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廷霄眼眶瞬间就红了,他深吸一口气,挣脱开张小花的怀抱,后退两步。
端过桌上早已备好的茶水,恭恭敬敬地跪了下去,将茶水高举过头:
“爹!娘!请受孩儿一拜!”声音哽咽,却无比清晰。
他结结实实地磕了三个响头,每一下都仿佛叩击在众人的心上。
陈大勇和张小花连忙接过茶水喝下,又赶紧起身将他扶起:“快起来!快起来!好孩子!”
王富贵、姚宗胜等人在一旁看着这突如其来又温馨无比的一幕,先是惊讶,随即也纷纷露出笑容上前道贺。
经过这段时日的相处,赵廷霄的坚韧、聪慧和品性早已得到他们的认可。
如今能成一家人,亦是美事一桩。
等待放榜的五日,对陈耀祖一行人而言,可谓是度日如年。
一面强自按捺着紧张焦虑,在长乐郡内游览散心,一面又总是不由自主地踱步到书院山门外,望着那紧闭的大门出神。
就连最跳脱的王富贵,这几日也安静了不少,时常对着书本发呆。
鸿儒书院内,此刻亦是灯火通明,一片繁忙景象。
上千份考卷的批阅、复核、排名,是一项极其繁重的工作。
书院的教习、执事们几乎全员出动,甚至连一些优秀的在读学子也被征调来协助初筛。
许昌盛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连续高强度阅卷让他精神疲惫。
他面前的书案上,考卷已批阅过半。
总体而言,这一届学子水平颇佳,但尚未出现令他眼前一亮、拍案叫绝的佳作。
多是中规中矩,或偶有亮眼之处,却难掩整体平庸。
他端起手边的浓茶呷了一口,试图驱散倦意,随手拿起了下一份考卷。
目光扫过卷面,字迹工整清秀,令人观之舒心。
前面的经义题解答得扎实稳健,理解深刻,尤其是那道颇为刁钻的算学题,竟用了两种截然不同却都极为精妙的解法,足见其思维之敏捷开阔。
“嗯?有点意思。”许夫子来了些精神。诗赋虽稍显平实,但亦算切题工稳。
当他看到最后的策论时,刚入口的茶水差点喷了出来!
他猛地坐直身体,眼睛死死盯着卷面上的文字,越看越快,越看越是激动!
那篇关于“水至清则无鱼”的论述,如同一声惊雷,在他心中炸响!
文章观点鲜明,锋芒毕露,毫不避讳地批判官场“和光同尘”的潜规则,字里行间充满了少年人的赤诚热血与不肯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
更难得的是,并非一味空喊口号,而是有理有据,指出了“清流”汇聚、涤荡污浊的可能与决心!
“好!好一个‘唯其如此,方能吸引真正清流,汇聚成势,终使江河澄澈,万鲤竞跃’!”
许夫子忍不住击节赞叹,激动得满脸红光,“此子若入仕途,必为一代诤臣良吏!乃百姓之福也!”
