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几日的考试,在紧张与专注中悄然流逝。
陈耀祖除了连日鏖战带来的些微疲倦,周身竟是无一处不妥,无一丝意外发生。
更令他心神激荡的是,此番答题,竟有种前所未有的酣畅淋漓之感。
下笔如有神助,思路畅通无阻,这是他自参加科举以来,头一遭体验到此等快意!
当最后一场策论的试卷发下,陈耀祖目光扫过题目,眼前骤然一亮,心中不由涌起一股“天助我也”的狂喜!
题目赫然是关于“江河沿岸州县,如何于雨季未至时,预为绸缪,以防水患”!
这正是他极为擅长的领域!
别忘了,陈耀祖除了在鸿儒书院求学,更有一位隐形的超级大佬前任工部水司郎中秦大人的倾囊相授!
那本《治水杂录》早已被他翻得书页起毛,其中记载的诸多治水理念、工程案例、乃至失败教训。
他都烂熟于心,并结合前世的一些水利知识,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略定心神,提笔蘸墨,文思如泉涌。他没有空谈“仁政爱民”的大道理,而是直接切入技术与管理层面:
“学生以为,防水之要,首在‘预’与‘实’。所谓预,即未雨绸缪,非临渴掘井。实,即措施得当,非纸上谈兵。”
开宗明义后,他条分缕析,提出一套系统方案:
其一,设立常设机构,专司水利。 “于江河要冲之州县,设‘河渠司’,直属府衙,专责境内堤防、河道之巡查、维护。
聘熟悉水情之老农、工匠为‘河工’,给予钱粮,使其安心任事,勿使水利之事,沦为临时差役,敷衍塞责。”
其二,革新巡查预警机制。 “除常规巡查外,当于上游险要处,设立‘水则’(水位标尺),派专人值守。
一旦雨水连绵,水位骤涨超过警戒,即刻以烽火、快马接力等方式,向下游州县传递警讯,争抢避险时机。
此乃学生参阅古籍,并询诸老河工所得,谓之上游预警,下游防灾。”
其三,工程措施与物料储备并举。 “堤防之固,非一日之功。
当于农闲时,征调民夫,以‘以工代赈’之法,加固险工险段。
尤需注重堤基处理,可效仿古人,以‘埽工’(用树枝、石块、绳索捆扎而成的防汛构件)护岸固脚。
同时,于堤防左近,常备防汛物料,如石块、木桩、草袋、绳索等,务必足额,定期查验更新,不得虚应故事。”
其四,制定周详的应急预案。 “须预先划定低洼易涝区域,规划百姓撤离路线及临时安置点。
并组织乡勇民壮,进行简单演练,使其知晓水来之时,何处危险,如何撤离,何人指挥。
如此,则临危不乱,可最大限度减少人畜伤亡。”
其五,引入新的水利理念。 “防水非仅堵截,亦需疏导。
除主干河道外,当着力疏浚境内支流、沟渠,确保排水畅通。更可于地势低洼处,因地制宜,挖掘‘蓄水湖’或‘滞洪区’。
雨季容纳过量洪水,减轻干堤压力,旱时亦可作灌溉之用。
此所谓‘变水害为水利’之长远考量。”
他引经据典,结合《治水杂录》中的实例与自身推演,将每一项措施都阐述得具体而微,逻辑严密,操作性极强。
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务实的智慧与经世致用的精神,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格局与见识。
当最后一个字落笔,陈耀祖长长舒了一口气,只觉得胸中块垒尽去,一股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充盈心间。
数日之后,贡院那两扇沉重的朱漆大门终于在万众期待中缓缓开启。
这一刻,仿佛连天公都感受到了学子们解脱的心情,连绵多日的阴雨竟奇迹般停歇,久违的阳光穿透云层,洒下万道金辉。
照在每一个走出贡院的学子身上,暖洋洋的,驱散了连日的阴冷与疲惫。
考生们如同潮水般涌出,大多面带倦色,却也不乏如释重负的轻松。
有人仰头眯眼,贪婪地享受着这雨后清新的空气与温暖的阳光;
有人与相识的同窗兴奋地讨论着考题;也有人沉默不语,似在回味考场中的得失。
陈耀祖随着人流走出大门,脸上带着平和而自信的笑容。
早已在外焦急等待多时的陈家人,爷奶、父母、小叔一家立刻眼尖地发现了他,呼啦啦地围了上来。
“耀祖!考完了?感觉怎么样?没事吧?”张小花一把拉住儿子的手,上下打量,语气急切。
“没事,娘,好着呢!”陈耀祖笑着回应,看着家人那关切中仍带着一丝残余紧张的眼神,心中既感动又有些好笑。
与以往两次考完后的狼狈与惊险相比,这次简直顺利得如同做梦,难怪家人如此。
陈大勇见儿子神色轻松,气息平稳,不似作伪,那颗悬了多日的心终于“咚”地一声落回了肚子里。
他搓着手,咧开嘴憨厚地笑道:“好!好!没事就好!老天保佑!祖宗保佑啊!”
