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仿佛被拉伸,又被压缩。在令人窒息的死寂中,林舒安缓缓抬起了眼睫。
她松开了紧握的掌心,那里留下四道清晰的月牙痕,细微的刺痛感反而让她更加清醒。她没有立刻开口,而是用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如同将军在战前巡视自己的阵地。那眼神里,之前的慌乱与冰冷已然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淀下来的、近乎透明的坚定。
最终,她的目光定格在那个金丝眼镜男人身上,没有愤怒,没有委屈,只有一种冷静的审视。
她微微前倾,靠近话筒,声音透过音响传出,平稳得不可思议,仿佛刚才那场风暴从未发生:
“感谢这位先生……提出的质疑。”
她在“质疑”二字上做了极其微妙的停顿,仿佛在掂量这个词是否准确。
第一步,立根。
“关于《秋山萧寺图》的真伪,”她开口,语气如同陈述一个客观事实,“我想,任何负责任的讨论,都应基于确凿的证据和公开透明的信息。”
她的目光掠过台下那些或怀疑或好奇的面孔。
“这幅画作,由林家珍藏已逾百年。五年前,曾特邀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北美东方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以及大英博物馆远东艺术部前顾问,三位在国际书画鉴定领域享有盛誉、且彼此独立的泰斗级专家,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封闭式联合鉴定。”
她清晰地报出每一个头衔,每一个机构,每一个时间细节,信息具体到不容辩驳。
“最终,三方共同签署了具有完全法律效力的鉴定报告,一致认定其为元代真迹。这份报告,以及所有相关的技术分析数据、高清影像资料,”她稍作停顿,目光转向顾怀笙的方向,仿佛在与他进行无声的确认,然后重新看向提问者,“在顾氏基金会决定合作之前,已作为核心文件,经由顾氏法务部与第三方权威机构双重审核,并永久封存于具备最高安保级别的档案库中。”
她微微昂首,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我想,在没有任何能够推翻这份由三位世界级专家共同出具的、具有法律效力报告的新证据出现之前,任何关于真伪的‘争议’,都只是建立在流沙之上的空谈。”
第二步,反击。
她的语气转而带上了一丝凛冽:
“至于您提到的‘匿名专家’……”
她轻轻摇头,眼神里流露出一种近乎怜悯的锐利。
“在学术与事实面前,匿名,往往意味着无法对言论负责,意味着其观点经不起阳光下的检验。以无法核实来源的‘据说’、‘据信’作为依据,对一件经过严谨考证、并有铁证支撑的艺术品,乃至对其背后承载的文化项目与个人操守,发起如此严重的指控……”
她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如同冰珠落玉盘:
“我认为,这已经超越了学术探讨的范畴,更接近于一种不负责任的诋毁。”
“诋毁”二字,她说得不重,却像一记重锤,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第三步,升华。
最后,她的语气放缓,目光再次扫过全场,仿佛在与每一位听众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
“而我想借此机会再次强调,‘传统的当代表达’这一项目的核心价值,从来不仅仅系于某一幅具体的画作之上。它关乎的,是我们如何理解传统,如何激活传统,让那些古老的智慧,在今天依然能够生动地言说,能够与我们的现实产生深刻的共鸣。”
她的声音里注入了一种真挚的热情:
“即便,我们做一个最不可能的假设——我们展出的,仅仅是一幅精美绝伦的复刻品。那么,我们成功引发的,关于都市与自然、传统与创新、精神归属与物质现实的广泛讨论与思考,其所创造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效益,难道会因为材质是纸绢还是数码,是古是今,而有丝毫的减损吗?”
