大猪头,象征着“有头有尾”;
全鸡全鱼寓意“吉庆有余”;
堆成宝塔形的糕点水果;
还有整块的方肉、酒水等。
这些都是由族里各家凑份子备办的,陈铁柱本想自家独自承担,被村长和族人坚决劝住了。
吉时一到,锣声响起。
以村长和陈铁柱等族老为首,所有陈氏男丁按辈分排列整齐,肃立于祠堂前。
妇女们则围在祠堂外面观礼。陈耀祖、赵廷霄等小辈站在队伍靠后的位置,神情庄重。
仪式由村长主持。他净手焚香,带领众人向祖宗牌位行三跪九叩大礼。
然后,展开一篇早已写好的祭文,用带着浓重乡音的官话,抑扬顿挫地诵读起来。
祭文内容无非是禀告祖宗这一年来族中大事,如添丁进口、收成如何、后辈读书进学(特别提到了陈耀祖考的童生以及考入鸿儒书院)。
祈求祖宗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家族兴旺、子孙贤孝等等。
香烟袅袅,诵祷声声,一种跨越时空的宗族纽带将所有人紧密联系在一起。
陈耀祖看着那些陌生的祖宗牌位,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祭祖结束后,便是热热闹闹的分胙肉(祭祖用的肉食),每家每户都能分到一份,意味着共享祖宗的福泽。
过完年,喧闹渐息,陈耀祖一家又回到了县城。
生活似乎恢复了往常的节奏,但心中已装满了团圆的温暖和新年的期盼。
这一日,陈耀祖寻了个空,独自一人悄悄来到了“县里书肆”。
高掌柜一见到他,简直像见了救星,双眼放光,几乎是扑了过来,连忙将他请进内间雅室,亲自斟茶倒水,热情得不得了。
“哎哟我的陈大才子!您可算是来了!您要是再不来,我这门槛都要被那些催书的客人踏平了!”
高掌柜搓着手,语气急切,“《天龙八部》完结这都多久了,市面上模仿跟风的倒是不少,可哪一本能有您当初那味儿?
读者们天天问,‘搬运公子’何时出新作?我这心里头,跟猫抓似的!”
他一边说,一边小心翼翼地捧出一个沉甸甸的布袋,推到陈耀祖面前,压低声音:
“这是上一批结算和最近加印的分红,您点点,一共两千两。”
陈耀祖打开布袋看了一眼,里面是整齐的银票,心中亦是一震。
这“搬运公子”的马甲,带来的收益远超他预期。
他收起银票,对高掌柜笑了笑:“高掌柜,您的心意我明白。
只是您也知晓,我如今在鸿儒书院,课业繁重,科举才是正途。
这写话本子,不过是课余闲暇的消遣,实在不敢耗费太多心神。”
高掌柜一听,脸上期待的笑容僵了一下,但立刻又堆满理解的表情:
“明白!明白!功名要紧,功名要紧!话本子再好,终究是末流。
老朽只是盼着,公子日后若再有雅兴动笔,千万记得还找我们书肆!多久我们都等!”
陈耀祖点点头:“这个自然。若有新作,定会优先考虑掌柜您。只是时间上,恐怕真要等上一段了。”
“无妨,无妨!只要公子还记得老朽这小店就好!”高掌柜连连拱手。
揣着这笔“巨款”离开书肆,陈耀祖走在熙攘的街道上,心中并无太多波澜。
如今家中生意红火,他自己并无太大花销,之前的稿费还有许多存在钱庄。
知识、前程,远比眼前的银钱更为重要。
他可不会拎不清。
在家乡的日子,仿佛被浸泡在蜜糖里,温暖、甜糯,却又流逝得飞快。
爆竹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门楣上的春联墨迹犹新,团聚的欢声笑语似乎还萦绕在老宅的每个角落,然而,离别的日子却已悄然而至。
鸿儒书院的开学日期定在二月十八,从清丰县到长乐郡,水路陆路辗转,需得提前近半个月动身。
正月刚过,空气中年的余味尚未完全散去,离愁别绪却已悄然笼罩了陈家小院。
最是舍不得的,自然是陈铁柱和钱秀娥老两口。
自孙儿们回来后,家里日日充满了生气,他们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
可这欢乐时光太过短暂,转眼孙儿们又要远行。
出发前夜,油灯下,钱秀娥一遍又一遍地检查着孙儿们的行李,嘴里不停地念叨:
“长乐郡那边天还冷着呢,这厚棉袄可得带着……这些腊肉、熏鱼都包好了,拿到书院请同窗们一起吃……笔墨纸砚都够不够?可别省着……”
陈铁柱则坐在门槛上,默默地抽着旱烟,烟雾缭绕中,他看着忙忙碌碌的老伴和即将远行的孙儿们,眼神里满是复杂的不舍。
第二天清晨,天色微熹,院子里已聚满了送行的人。
陈大勇和张小花要一同返回长乐郡照看生意,陈耀祖、赵廷霄、以及特意赶来汇合的王富贵、姚宗胜,都将一同启程。
钱秀娥紧紧拉着陈耀祖的手,布满老茧和皱纹的手微微颤抖,声音哽咽:
“好孩子,这一去,又得一年光景……爷奶知道你们前程要紧,心里头都明白。别挂心家里,我跟你爷身子骨还硬朗着呢。”
陈铁柱也走过来,用力拍了拍孙子的肩膀,声音沙哑却努力维持着镇定:
“好好念书,听先生的话,跟同窗们处好关系。家里一切都好,不用惦记。”
他顿了顿,看向一旁沉默的赵廷霄,语气同样慈爱,“廷霄也是,你们兄弟俩在外,要互相照应。”
陈耀祖看着爷奶花白的头发和眼中强忍的泪光,鼻尖一酸,心中涌起巨大的愧疚和不舍。
他反握住奶奶粗糙温暖的手,声音坚定:“爷,奶,你们放心,孙儿一定用功!鸿儒书院的年假放得早,说不定……说不定今年年底我们还能赶回来过年!”
