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风卷着焦糊味和热浪,扑面而来。数十艘熊熊燃烧的火船,借着诡异的旋风和水流,如同脱缰的火龙,直扑向正在渡江的魏军船队!北岸了望塔上的惊呼声未落,江心已是一片大乱!
“稳住!各船避开火船!长竿准备推开!弓箭手压制对岸!”张辽的怒吼声透过喧嚣传来。他率领的先锋部队已有半数登岸,正与闻讯赶来的曹军守军厮杀,根本无法回援。江面上的魏军船只,多是临时征集的民船和新建的中小型战船,船夫水手经验不足,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火攻,顿时慌了手脚。
有的船只试图转向,却与旁边的船撞在一起;有的士兵惊慌失措,甚至跳入冰冷的江水中;更有几艘小船躲闪不及,被火船撞上,瞬间燃起大火,船上的士兵成了火人,惨叫着坠入江心。
北岸高地上,刘昊面沉如水,拳头紧握。熊山急得哇哇大叫:“直娘贼!哪个龟孙子放的火船!陛下,让俺带人乘小船去截住它们!”
“来不及了!”郭嘉疾声道,目光锐利地扫视江面,“火船顺流太快!当务之急是稳住阵脚,防止更大的混乱!”
刘昊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怒火和焦虑。“洞察之眼”瞬间开启,江面上的能量流动、船只轨迹、士兵的恐慌情绪,尽收心底。他猛地拔出佩剑,指向江心,声音如同寒冰,透过亲卫手持的铁皮喇叭,清晰地传遍北岸:
“各船听令!不得慌乱!以朕旗舰为基准,向两侧疏散!大型船只用拍杆击碎火船!小型船只灵活躲避!违令后退者,斩!临阵脱逃者,斩!”
皇帝的亲临指挥和冷酷军令,如同一剂强心针,让混乱的魏军水师稍稍稳定下来。各级将领奋力呼喝,组织抵抗。几条大型楼船奋力伸出巨大的拍杆,朝着冲来的火船狠狠砸去,木屑纷飞,火星四溅。弓箭手们也冷静下来,朝着对岸若隐若现的、释放火船的曹军小船倾泻箭雨。
火攻的势头终于被遏制住,但魏军的渡江行动也被彻底打乱。抢滩登陆的张辽部失去了后续支援,陷入苦战。最终,在给予曹军一定杀伤后,张辽不得不下令放弃刚刚占领的滩头阵地,率部乘船撤回北岸。
首次渡江尝试,以失败告终。魏军损失了数十条船只,伤亡千余人,士气受挫。
中军大帐内,气氛压抑。张辽甲胄上沾满血污,单膝跪地:“陛下,末将作战不利,请陛下治罪!”
刘昊摆了摆手,亲自将他扶起:“非战之罪,是朕低估了长江水战之险,也低估了曹军的反应速度。”他目光扫过众将,“此战,也让我等看清了自身短板。水战,非一日之功。这长江,不是光靠勇气就能游过去的。”
熊山耷拉着脑袋,第一次没嚷嚷着要打仗。他刚才在岸边看着江心里的混乱,自己这身陆战本事半点使不上,那种无力感让他憋屈得很。
郭嘉分析道:“火船来袭方向是上游,时机把握极准,不像乌林渡守军临时所为。看来,我军动向可能早已泄露,或者,曹军对沿江各处可能渡河的点都有预案。另外,那阵突如其来的旋风,也颇为蹊跷。”
刘昊点了点头。他也感觉到了,那阵风来得太巧了。是巧合,还是……有能人异士在暗中相助曹操?他想起了精绝古城的诡异,心中警惕更甚。
“陛下,”一直没怎么说话,负责后勤的侯吉,苦着脸开口了,“这一把火,烧掉的可是真金白银啊!那些船……得重新造、重新买……这开销……”他心疼得直抽抽。
刘昊打断他:“侯吉,现在不是算账的时候。船没了可以再造,士气没了就完了。传令下去,厚恤伤亡将士,重修战船,更要加紧水战训练!朕就不信,我大魏铁骑踏得平中原,就征服不了这条大江!”
