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间的晨雾还未散去,温暖已经轻手轻脚地起了床。
煤炉上的水壶咕嘟作响,她往搪瓷盆里倒了热水,拧干毛巾擦了把脸。窗外,两只新养的芦花鸡正在院子里踱步,时不时低头啄食昨夜撒的谷粒。
温暖系上围裙,从瓦罐里舀出两勺玉米面,掺上昨晚泡发的干蘑菇碎,准备贴饼子。面团在掌心揉搓成圆饼时,她听见里屋传来动静——秦厉醒了。
今天还去营部?温暖头也不回地问,手上动作不停。
秦厉站在厨房门口系武装带,声音还带着晨起的低哑:嗯,中午不用等我。
这已经是他连续第七天在营部用午饭了。温暖把贴好的饼子码进蒸笼,转身从腌菜缸里捞了根酸黄瓜,切成细丝装进铝制饭盒。
带着。她将饭盒塞进秦厉的军挎包,光吃食堂的咸菜胃受不了。
秦厉接过包,手指在她掌心轻轻一握,转身大步离去。院门关上的声音惊飞了树梢的麻雀,温暖站在门口,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晨雾中。
早饭后,温暖拎着竹篮去了后山。
周嫂子教她认的几味草药正是采摘时节——柴胡喜阴,长在背坡的岩石缝里;黄芪的根要挖得深,断了的药效就差了。她小心地用铲子刨开泥土,不一会儿就采了半篮。
回程时路过溪边,温暖蹲下来洗手。溪水清冽,能看见小鱼苗在水草间穿梭。她突然想起空间里还存着渔网,盘算着哪天趁没人时来试试。
温妹子!熟悉的嗓音从山坡上传来。周嫂子挎着竹篓快步走来,正找你呢!李木匠家的新打了一批家具,要不要去看看?
温暖眼睛一亮。自从搬来,他们的衣物一直堆在木箱里,确实需要个正经衣柜。
李木匠的作坊在村子最东头,老远就听见锯木头的声响。院子里摆着几件成品——方桌、条凳,最显眼的是个刷了清漆的立柜,柜门上还雕着简单的花纹。
这个好。温暖摸了摸光滑的柜面,能放不少东西。
周嫂子帮着讲价,最后用两斤红糖和五尺布票成交。李木匠答应下午就送货上门,还附赠一个小梳妆台。
你呀,真该早点置办这些。回程路上,周嫂子数落她,秦副团长工资高,你省着干啥?
温暖笑而不答。她总不能说,自己空间里的物资太多总是忘记。
日头西斜时,温暖正往新衣柜里叠放衣物,院门突然被推开。
秦厉站在门口,军装沾满尘土,手里却捧着个油纸包。温暖接过一看,是块深棕色的东西,凑近闻有淡淡的药香。
医务室做的艾饼。秦厉掸着身上的灰,冬天熏屋子用。
温暖把艾饼收进柜子,转身去厨房端饭菜。今晚她做了栗子炖鸡——前几日换来的老母鸡,配上自采的野山菌,小火慢炖了两个时辰。
秦厉吃得很快,但动作依然利落。温暖注意到他手背上有道新添的擦伤,已经结痂了。
训练伤的?她指了指。
秦厉摇头:后山巡查时滑了一跤。他顿了顿,明天我要带队去三十里外的哨所,三天后回来。
温暖盛汤的手一顿:要带干粮吗?
不用,哨所有补给。秦厉看着她低垂的睫毛,你...要是闷,就去周嫂子家。
温暖把汤碗推过去,突然笑了:我又不是小孩子。她指了指墙角新添的绣架,再说了,还有活没做完呢。
那是她托李木匠打的绣架,准备给秦厉绣个新的枕套。图案已经描好了——青松与山鹰,最衬他。
夜深了,新砌的炕早已经干透。秦厉试了试火道,添了两块煤,炕面渐渐温热起来。温暖铺好被褥,突然听见窗外传来细微的响动。
什么声音?
秦厉走到窗前:山狸子,来偷鸡的。
果然,借着月光,能看到一只毛茸茸的影子蹿过院墙。温暖正要说话,秦厉突然转身将她打横抱起。
哎——
试试新炕。他把她放在暖烘烘的炕面上,声音低沉,看够不够热。
窗外,山风掠过树梢,惊起几只夜鸟。而屋内,新衣柜静静立在墙角,映着跳动的煤油灯光,将两人的影子投在糊了报纸的土墙上,亲密得没有一丝缝隙。
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尽,周嫂子就风风火火地来敲门。
温妹子!快收拾收拾,今儿村里分粮!她挎着个硕大的竹篮,脸颊被山风吹得通红,去晚了好的都让人挑走了!
