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籍带来的消息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泼入一瓢冷水,瞬间在美稷高层炸开。汉帝垂危,曹操密谋,刘表观望……天下大势正处于剧变前夜最压抑的瞬间。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山雨欲来的紧张氛围,非但没有让美稷城陷入恐慌,反而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四方英杰如同 iron filings (铁屑)般,从各个方向纷至沓来。
刘昊“尊汉讨曹”的鲜明旗帜、北伐赫赫武功、保护蔡琰赢得的文化声望,以及对待人才的务实态度,在这混沌乱世中,勾勒出了一幅与众不同的图景,给予了那些不甘沉沦、寻求机遇的人们一个清晰而有力的选择。
军衙侧厅新设的“招贤馆”,一时间门庭若市。负责初步接待的裴元绍忙得脚不沾地,原本精明的脸上时常带着既兴奋又疲惫的笑容。侯吉被临时拉来帮忙登记造册、核算安家费用,算盘打得火星四溅,一边肉痛着开销,一边又忍不住嘀咕:“乖乖,这来的都是人才啊……一个月的安家费够俺老熊吃半年了……亏是亏点,但好像……也挺值?”
熊山被派来维持秩序,他拄着长戟,瞪着牛眼打量着形形色色的投奔者,嘴里嘟囔:“咋都是些白面书生和瘦猴?能扛得动刀不?俺看那个大个子还行……”他指着人群中一个沉默寡言、身材魁伟的壮汉。
投奔者来源各异,目的不同,却都汇聚于美稷。
有像伊籍这样从其他诸侯处转投而来的干才。他迅速展现了其外交与行政才能,被戏志才委以重任,协助处理日益繁复的与外州书信往来及内部人事调度,举止得体,心思缜密,很快成为刘昊文官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有听闻蔡琰之名和“文学馆”而来的文人学士。他们或擅长经学,或精通律法,或工于文笔。刘昊并不空谈养士,而是根据戏志才的考察,量才施用:擅律法者,补入律法署,参与修订并北律令;工文笔者,进入新成立的“典签房”,负责文书起草、档案管理;即便只是精通经义的,也可入文学馆助蔡琰整理典籍,或至新开的乡学授课。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有在北伐中投降或被俘的鲜卑、匈奴勇士。刘昊并未歧视,反而令赵云从中挑选悍勇忠诚者,单独编成一营,号为“归义骑”,由一名深谙胡俗的汉将统领,许以厚饷,严明军纪,竟也练成一支颇具战斗力的辅助骑兵。熊山起初颇不服气,跑去“归义骑”营地想掂量斤两,结果被几个胡人汉子以摔跤手法放倒后,反倒咧着嘴佩服起来,时常跑去“切磋”。
更有许多默默无闻,却身怀绝技的底层人才。有精通水利的老匠人,被派去指导兴修水渠;有善于畜牧的边民,被安排管理新得的牛马牧场;甚至还有几个自称会“堪舆探矿”的方士,被郭嘉饶有兴致地要去,拨给些人手,派往西北山区捣鼓去了。
美稷城仿佛一个巨大的熔炉,海纳百川,充满了活力与机遇。
这一日,招贤馆又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此人约莫三十余岁,面容清瘦,目光沉稳,穿着洗得发白的儒袍,却自带一股不容小觑的气度。他并未像其他人那样急于表现,只是静静观察着馆内一切。
裴元绍见其气度不凡,亲自上前接待。交谈之下,心中暗惊。此人不仅对经史子集颇有见解,更难得的是,对钱粮赋税、户籍管理、刑名律法等实务也极为了解,言谈间逻辑清晰,见解深刻。
“在下梁习,字子虞,河东人士。闻镇北将军招贤纳士,特来相投。”来人从容一揖。
裴元绍立刻想起,此人似乎是主公之前提过、曾在河内为吏、后弃官而去的那位!他不敢怠慢,连忙引其去见刘昊和戏志才。
刘昊正在与戏志才、郭嘉商议如何进一步利用声望,吸引更多擅长农业、工匠技术的实干人才,以夯实根基。见到梁习,刘昊运用“洞察之眼”,数值显现:武力【38】,统御【65】,智力【80】,政治【85】,忠诚度(对汉室/秩序)【82】。数值极佳,尤其是政治一项,堪称内政大才!