他毫不犹豫地提起朱笔,在这份考卷上重重地画上了一个红圈,并将其放入待定的最优等卷宗之中。
而就在他们焦急等待的第三天,成绩未曾如期而至,却等到了由郡守大人亲自派人前来,召见陈耀祖、赵廷霄、王富贵以及姚宗胜四人。
传话的衙役态度十分客气,但语气中的不容置疑,仍让小院内的气氛瞬间变得有些肃穆。
几人心中不约而同地泛起猜测,彼此交换了一个眼神,心中都已隐隐有了答案——
前几日那场惊心动魄的打拐之事,终于有了最终的定论和回音。
“看来,是那件事出结果了。”陈耀祖低声道,整理了一下略显褶皱的衣襟。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况且我们做的乃是义举,郡守大人召见,想必是好事。”
姚宗胜“唰”地合上折扇,眼神清明,虽有些意外,却并无惧色。
赵廷霄默默点头,王富贵则深吸一口气,既紧张又隐隐有些期待。
对方召见的是他们4人,并未他们的家人同行,好在家里人也不甚担心。这怎么看都是好事。
只叮嘱了一句,让他们莫要失了规矩,万不能冒犯大人们。
四人稍作整理,便随着前来引领的郡守府属官,一路无话,心中各自思量,穿过来时喧嚣的街市,来到了守卫森严的郡守府衙。
并未在正堂升堂,他们被引至了一处更为雅致静谧的偏厅。
一踏入厅内,几人便察觉到气氛非同一般。
只见郡守大人并未端坐主位,而是陪坐在下首,脸上带着不同于往日公堂之上的威严、更添了几分亲和的笑意。
厅内还坐着几位本地的官员,皆衣着正式。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却是坐在上首主位的一位老者以及他身旁的一位老妇人。
老者身着藏青色锦缎便服,虽无繁复纹饰,但气度沉凝,目光温润中透着久居上位的洞察与威严,只是此刻面上带着和煦的笑容。
老妇人则衣着素雅却用料考究,发髻一丝不苟,眼中含着感激与急切,正紧紧望着门口。
他们身后还侍立着几位气息沉稳、眼神锐利的随从,一看便知绝非寻常仆役。
郡守大人见陈耀祖四人进来,立刻笑着起身,语气十分温和:
“来了?不必拘礼,快过来。”
他招手让四人近前,然后转身,恭敬地向主位的老者介绍道:
“丁老大人,丁老夫人,这四位便是当日及时发现线索、机智报官并协助拦截,最终救下小公子的少年英才了。”
陈耀祖四人心中一震,通过郡守大人的介绍,立刻明白了老者的身份——京城前府尹丁大人!
他们赶忙整肃衣冠,依足礼数,躬身行礼:
“学生陈耀祖/赵廷霄/王富贵/姚宗胜,见过丁老大人,丁老夫人,见过郡守大人及各位大人。”
丁老大人微微颔首,站起身来,目光逐一扫过眼前四位风姿各异的少年。
见他们虽面对高官显贵,眼中虽有敬畏却无谄媚,举止有度,不卑不亢,心下更是满意了几分。
他温声道:“好,好,都是少年俊杰,气度不凡。
老夫今日与内子前来,一为公务已了,二来,最要紧的,便是要当面谢过你们四位小友的救孙之恩!”
此时,丁老夫人也已激动地走上前来,眼中噙着泪花,竟对着四人便要屈身行礼:
“老身多谢几位小恩公!若不是你们心细如发、仗义出手,我那苦命的孙儿恐怕就……”她声音哽咽,难以继续。
陈耀祖四人哪敢受此大礼,慌忙侧身避开,连声道:
“老夫人使不得!此乃我等份内之事,万万当不起您如此大礼!”
丁老夫人被身旁的嬷嬷扶住,仍是感激不尽,连忙示意。
一位衣着体面的嬷嬷抱着一个粉雕玉琢、约莫三四岁的男童走上前来。
那孩子显然已从惊吓中恢复,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看着眼前的几人。
老夫人指着四人对孩子柔声道:“宝儿,快谢谢这几位哥哥,是他们救了你呢。”
那孩子看模样也就1岁多,话还说不利索。只是乖巧的笑了笑。
这一幕,让厅内原本略显正式的气氛变得格外温馨。
随后,老夫人示意,身后的随从立刻捧上早已备好的谢礼。
首先是沉甸甸的一个红木托盘,上面整齐地码放着十锭雪花官银,足足百两!
另一托盘则是光彩流溢的苏杭绸缎、蜀锦等名贵布匹,足够做好几身上好的衣裳。
最后,一个紫檀木盒被小心打开,里面是一套极品端砚、湖笔、徽墨、宣纸,宝光内蕴,一看便知是价值不菲、可供珍藏的文房至宝。
“些许薄礼,聊表谢意,万望几位小恩公切勿推辞。”老夫人恳切道。
然而,更让陈耀祖心潮澎湃的还在后面。
丁老大人抚须微笑,亲自从长随手中接过一个细长的锦盒,打开后,里面是数卷精心装裱的字帖。
“老夫听闻你们皆是读书人,来鸿儒书院求学。
老夫不才,于笔墨一道浸淫数十载,在京中时,倒也颇得一二虚名。”
丁老大人的话语平和,却自有一番底气与骄傲,他的丹青书法在整个大夏朝都是公认的大家之作,一字难求。
“这几份,是老夫平日闲暇所书的《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等篇目的临帖与心得,或许对你们习字悟道能有些许助益。”
陈耀祖的目光瞬间被那字帖吸引了过去!