钱秀娥更是双手合十,对着天空连连作揖。
另一边,王富贵也精神抖擞地跑了过来,脸上兴奋得泛红,叽里呱啦地就跟陈耀祖讨论起考题来:
“耀祖兄!那道算学题你最后得数是多少?还有那道律法案例,我觉得应该援引‘侵损街巷阡陌’律,判他赔偿并恢复原状……”他滔滔不绝,显然自我感觉极佳。
陈耀祖仔细听了他的思路,发现王富贵在好几处关键题目上,理解准确,作答清晰。
甚至有些见解颇为独到,不由点头赞道:“富贵,看来你此次发挥甚佳,名列前茅大有希望啊!”
王富贵闻言,更是喜得抓耳挠腮。
与此同时,姚宗胜和赵廷霄那边也同样乐观。
姚宗胜在鸿儒书院苦学多年,当然也有点傲视群雄的资本。
更何况,在书院里面压他几头的那几个人可都不在他所属地科考。
没被强龙压着的地头蛇,那当然也是真龙一般的存在。
而赵廷霄那边,更是波澜不惊。
考场内,赵廷霄搁下笔的那一刻,便察觉到一丝不同寻常。
那位由省里派来的主考官,一位面容清癯、目光深邃的中年官员,在他答题期间,竟数次看似无意地在他号舍前驻足停留。
目光落在他试卷上的时间,远比其他人要长。
那目光中,除了考官的审视,更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探究,甚至……是一丝隐晦的敬重。
赵廷霄心中了然。
这位,恐怕就是父皇派来“亲眼”考察他的人了。
自己的容貌与父皇相似,加之丁老大人或许已暗中打过招呼,对方认出自己并不奇怪。
他稳坐如山,从容作答,将自己最好的状态与学识尽数展现。
‘看来,只要此次成绩不出意外,名列前茅……’赵廷霄望向贡院之外京城的方向,眼神变得坚定而锐利,‘那龙潭虎穴般的京城,便是非去不可了。’
所有的铺垫,所有的积累,所有的等待,都将在放榜的那一日,迎来最终的答案。
阳光普照之下,命运的齿轮,正朝着既定的方向,缓缓转动。
陈耀祖除了连日鏖战带来的些微疲倦,周身竟是无一处不妥,无一丝意外发生。
更令他心神激荡的是,此番答题,竟有种前所未有的酣畅淋漓之感。
下笔如有神助,思路畅通无阻,这是他自参加科举以来,头一遭体验到此等快意!
当最后一场策论的试卷发下,陈耀祖目光扫过题目,眼前骤然一亮,心中不由涌起一股“天助我也”的狂喜!
题目赫然是关于“江河沿岸州县,如何于雨季未至时,预为绸缪,以防水患”!
这正是他极为擅长的领域!
别忘了,陈耀祖除了在鸿儒书院求学,更有一位隐形的超级大佬前任工部水司郎中秦大人的倾囊相授!
那本《治水杂录》早已被他翻得书页起毛,其中记载的诸多治水理念、工程案例、乃至失败教训。
他都烂熟于心,并结合前世的一些水利知识,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略定心神,提笔蘸墨,文思如泉涌。他没有空谈“仁政爱民”的大道理,而是直接切入技术与管理层面:
“学生以为,防水之要,首在‘预’与‘实’。所谓预,即未雨绸缪,非临渴掘井。实,即措施得当,非纸上谈兵。”
开宗明义后,他条分缕析,提出一套系统方案:
其一,设立常设机构,专司水利。 “于江河要冲之州县,设‘河渠司’,直属府衙,专责境内堤防、河道之巡查、维护。
聘熟悉水情之老农、工匠为‘河工’,给予钱粮,使其安心任事,勿使水利之事,沦为临时差役,敷衍塞责。”
其二,革新巡查预警机制。 “除常规巡查外,当于上游险要处,设立‘水则’(水位标尺),派专人值守。
一旦雨水连绵,水位骤涨超过警戒,即刻以烽火、快马接力等方式,向下游州县传递警讯,争抢避险时机。
此乃学生参阅古籍,并询诸老河工所得,谓之上游预警,下游防灾。”
其三,工程措施与物料储备并举。 “堤防之固,非一日之功。
当于农闲时,征调民夫,以‘以工代赈’之法,加固险工险段。
尤需注重堤基处理,可效仿古人,以‘埽工’(用树枝、石块、绳索捆扎而成的防汛构件)护岸固脚。
同时,于堤防左近,常备防汛物料,如石块、木桩、草袋、绳索等,务必足额,定期查验更新,不得虚应故事。”
其四,制定周详的应急预案。 “须预先划定低洼易涝区域,规划百姓撤离路线及临时安置点。
并组织乡勇民壮,进行简单演练,使其知晓水来之时,何处危险,如何撤离,何人指挥。
