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报告风波与意外的橄榄枝-《我的开挂人生1356》

  全国古籍数字化创新研讨会的会场设在国家图书馆报告厅,庄重肃穆,座无虚席。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研究机构和图书馆系统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气氛严谨而热烈。李诗寒坐在台下,看着台上一位位资深学者做着高水平的报告,心中既感压力,也充满期待。王教授坐在他旁边,低声鼓励:“别紧张,我们的工作很扎实,正常发挥就好。”

  轮到南陵大学项目组上台时,王教授先做了整体介绍,然后示意李诗寒上台讲解技术核心部分。李诗寒深吸一口气,【专注怀表】的被动效果悄然开启,让他的心绪瞬间宁定。他稳步走上讲台,调整好麦克风,打开精心准备的PPT。

  “各位老师好,我是南陵大学信息管理系的李诗寒。接下来由我向大家汇报我们项目组在‘智能文献检索与知识图谱构建’项目中,关于多模态特征融合与深度关联挖掘的核心算法工作…”

  他的声音清晰沉稳,逻辑条理分明。PPT制作精良,动画演示直观易懂。他先从古籍数字化的痛点出发,引出多维度信息融合的必要性,然后详细讲解了他们设计的特征提取框架、融合策略以及基于图神经网络的关联挖掘模型。讲解过程中,他不仅展示了算法原理,还通过几个生动的实例(如通过版式特征辅助断代、通过插图内容关联不同版本的文本差异等)演示了实际效果,深入浅出,令人信服。

  【进行高水平学术报告,技能“公开演讲”、“逻辑思维”、“专业知识应用”熟练度大幅提升!临场应变能力增强。】

  台下,不少专家频频点头,露出赞赏的神色。王教授坐在前排,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陈教授坐在不远处,目光锐利,听得十分专注。

  然而,就在李诗寒讲到最关键的部分——如何利用结构相似性和语义关联性,挖掘古籍中非文本符号(如特定标记、版画细节)与文本内容之间的潜在联系时,会场后排突然响起一个略带尖锐的质疑声:

  “这位同学,你的想法听起来很新颖。但是,你提出的这种对‘非文本符号’的关联分析,是否过于主观了?如何保证其科学性和可重复性?这些符号的意义本身就不明确,强行建立关联,会不会引入大量噪声,甚至导致错误的结论?”

  提问的是一位戴着金丝眼镜、面色严肃的中年学者,来自国内某顶尖高校的文献学专业,以治学严谨甚至有些刻板着称。

  会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李诗寒身上。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且切中要害的问题,直接挑战了李诗寒报告中最具创新性也最易引发争议的部分。王教授的脸色微变,有些担忧地看向台上。

  李诗寒心中也是一凛,但并未慌乱。他早就预料到可能会遇到这类质疑,并做了充分准备。他暂停PPT播放,面向提问者,从容不迫地回答道:

  “非常感谢这位老师的提问,您的问题非常关键。”他先肯定了问题的重要性,然后话锋一转,“首先,我们并非‘强行’建立关联,而是基于大量已标注数据,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去‘发现’统计上显着的共现模式和关联规则。这本身是一个数据驱动的过程,而非主观臆断。”

  他操作电脑,调出准备好的补充数据图表:“其次,关于科学性和可重复性。我们设计了严格的交叉验证和消融实验。例如,在判断某特定符号与特定内容主题的关联时,我们会随机屏蔽该符号信息,观察模型预测准确率的变化,并用统计检验评估其显着性。所有实验数据和代码都已开源,欢迎各位老师复现和验证。”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沉稳:“最后,关于符号意义不明确的问题。这正是我们工作的价值所在——我们不预设符号的含义,而是通过算法挖掘其出现的上下文规律,为文献学家和史学家提供数据支撑和新的研究线索。比如,我们发现在某类道教典籍中,一种特定云纹频繁出现在‘存思’修炼方法的章节附近,这或许能为理解该符号的功能提供一种量化参考。当然,最终的解读仍需依靠领域专家的知识。”

  李诗寒的回答有理有据,既阐述了方法的科学性,又明确了技术的辅助定位,不越俎代庖,显得谦虚而严谨。话音刚落,会场里响起了阵阵掌声,连那位提问的严肃学者也微微点了点头,没有再追问。

  【成功应对学术质疑,展现扎实功底与应变能力,获得业界认可度大幅提升!学术声望 50!】

  王教授长舒一口气,向李诗寒投去赞许的目光。陈教授眼中则闪过一丝更加浓厚的兴趣和探究。

  报告环节圆满结束。茶歇期间,不少专家学者主动过来与王教授和李诗寒交流,对他们的工作表示肯定,并交换联系方式。李诗寒谦逊地应对着,举止得体,给众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时,陈教授端着茶杯走了过来,笑着对王教授说:“老王,你们这个学生了不得啊!理论基础扎实,思路开阔,临场反应更是出色!后生可畏,后生可畏!”

  王教授满脸红光:“陈老过奖了,还是年轻人肯钻研。”

  陈教授转向李诗寒,目光深邃:“小李,刚才那个问题回答得很好。你对古籍中那些‘非文本符号’的兴趣,似乎不止于技术层面?”

  李诗寒心中微动,知道真正的试探来了。他保持平静,回答道:“陈教授,我只是觉得这些符号是古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作为技术人员,希望能为挖掘这些信息提供更好的工具。”

  “工具…说得好。”陈教授点点头,若有所思,随即压低了些声音,说道:“会议结束后,如果你有时间,我想私下和你聊聊。关于…一些可能超出常规技术范畴的,有趣的发现。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

  李诗寒心脏猛地一跳!陈教授果然知道更多!这无疑是一个接触核心秘密的绝佳机会,但也可能意味着踏入更深的漩涡。他迅速权衡利弊,机会难得,风险可控(在公开场合,陈教授是知名学者),便果断答应:“非常感谢陈教授的看重!我很荣幸,会议结束后我一定拜访您。”

  “好,那就说定了。这是我的房间号。”陈教授递过一张便签,笑了笑,便转身与其他熟人寒暄去了。

  握着那张便签,李诗寒感觉手心有些微微出汗。他知道,这次会面,可能将揭开许多谜团的一角。

  茶歇结束,会议继续进行。李诗寒却有些心不在焉,脑海中不断思索着陈教授可能的意图以及自己该如何应对。他必须小心谨慎,既要表现出足够的价值和潜力,又不能暴露自己的核心秘密。

  下午的议程结束后,李诗寒婉拒了师兄们一起去游览的邀请,独自回到酒店房间。他需要静下心来,为晚上与陈教授的会面做准备。他反复推敲可能的话题,思考如何引导对话,既能获取信息,又能保护自己。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李诗寒深吸一口气,整理好衣着,向着陈教授的房间走去。门铃按下,心跳微微加速。门开了,陈教授温和的笑容出现在门口。

  “小李,来了,快请进。”

  未知的对话,即将开始。门在身后轻轻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