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中其他人却已是佳作频出。不时有好诗被吟诵出来,引来阵阵喝彩。
两位老大人也点评了几首,言语精妙,切中肯綮。
陈耀祖立刻拿出随身携带的炭笔和小本子,飞快地记录下那些精彩的诗句和点评,这些都是宝贵的学习资料。
学习前人的经验,对于他们之后自己上手也有一定的好处。
姚宗胜那家伙,别看性格骄傲,人家的真本事可不是盖的。
作出的诗句,也是让在场的众人连连夸好。
咏诗环节过后,又进行了“飞花令”,以“梅”为关键字,轮流吟诵带“梅”字的诗句,可引用古人,也可自创。
这活动热闹非凡,十分考验诗词储备。陈耀祖三人听得津津有味。
这也是他们三人唯一一次参与进来的活动。
一人一首带梅字的诗句,三人的脑容量里面搜刮一番还是能找出来的。
陈耀祖更是不在话下,自己作不出来不要紧,先辈大把的好诗,他可是记忆犹新。
文会持续了近两个时辰,两位老大人年事已高,中途便先行离席了。
徐夫子见目的已达,便也不打算多留,带着三个心满意足又略感疲惫的学生,告辞离去。
而在另一边,一辆更为华贵宽敞的马车内,气氛却有些凝重。
姚县令陪着那位为首的秦老大人同乘。
姚县令眉头微锁,语气带着担忧:“秦老,您方才席间所言,那李水坝若汛期前未能修好,洪水竟真会波及我清丰县?两地相距甚远,下官原以为……”
秦老半阖着眼,手中捻着一串紫檀佛珠,缓缓道: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大河奔流,岂循常理?
李坝一溃,洪水如猛兽出闸,席卷而下,地势低洼之处皆难幸免。
清丰虽非首冲,然据老夫所知,尔县下游之河道年久失修,淤塞严重,若遇特大洪峰,漫溢倒灌,绝非危言耸听。
朝廷虽已拨帑重修,然工期漫长,能否赶在明年汛期前完工,仍是未知之数啊。”
姚县令闻言,脸色顿时凝重起来。
马车内,气氛沉凝。姚县令姚海峰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再次落在身旁闭目养神的秦老身上。
这位老者肤色并非养尊处优的白皙,而是透着一种经年风吹日晒的古铜黝黑。
面容清癯,皱纹深刻如刀刻,一双大手骨节粗大,指腹带有长期执笔、勘验图纸留下的薄茧。
虽身着寻常布袍,静坐无言,却自有一股渊渟岳峙、令人心折的气度。
他便是曾官至工部侍郎、督修黄河水利数十载,被誉为大夏“定水神针”的秦鸿秦老大人。
此次致仕还乡,途经清丰,乃是念及与前任县令的一段旧谊,特来稍作停留,已属难得。
姚海峰对秦老的话深信不疑。
以此老的身份地位和一生功业,绝无虚言恫吓之理。
他心中甚至一度闪过一个念头:若宗胜能得秦老青眼,拜入门下,哪怕只得一二分真传,前途亦将不可限量。
但他旋即自嘲地打消了这个妄想——秦老何等人物?
天下英才求其指点者如过江之鲫,自家孙儿虽聪颖,在此地堪称翘楚,却还远未到能入秦老法眼的地步。
眼下,绝非思量这些的时候。
若秦老预言成真,明年汛期李水坝未竣,洪水肆虐,清丰县地势低洼之处必将沦为泽国,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那将是何等惨绝人寰的景象!
想到此处,姚海峰顿觉肩头沉重如山。
送秦老回下榻之处后,他立刻召集亲信幕僚,依据秦老的警示,连夜商讨应对之策,试图制定一个初步的防灾疏浚方案。
然而,几个关键的难题如同拦路虎般横亘眼前:一是清丰县内主要河道“清河”下游淤塞严重,疏浚工程浩大,短期内难以完成;
二是县内可用于泄洪分流的地理条件有限,且涉及部分民田、村落,协调困难;
三是即便疏浚分流,若洪峰过大,如何确保县城核心区域及周边重要村镇的堤防稳固?