如此,则临危不乱,可最大限度减少人畜伤亡。”
其五,引入新的水利理念。 “防水非仅堵截,亦需疏导。
除主干河道外,当着力疏浚境内支流、沟渠,确保排水畅通。更可于地势低洼处,因地制宜,挖掘‘蓄水湖’或‘滞洪区’。
雨季容纳过量洪水,减轻干堤压力,旱时亦可作灌溉之用。
此所谓‘变水害为水利’之长远考量。”
他引经据典,结合《治水杂录》中的实例与自身推演,将每一项措施都阐述得具体而微,逻辑严密,操作性极强。
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务实的智慧与经世致用的精神,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格局与见识。
当最后一个字落笔,陈耀祖长长舒了一口气,只觉得胸中块垒尽去,一股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充盈心间。
数日之后,贡院那两扇沉重的朱漆大门终于在万众期待中缓缓开启。
这一刻,仿佛连天公都感受到了学子们解脱的心情,连绵多日的阴雨竟奇迹般停歇,久违的阳光穿透云层,洒下万道金辉。
照在每一个走出贡院的学子身上,暖洋洋的,驱散了连日的阴冷与疲惫。
考生们如同潮水般涌出,大多面带倦色,却也不乏如释重负的轻松。
有人仰头眯眼,贪婪地享受着这雨后清新的空气与温暖的阳光;
有人与相识的同窗兴奋地讨论着考题;也有人沉默不语,似在回味考场中的得失。
陈耀祖随着人流走出大门,脸上带着平和而自信的笑容。
早已在外焦急等待多时的陈家人,爷奶、父母、小叔一家立刻眼尖地发现了他,呼啦啦地围了上来。
“耀祖!考完了?感觉怎么样?没事吧?”张小花一把拉住儿子的手,上下打量,语气急切。
“没事,娘,好着呢!”陈耀祖笑着回应,看着家人那关切中仍带着一丝残余紧张的眼神,心中既感动又有些好笑。
与以往两次考完后的狼狈与惊险相比,这次简直顺利得如同做梦,难怪家人如此。
陈大勇见儿子神色轻松,气息平稳,不似作伪,那颗悬了多日的心终于“咚”地一声落回了肚子里。
他搓着手,咧开嘴憨厚地笑道:“好!好!没事就好!老天保佑!祖宗保佑啊!”
钱秀娥更是双手合十,对着天空连连作揖。
另一边,王富贵也精神抖擞地跑了过来,脸上兴奋得泛红,叽里呱啦地就跟陈耀祖讨论起考题来:
“耀祖兄!那道算学题你最后得数是多少?还有那道律法案例,我觉得应该援引‘侵损街巷阡陌’律,判他赔偿并恢复原状……”他滔滔不绝,显然自我感觉极佳。
陈耀祖仔细听了他的思路,发现王富贵在好几处关键题目上,理解准确,作答清晰。
甚至有些见解颇为独到,不由点头赞道:“富贵,看来你此次发挥甚佳,名列前茅大有希望啊!”
王富贵闻言,更是喜得抓耳挠腮。
与此同时,姚宗胜和赵廷霄那边也同样乐观。
姚宗胜在鸿儒书院苦学多年,当然也有点傲视群雄的资本。
更何况,在书院里面压他几头的那几个人可都不在他所属地科考。
没被强龙压着的地头蛇,那当然也是真龙一般的存在。
而赵廷霄那边,更是波澜不惊。
考场内,赵廷霄搁下笔的那一刻,便察觉到一丝不同寻常。
那位由省里派来的主考官,一位面容清癯、目光深邃的中年官员,在他答题期间,竟数次看似无意地在他号舍前驻足停留。
目光落在他试卷上的时间,远比其他人要长。
那目光中,除了考官的审视,更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探究,甚至……是一丝隐晦的敬重。
赵廷霄心中了然。
这位,恐怕就是父皇派来“亲眼”考察他的人了。
自己的容貌与父皇相似,加之丁老大人或许已暗中打过招呼,对方认出自己并不奇怪。
他稳坐如山,从容作答,将自己最好的状态与学识尽数展现。
‘看来,只要此次成绩不出意外,名列前茅……’赵廷霄望向贡院之外京城的方向,眼神变得坚定而锐利,‘那龙潭虎穴般的京城,便是非去不可了。’
所有的铺垫,所有的积累,所有的等待,都将在放榜的那一日,迎来最终的答案。
阳光普照之下,命运的齿轮,正朝着既定的方向,缓缓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