她微微停顿,留下一个引人深思的问句,然后坚定地落下结论:
“真正的价值,在于它是否触动了人心,是否激发了新的可能。这一点,任何基于虚妄的指控,都无法抹杀。”
话音落下。
会场陷入了比之前更深的寂静。
随即,如同蓄势已久的洪流,掌声轰然爆发!这一次,不再是礼貌性的,而是充满了敬意、赞赏,甚至是一丝被她的气度与智慧所折服的激动。掌声如同潮水,一浪高过一浪,久久不息。
那个金丝眼镜男人,在雷鸣般的掌声和无数道谴责、鄙夷的目光中,脸色煞白,颓然坐回了座位,试图将自己藏匿起来。
林舒安站在掌声中央,灯光在她身上镀上一层耀眼的光晕。她微微鞠躬,再抬起头时,目光越过人群,再次与顾怀笙相遇。
他依旧坐在那里,冷峻的眉眼间,似乎有什么东西悄然融化了。那深邃的眼眸中,清晰地映着她的身影,以及一丝难以言喻的、深沉如海的赞许。
她没有说话,只是隔着喧嚣的人群,对他微微颔首。
那一刻,她不再是需要他庇护的未婚妻,不再是需要他认可的合作者。她是经过烈火淬炼,已然自成格局的——林舒安。
风暴暂息,而她手中的剑,已然出鞘,锋芒毕露。
她松开了紧握的掌心,那里留下四道清晰的月牙痕,细微的刺痛感反而让她更加清醒。她没有立刻开口,而是用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如同将军在战前巡视自己的阵地。那眼神里,之前的慌乱与冰冷已然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淀下来的、近乎透明的坚定。
最终,她的目光定格在那个金丝眼镜男人身上,没有愤怒,没有委屈,只有一种冷静的审视。
她微微前倾,靠近话筒,声音透过音响传出,平稳得不可思议,仿佛刚才那场风暴从未发生:
“感谢这位先生……提出的质疑。”
她在“质疑”二字上做了极其微妙的停顿,仿佛在掂量这个词是否准确。
第一步,立根。
“关于《秋山萧寺图》的真伪,”她开口,语气如同陈述一个客观事实,“我想,任何负责任的讨论,都应基于确凿的证据和公开透明的信息。”
她的目光掠过台下那些或怀疑或好奇的面孔。
“这幅画作,由林家珍藏已逾百年。五年前,曾特邀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北美东方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以及大英博物馆远东艺术部前顾问,三位在国际书画鉴定领域享有盛誉、且彼此独立的泰斗级专家,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封闭式联合鉴定。”
她清晰地报出每一个头衔,每一个机构,每一个时间细节,信息具体到不容辩驳。
“最终,三方共同签署了具有完全法律效力的鉴定报告,一致认定其为元代真迹。这份报告,以及所有相关的技术分析数据、高清影像资料,”她稍作停顿,目光转向顾怀笙的方向,仿佛在与他进行无声的确认,然后重新看向提问者,“在顾氏基金会决定合作之前,已作为核心文件,经由顾氏法务部与第三方权威机构双重审核,并永久封存于具备最高安保级别的档案库中。”
她微微昂首,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我想,在没有任何能够推翻这份由三位世界级专家共同出具的、具有法律效力报告的新证据出现之前,任何关于真伪的‘争议’,都只是建立在流沙之上的空谈。”
第二步,反击。
她的语气转而带上了一丝凛冽:
“至于您提到的‘匿名专家’……”
她轻轻摇头,眼神里流露出一种近乎怜悯的锐利。
“在学术与事实面前,匿名,往往意味着无法对言论负责,意味着其观点经不起阳光下的检验。以无法核实来源的‘据说’、‘据信’作为依据,对一件经过严谨考证、并有铁证支撑的艺术品,乃至对其背后承载的文化项目与个人操守,发起如此严重的指控……”
她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如同冰珠落玉盘:
“我认为,这已经超越了学术探讨的范畴,更接近于一种不负责任的诋毁。”
“诋毁”二字,她说得不重,却像一记重锤,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第三步,升华。
最后,她的语气放缓,目光再次扫过全场,仿佛在与每一位听众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
“而我想借此机会再次强调,‘传统的当代表达’这一项目的核心价值,从来不仅仅系于某一幅具体的画作之上。它关乎的,是我们如何理解传统,如何激活传统,让那些古老的智慧,在今天依然能够生动地言说,能够与我们的现实产生深刻的共鸣。”
她的声音里注入了一种真挚的热情:
“即便,我们做一个最不可能的假设——我们展出的,仅仅是一幅精美绝伦的复刻品。那么,我们成功引发的,关于都市与自然、传统与创新、精神归属与物质现实的广泛讨论与思考,其所创造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效益,难道会因为材质是纸绢还是数码,是古是今,而有丝毫的减损吗?”
她微微停顿,留下一个引人深思的问句,然后坚定地落下结论:
“真正的价值,在于它是否触动了人心,是否激发了新的可能。这一点,任何基于虚妄的指控,都无法抹杀。”
话音落下。
会场陷入了比之前更深的寂静。
随即,如同蓄势已久的洪流,掌声轰然爆发!这一次,不再是礼貌性的,而是充满了敬意、赞赏,甚至是一丝被她的气度与智慧所折服的激动。掌声如同潮水,一浪高过一浪,久久不息。
那个金丝眼镜男人,在雷鸣般的掌声和无数道谴责、鄙夷的目光中,脸色煞白,颓然坐回了座位,试图将自己藏匿起来。
林舒安站在掌声中央,灯光在她身上镀上一层耀眼的光晕。她微微鞠躬,再抬起头时,目光越过人群,再次与顾怀笙相遇。
他依旧坐在那里,冷峻的眉眼间,似乎有什么东西悄然融化了。那深邃的眼眸中,清晰地映着她的身影,以及一丝难以言喻的、深沉如海的赞许。
她没有说话,只是隔着喧嚣的人群,对他微微颔首。
那一刻,她不再是需要他庇护的未婚妻,不再是需要他认可的合作者。她是经过烈火淬炼,已然自成格局的——林舒安。
风暴暂息,而她手中的剑,已然出鞘,锋芒毕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