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古籍数字化试点项目正式启动的日子,在一个细雨蒙蒙的周三下午。李诗寒、柳青青和张薇早早来到图书馆三楼的专用工作间。工作间里摆放着几台看起来颇为精密的设备:一台高精度非接触式扫描仪,一台用于图像处理的图形工作站,还有几台用于校对的电脑。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油墨和旧纸特有的混合气味,混合着新设备的塑料味。
图书馆技术科的张工程师负责给他们进行设备操作培训。张工是个不苟言笑的中年人,但讲解起来条理清晰。“扫描时一定要注意,书脊不能过度弯曲,光照强度要恒定在安全阈值内,确保对古籍零损伤。扫描后的图像要进行灰度校正、去噪、锐化处理,最后导入OCR软件进行文字识别,但古籍字体识别率不会太高,需要大量人工校对。”
李诗寒听得格外认真,这不仅关乎工作,更关乎他能否借此机会近距离研究那些可能蕴含特殊能量的古籍。他注意到,工作间的一角,放着几个特制的樟木箱,上面贴着“特藏·待数字化”的标签。他的心跳不由得加快了几分——那本引起他灵纹共鸣的无名古籍,会不会就在其中?
培训结束后,张工分配任务。李诗寒主动请缨负责第一批需要数字化的文献——一批明清地方志的扫描和初步图像处理工作。这批书虽然珍贵,但属于已编目且保存相对完好的,风险较低,也便于他熟悉流程。柳青青心细,负责OCR后的初级校对,张薇则负责最终审核和数据录入。
穿上白大褂,戴上棉质手套,李诗寒深吸一口气,开始了第一本书的扫描。动作轻柔,精神高度集中。【专注怀表】的被动效果悄然发挥着作用,让他对手指力度的控制、对扫描仪参数的微调都达到了一种精细入微的程度。他甚至能感觉到,在翻动那些脆弱的书页时,指尖似乎捕捉到一丝极其微弱的、不同于普通纸张的能量残留,非常细微,转瞬即逝,但确实存在。
【接触蕴含微弱历史信息场的载体,能量感知灵敏度微幅提升。】
扫描完几本地方志后,李诗寒趁着休息间隙,状似无意地走到那几个樟木箱旁。他屏住呼吸,集中精神,仔细感知。果然!其中一个箱子里传出的能量波动异常熟悉且活跃——正是那本无名古籍!
“张工,那几个箱子里的书,也是这次要数字化的吗?”他尽量用平静的语气问道。
张工看了一眼,摇摇头:“那些是特藏,需要更高级的设备和专家在场才能处理,暂时不动。你们先把分配好的这批做完。”
虽然有些失望,但李诗寒并未气馁。至少确定了目标就在眼前。他回到工作岗位,更加用心地投入工作。在处理扫描图像时,他不仅按照标准流程操作,还暗中尝试运用对灵纹能量结构的理解,去“感受”图像中是否隐藏着肉眼难以察觉的信息。比如,在某些看似普通的版画插图上,他会特意放大局部,观察线条的走向和节点,试图寻找是否与基础灵纹有相似之处。
几天下来,数字化工作进展顺利。李诗寒出色的专注力和一丝不苟的态度赢得了张工的认可。柳青青的校对工作也完成得又快又好。三人小组效率很高。
周五晚上,李诗寒和唐璐约在计算机协会活动室讨论“游戏交易助手”的架构设计。唐璐已经搭建好了基础框架,并攻克了多平台数据抓取的核心难点。
“看,这是初步的抓取模块,用了动态IP代理和模拟浏览器行为,稳定性还不错。”唐璐演示着程序,屏幕上数据流畅地滚动。
“厉害!”李诗寒由衷赞叹,唐璐的技术实力确实过硬。他接着提出了自己关于数据分析模块的构想:“我们可以引入简单的机器学习算法,比如基于历史价格的线性回归模型,来预测短期价格走势,并设置风险阈值提醒。”
“机器学习?这个概念很新啊!”唐璐眼中闪过惊讶和兴奋,“你从哪儿学来的?”
“呃…自己看了一些前沿的论文,瞎琢磨的。”李诗寒含糊道,这其实是依托了他未来的知识。
“天才的想法!”唐璐没有深究,完全被技术挑战吸引了,“实现起来有难度,但值得尝试!我们来细化一下算法逻辑…”
两人沉浸在技术讨论中,不知不觉就过了晚上十点。最终确定了一个分阶段开发的计划:第一阶段实现基础抓取和比价,第二阶段加入趋势分析和提醒,第三阶段再考虑更复杂的预测模型。
【与唐璐合作推进项目,“游戏交易助手”架构设计完成度30%。技能“基础编程”、“算法逻辑”熟练度提升。与唐璐技术默契度大幅增加。】
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李诗寒心情愉悦。回宿舍的路上,他收到苏晚晴的迅捷通消息:“李诗寒,下周数学建模协会的案例热身活动,你真的来吗?我们组缺一个对数据敏感的同学,如果你有空…”
李诗寒想起之前的承诺,回复道:“有空,具体时间地点发我,我去学习一下。”
“太好了!明天发你详情。谢谢!”苏晚晴的回信带着明显的开心。
周末,李诗寒没有放松。他利用【专注怀表】的主动效果,花了整整两个小时,高度集中地研究那本无名古籍上的灵纹符号。在怀表的强大辅助下,他仿佛进入了一种心流状态,对其中一个代表“汇聚”和“稳定”的简单符号有了更深的理解。他甚至尝试用极细的钢笔尖和掺入少量研磨极细的磁铁粉的墨水(他的一种大胆猜想),在特种纸上一丝不苟地临摹。
这一次,当他完成最后一笔时,奇异的事情发生了!那纸上的符号似乎微微亮了一下,极其短暂,如同幻觉,但李诗寒清晰地感觉到,周围空气中那些游离的能量粒子,似乎被某种力量牵引,向纸面微微汇聚了一下,虽然微弱到无法产生任何实际效果,但不再是完全的死物!
