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稚子献计-《科举不顺,从寒门到帝师》

  来到书房,陈耀祖恭敬地向姚海峰行跪拜之礼:

  “学生陈耀祖,拜见县尊大人。”举止从容,毫无寻常孩童面对官员时的畏缩之态。

  姚海峰连忙扶起他,眼中满是赞赏:“不必多礼。孩子,方才你在堂上所言,老夫都听到了,真是后生可畏啊!”

  他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个面容稚嫩却目光沉静的孩子,“清丰县人杰地灵,能出你这样的英才,实乃我县之福!”

  陈耀祖谦逊地低头:“大人过奖了,学生只是纸上谈兵,妄言水利,还请大人指教。”

  姚海峰摇摇头,从袖中取出那张水利图铺在桌上,神色转为严肃:

  “孩子,实不相瞒,清丰县明夏确可能面临大洪。

  你昨日所见之图,正是老夫所遗。今日特来请教,你可有更详尽的对策?”

  陈耀祖心道果然如此,毕竟昨天那水利图出现在徐夫子的书房当中,就奇怪的紧。

  再加上今日县令大人的突然来访,他其实心中已经有所猜测了。

  特别是课堂当中,徐夫子还特意引导众人聊起治水。

  不过陈耀祖既然敢站出来直言不论,那么他也是心中有些许的把握。

  机会就在眼前,他从来都是一个懂得抓住机会的人。

  只要他的答案能够得到县令大人的青睐,与对方之间有所牵扯,那么,陈耀祖在清丰县也算是有靠山了。

  “大人,真是为国为民,学生愚见,若有错处,还望大人不要见怪。”

  说着陈耀祖就走到图纸前,伸出犹带婴儿肥的手指,点向图中几个关键位置:

  “县尊大人,学生以为,治水如医病,须对症下药。”

  他的小手指着黑水湾段,“此处河道狭窄淤塞,若全面疏浚,费时耗力。

  不如在两岸开凿分流渠,汛时引导部分水量绕过最险段,如同中医‘通则不痛’之理。”

  姚海峰在一旁看得吃惊,他从未想过可以这样解决问题。

  陈耀祖的手指又移向县东旧渠:“此渠拓宽时,挖出的泥土不必运走,可直接用于加固后方堤防,一举两得。”

  他想起现代工程中的土方平衡概念,但用当时能理解的方式表达。

  最后,他指向县城东南方向:“此处堤防最弱,单纯加固恐难挡大洪。

  学生以为,可在堤外种植柳树竹林,以根系固土,消减水势。即使洪水漫堤,也能减缓流速,为撤离争取时间。”

  姚海峰越听越是惊喜,这些思路新颖实用,完全超出了他和幕僚们的想象。

  他急忙取笔记录,不时追问细节。

  陈耀祖结合前世所知的水利知识和古代实际条件,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方案:

  从简易水位标尺的制作,到预警信号的传递方式;

  从抢险人手的组织,到灾民临时安置点的选择…

  虽因年龄所限,某些想法尚显稚嫩,但整体思路清晰周详,令姚海峰如获至宝。

  “天才!真是天才之想!”

  姚海峰忍不住击节称赞,“孩子,你这脑袋瓜是怎么长的?这些法子不仅巧妙,而且眼下就能办到!”

  就连徐夫子也是惊叹连连,这样的天才是他的学生,以后前途必光明璀璨。

  原本,还打算在今年,就把他与王富贵两人正式收为他的弟子。

  现在看来,对方的本事,他还真没那个脸去当人家的老师。

  对方的路,只会走的更远,而他需要的良师,徐夫子自觉自己胜任不了。

  陈耀祖却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大人谬赞了。

  学生只是多读了些杂书,胡乱想想罢了。真正实施还需大人和各位先生斟酌完善。”

  姚海峰激动地收好笔记:“时间紧迫,老夫这就去安排。孩子,你这番功劳,老夫铭记在心!”

  他郑重地对陈耀祖拱手一礼,惊得陈耀祖赶忙还礼。

  待姚海峰离去后,徐夫子看着自己的学生,眼中满是欣慰与骄傲:“耀祖啊耀祖,你总是能给为师惊喜。”

  “都是夫子教的好。”陈耀祖还不忘记嘴甜一番。

  闻言徐夫子哈哈大笑“小家伙,放心,好了,咱们县令大人绝对不会少了你的好处。”

  接下来的日子,姚海峰雷厉风行地推进防洪工程。

  根据陈耀祖的建议,清丰县上下动员起来:

  疏浚重点河段、拓宽分洪渠、加固堤防…由于方案合理且节省人力物力,进展颇为顺利。

  姚海峰将方案上报府郡,各级官员见计划周详可行,又风闻秦老正在清丰县,都以为是得到了秦老的指点,一律开绿灯放行,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与此同时,朝廷的劳役征召令也下来了。

  往年这时节,家家户户都要为出人还是出钱而发愁——

  出人,则壮劳力数月不归,耽误农事;出钱,则十两银子的代役钱不是小数目。

  而今夏,因防洪工程需大量人手,姚海峰特准参与工程者可抵劳役。

  许多百姓宁愿参加家乡的建设,也不愿被征调到外地服役。

  陈家如今宽裕,早已准备好了交给服役的银钱。

  现在他们家最重要的就是保留一个好身体,继续奋斗。

  钱没了可以再赚,身体坏了确是不好养。

  至于建设家乡,他们虽然出不了力,但是出银子也是一样的。

  病榻上的秦老听闻防洪工程已然启动,且方案周详可行,不由惊讶不已。

  待身体稍愈,他立即召见姚海峰。

  书房内,秦老仔细审阅着水利图和实施方案,不时颔首:

  “妙啊!这段河道采取分流减势之法,真是点睛之笔!”

  “以挖渠之土加固堤防,土方平衡,省时省力!”

  “堤外植林缓流,虽看似简单,却深合自然之道…”

  他抚须赞叹:“海峰啊,想不到你还有这般见识!

  这些方案虽略有稚嫩之处,但思路新颖,切实可行,非熟稔水利者不能为。说说,是得了哪位高人指点?”

  姚海峰见时机成熟,躬身道:“不敢隐瞒秦老,此方案并非下官或幕僚所为,而是出自本县一个六岁蒙童之口。”

  “什么?”秦老手中的茶杯一顿,茶水溅出几滴,“六岁孩童?海峰,这玩笑可开不得!”

  姚海峰正色道:“下官岂敢欺瞒秦老。”

  遂将陈耀祖如何偶然看到图纸,如何在堂上对答,如何详细解说方案的过程一一道来。

  秦老听完,半晌无言,浑浊的眼中闪过不可思议的光芒。

  良久,他才缓缓道:“世间竟有如此奇才?若真如你所言,此子日后成就,恐不可限量啊…”

  姚海峰趁机进言:“秦老,这孩子名唤陈耀祖,虽家境寻常,但天资过人且勤勉好学。

  下官斗胆,恳请您老人家拨冗一见,若能得您指点一二,不仅是他个人的造化,也是我清丰县之福啊!”

  秦老沉吟片刻,眼中好奇之色愈浓:“罢了,老夫就见见这个神童。若真如你所说,老夫倒不吝惜指点一二。”

  秦老当然看出对方眼里的小心思,要是对方口中所说不假,那么这孩子见见也无妨。

  姚海峰心中大喜,知道自己这步棋走对了。

  之前就没想好怎么好好感谢一下那小家伙,现在自己可是给他挣了个大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