接下来的日子,魏军暂缓了大规模渡江行动,转而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水师整训。刘昊将行辕直接移到了江边,亲自督练。
训练是枯燥而痛苦的。对于绝大多数北方汉子来说,登上摇晃的船只,比骑上烈马还要难受。呕吐、晕船是家常便饭。长江风浪一起,许多在陆地上如狼似虎的勇士,趴在船舷边吐得昏天黑地,连刀都握不稳。
熊山成了最大的笑料。这位陆上猛将,一上船就脸色发白,死死抱着桅杆不敢动弹,几次尝试挥舞长刀,都差点把自己甩进江里。气得他哇哇大叫,发誓要把长江填平了再打过去。最后还是刘昊下令,让他主要负责岸上警戒和陆战训练,才算解了他的围。
相比之下,张辽、徐晃等将领则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和学习态度。他们虚心向招募来的南方水手和老船工请教,从最简单的操桨、使帆学起,亲自带队演练水战阵型,如何抢占上风、如何接舷跳帮、如何防御火攻。
刘昊也没闲着。他利用“洞察之眼”,观察水流的规律、风向的变化,甚至能隐约感知到水下暗礁的分布。他将这些心得与老船工的经验相结合,绘制出更精确的沿江水文图,找出了一些曹军防御的盲点和水流相对平缓的潜在渡口。
同时,郭嘉负责的情报工作也在加紧进行。他派出的细作成功混入对岸,不仅带回了曹军布防的详细情报,还证实了之前的猜测:乌林渡之火,确实是曹军水军都督蔡瑁、张允根据预案,及时调派上游巡逻舰队实施的。而那阵怪风,则被归咎于长江上常见的天气突变。
“蔡瑁、张允……荆州降将,熟悉水战,是个麻烦。”郭嘉指着地图上的曹军水寨位置,“不过,此二人并非曹操嫡系,且素有骄矜之气,或可离间。”
水师在汗水和泪水中逐渐成型。新打造的艨艟斗舰下水,将士们逐渐适应了船上的颠簸,简单的战术配合也像模像样起来。虽然与久经沙场的曹军水师还有差距,但已非吴下阿蒙。
这一日,江上风平浪静。刘昊决定进行一次实战演练,检验训练成果。由张辽率领一支分舰队,模拟曹军,徐晃率领主力舰队进行攻防对抗。
战鼓擂响,两支舰队在江心展开激战。箭矢往来如飞蝗,拍杆撞击声震耳欲聋。虽然用的是去了箭头的训练箭和包了布的拍杆,但气氛依旧紧张激烈。徐晃指挥舰队不断变换阵型,试图分割包围“敌军”;张辽则灵活应对,利用小船骚扰,寻找突破口。
站在旗舰楼船上观战的刘昊,微微颔首。虽然动作还有些生涩,配合偶有失误,但比起月前渡江时的混乱,已是天壤之别。这支新生的大魏水师,终于有了点样子。
演练持续了整整一个上午,最终以徐晃舰队成功“击沉”张辽旗舰而告终。将士们虽然疲惫,但脸上都洋溢着兴奋和自信。
“陛下,我军水师,可堪一战了!”徐晃浑身湿透,却是精神焕发,前来复命。
张辽也笑道:“若非徐公明耍诈,故意卖个破绽,末将岂会轻易败北?不过,将士们确实进步神速。”
刘昊看着江面上旌旗招展的战船,以及船上那些肤色黝黑、目光坚定的士卒,心中豪气顿生。长江天险,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传令下去,犒赏三军!休整三日!”刘昊下令,“三日后,朕要再临江边,这一次,朕要亲眼看着大魏的战旗,插上长江南岸!”
“万岁!万岁!万岁!”欢呼声响彻江岸。
然而,就在全军欢庆水师初成,准备下一波攻势的夜晚,一名来自邺城的密使,带着戏志才的紧急书信,悄然进入了刘昊的大帐。
信中的内容,让刘昊刚刚轻松些许的心情,再次沉了下去。戏志才在信中写道,根据影卫最新截获的密信显示,太常李孚在事发前,不仅与谯郡曹操族弟有联系,其家中一名心腹管家,曾在陛下南征前,与江东来的神秘商队有过接触!而经过深入追查,那支商队的背景,似乎指向了……江东都督周瑜的幕府!
刘昊的手指猛地收紧,绢帛被攥出褶皱。
李孚的通敌,竟然还牵扯到了江东?
周瑜……他在这场江畔对峙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仅仅是隔岸观火,还是早已暗中插手?