【成功完成首次具有微弱能量响应的灵纹绘制(见习级)!《基础灵纹构架学》掌握度提升至7%!对能量媒介的理解加深。】
成功了!尽管只是最微小的一步,但这是一个质的飞跃!这意味着他的方向是正确的,灵纹的力量是真实不虚的!激动之余,他也感到一阵精神上的疲惫,连忙停止练习,将那张珍贵的“练习纸”小心收藏起来。
新的一周,李诗寒如约参加了数学建模协会的活动。案例是一个关于“城市公交线路优化”的实际问题,需要处理大量的站点数据、客流数据和线路信息。苏晚晴所在的小组正为如何建立有效的评估模型而争论不休。
李诗寒没有直接参与建模(那是数学系学生的强项),而是从数据预处理和算法效率的角度提出了建议:“我们可以先对客流数据进行时空聚类,找出高峰时段和热点区域,再结合图论算法计算线路覆盖率和服务效率…”他的思路清晰,切中要害,尤其是对大数据量处理的考虑,让几位数学系的同学茅塞顿开。
苏晚晴看着他,眼中闪烁着钦佩的光芒。在他的帮助下,小组很快确定了方向,效率大增。活动结束后,苏晚晴真诚地说:“李诗寒,你太厉害了!思路完全不一样,帮了大忙!”
“互相学习,我也从你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严谨的数学思维。”李诗寒谦逊地笑笑。
随着数字化项目的深入、软件开发的推进、以及灵纹研究的突破,李诗寒感觉自己就像一块海绵,在知识的海洋里疯狂吸收养分,每一天都在成长。他隐隐感觉到,这些看似分散的点——古籍数字化、灵纹、软件开发、数学建模——背后似乎有着某种共通的内在逻辑,都指向对“信息”和“系统”的理解与优化。也许,当这些点连成线的时候,就是他真正蜕变的时刻。
图书馆技术科的张工程师负责给他们进行设备操作培训。张工是个不苟言笑的中年人,但讲解起来条理清晰。“扫描时一定要注意,书脊不能过度弯曲,光照强度要恒定在安全阈值内,确保对古籍零损伤。扫描后的图像要进行灰度校正、去噪、锐化处理,最后导入OCR软件进行文字识别,但古籍字体识别率不会太高,需要大量人工校对。”
李诗寒听得格外认真,这不仅关乎工作,更关乎他能否借此机会近距离研究那些可能蕴含特殊能量的古籍。他注意到,工作间的一角,放着几个特制的樟木箱,上面贴着“特藏·待数字化”的标签。他的心跳不由得加快了几分——那本引起他灵纹共鸣的无名古籍,会不会就在其中?
培训结束后,张工分配任务。李诗寒主动请缨负责第一批需要数字化的文献——一批明清地方志的扫描和初步图像处理工作。这批书虽然珍贵,但属于已编目且保存相对完好的,风险较低,也便于他熟悉流程。柳青青心细,负责OCR后的初级校对,张薇则负责最终审核和数据录入。
穿上白大褂,戴上棉质手套,李诗寒深吸一口气,开始了第一本书的扫描。动作轻柔,精神高度集中。【专注怀表】的被动效果悄然发挥着作用,让他对手指力度的控制、对扫描仪参数的微调都达到了一种精细入微的程度。他甚至能感觉到,在翻动那些脆弱的书页时,指尖似乎捕捉到一丝极其微弱的、不同于普通纸张的能量残留,非常细微,转瞬即逝,但确实存在。
【接触蕴含微弱历史信息场的载体,能量感知灵敏度微幅提升。】
扫描完几本地方志后,李诗寒趁着休息间隙,状似无意地走到那几个樟木箱旁。他屏住呼吸,集中精神,仔细感知。果然!其中一个箱子里传出的能量波动异常熟悉且活跃——正是那本无名古籍!