只见那上面的字迹铁画银钩,力透纸背,结构精妙,气韵生动,果然不愧是大家手笔!
与之前那些金银绸缎、名贵文具相比,这份礼物在他眼中瞬间超越了所有!
他几乎是屏住呼吸,双手微微有些颤抖地接过锦盒,如同捧着绝世珍宝,由衷地深深一揖:
“晚生……多谢老大人厚赐!此帖重于千金,晚生定当日日临摹钻研,不负老大人的期许与恩情!”
他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完全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与感激。
丁老大人见状,眼中赞赏之意更浓,他就知道,对于真正的读书种子来说,这才是最能打动他们的礼物。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几人收下了东西就证明,这就孙之情已经还清。
以后,几人也不用求到他跟前来。
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能够给对方一个印象,并且收获不少,就已足够。
在想利用这一点恩情,当做人情的话,就有些让人生厌了。
就在这一片和乐融融的氛围中,丁老大人的目光不经意地再次掠过安静站在一旁的赵廷霄。
之前他就觉得这少年气度沉静,眉宇间似乎有一丝若有若无的熟悉感。
此刻仔细端详,那种感觉愈发明显。
他微微蹙眉,心中暗自纳罕:‘这少年郎……瞧这眉眼轮廓,神态气韵,究竟是像谁呢?
一位故人?一位朝中同僚?’
他努力在记忆中搜寻,却如同隔着一层薄雾,怎么也想不起那个模糊的影子究竟对应何人。
但这份莫名的眼熟感,却在他心中留下了一个淡淡的印记。
端过桌上早已备好的茶水,恭恭敬敬地跪了下去,将茶水高举过头:
“爹!娘!请受孩儿一拜!”声音哽咽,却无比清晰。
他结结实实地磕了三个响头,每一下都仿佛叩击在众人的心上。
陈大勇和张小花连忙接过茶水喝下,又赶紧起身将他扶起:“快起来!快起来!好孩子!”
王富贵、姚宗胜等人在一旁看着这突如其来又温馨无比的一幕,先是惊讶,随即也纷纷露出笑容上前道贺。
经过这段时日的相处,赵廷霄的坚韧、聪慧和品性早已得到他们的认可。
如今能成一家人,亦是美事一桩。
等待放榜的五日,对陈耀祖一行人而言,可谓是度日如年。
一面强自按捺着紧张焦虑,在长乐郡内游览散心,一面又总是不由自主地踱步到书院山门外,望着那紧闭的大门出神。
就连最跳脱的王富贵,这几日也安静了不少,时常对着书本发呆。
鸿儒书院内,此刻亦是灯火通明,一片繁忙景象。
上千份考卷的批阅、复核、排名,是一项极其繁重的工作。
书院的教习、执事们几乎全员出动,甚至连一些优秀的在读学子也被征调来协助初筛。
许昌盛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连续高强度阅卷让他精神疲惫。
他面前的书案上,考卷已批阅过半。
总体而言,这一届学子水平颇佳,但尚未出现令他眼前一亮、拍案叫绝的佳作。
多是中规中矩,或偶有亮眼之处,却难掩整体平庸。
他端起手边的浓茶呷了一口,试图驱散倦意,随手拿起了下一份考卷。
目光扫过卷面,字迹工整清秀,令人观之舒心。
前面的经义题解答得扎实稳健,理解深刻,尤其是那道颇为刁钻的算学题,竟用了两种截然不同却都极为精妙的解法,足见其思维之敏捷开阔。
“嗯?有点意思。”许夫子来了些精神。诗赋虽稍显平实,但亦算切题工稳。
当他看到最后的策论时,刚入口的茶水差点喷了出来!