就在刘昊心念电转之际,怀中的传国玉玺,又一次传来了熟悉的温热感,但这次,指向的却并非东方或西方,而是——脚下的南方大地!仿佛这片即将被战火席卷的土地深处,隐藏着什么吸引它的东西。
“稳住!各船避开火船!长竿准备推开!弓箭手压制对岸!”张辽的怒吼声透过喧嚣传来。他率领的先锋部队已有半数登岸,正与闻讯赶来的曹军守军厮杀,根本无法回援。江面上的魏军船只,多是临时征集的民船和新建的中小型战船,船夫水手经验不足,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火攻,顿时慌了手脚。
有的船只试图转向,却与旁边的船撞在一起;有的士兵惊慌失措,甚至跳入冰冷的江水中;更有几艘小船躲闪不及,被火船撞上,瞬间燃起大火,船上的士兵成了火人,惨叫着坠入江心。
北岸高地上,刘昊面沉如水,拳头紧握。熊山急得哇哇大叫:“直娘贼!哪个龟孙子放的火船!陛下,让俺带人乘小船去截住它们!”
“来不及了!”郭嘉疾声道,目光锐利地扫视江面,“火船顺流太快!当务之急是稳住阵脚,防止更大的混乱!”
刘昊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怒火和焦虑。“洞察之眼”瞬间开启,江面上的能量流动、船只轨迹、士兵的恐慌情绪,尽收心底。他猛地拔出佩剑,指向江心,声音如同寒冰,透过亲卫手持的铁皮喇叭,清晰地传遍北岸:
“各船听令!不得慌乱!以朕旗舰为基准,向两侧疏散!大型船只用拍杆击碎火船!小型船只灵活躲避!违令后退者,斩!临阵脱逃者,斩!”
皇帝的亲临指挥和冷酷军令,如同一剂强心针,让混乱的魏军水师稍稍稳定下来。各级将领奋力呼喝,组织抵抗。几条大型楼船奋力伸出巨大的拍杆,朝着冲来的火船狠狠砸去,木屑纷飞,火星四溅。弓箭手们也冷静下来,朝着对岸若隐若现的、释放火船的曹军小船倾泻箭雨。
火攻的势头终于被遏制住,但魏军的渡江行动也被彻底打乱。抢滩登陆的张辽部失去了后续支援,陷入苦战。最终,在给予曹军一定杀伤后,张辽不得不下令放弃刚刚占领的滩头阵地,率部乘船撤回北岸。
首次渡江尝试,以失败告终。魏军损失了数十条船只,伤亡千余人,士气受挫。
中军大帐内,气氛压抑。张辽甲胄上沾满血污,单膝跪地:“陛下,末将作战不利,请陛下治罪!”
刘昊摆了摆手,亲自将他扶起:“非战之罪,是朕低估了长江水战之险,也低估了曹军的反应速度。”他目光扫过众将,“此战,也让我等看清了自身短板。水战,非一日之功。这长江,不是光靠勇气就能游过去的。”
熊山耷拉着脑袋,第一次没嚷嚷着要打仗。他刚才在岸边看着江心里的混乱,自己这身陆战本事半点使不上,那种无力感让他憋屈得很。
郭嘉分析道:“火船来袭方向是上游,时机把握极准,不像乌林渡守军临时所为。看来,我军动向可能早已泄露,或者,曹军对沿江各处可能渡河的点都有预案。另外,那阵突如其来的旋风,也颇为蹊跷。”
刘昊点了点头。他也感觉到了,那阵风来得太巧了。是巧合,还是……有能人异士在暗中相助曹操?他想起了精绝古城的诡异,心中警惕更甚。
“陛下,”一直没怎么说话,负责后勤的侯吉,苦着脸开口了,“这一把火,烧掉的可是真金白银啊!那些船……得重新造、重新买……这开销……”他心疼得直抽抽。
刘昊打断他:“侯吉,现在不是算账的时候。船没了可以再造,士气没了就完了。传令下去,厚恤伤亡将士,重修战船,更要加紧水战训练!朕就不信,我大魏铁骑踏得平中原,就征服不了这条大江!”
