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应允与试探上-《明珠映夜》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书房里只亮着一盏孤零零的仿古宫灯式台灯,在宽大的紫檀木书案上投下一圈温暖而集中的昏黄光晕,如同舞台上唯一的追光,将林舒安和面前的事物笼罩其中。窗外,持续了一日的飞雪终于倦怠停歇,庭院里的积雪厚厚地覆盖着假山、枯枝与石径,映着天边一弯清冷朦胧的月牙,洒落一片幽蓝的辉光,整个世界仿佛被冻结在一幅静谧的宋人雪景图中,纯然寂静,不染尘埃。然而,置身于这片宁静之中的林舒安,胸腔里却仿佛揣着一只不驯的小兽,没有丝毫睡意,只有清晰的、带着微麻感的悸动在血脉中流淌。

  她没有去碰触书桌上那台闪烁着休眠灯光的笔记本电脑——那里面存储着周谨发来的、措辞严谨逻辑分明的沙龙方案草案。反而,她起身走到靠墙的顶天立地书架前,指尖掠过一排排或新或旧的书脊,最终停留在深处,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本厚重、装帧极为古朴雅致的册子。深蓝色的宋锦封面,没有任何文字标题,只在右下角用细银线绣着一个低调的顾氏家族徽记。这是昨日傍晚,顾怀笙差人悄悄送来的,一本仅限极少数人阅览的、收录了顾氏家族基金会部分核心艺术藏品的非公开图录。册子采用顶级进口艺术纸,触手生温,印刷精度极高,色彩还原近乎完美,每一页都散发着淡淡的、独特的油墨与纸张混合的清香,显然并非市面流通之物,其本身已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她回到书案前,就着那圈温暖的灯光,纤细白皙的手指带着近乎虔诚的意味,轻轻翻动着光滑挺括的纸页。目光先是快速掠过那些象征着权力与历史的商周青铜器,那些温润生辉的高古玉器,那些釉色绝美的宋元明清瓷器……这些固然令人惊叹,却并未让她停留太久。她的指尖最终停留在图录后半部分,那几页专门用于展示古籍善本和古代绘画的区域。

  那里,有一页泛黄脆化、却保存极其完好的宋代刻本残卷的高清图片。纸墨古旧,字口清晰如初,旁边还配有局部放大图,可以清晰地看到上面钤盖的历代着名藏书楼与鉴赏家的朱红印记,以及前人蝇头小楷写就的珍贵题跋。其版本之稀见,流传之有序,让她这位浸淫古籍版本学多年、早已练就平常心的人,也忍不住屏住了呼吸,仿佛能透过图片,嗅到那跨越千年时光而来的墨香与历史尘埃的气息。

  紧接着,她的目光又被另一幅作品牢牢吸住——那是一幅元代画家的水墨山水小品,画心不大,却气象万千。笔意萧散简远,墨色淋漓酣畅,一股荒寒清冷、遗世独立的气韵几乎要破纸而出。更重要的是,这幅画的风格、款识、收藏流传,都指向画史上记载的、一幅早已被认为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绝品孤本!如今,它竟以这样一种方式,静静地呈现在这本非公开的图录之中。

  这些,早已超越了冰冷的图片和客观的文字说明。它们像一扇扇突然打开的窗,向她展示了一个她以往只能在顶尖学术期刊的论文插图中、或在德高望重的前辈学人带着无限追忆与惋惜的口述中,才能略微窥见一斑的、汇聚了无数人类文明精粹的传奇宝库。这个宝库,以往对她而言是遥不可及的传说,如今,却被顾怀笙以这样一种看似随意、实则精准无比的方式,推到了她的面前。

  指尖下意识地、极其轻柔地抚过画册上那幅元代山水画的印刷纹路,仿佛能感受到画家运笔时的气韵流转。林舒安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心跳有些失序,撞击着肋骨,发出沉闷而有力的声响。这绝不仅仅是接近那个如同被迷雾笼罩、充满危险吸引力的男人的机会。不,顾怀笙用这种无声的方式,向她清晰地展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无垠的平台和难以想象的资源高地。在这里,她那些关于古典美学如何与现代生活、空间、设计进行深度转译与融合的、许多还只是停留在笔记和脑海中的构想,或许真的能找到将其付诸实践、使其落地生花的可能。她将有机会亲手触碰、近距离研究这些顶级艺术品,与保管它们的专家、与同样致力于此道的顶尖学者和艺术家对话、碰撞。这份诱惑,对于一个真心热爱此道、并渴望在此领域有所建树的人而言,是巨大且深入骨髓的,几乎难以抗拒。

  风险与机遇,如同光与影,始终并存。祖母那关于“绿萼梅需耐心品读”的智慧提醒,母亲那冷静而现实地指出“前路布满荆棘”的告诫,大哥那沉甸甸的U盘所代表的家族暗流与兄长担忧,以及二房那毫不掩饰的、如同毒蛇般蛰伏在侧的虎视眈眈……这一切利害关系,她都清晰地盘桓在心间,反复权衡。但,若仅仅因为惧怕前路可能存在的风雨,便永远瑟缩在看似安全温暖的壳中,不敢探出头去迎接更广阔的天地和阳光,那便绝对不是她林舒安了。她骨子里流淌着的,不仅是林家的书香,更有一种源自血脉深处、不轻易显露的坚韧与冒险精神。她需要这片更广阔的天地来实现自我的价值,也需要借此机会,近距离地、真切地看清顾怀笙这个人,看清他华丽冰冷外表下的真实意图,以及……辨析自己内心那自家宴之后,便如同被投入石子的湖面,不断泛起涟漪、莫名被其牵引的方向。

  心中,已有决断。如同经过漫长寒冬孕育的花苞,终于要在春日来临前,坚定地准备绽放。

  翌日上午,多日不见的明媚阳光终于奋力穿透了厚重的云层,金辉洒满银装素裹的庭院。积雪开始悄然融化,檐下挂着的冰凌滴滴答答地落下晶莹的水珠,持续不断地敲击着下方的青石台阶,发出清脆而富有生命律动的声响,仿佛在演奏一支冬去春来的序曲。林舒安坐在书桌前,窗外渗入的阳光在她周身勾勒出一圈柔和的光边。她深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那份阳光的暖意和冰雪消融的清新一同吸入肺腑,然后,她伸出手,稳定地拿起那座机听筒,纤指按下回拨键,屏幕上显示的是昨日周谨留下的那个号码。

  电话几乎只在空气中振动了一下,便被迅速接通,快得仿佛对方一直就守在电话旁,专程等待着这个铃声的响起。

  “您好,我是周谨。” 那边传来周特助一如既往的、如同精密仪器般沉稳可靠的声音,听不出半分等待的焦躁。

  “周特助,您好,我是林舒安。” 她的声音透过电流传过去,依旧保持着那份特有的温婉质地,但细细品味,却能察觉到一种经过彻夜深思熟虑后沉淀下来的清晰与不容动摇的坚定,“首先,请再次转达我对顾总盛情邀请的感谢,以及昨日您不厌其烦的详尽说明。贵方发来的沙龙方案,我已仔细拜读,其中体现出的前瞻性视野与对文化传承的真诚态度,令我深感钦佩,尤其是顾总在其中展现出的远见,确实非同一般。”

  她略作停顿,仿佛是在给自己最后一个确认的瞬间,也是在给对方一个接收重要信息的缓冲,然后,用清晰无误的语调说道:“因此,经过慎重考虑,我愿意接受邀请,出任此次沙龙的首席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