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话说得粗俗又充满市井趣味,把姚宗胜逗笑了:“富贵,你这说的什么浑话!天地运行,自有其道,岂是偏袒谁?”
王富贵不服气地梗着脖子:“那你说,为啥这风就这么听话,按时按点儿地换方向?
难不成这风……也跟人似的,冬天怕冷,往南边跑?夏天嫌热,又从海里往岸上吹凉风?”
他这个看似荒谬的比喻,却让陈耀祖心中一动。
他沉吟片刻,组织着语言,试图用这个时代能理解的概念来解释:
“富贵这个比喻,虽不精准,却也有几分歪理。
这季风形成,关键不在于风有喜好,而在于这大地与海洋,‘怕冷怕热’的程度不同。”
他走到一片沙地旁,捡起一根树枝,一边画一边解释道:
“你们想,我们脚下的大地,坚实厚重,日头一晒,热得快,凉得也快。
而这浩瀚海洋,水深难测,如同一个巨大的温吞水囊,热得慢,凉得也慢。”
他在沙地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代表海洋和陆地。
“夏日,日头烈,大地很快被烤得滚烫,其上方的空气受热膨胀,变得稀薄轻盈,便往上升。
而此刻海洋还温吞吞的,其上方的空气相对较冷、较重。
于是,海洋上较冷较重的空气,就会流动过来,填补大地上升空气留下的空缺——这,便形成了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
也就是东南风,它携带着海洋的湿气,故而夏季多雨。”
他顿了顿,又在沙地上画了几道箭头。
“到了冬季,情形则相反。日头弱了,大地散热快,很快变得冰冷,其上方的空气受冷收缩,变得稠密沉重。
而海洋散热慢,还保留着些许暖意,其上方的空气相对较暖、较轻。
于是,大地上冷而重的空气,就会向着相对较暖、较轻的海洋空气流动——这,便形成了从陆地吹向海洋的冬季风,也就是西北风,它来自内陆,故而干燥寒冷。”
陈耀祖尽量避免了“比热容”、“气压梯度力”等现代术语,而是用“冷热快慢”、“轻重稠稀”来形容,配合着简易的示意图,将季风形成的核心原理剖析得清晰明了。
王富贵听得目瞪口呆,张大了嘴巴:“我的乖乖!原来是这么回事!大地和海洋,一个急性子,一个慢性子。
这一冷一热你追我赶,就形成了风?妙啊!耀祖哥,你这脑子是怎么长的?这都能想明白!”
姚宗胜也面露惊异,沉思道:“如此说来,这季风并非天神操控,而是天地冷热交替自然形成之理?耀祖,你这番见解,实在令人茅塞顿开!”
三人都沉浸在这番新奇而有趣的讨论中,浑然未觉。
不远处的假山后一位身着朴素儒袍、须发灰白、目光却异常清澈锐利的老者,已驻足聆听了许久。
起初,他听到王富贵那番“老天爷偏心眼”的浑话,只是莞尔一笑,觉得是少年人的无知妄言。
但随后陈耀祖那番深入浅出、逻辑严谨的阐述,却让他脸上的笑容渐渐收敛,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浓的惊讶与赞赏!
尤其是那“大地与海洋冷热变化不同步”的核心观点,以及用空气“轻重稠稀”来解释流动。
虽然用语朴拙,却直指本质,其思维的深度与洞察力,远超寻常只会死记硬背地理志的学子!
老者忍不住从假山后转出,抚掌赞叹:“妙!妙极!好一个‘大地性急,海洋性缓’!好一个‘冷热交替,气流自成’!
小友这番高论,抽丝剥茧,直指本源,令老夫茅塞顿开,耳目一新啊!”
三人闻声回头,只见一位气质儒雅、眼神睿智的老者正含笑看着他们。
虽然衣着朴素,但那份渊渟岳峙的气度,绝非寻常人物。
陈耀祖虽不认识对方,但见其气度,不敢怠慢,连忙躬身行礼:
“小子妄言,不过是平日读书杂览,偶有所得,信口胡诌,让老先生见笑了。”
“信口胡诌能有此见地?”老者哈哈一笑,目光灼灼地看向陈耀祖。
“老夫沈文渊,忝为国子监算学博士,兼涉地理格物。小友方才所言季风成因,虽言语质朴,却深合自然之理。不知小友高姓大名?师从何人?这等卓见,绝非寻常书院所能传授。”
沈文渊!算学博士!
陈耀祖心中一震,这位沈博士在国子监乃至整个京城都极有名望,不仅精通算学。
对天文、地理、格物等杂学也颇有研究,性格耿直,学问精深,连祭酒都对他礼让三分。
王富贵和姚宗胜也吓了一跳,赶紧跟着行礼。
陈耀祖恭敬答道:“小子陈耀祖,来自长乐郡鸿儒书院,并无特定师承,只是平日
王富贵不服气地梗着脖子:“那你说,为啥这风就这么听话,按时按点儿地换方向?