每一个问题都牵扯甚广,让姚海峰和幕僚们绞尽脑汁,进展缓慢。
他本欲再寻机会请教秦老,哪怕只得只言片语的指点也是好的。
却不料秦老因年事已高,连日奔波加之偶感风寒,竟病倒了,直接闭门谢客静养。
姚海峰心急如焚,却又不敢打扰,嘴上急得燎泡都起了好几个。
与此同时,学堂的生活按部就班地重启。
假期飞逝,再次回到学堂,陈耀祖发现乙班的同窗竟少了小一半。
一问才知,那些同学本就不是奔着科举来的,家中送他们来徐夫子处,只因夫子教学得法。
一年光景足以识文断字、明理晓事,出去足以谋个账房、文书之类的体面差事。
如今“学业”已成,自然不必再来。
陈耀祖心中虽有一丝淡淡的怅惘,但也明白人各有志,各自有路要走。
这日下午,原本是徐夫子授课的时间,夫子却迟迟未至,只让徐伯传话,令学子们先行温书自习。
而此刻,学堂后院那间安静的书房内,徐夫子正与一位意想不到的访客对坐——正是愁眉不展的姚海峰。
“文远兄,此事关乎一县生灵,弟实在是……束手无策了。”
姚海峰揉着额角,脸上是难以掩饰的疲惫和焦虑。
他与徐守业(字文远)是旧识,深知对方才学,虽不专水利,但或许能有不同视角。
他展开随身带来的清河水利图,铺在书桌上,指着几处标记的红圈叹道:
“难点有三:其一,清河下游至黑水湾一段,淤积最甚,河床抬高,若要大规模疏浚,耗时耗力且银钱不足;
其二,县东虽有旧渠可作分洪之用,但渠窄且多年失修,拓宽深挖必占民田,补偿安抚皆是难题;
其三,即便疏浚分流成功,若遇超量洪峰,县城东南方向的堤坝年久失修,恐难承受冲击。
这三个难关,如同死结,绕不开,解不了啊!”
徐夫子凝神细看图纸,眉头紧锁。
他于经史子集钻研颇深,于此等实务工程却非所长。
他沉吟良久,方缓缓道:“姚兄,此事确乎棘手。
依愚公浅见,或可先集中人力物力,优先疏浚黑水湾最险要处,虽不能治本,或可暂缓燃眉之急?
至于分洪旧渠,或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与乡绅百姓商议,许以日后补偿或减免赋税?
加固堤坝之事,更是需从长计议……”
他提出的建议虽中肯,却多是老生常谈,难以从根本上破局。
姚海峰听罢,眼中刚燃起的一点希望又黯淡下去,苦笑道:
“文远兄所言甚是,这些……我也思虑过,只是施行起来,处处掣肘。
罢了,看来还是需得等秦老身体好转,再寻机请教。”
两人又叙谈片刻,姚海峰心绪不宁地起身告辞。
或许是因为焦虑过度,他竟不慎将桌上那张水利图遗落在地,而两人都未曾察觉。
两位老大人也点评了几首,言语精妙,切中肯綮。
陈耀祖立刻拿出随身携带的炭笔和小本子,飞快地记录下那些精彩的诗句和点评,这些都是宝贵的学习资料。
学习前人的经验,对于他们之后自己上手也有一定的好处。
姚宗胜那家伙,别看性格骄傲,人家的真本事可不是盖的。
作出的诗句,也是让在场的众人连连夸好。
咏诗环节过后,又进行了“飞花令”,以“梅”为关键字,轮流吟诵带“梅”字的诗句,可引用古人,也可自创。
这活动热闹非凡,十分考验诗词储备。陈耀祖三人听得津津有味。
这也是他们三人唯一一次参与进来的活动。
一人一首带梅字的诗句,三人的脑容量里面搜刮一番还是能找出来的。
陈耀祖更是不在话下,自己作不出来不要紧,先辈大把的好诗,他可是记忆犹新。
文会持续了近两个时辰,两位老大人年事已高,中途便先行离席了。
徐夫子见目的已达,便也不打算多留,带着三个心满意足又略感疲惫的学生,告辞离去。
而在另一边,一辆更为华贵宽敞的马车内,气氛却有些凝重。
姚县令陪着那位为首的秦老大人同乘。
姚县令眉头微锁,语气带着担忧:“秦老,您方才席间所言,那李水坝若汛期前未能修好,洪水竟真会波及我清丰县?两地相距甚远,下官原以为……”
秦老半阖着眼,手中捻着一串紫檀佛珠,缓缓道: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大河奔流,岂循常理?