“梁子虞!先生昔日一言,令昊受益匪浅。今日得见,幸何如之!”刘昊大喜,亲自起身相迎。他指的是当初梁习逃离河内时,对袁绍、曹操的那番分析。
梁习见刘昊不仅记得自己,而且态度如此诚恳,心中感动,却也宠辱不惊:“将军言重了。习乃丧家之犬,得蒙将军不弃,愿效犬马之劳。”
戏志才与梁习交谈片刻,更是如获至宝。梁习在地方治理、户籍、税赋方面的经验和想法,与戏志才的改革思路不谋而合,且更具实操细节。两人当即深入探讨起来,竟有些相见恨晚之感。
郭嘉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对刘昊低声道:“主公,此人大才,可大用。河内之失,乃我等之得也。”
刘昊当即任命梁习为“典农都尉”,暂为戏志才副手,主要负责清查户籍、整顿田亩、改革税制等最基础也最繁琐的工作。梁习毫无怨言,欣然领命,第二日便带着几个胥吏,深入乡野田间去了,其务实作风深得戏志才赞赏。
人才不断涌入,使得美稷的统治机器得以更加精细、高效地运转。政务军务的处理速度和质量明显提升。刘昊得以从大量繁琐事务中进一步解脱,专注于战略决策。
夜幕降临,镇北将军府内却灯火通明。刘昊设下丰盛宴席,款待近日来投的诸位贤才。伊籍、梁习等新晋之人与张诚、赵云、裴元绍等旧部同席,觥筹交错,气氛热烈。
熊山看着满案酒肉,又看看周围谈笑风生的文士们,凑到侯吉耳边:“老侯,这帮读书人说话文绉绉的,俺听不太懂,不过好像都挺厉害。昊爷这队伍是越来越旺了啊!”
侯吉一边心算着这场宴席的花费,一边点头:“是极是极!都是人才!就是……这酒肉钱……唉,若是每人每餐能省下十文钱,一年下来……”他的职业病又犯了。
刘昊举杯,环视满堂英才,心中豪情万丈。从边军小卒到如今贤才景从,一路艰难,唯有自知。他朗声道:“昊,起于微末,幸得诸位不弃,共聚大义!今日之美稷,非一人之功,乃众志成城!愿与诸公共勉,匡扶汉室,安定天下!干!”
“愿随将军,匡扶汉室,安定天下!”众人齐声应和,声震屋瓦。文士们看到了实现抱负的希望,武将们看到了建功立业的舞台,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向心力的集体。
蔡琰也受邀在席,她坐于稍偏静处,看着眼前这番群贤荟萃、生机勃勃的景象,再对比昔日颠沛流离,恍如隔世。她轻抚琴弦,即兴奏出一曲《鹿鸣》,寓意招贤纳士,其乐融融。琴音欢快而雅致,为宴会增添了无限风雅。
宴会直至深夜方散。刘昊略有醉意,在亲卫护送下回房歇息。刚至书房门口,却见郭嘉斜倚在门框上,手里把玩着酒杯,眼神清明,哪有半分醉态。
“奉孝?还未休息?”
郭嘉笑了笑,笑容却有些意味深长:“主公,宾客虽好,却莫忘了,宴席之外,尚有虎狼环伺啊。”他递过一张小小的纸条,“影卫刚送来的。两个消息。”
刘昊接过纸条,就着廊下灯火观看。
第一条消息:确认刘表使者已离开襄阳,北上路线分析,其目的地极大概率是美稷。预计十日内抵达。
第二条消息:在排查西域胡商线索时,影卫在河西走廊附近,发现了一支形迹可疑的商队,其护卫首领极其彪悍,所用刀法疑似……西凉军中路数。且该商队似乎也在打听关于“飞鸟纹饰”和“古国遗物”的消息。
西凉军!难道是马腾、韩遂的人?他们也插手了?还是……另有一股势力?