温暖赶紧系上围裙,从墙上摘下布口袋:不是按工分分吗?还能挑?
工分分的在后头。周嫂子压低声音,前头能花钱买些富余的,给村里创收。她眨眨眼,你们家秦副团长不是给了你家用?这时候不用啥时候用?
温暖会意,回屋从箱底取出个布包,里面整齐码着二十元钱和各种票据。想了想,又往空间里转移了些,这才锁门跟着周嫂子出发。
山路上已经有不少村民往村中心走,有挑担的,有推独轮车的,个个脸上带着丰收的喜气。周嫂子一路和人打招呼,不时向温暖介绍:这是村东头老赵家的...那是会计媳妇...
村中心的晒谷场上搭起了临时摊位。东边是堆成小山的粮食——金黄的玉米、饱满的高粱、带着泥土气的红薯;西边摆着各家自留地出的山货——晒干的野菌、串成串的辣椒、腌好的酸菜;北面最热闹,几个老汉正在宰杀自家养的猪,血肠的腥气混着柴火烟飘过来。
咱们先去买粮。周嫂子熟门熟路地拉着温暖挤到前排,新米五毛一斤,陈米三毛八,你要哪种?
温暖盘算了下:新米五十斤,陈米...要一百斤吧。
周围顿时一静。负责称重的老会计扶了扶眼镜:同志,买这么多吃得完吗?
家里要腌腊肉,做米酒。温暖面不改色,再说冬天路不好走,一次多买些。
周嫂子在一旁帮腔:人家秦副团长家底厚实着呢!
老会计这才招呼人装袋。温暖又买了二十斤黄豆、三十斤红薯,最后在干货摊前停住脚步——这里的山货比服务社丰富多了:榛蘑、猴头菇、野核桃...甚至还有一小包珍贵的松茸干。
这个怎么卖?
摆摊的大娘竖起三根手指:三块钱一斤,不要票。
温暖眼睛都不眨:要五斤。
哎哟!周嫂子拽她袖子,这玩意儿金贵是金贵,但...
冬天炖汤喝。温暖已经掏出了钱,秦厉训练辛苦,补补身子。
大娘乐得合不拢嘴,额外送了她两把干山楂:煮水喝,开胃!
煤炉上的水壶咕嘟作响,她往搪瓷盆里倒了热水,拧干毛巾擦了把脸。窗外,两只新养的芦花鸡正在院子里踱步,时不时低头啄食昨夜撒的谷粒。
温暖系上围裙,从瓦罐里舀出两勺玉米面,掺上昨晚泡发的干蘑菇碎,准备贴饼子。面团在掌心揉搓成圆饼时,她听见里屋传来动静——秦厉醒了。
今天还去营部?温暖头也不回地问,手上动作不停。
秦厉站在厨房门口系武装带,声音还带着晨起的低哑:嗯,中午不用等我。
这已经是他连续第七天在营部用午饭了。温暖把贴好的饼子码进蒸笼,转身从腌菜缸里捞了根酸黄瓜,切成细丝装进铝制饭盒。
带着。她将饭盒塞进秦厉的军挎包,光吃食堂的咸菜胃受不了。
秦厉接过包,手指在她掌心轻轻一握,转身大步离去。院门关上的声音惊飞了树梢的麻雀,温暖站在门口,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晨雾中。
早饭后,温暖拎着竹篮去了后山。
周嫂子教她认的几味草药正是采摘时节——柴胡喜阴,长在背坡的岩石缝里;黄芪的根要挖得深,断了的药效就差了。她小心地用铲子刨开泥土,不一会儿就采了半篮。
回程时路过溪边,温暖蹲下来洗手。溪水清冽,能看见小鱼苗在水草间穿梭。她突然想起空间里还存着渔网,盘算着哪天趁没人时来试试。
温妹子!熟悉的嗓音从山坡上传来。周嫂子挎着竹篓快步走来,正找你呢!李木匠家的新打了一批家具,要不要去看看?
温暖眼睛一亮。自从搬来,他们的衣物一直堆在木箱里,确实需要个正经衣柜。
李木匠的作坊在村子最东头,老远就听见锯木头的声响。院子里摆着几件成品——方桌、条凳,最显眼的是个刷了清漆的立柜,柜门上还雕着简单的花纹。
这个好。温暖摸了摸光滑的柜面,能放不少东西。
周嫂子帮着讲价,最后用两斤红糖和五尺布票成交。李木匠答应下午就送货上门,还附赠一个小梳妆台。
你呀,真该早点置办这些。回程路上,周嫂子数落她,秦副团长工资高,你省着干啥?