接下来的日子,魏军暂缓了大规模渡江行动,转而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水师整训。刘昊将行辕直接移到了江边,亲自督练。
训练是枯燥而痛苦的。对于绝大多数北方汉子来说,登上摇晃的船只,比骑上烈马还要难受。呕吐、晕船是家常便饭。长江风浪一起,许多在陆地上如狼似虎的勇士,趴在船舷边吐得昏天黑地,连刀都握不稳。
熊山成了最大的笑料。这位陆上猛将,一上船就脸色发白,死死抱着桅杆不敢动弹,几次尝试挥舞长刀,都差点把自己甩进江里。气得他哇哇大叫,发誓要把长江填平了再打过去。最后还是刘昊下令,让他主要负责岸上警戒和陆战训练,才算解了他的围。
相比之下,张辽、徐晃等将领则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和学习态度。他们虚心向招募来的南方水手和老船工请教,从最简单的操桨、使帆学起,亲自带队演练水战阵型,如何抢占上风、如何接舷跳帮、如何防御火攻。
刘昊也没闲着。他利用“洞察之眼”,观察水流的规律、风向的变化,甚至能隐约感知到水下暗礁的分布。他将这些心得与老船工的经验相结合,绘制出更精确的沿江水文图,找出了一些曹军防御的盲点和水流相对平缓的潜在渡口。
同时,郭嘉负责的情报工作也在加紧进行。他派出的细作成功混入对岸,不仅带回了曹军布防的详细情报,还证实了之前的猜测:乌林渡之火,确实是曹军水军都督蔡瑁、张允根据预案,及时调派上游巡逻舰队实施的。而那阵怪风,则被归咎于长江上常见的天气突变。
“蔡瑁、张允……荆州降将,熟悉水战,是个麻烦。”郭嘉指着地图上的曹军水寨位置,“不过,此二人并非曹操嫡系,且素有骄矜之气,或可离间。”
水师在汗水和泪水中逐渐成型。新打造的艨艟斗舰下水,将士们逐渐适应了船上的颠簸,简单的战术配合也像模像样起来。虽然与久经沙场的曹军水师还有差距,但已非吴下阿蒙。
这一日,江上风平浪静。刘昊决定进行一次实战演练,检验训练成果。由张辽率领一支分舰队,模拟曹军,徐晃率领主力舰队进行攻防对抗。
战鼓擂响,两支舰队在江心展开激战。箭矢往来如飞蝗,拍杆撞击声震耳欲聋。虽然用的是去了箭头的训练箭和包了布的拍杆,但气氛依旧紧张激烈。徐晃指挥舰队不断变换阵型,试图分割包围“敌军”;张辽则灵活应对,利用小船骚扰,寻找突破口。
站在旗舰楼船上观战的刘昊,微微颔首。虽然动作还有些生涩,配合偶有失误,但比起月前渡江时的混乱,已是天壤之别。这支新生的大魏水师,终于有了点样子。
演练持续了整整一个上午,最终以徐晃舰队成功“击沉”张辽旗舰而告终。将士们虽然疲惫,但脸上都洋溢着兴奋和自信。
“陛下,我军水师,可堪一战了!”徐晃浑身湿透,却是精神焕发,前来复命。
张辽也笑道:“若非徐公明耍诈,故意卖个破绽,末将岂会轻易败北?不过,将士们确实进步神速。”
刘昊看着江面上旌旗招展的战船,以及船上那些肤色黝黑、目光坚定的士卒,心中豪气顿生。长江天险,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传令下去,犒赏三军!休整三日!”刘昊下令,“三日后,朕要再临江边,这一次,朕要亲眼看着大魏的战旗,插上长江南岸!”
“万岁!万岁!万岁!”欢呼声响彻江岸。
然而,就在全军欢庆水师初成,准备下一波攻势的夜晚,一名来自邺城的密使,带着戏志才的紧急书信,悄然进入了刘昊的大帐。
信中的内容,让刘昊刚刚轻松些许的心情,再次沉了下去。戏志才在信中写道,根据影卫最新截获的密信显示,太常李孚在事发前,不仅与谯郡曹操族弟有联系,其家中一名心腹管家,曾在陛下南征前,与江东来的神秘商队有过接触!而经过深入追查,那支商队的背景,似乎指向了……江东都督周瑜的幕府!
刘昊的手指猛地收紧,绢帛被攥出褶皱。
李孚的通敌,竟然还牵扯到了江东?
周瑜……他在这场江畔对峙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仅仅是隔岸观火,还是早已暗中插手?
就在刘昊心念电转之际,怀中的传国玉玺,又一次传来了熟悉的温热感,但这次,指向的却并非东方或西方,而是——脚下的南方大地!仿佛这片即将被战火席卷的土地深处,隐藏着什么吸引它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