他猛地坐直身体,眼睛死死盯着卷面上的文字,越看越快,越看越是激动!
那篇关于“水至清则无鱼”的论述,如同一声惊雷,在他心中炸响!
文章观点鲜明,锋芒毕露,毫不避讳地批判官场“和光同尘”的潜规则,字里行间充满了少年人的赤诚热血与不肯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
更难得的是,并非一味空喊口号,而是有理有据,指出了“清流”汇聚、涤荡污浊的可能与决心!
“好!好一个‘唯其如此,方能吸引真正清流,汇聚成势,终使江河澄澈,万鲤竞跃’!”
许夫子忍不住击节赞叹,激动得满脸红光,“此子若入仕途,必为一代诤臣良吏!乃百姓之福也!”
他毫不犹豫地提起朱笔,在这份考卷上重重地画上了一个红圈,并将其放入待定的最优等卷宗之中。
而就在他们焦急等待的第三天,成绩未曾如期而至,却等到了由郡守大人亲自派人前来,召见陈耀祖、赵廷霄、王富贵以及姚宗胜四人。
传话的衙役态度十分客气,但语气中的不容置疑,仍让小院内的气氛瞬间变得有些肃穆。
几人心中不约而同地泛起猜测,彼此交换了一个眼神,心中都已隐隐有了答案——
前几日那场惊心动魄的打拐之事,终于有了最终的定论和回音。
“看来,是那件事出结果了。”陈耀祖低声道,整理了一下略显褶皱的衣襟。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况且我们做的乃是义举,郡守大人召见,想必是好事。”
姚宗胜“唰”地合上折扇,眼神清明,虽有些意外,却并无惧色。
赵廷霄默默点头,王富贵则深吸一口气,既紧张又隐隐有些期待。
对方召见的是他们4人,并未他们的家人同行,好在家里人也不甚担心。这怎么看都是好事。
只叮嘱了一句,让他们莫要失了规矩,万不能冒犯大人们。
四人稍作整理,便随着前来引领的郡守府属官,一路无话,心中各自思量,穿过来时喧嚣的街市,来到了守卫森严的郡守府衙。
并未在正堂升堂,他们被引至了一处更为雅致静谧的偏厅。
一踏入厅内,几人便察觉到气氛非同一般。
只见郡守大人并未端坐主位,而是陪坐在下首,脸上带着不同于往日公堂之上的威严、更添了几分亲和的笑意。
厅内还坐着几位本地的官员,皆衣着正式。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却是坐在上首主位的一位老者以及他身旁的一位老妇人。
老者身着藏青色锦缎便服,虽无繁复纹饰,但气度沉凝,目光温润中透着久居上位的洞察与威严,只是此刻面上带着和煦的笑容。
老妇人则衣着素雅却用料考究,发髻一丝不苟,眼中含着感激与急切,正紧紧望着门口。
他们身后还侍立着几位气息沉稳、眼神锐利的随从,一看便知绝非寻常仆役。
郡守大人见陈耀祖四人进来,立刻笑着起身,语气十分温和:
“来了?不必拘礼,快过来。”
他招手让四人近前,然后转身,恭敬地向主位的老者介绍道:
“丁老大人,丁老夫人,这四位便是当日及时发现线索、机智报官并协助拦截,最终救下小公子的少年英才了。”
陈耀祖四人心中一震,通过郡守大人的介绍,立刻明白了老者的身份——京城前府尹丁大人!
他们赶忙整肃衣冠,依足礼数,躬身行礼:
“学生陈耀祖/赵廷霄/王富贵/姚宗胜,见过丁老大人,丁老夫人,见过郡守大人及各位大人。”
丁老大人微微颔首,站起身来,目光逐一扫过眼前四位风姿各异的少年。
见他们虽面对高官显贵,眼中虽有敬畏却无谄媚,举止有度,不卑不亢,心下更是满意了几分。
他温声道:“好,好,都是少年俊杰,气度不凡。
老夫今日与内子前来,一为公务已了,二来,最要紧的,便是要当面谢过你们四位小友的救孙之恩!”