温暖笑而不答。她总不能说,自己空间里的物资太多总是忘记。
日头西斜时,温暖正往新衣柜里叠放衣物,院门突然被推开。
秦厉站在门口,军装沾满尘土,手里却捧着个油纸包。温暖接过一看,是块深棕色的东西,凑近闻有淡淡的药香。
医务室做的艾饼。秦厉掸着身上的灰,冬天熏屋子用。
温暖把艾饼收进柜子,转身去厨房端饭菜。今晚她做了栗子炖鸡——前几日换来的老母鸡,配上自采的野山菌,小火慢炖了两个时辰。
秦厉吃得很快,但动作依然利落。温暖注意到他手背上有道新添的擦伤,已经结痂了。
训练伤的?她指了指。
秦厉摇头:后山巡查时滑了一跤。他顿了顿,明天我要带队去三十里外的哨所,三天后回来。
温暖盛汤的手一顿:要带干粮吗?
不用,哨所有补给。秦厉看着她低垂的睫毛,你...要是闷,就去周嫂子家。
温暖把汤碗推过去,突然笑了:我又不是小孩子。她指了指墙角新添的绣架,再说了,还有活没做完呢。
那是她托李木匠打的绣架,准备给秦厉绣个新的枕套。图案已经描好了——青松与山鹰,最衬他。
夜深了,新砌的炕早已经干透。秦厉试了试火道,添了两块煤,炕面渐渐温热起来。温暖铺好被褥,突然听见窗外传来细微的响动。
什么声音?
秦厉走到窗前:山狸子,来偷鸡的。
果然,借着月光,能看到一只毛茸茸的影子蹿过院墙。温暖正要说话,秦厉突然转身将她打横抱起。
哎——
试试新炕。他把她放在暖烘烘的炕面上,声音低沉,看够不够热。
窗外,山风掠过树梢,惊起几只夜鸟。而屋内,新衣柜静静立在墙角,映着跳动的煤油灯光,将两人的影子投在糊了报纸的土墙上,亲密得没有一丝缝隙。
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尽,周嫂子就风风火火地来敲门。
温妹子!快收拾收拾,今儿村里分粮!她挎着个硕大的竹篮,脸颊被山风吹得通红,去晚了好的都让人挑走了!
温暖赶紧系上围裙,从墙上摘下布口袋:不是按工分分吗?还能挑?
工分分的在后头。周嫂子压低声音,前头能花钱买些富余的,给村里创收。她眨眨眼,你们家秦副团长不是给了你家用?这时候不用啥时候用?
温暖会意,回屋从箱底取出个布包,里面整齐码着二十元钱和各种票据。想了想,又往空间里转移了些,这才锁门跟着周嫂子出发。
山路上已经有不少村民往村中心走,有挑担的,有推独轮车的,个个脸上带着丰收的喜气。周嫂子一路和人打招呼,不时向温暖介绍:这是村东头老赵家的...那是会计媳妇...
村中心的晒谷场上搭起了临时摊位。东边是堆成小山的粮食——金黄的玉米、饱满的高粱、带着泥土气的红薯;西边摆着各家自留地出的山货——晒干的野菌、串成串的辣椒、腌好的酸菜;北面最热闹,几个老汉正在宰杀自家养的猪,血肠的腥气混着柴火烟飘过来。
咱们先去买粮。周嫂子熟门熟路地拉着温暖挤到前排,新米五毛一斤,陈米三毛八,你要哪种?
温暖盘算了下:新米五十斤,陈米...要一百斤吧。
周围顿时一静。负责称重的老会计扶了扶眼镜:同志,买这么多吃得完吗?
家里要腌腊肉,做米酒。温暖面不改色,再说冬天路不好走,一次多买些。
周嫂子在一旁帮腔:人家秦副团长家底厚实着呢!
老会计这才招呼人装袋。温暖又买了二十斤黄豆、三十斤红薯,最后在干货摊前停住脚步——这里的山货比服务社丰富多了:榛蘑、猴头菇、野核桃...甚至还有一小包珍贵的松茸干。
这个怎么卖?
摆摊的大娘竖起三根手指:三块钱一斤,不要票。
温暖眼睛都不眨:要五斤。
哎哟!周嫂子拽她袖子,这玩意儿金贵是金贵,但...
冬天炖汤喝。温暖已经掏出了钱,秦厉训练辛苦,补补身子。
大娘乐得合不拢嘴,额外送了她两把干山楂:煮水喝,开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