刘表的使者将至,代表着荆州乃至天下宗亲的态度。而神秘的西凉势力浮现,则让本就扑朔迷离的重械之谜,更加错综复杂。
贤才荟萃的盛宴之下,暗流更为汹涌。美稷这座新兴的势力,在吸引四方目光的同时,也正将自己推向更广阔、也更危险的舞台中央。
刘昊的酒意瞬间清醒,目光投向窗外沉沉的夜色。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
刘昊“尊汉讨曹”的鲜明旗帜、北伐赫赫武功、保护蔡琰赢得的文化声望,以及对待人才的务实态度,在这混沌乱世中,勾勒出了一幅与众不同的图景,给予了那些不甘沉沦、寻求机遇的人们一个清晰而有力的选择。
军衙侧厅新设的“招贤馆”,一时间门庭若市。负责初步接待的裴元绍忙得脚不沾地,原本精明的脸上时常带着既兴奋又疲惫的笑容。侯吉被临时拉来帮忙登记造册、核算安家费用,算盘打得火星四溅,一边肉痛着开销,一边又忍不住嘀咕:“乖乖,这来的都是人才啊……一个月的安家费够俺老熊吃半年了……亏是亏点,但好像……也挺值?”
熊山被派来维持秩序,他拄着长戟,瞪着牛眼打量着形形色色的投奔者,嘴里嘟囔:“咋都是些白面书生和瘦猴?能扛得动刀不?俺看那个大个子还行……”他指着人群中一个沉默寡言、身材魁伟的壮汉。
投奔者来源各异,目的不同,却都汇聚于美稷。
有像伊籍这样从其他诸侯处转投而来的干才。他迅速展现了其外交与行政才能,被戏志才委以重任,协助处理日益繁复的与外州书信往来及内部人事调度,举止得体,心思缜密,很快成为刘昊文官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有听闻蔡琰之名和“文学馆”而来的文人学士。他们或擅长经学,或精通律法,或工于文笔。刘昊并不空谈养士,而是根据戏志才的考察,量才施用:擅律法者,补入律法署,参与修订并北律令;工文笔者,进入新成立的“典签房”,负责文书起草、档案管理;即便只是精通经义的,也可入文学馆助蔡琰整理典籍,或至新开的乡学授课。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有在北伐中投降或被俘的鲜卑、匈奴勇士。刘昊并未歧视,反而令赵云从中挑选悍勇忠诚者,单独编成一营,号为“归义骑”,由一名深谙胡俗的汉将统领,许以厚饷,严明军纪,竟也练成一支颇具战斗力的辅助骑兵。熊山起初颇不服气,跑去“归义骑”营地想掂量斤两,结果被几个胡人汉子以摔跤手法放倒后,反倒咧着嘴佩服起来,时常跑去“切磋”。
更有许多默默无闻,却身怀绝技的底层人才。有精通水利的老匠人,被派去指导兴修水渠;有善于畜牧的边民,被安排管理新得的牛马牧场;甚至还有几个自称会“堪舆探矿”的方士,被郭嘉饶有兴致地要去,拨给些人手,派往西北山区捣鼓去了。
美稷城仿佛一个巨大的熔炉,海纳百川,充满了活力与机遇。
这一日,招贤馆又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此人约莫三十余岁,面容清瘦,目光沉稳,穿着洗得发白的儒袍,却自带一股不容小觑的气度。他并未像其他人那样急于表现,只是静静观察着馆内一切。
裴元绍见其气度不凡,亲自上前接待。交谈之下,心中暗惊。此人不仅对经史子集颇有见解,更难得的是,对钱粮赋税、户籍管理、刑名律法等实务也极为了解,言谈间逻辑清晰,见解深刻。
“在下梁习,字子虞,河东人士。闻镇北将军招贤纳士,特来相投。”来人从容一揖。
裴元绍立刻想起,此人似乎是主公之前提过、曾在河内为吏、后弃官而去的那位!他不敢怠慢,连忙引其去见刘昊和戏志才。
刘昊正在与戏志才、郭嘉商议如何进一步利用声望,吸引更多擅长农业、工匠技术的实干人才,以夯实根基。见到梁习,刘昊运用“洞察之眼”,数值显现:武力【38】,统御【65】,智力【80】,政治【85】,忠诚度(对汉室/秩序)【82】。数值极佳,尤其是政治一项,堪称内政大才!