此时,丁老夫人也已激动地走上前来,眼中噙着泪花,竟对着四人便要屈身行礼:
“老身多谢几位小恩公!若不是你们心细如发、仗义出手,我那苦命的孙儿恐怕就……”她声音哽咽,难以继续。
陈耀祖四人哪敢受此大礼,慌忙侧身避开,连声道:
“老夫人使不得!此乃我等份内之事,万万当不起您如此大礼!”
丁老夫人被身旁的嬷嬷扶住,仍是感激不尽,连忙示意。
一位衣着体面的嬷嬷抱着一个粉雕玉琢、约莫三四岁的男童走上前来。
那孩子显然已从惊吓中恢复,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看着眼前的几人。
老夫人指着四人对孩子柔声道:“宝儿,快谢谢这几位哥哥,是他们救了你呢。”
那孩子看模样也就1岁多,话还说不利索。只是乖巧的笑了笑。
这一幕,让厅内原本略显正式的气氛变得格外温馨。
随后,老夫人示意,身后的随从立刻捧上早已备好的谢礼。
首先是沉甸甸的一个红木托盘,上面整齐地码放着十锭雪花官银,足足百两!
另一托盘则是光彩流溢的苏杭绸缎、蜀锦等名贵布匹,足够做好几身上好的衣裳。
最后,一个紫檀木盒被小心打开,里面是一套极品端砚、湖笔、徽墨、宣纸,宝光内蕴,一看便知是价值不菲、可供珍藏的文房至宝。
“些许薄礼,聊表谢意,万望几位小恩公切勿推辞。”老夫人恳切道。
然而,更让陈耀祖心潮澎湃的还在后面。
丁老大人抚须微笑,亲自从长随手中接过一个细长的锦盒,打开后,里面是数卷精心装裱的字帖。
“老夫听闻你们皆是读书人,来鸿儒书院求学。
老夫不才,于笔墨一道浸淫数十载,在京中时,倒也颇得一二虚名。”
丁老大人的话语平和,却自有一番底气与骄傲,他的丹青书法在整个大夏朝都是公认的大家之作,一字难求。
“这几份,是老夫平日闲暇所书的《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等篇目的临帖与心得,或许对你们习字悟道能有些许助益。”
陈耀祖的目光瞬间被那字帖吸引了过去!
只见那上面的字迹铁画银钩,力透纸背,结构精妙,气韵生动,果然不愧是大家手笔!
与之前那些金银绸缎、名贵文具相比,这份礼物在他眼中瞬间超越了所有!
他几乎是屏住呼吸,双手微微有些颤抖地接过锦盒,如同捧着绝世珍宝,由衷地深深一揖:
“晚生……多谢老大人厚赐!此帖重于千金,晚生定当日日临摹钻研,不负老大人的期许与恩情!”
他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完全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与感激。
丁老大人见状,眼中赞赏之意更浓,他就知道,对于真正的读书种子来说,这才是最能打动他们的礼物。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几人收下了东西就证明,这就孙之情已经还清。
以后,几人也不用求到他跟前来。
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能够给对方一个印象,并且收获不少,就已足够。
在想利用这一点恩情,当做人情的话,就有些让人生厌了。
就在这一片和乐融融的氛围中,丁老大人的目光不经意地再次掠过安静站在一旁的赵廷霄。
之前他就觉得这少年气度沉静,眉宇间似乎有一丝若有若无的熟悉感。
此刻仔细端详,那种感觉愈发明显。
他微微蹙眉,心中暗自纳罕:‘这少年郎……瞧这眉眼轮廓,神态气韵,究竟是像谁呢?
一位故人?一位朝中同僚?’
他努力在记忆中搜寻,却如同隔着一层薄雾,怎么也想不起那个模糊的影子究竟对应何人。
但这份莫名的眼熟感,却在他心中留下了一个淡淡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