他知道这希望渺茫,书院课业繁重,路途遥远,但他还是想给老人一个念想。
钱秀娥何尝不知这是安慰的话,她用袖子擦了擦眼角,挤出一个笑容:
“哎,好,奶等着!要是实在回不来也没啥,我跟你爷商量好了,等明年开春。
让你小叔给我们买好船票,送我们老两口去长乐郡看你们!
我们这半截身子都入土的人了,还能借着孙儿的光,去那大郡城开开眼,是福气!”
听到这话,陈耀祖心中更是酸楚难当。爷奶年事已高,长途跋涉何其辛苦?
他们本该在家乡安享晚年,却为了能与儿孙团聚,宁愿忍受舟车劳顿。
这份深沉而笨拙的爱,让他喉头哽咽,几乎说不出话来。
我这字,虽也用工,总觉少了几分韵味。”
赵廷霄淡淡道:“你心思活络,于结构布局常有巧思,不必妄自菲薄。勤练即可。”话虽简短,却是真心夸赞。
腊月二十八,祭祖的日子到了。
这一日,天色灰蒙蒙的,却并无雪花飘落,干冷的空气中弥漫着肃穆的气息。
陈家村的祠堂坐落在村子中央,是一座有些年头的青瓦建筑,并不宏伟,甚至有些朴素。
门楣上的漆色已斑驳,但打扫得干干净净,门口两尊石墩被岁月磨得光滑。这里承载着整个宗族的历史与记忆。
祠堂正厅里,香烟缭绕。
正中的神龛上,层层叠叠地供奉着陈氏列祖列宗的牌位,黑底金字,庄严肃穆。
最前面摆着一张长长的供桌。
供品极其丰盛:最显眼的是一个煮得通红、嘴里衔着尾巴的大猪头,象征着“有头有尾”;
全鸡全鱼寓意“吉庆有余”;
堆成宝塔形的糕点水果;
还有整块的方肉、酒水等。
这些都是由族里各家凑份子备办的,陈铁柱本想自家独自承担,被村长和族人坚决劝住了。
吉时一到,锣声响起。
以村长和陈铁柱等族老为首,所有陈氏男丁按辈分排列整齐,肃立于祠堂前。
妇女们则围在祠堂外面观礼。陈耀祖、赵廷霄等小辈站在队伍靠后的位置,神情庄重。
仪式由村长主持。他净手焚香,带领众人向祖宗牌位行三跪九叩大礼。
然后,展开一篇早已写好的祭文,用带着浓重乡音的官话,抑扬顿挫地诵读起来。
祭文内容无非是禀告祖宗这一年来族中大事,如添丁进口、收成如何、后辈读书进学(特别提到了陈耀祖考的童生以及考入鸿儒书院)。
祈求祖宗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家族兴旺、子孙贤孝等等。
香烟袅袅,诵祷声声,一种跨越时空的宗族纽带将所有人紧密联系在一起。
陈耀祖看着那些陌生的祖宗牌位,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祭祖结束后,便是热热闹闹的分胙肉(祭祖用的肉食),每家每户都能分到一份,意味着共享祖宗的福泽。
过完年,喧闹渐息,陈耀祖一家又回到了县城。
生活似乎恢复了往常的节奏,但心中已装满了团圆的温暖和新年的期盼。
这一日,陈耀祖寻了个空,独自一人悄悄来到了“县里书肆”。
高掌柜一见到他,简直像见了救星,双眼放光,几乎是扑了过来,连忙将他请进内间雅室,亲自斟茶倒水,热情得不得了。
“哎哟我的陈大才子!您可算是来了!您要是再不来,我这门槛都要被那些催书的客人踏平了!”
