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献策惊人-《科举不顺,从寒门到帝师》

  当丁老大人拆开厚厚的信笺,仔细阅读完这篇策论后,饶是他宦海沉浮数十年。

  见惯风浪,也惊得直接从太师椅上站了起来,拿着信纸的手微微颤抖,瞳孔剧烈收缩。

  “这……这真是……”他喃喃自语,脸上充满了难以置信的狂喜,“天纵奇才!不,是国士无双!”

  如果说之前他对赵廷霄的支持,还带着几分政治投机和“奇货可居”的考量,那么此刻,他是真正被这篇策论所折服。

  这里面蕴含的智慧、魄力和对国计民生的深刻洞察,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少年,甚至许多朝堂重臣的范畴!

  这已不仅仅是“优质股”,这简直是一颗即将照亮大夏未来的璀璨明珠!

  他仿佛已经看到,景仁帝在读到这篇文章时,那震惊、欣慰、乃至狂喜的表情。大夏江山,后继有人矣!

  丁老大人强压下心中的激动,开始冷静地谋划如何将这篇文章的价值最大化。

  他深知,眼下正是最好的时机。

  此刻的京城,金銮殿上气氛压抑。

  景仁帝面色阴沉地听着底下大臣们为是否召回大皇子、二皇子而争吵不休。

  支持者认为两位皇子久在外地,安全堪忧,且赈灾成效不彰,徒耗钱粮;反对者则觉得半途而废有损皇家颜面。

  就在争论陷入僵局时,久未在朝堂上积极发言的五皇子,适时出列,禀报了几件他近期督办完成的琐事。

  虽不算惊天动地,却也处理得井井有条,让焦头烂额的景仁帝眉头稍稍舒展,投去一丝赞赏的目光。

  然而,景仁帝心中暗叹,这五儿子虽有城府,但格局气魄,总觉差了些火候,难当真正的大任。

  就在这时,内侍通传,致仕老臣丁明晟求见。

  景仁帝对这位老臣尚有几分敬重,便准其入殿。

  丁老大人颤巍巍行礼后,并未直接为自家子侄求官,而是拱手道:

  “陛下,老臣近日得一远房侄辈献上一篇浅见,是关于北地旱灾之事。

  老臣愚钝,观之觉有些许可取之处,不知能否入陛下与诸位同僚之眼,权当抛砖引玉?”

  一些大臣心中嗤笑,这丁老狐狸,致仕了还不忘给族人铺路,又是老一套。

  另一些则给他面子,附和着说“丁大人过谦了,不妨一观”。

  景仁帝兴致不高,但也不好拂了老臣的面子,示意身旁的大太监黄公公将奏折呈上。

  黄公公接过那叠厚厚的纸页,原本只是例行公事,但当他展开,目光扫过开头几句提纲挈领的论断时,脸色微微一变。

  他偷偷瞥了一眼下方垂手而立的丁老大人,想起刚才对方塞给自己的那个沉甸甸的锦囊。

  心领神会,当下清了清嗓子,用他特有的尖利嗓音,朗声诵读起来。

  起初,殿内还有些细微的嘈杂声。但随着黄公公的声音回荡在空旷的大殿,那些议论声渐渐平息了。

  大臣们的表情从漫不经心,到逐渐专注,再到面露惊容,最后是抑制不住的震撼!

  文章从分析北方气候地理特征入手,指出旱灾频发的根源,继而提出一套完整的应对体系:

  短期以工代赈、修建区域性陂塘水库应急;

  中期推广抗旱农技、调整作物结构;

  长期则大胆提出了那个石破天惊的“引南济北”构想!

  文中对工程可行性、资金筹措、人力组织乃至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都做了初步的、却极具启发性的探讨。

  逻辑之严密,思路之清晰,眼光之长远,令人拍案叫绝!

  当黄公公读完最后一个字,大殿内陷入了一片奇异的寂静。落针可闻。

  景仁帝早已坐直了身体,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龙椅扶手,眼中精光闪烁。

  之前的疲惫和阴郁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发现瑰宝般的兴奋。

  “众爱卿,”皇帝的声音打破了寂静,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以为此策如何?”

  话音刚落,工部尚书、户部尚书等几位精通实务的大臣几乎是抢步出列,激动得声音发颤:

  “陛下!此策高瞻远瞩,切实可行!尤其是这‘分级水库’与‘以工代赈’之法,眼下便可试行,必能解燃眉之急!”

  “妙啊!这‘引南济北’之论,虽工程浩大,然若能成,实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壮举!献策者真乃国士也!”

  “丁老大人,您这位侄辈,姓赵名廷霄?

  年仅几何?竟有如此经天纬地之才!不知现居何职?应即刻征召入朝,委以重任!”

  彩虹屁如同潮水般涌向丁老大人和他那位“远房侄辈”。

  此刻,再无人觉得丁老大人是倚老卖老,反而惊叹于丁家竟出了如此了得的人才!

  景仁帝龙颜大悦,连日来的郁闷一扫而空。

  他朗声笑道:“好!好一个赵廷霄!果然是我大夏栋梁之材!

  丁爱卿,你为朝廷举荐贤才,有功!不知此子现于何处?何等功名?”

  丁老大人心中得意,面上却愈发恭敬:“回陛下,廷霄年幼,尚在辰洲鸿儒书院求学,目前仅有童生功名。

  老臣以为,少年人当以学业为重,厚积薄发,不宜过早踏入官场。”

  景仁帝闻言,更加欣赏,点头道:“爱卿所言极是。不矜不伐,沉心向学,更是难得!”

  他沉吟片刻,道:“如此大才,岂能不赏?传朕旨意,赏……”

  丁老大人连忙接口:“陛下,廷霄乃读书人,不慕金银。若蒙陛下不弃,赏些笔墨纸砚、书籍字帖,便是天大的恩荣了!”

  景仁帝何等精明,立刻明白了丁老大人的用意——这是要为赵廷霄积攒清名,为将来科场扬名、步入仕途铺路。

  他哈哈一笑,愈发觉得这老臣用心良苦,而这未曾谋面的赵廷霄也深得其心。

  “既如此,黄伴,取朕的笔墨来!”

  片刻后,一幅遒劲有力、龙飞凤舞的御笔亲题呈现在众人面前——“国家栋梁”四个大字,熠熠生辉!

  “另,将朕书房中那套前朝大儒注解的《十三经》。

  以及内府所藏的三幅历代名家字帖,一并赏赐给赵廷霄,勉其勤学,早日为国效力!”

  “臣,代侄儿廷霄,叩谢陛下天恩!”

  丁老大人跪地谢恩,心中狂喜。

  这一步棋,走得漂亮至极!

  赵廷霄之名,今日起,必将传遍朝野!

  而这一切,都源于鸿儒书院中那两个少年在藏书阁里的呕心沥血。风云,已悄然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