李坝一溃,洪水如猛兽出闸,席卷而下,地势低洼之处皆难幸免。
清丰虽非首冲,然据老夫所知,尔县下游之河道年久失修,淤塞严重,若遇特大洪峰,漫溢倒灌,绝非危言耸听。
朝廷虽已拨帑重修,然工期漫长,能否赶在明年汛期前完工,仍是未知之数啊。”
姚县令闻言,脸色顿时凝重起来。
马车内,气氛沉凝。姚县令姚海峰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再次落在身旁闭目养神的秦老身上。
这位老者肤色并非养尊处优的白皙,而是透着一种经年风吹日晒的古铜黝黑。
面容清癯,皱纹深刻如刀刻,一双大手骨节粗大,指腹带有长期执笔、勘验图纸留下的薄茧。
虽身着寻常布袍,静坐无言,却自有一股渊渟岳峙、令人心折的气度。
他便是曾官至工部侍郎、督修黄河水利数十载,被誉为大夏“定水神针”的秦鸿秦老大人。
此次致仕还乡,途经清丰,乃是念及与前任县令的一段旧谊,特来稍作停留,已属难得。
姚海峰对秦老的话深信不疑。
以此老的身份地位和一生功业,绝无虚言恫吓之理。
他心中甚至一度闪过一个念头:若宗胜能得秦老青眼,拜入门下,哪怕只得一二分真传,前途亦将不可限量。
但他旋即自嘲地打消了这个妄想——秦老何等人物?
天下英才求其指点者如过江之鲫,自家孙儿虽聪颖,在此地堪称翘楚,却还远未到能入秦老法眼的地步。
眼下,绝非思量这些的时候。
若秦老预言成真,明年汛期李水坝未竣,洪水肆虐,清丰县地势低洼之处必将沦为泽国,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那将是何等惨绝人寰的景象!
想到此处,姚海峰顿觉肩头沉重如山。
送秦老回下榻之处后,他立刻召集亲信幕僚,依据秦老的警示,连夜商讨应对之策,试图制定一个初步的防灾疏浚方案。
然而,几个关键的难题如同拦路虎般横亘眼前:一是清丰县内主要河道“清河”下游淤塞严重,疏浚工程浩大,短期内难以完成;
二是县内可用于泄洪分流的地理条件有限,且涉及部分民田、村落,协调困难;
三是即便疏浚分流,若洪峰过大,如何确保县城核心区域及周边重要村镇的堤防稳固?
每一个问题都牵扯甚广,让姚海峰和幕僚们绞尽脑汁,进展缓慢。
他本欲再寻机会请教秦老,哪怕只得只言片语的指点也是好的。
却不料秦老因年事已高,连日奔波加之偶感风寒,竟病倒了,直接闭门谢客静养。
姚海峰心急如焚,却又不敢打扰,嘴上急得燎泡都起了好几个。
与此同时,学堂的生活按部就班地重启。
假期飞逝,再次回到学堂,陈耀祖发现乙班的同窗竟少了小一半。
一问才知,那些同学本就不是奔着科举来的,家中送他们来徐夫子处,只因夫子教学得法。
一年光景足以识文断字、明理晓事,出去足以谋个账房、文书之类的体面差事。
如今“学业”已成,自然不必再来。
陈耀祖心中虽有一丝淡淡的怅惘,但也明白人各有志,各自有路要走。
这日下午,原本是徐夫子授课的时间,夫子却迟迟未至,只让徐伯传话,令学子们先行温书自习。
而此刻,学堂后院那间安静的书房内,徐夫子正与一位意想不到的访客对坐——正是愁眉不展的姚海峰。
“文远兄,此事关乎一县生灵,弟实在是……束手无策了。”
姚海峰揉着额角,脸上是难以掩饰的疲惫和焦虑。
他与徐守业(字文远)是旧识,深知对方才学,虽不专水利,但或许能有不同视角。
他展开随身带来的清河水利图,铺在书桌上,指着几处标记的红圈叹道:
“难点有三:其一,清河下游至黑水湾一段,淤积最甚,河床抬高,若要大规模疏浚,耗时耗力且银钱不足;
其二,县东虽有旧渠可作分洪之用,但渠窄且多年失修,拓宽深挖必占民田,补偿安抚皆是难题;
其三,即便疏浚分流成功,若遇超量洪峰,县城东南方向的堤坝年久失修,恐难承受冲击。
这三个难关,如同死结,绕不开,解不了啊!”
徐夫子凝神细看图纸,眉头紧锁。
他于经史子集钻研颇深,于此等实务工程却非所长。
他沉吟良久,方缓缓道:“姚兄,此事确乎棘手。
依愚公浅见,或可先集中人力物力,优先疏浚黑水湾最险要处,虽不能治本,或可暂缓燃眉之急?
至于分洪旧渠,或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与乡绅百姓商议,许以日后补偿或减免赋税?
加固堤坝之事,更是需从长计议……”
他提出的建议虽中肯,却多是老生常谈,难以从根本上破局。
姚海峰听罢,眼中刚燃起的一点希望又黯淡下去,苦笑道:
“文远兄所言甚是,这些……我也思虑过,只是施行起来,处处掣肘。
罢了,看来还是需得等秦老身体好转,再寻机请教。”
两人又叙谈片刻,姚海峰心绪不宁地起身告辞。
或许是因为焦虑过度,他竟不慎将桌上那张水利图遗落在地,而两人都未曾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