高掌柜搓着手,语气急切,“《天龙八部》完结这都多久了,市面上模仿跟风的倒是不少,可哪一本能有您当初那味儿?
读者们天天问,‘搬运公子’何时出新作?我这心里头,跟猫抓似的!”
他一边说,一边小心翼翼地捧出一个沉甸甸的布袋,推到陈耀祖面前,压低声音:
“这是上一批结算和最近加印的分红,您点点,一共两千两。”
陈耀祖打开布袋看了一眼,里面是整齐的银票,心中亦是一震。
这“搬运公子”的马甲,带来的收益远超他预期。
他收起银票,对高掌柜笑了笑:“高掌柜,您的心意我明白。
只是您也知晓,我如今在鸿儒书院,课业繁重,科举才是正途。
这写话本子,不过是课余闲暇的消遣,实在不敢耗费太多心神。”
高掌柜一听,脸上期待的笑容僵了一下,但立刻又堆满理解的表情:
“明白!明白!功名要紧,功名要紧!话本子再好,终究是末流。
老朽只是盼着,公子日后若再有雅兴动笔,千万记得还找我们书肆!多久我们都等!”
陈耀祖点点头:“这个自然。若有新作,定会优先考虑掌柜您。只是时间上,恐怕真要等上一段了。”
“无妨,无妨!只要公子还记得老朽这小店就好!”高掌柜连连拱手。
揣着这笔“巨款”离开书肆,陈耀祖走在熙攘的街道上,心中并无太多波澜。
如今家中生意红火,他自己并无太大花销,之前的稿费还有许多存在钱庄。
知识、前程,远比眼前的银钱更为重要。
他可不会拎不清。
在家乡的日子,仿佛被浸泡在蜜糖里,温暖、甜糯,却又流逝得飞快。
爆竹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门楣上的春联墨迹犹新,团聚的欢声笑语似乎还萦绕在老宅的每个角落,然而,离别的日子却已悄然而至。
鸿儒书院的开学日期定在二月十八,从清丰县到长乐郡,水路陆路辗转,需得提前近半个月动身。
正月刚过,空气中年的余味尚未完全散去,离愁别绪却已悄然笼罩了陈家小院。
最是舍不得的,自然是陈铁柱和钱秀娥老两口。
自孙儿们回来后,家里日日充满了生气,他们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
可这欢乐时光太过短暂,转眼孙儿们又要远行。
出发前夜,油灯下,钱秀娥一遍又一遍地检查着孙儿们的行李,嘴里不停地念叨:
“长乐郡那边天还冷着呢,这厚棉袄可得带着……这些腊肉、熏鱼都包好了,拿到书院请同窗们一起吃……笔墨纸砚都够不够?可别省着……”
陈铁柱则坐在门槛上,默默地抽着旱烟,烟雾缭绕中,他看着忙忙碌碌的老伴和即将远行的孙儿们,眼神里满是复杂的不舍。
第二天清晨,天色微熹,院子里已聚满了送行的人。
陈大勇和张小花要一同返回长乐郡照看生意,陈耀祖、赵廷霄、以及特意赶来汇合的王富贵、姚宗胜,都将一同启程。
钱秀娥紧紧拉着陈耀祖的手,布满老茧和皱纹的手微微颤抖,声音哽咽:
“好孩子,这一去,又得一年光景……爷奶知道你们前程要紧,心里头都明白。别挂心家里,我跟你爷身子骨还硬朗着呢。”
陈铁柱也走过来,用力拍了拍孙子的肩膀,声音沙哑却努力维持着镇定:
“好好念书,听先生的话,跟同窗们处好关系。家里一切都好,不用惦记。”
他顿了顿,看向一旁沉默的赵廷霄,语气同样慈爱,“廷霄也是,你们兄弟俩在外,要互相照应。”
陈耀祖看着爷奶花白的头发和眼中强忍的泪光,鼻尖一酸,心中涌起巨大的愧疚和不舍。
他反握住奶奶粗糙温暖的手,声音坚定:“爷,奶,你们放心,孙儿一定用功!鸿儒书院的年假放得早,说不定……说不定今年年底我们还能赶回来过年!”
他知道这希望渺茫,书院课业繁重,路途遥远,但他还是想给老人一个念想。
钱秀娥何尝不知这是安慰的话,她用袖子擦了擦眼角,挤出一个笑容:
“哎,好,奶等着!要是实在回不来也没啥,我跟你爷商量好了,等明年开春。
让你小叔给我们买好船票,送我们老两口去长乐郡看你们!
我们这半截身子都入土的人了,还能借着孙儿的光,去那大郡城开开眼,是福气!”
听到这话,陈耀祖心中更是酸楚难当。爷奶年事已高,长途跋涉何其辛苦?
他们本该在家乡安享晚年,却为了能与儿孙团聚,宁愿忍受舟车劳顿。
这份深沉而笨拙的爱,让他喉头哽咽,几乎说不出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