“张工,那几个箱子里的书,也是这次要数字化的吗?”他尽量用平静的语气问道。
张工看了一眼,摇摇头:“那些是特藏,需要更高级的设备和专家在场才能处理,暂时不动。你们先把分配好的这批做完。”
虽然有些失望,但李诗寒并未气馁。至少确定了目标就在眼前。他回到工作岗位,更加用心地投入工作。在处理扫描图像时,他不仅按照标准流程操作,还暗中尝试运用对灵纹能量结构的理解,去“感受”图像中是否隐藏着肉眼难以察觉的信息。比如,在某些看似普通的版画插图上,他会特意放大局部,观察线条的走向和节点,试图寻找是否与基础灵纹有相似之处。
几天下来,数字化工作进展顺利。李诗寒出色的专注力和一丝不苟的态度赢得了张工的认可。柳青青的校对工作也完成得又快又好。三人小组效率很高。
周五晚上,李诗寒和唐璐约在计算机协会活动室讨论“游戏交易助手”的架构设计。唐璐已经搭建好了基础框架,并攻克了多平台数据抓取的核心难点。
“看,这是初步的抓取模块,用了动态IP代理和模拟浏览器行为,稳定性还不错。”唐璐演示着程序,屏幕上数据流畅地滚动。
“厉害!”李诗寒由衷赞叹,唐璐的技术实力确实过硬。他接着提出了自己关于数据分析模块的构想:“我们可以引入简单的机器学习算法,比如基于历史价格的线性回归模型,来预测短期价格走势,并设置风险阈值提醒。”
“机器学习?这个概念很新啊!”唐璐眼中闪过惊讶和兴奋,“你从哪儿学来的?”
“呃…自己看了一些前沿的论文,瞎琢磨的。”李诗寒含糊道,这其实是依托了他未来的知识。
“天才的想法!”唐璐没有深究,完全被技术挑战吸引了,“实现起来有难度,但值得尝试!我们来细化一下算法逻辑…”
两人沉浸在技术讨论中,不知不觉就过了晚上十点。最终确定了一个分阶段开发的计划:第一阶段实现基础抓取和比价,第二阶段加入趋势分析和提醒,第三阶段再考虑更复杂的预测模型。
【与唐璐合作推进项目,“游戏交易助手”架构设计完成度30%。技能“基础编程”、“算法逻辑”熟练度提升。与唐璐技术默契度大幅增加。】
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李诗寒心情愉悦。回宿舍的路上,他收到苏晚晴的迅捷通消息:“李诗寒,下周数学建模协会的案例热身活动,你真的来吗?我们组缺一个对数据敏感的同学,如果你有空…”
李诗寒想起之前的承诺,回复道:“有空,具体时间地点发我,我去学习一下。”
“太好了!明天发你详情。谢谢!”苏晚晴的回信带着明显的开心。
周末,李诗寒没有放松。他利用【专注怀表】的主动效果,花了整整两个小时,高度集中地研究那本无名古籍上的灵纹符号。在怀表的强大辅助下,他仿佛进入了一种心流状态,对其中一个代表“汇聚”和“稳定”的简单符号有了更深的理解。他甚至尝试用极细的钢笔尖和掺入少量研磨极细的磁铁粉的墨水(他的一种大胆猜想),在特种纸上一丝不苟地临摹。
这一次,当他完成最后一笔时,奇异的事情发生了!那纸上的符号似乎微微亮了一下,极其短暂,如同幻觉,但李诗寒清晰地感觉到,周围空气中那些游离的能量粒子,似乎被某种力量牵引,向纸面微微汇聚了一下,虽然微弱到无法产生任何实际效果,但不再是完全的死物!
【成功完成首次具有微弱能量响应的灵纹绘制(见习级)!《基础灵纹构架学》掌握度提升至7%!对能量媒介的理解加深。】
成功了!尽管只是最微小的一步,但这是一个质的飞跃!这意味着他的方向是正确的,灵纹的力量是真实不虚的!激动之余,他也感到一阵精神上的疲惫,连忙停止练习,将那张珍贵的“练习纸”小心收藏起来。
新的一周,李诗寒如约参加了数学建模协会的活动。案例是一个关于“城市公交线路优化”的实际问题,需要处理大量的站点数据、客流数据和线路信息。苏晚晴所在的小组正为如何建立有效的评估模型而争论不休。
李诗寒没有直接参与建模(那是数学系学生的强项),而是从数据预处理和算法效率的角度提出了建议:“我们可以先对客流数据进行时空聚类,找出高峰时段和热点区域,再结合图论算法计算线路覆盖率和服务效率…”他的思路清晰,切中要害,尤其是对大数据量处理的考虑,让几位数学系的同学茅塞顿开。
苏晚晴看着他,眼中闪烁着钦佩的光芒。在他的帮助下,小组很快确定了方向,效率大增。活动结束后,苏晚晴真诚地说:“李诗寒,你太厉害了!思路完全不一样,帮了大忙!”
“互相学习,我也从你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严谨的数学思维。”李诗寒谦逊地笑笑。
随着数字化项目的深入、软件开发的推进、以及灵纹研究的突破,李诗寒感觉自己就像一块海绵,在知识的海洋里疯狂吸收养分,每一天都在成长。他隐隐感觉到,这些看似分散的点——古籍数字化、灵纹、软件开发、数学建模——背后似乎有着某种共通的内在逻辑,都指向对“信息”和“系统”的理解与优化。也许,当这些点连成线的时候,就是他真正蜕变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