难不成这风……也跟人似的,冬天怕冷,往南边跑?夏天嫌热,又从海里往岸上吹凉风?”
他这个看似荒谬的比喻,却让陈耀祖心中一动。
他沉吟片刻,组织着语言,试图用这个时代能理解的概念来解释:
“富贵这个比喻,虽不精准,却也有几分歪理。
这季风形成,关键不在于风有喜好,而在于这大地与海洋,‘怕冷怕热’的程度不同。”
他走到一片沙地旁,捡起一根树枝,一边画一边解释道:
“你们想,我们脚下的大地,坚实厚重,日头一晒,热得快,凉得也快。
而这浩瀚海洋,水深难测,如同一个巨大的温吞水囊,热得慢,凉得也慢。”
他在沙地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代表海洋和陆地。
“夏日,日头烈,大地很快被烤得滚烫,其上方的空气受热膨胀,变得稀薄轻盈,便往上升。
而此刻海洋还温吞吞的,其上方的空气相对较冷、较重。
于是,海洋上较冷较重的空气,就会流动过来,填补大地上升空气留下的空缺——这,便形成了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
也就是东南风,它携带着海洋的湿气,故而夏季多雨。”
他顿了顿,又在沙地上画了几道箭头。
“到了冬季,情形则相反。日头弱了,大地散热快,很快变得冰冷,其上方的空气受冷收缩,变得稠密沉重。
而海洋散热慢,还保留着些许暖意,其上方的空气相对较暖、较轻。
于是,大地上冷而重的空气,就会向着相对较暖、较轻的海洋空气流动——这,便形成了从陆地吹向海洋的冬季风,也就是西北风,它来自内陆,故而干燥寒冷。”
陈耀祖尽量避免了“比热容”、“气压梯度力”等现代术语,而是用“冷热快慢”、“轻重稠稀”来形容,配合着简易的示意图,将季风形成的核心原理剖析得清晰明了。
王富贵听得目瞪口呆,张大了嘴巴:“我的乖乖!原来是这么回事!大地和海洋,一个急性子,一个慢性子。
这一冷一热你追我赶,就形成了风?妙啊!耀祖哥,你这脑子是怎么长的?这都能想明白!”
姚宗胜也面露惊异,沉思道:“如此说来,这季风并非天神操控,而是天地冷热交替自然形成之理?耀祖,你这番见解,实在令人茅塞顿开!”
三人都沉浸在这番新奇而有趣的讨论中,浑然未觉。
不远处的假山后一位身着朴素儒袍、须发灰白、目光却异常清澈锐利的老者,已驻足聆听了许久。
起初,他听到王富贵那番“老天爷偏心眼”的浑话,只是莞尔一笑,觉得是少年人的无知妄言。
但随后陈耀祖那番深入浅出、逻辑严谨的阐述,却让他脸上的笑容渐渐收敛,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浓的惊讶与赞赏!
尤其是那“大地与海洋冷热变化不同步”的核心观点,以及用空气“轻重稠稀”来解释流动。
虽然用语朴拙,却直指本质,其思维的深度与洞察力,远超寻常只会死记硬背地理志的学子!
老者忍不住从假山后转出,抚掌赞叹:“妙!妙极!好一个‘大地性急,海洋性缓’!好一个‘冷热交替,气流自成’!
小友这番高论,抽丝剥茧,直指本源,令老夫茅塞顿开,耳目一新啊!”
三人闻声回头,只见一位气质儒雅、眼神睿智的老者正含笑看着他们。
虽然衣着朴素,但那份渊渟岳峙的气度,绝非寻常人物。
陈耀祖虽不认识对方,但见其气度,不敢怠慢,连忙躬身行礼:
“小子妄言,不过是平日读书杂览,偶有所得,信口胡诌,让老先生见笑了。”
“信口胡诌能有此见地?”老者哈哈一笑,目光灼灼地看向陈耀祖。
“老夫沈文渊,忝为国子监算学博士,兼涉地理格物。小友方才所言季风成因,虽言语质朴,却深合自然之理。不知小友高姓大名?师从何人?这等卓见,绝非寻常书院所能传授。”
沈文渊!算学博士!
陈耀祖心中一震,这位沈博士在国子监乃至整个京城都极有名望,不仅精通算学。
对天文、地理、格物等杂学也颇有研究,性格耿直,学问精深,连祭酒都对他礼让三分。
王富贵和姚宗胜也吓了一跳,赶紧跟着行礼。
陈耀祖恭敬答道:“小子陈耀祖,来自长乐郡鸿儒书院,并无特定师承,只是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