“梁子虞!先生昔日一言,令昊受益匪浅。今日得见,幸何如之!”刘昊大喜,亲自起身相迎。他指的是当初梁习逃离河内时,对袁绍、曹操的那番分析。
梁习见刘昊不仅记得自己,而且态度如此诚恳,心中感动,却也宠辱不惊:“将军言重了。习乃丧家之犬,得蒙将军不弃,愿效犬马之劳。”
戏志才与梁习交谈片刻,更是如获至宝。梁习在地方治理、户籍、税赋方面的经验和想法,与戏志才的改革思路不谋而合,且更具实操细节。两人当即深入探讨起来,竟有些相见恨晚之感。
郭嘉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对刘昊低声道:“主公,此人大才,可大用。河内之失,乃我等之得也。”
刘昊当即任命梁习为“典农都尉”,暂为戏志才副手,主要负责清查户籍、整顿田亩、改革税制等最基础也最繁琐的工作。梁习毫无怨言,欣然领命,第二日便带着几个胥吏,深入乡野田间去了,其务实作风深得戏志才赞赏。
人才不断涌入,使得美稷的统治机器得以更加精细、高效地运转。政务军务的处理速度和质量明显提升。刘昊得以从大量繁琐事务中进一步解脱,专注于战略决策。
夜幕降临,镇北将军府内却灯火通明。刘昊设下丰盛宴席,款待近日来投的诸位贤才。伊籍、梁习等新晋之人与张诚、赵云、裴元绍等旧部同席,觥筹交错,气氛热烈。
熊山看着满案酒肉,又看看周围谈笑风生的文士们,凑到侯吉耳边:“老侯,这帮读书人说话文绉绉的,俺听不太懂,不过好像都挺厉害。昊爷这队伍是越来越旺了啊!”
侯吉一边心算着这场宴席的花费,一边点头:“是极是极!都是人才!就是……这酒肉钱……唉,若是每人每餐能省下十文钱,一年下来……”他的职业病又犯了。
刘昊举杯,环视满堂英才,心中豪情万丈。从边军小卒到如今贤才景从,一路艰难,唯有自知。他朗声道:“昊,起于微末,幸得诸位不弃,共聚大义!今日之美稷,非一人之功,乃众志成城!愿与诸公共勉,匡扶汉室,安定天下!干!”
“愿随将军,匡扶汉室,安定天下!”众人齐声应和,声震屋瓦。文士们看到了实现抱负的希望,武将们看到了建功立业的舞台,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向心力的集体。
蔡琰也受邀在席,她坐于稍偏静处,看着眼前这番群贤荟萃、生机勃勃的景象,再对比昔日颠沛流离,恍如隔世。她轻抚琴弦,即兴奏出一曲《鹿鸣》,寓意招贤纳士,其乐融融。琴音欢快而雅致,为宴会增添了无限风雅。
宴会直至深夜方散。刘昊略有醉意,在亲卫护送下回房歇息。刚至书房门口,却见郭嘉斜倚在门框上,手里把玩着酒杯,眼神清明,哪有半分醉态。
“奉孝?还未休息?”
郭嘉笑了笑,笑容却有些意味深长:“主公,宾客虽好,却莫忘了,宴席之外,尚有虎狼环伺啊。”他递过一张小小的纸条,“影卫刚送来的。两个消息。”
刘昊接过纸条,就着廊下灯火观看。
第一条消息:确认刘表使者已离开襄阳,北上路线分析,其目的地极大概率是美稷。预计十日内抵达。
第二条消息:在排查西域胡商线索时,影卫在河西走廊附近,发现了一支形迹可疑的商队,其护卫首领极其彪悍,所用刀法疑似……西凉军中路数。且该商队似乎也在打听关于“飞鸟纹饰”和“古国遗物”的消息。
西凉军!难道是马腾、韩遂的人?他们也插手了?还是……另有一股势力?
刘表的使者将至,代表着荆州乃至天下宗亲的态度。而神秘的西凉势力浮现,则让本就扑朔迷离的重械之谜,更加错综复杂。
贤才荟萃的盛宴之下,暗流更为汹涌。美稷这座新兴的势力,在吸引四方目光的同时,也正将自己推向更广阔、也更危险的舞台中央。
刘昊的酒意瞬间清醒,目光投向窗外沉沉的夜色。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