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云帆那沉稳而清晰的声音,如同投入滚沸油锅中的一滴冷水,瞬间让悲恸混乱的场面为之一静。
所有哭泣、劝谏的声音都戛然而止。
一道道或悲戚、或茫然、或惊疑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这个突然开口、气质迥异的年轻人身上。
连沉浸在巨大悲痛中的朱慈烺,也止住了哭声,抬起泪眼看向他。
崇祯皇帝深深地看了叶云帆一眼,那眼神复杂难明,有最后时刻的孤注一掷,有身为帝王的审慎,有对未知力量的探寻,更有一丝卸下重担后、将一切托付出去的释然。
他没有对叶云帆的话做出直接回应,而是将目光转向一直侍立在侧、老泪纵横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用恢复了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威严的语气吩咐道:
“王大伴,你去一趟乾清宫,即刻拟写传位诏书。用印后,将传国玉玺,以及朕的私玺等一应信物,全部取来,交付太子。”
“皇爷……老奴……老奴遵旨!”王承恩浑身一颤,明白这是最后的仪式了,他哽咽着应下,用袖子狠狠抹了把脸,带着两名心腹小太监,踉跄着却尽可能快地小跑着朝乾清宫方向而去。
“都平身吧。”崇祯看着台下依旧跪伏在地的群臣,声音疲惫却异常平和。
众人闻言,这才相互搀扶着,艰难地站起身。
许多人依旧在无声地流泪,用官袍的袖子不断擦拭着红肿的眼睛。
经历了刚才那番诛心的斥责和决绝的托付,每个人的心情都如同在油锅中煎熬。
崇祯似乎站得累了,他不再顾及帝王威仪,直接转身,有些颓然地坐在了冰凉的汉白玉台阶上。
这个举动,让他身上那股天子光环瞬间淡去,更像是一个心力交瘁、即将走向生命终点的普通人。
他抬起头,仰望着漆黑如墨、不见星月的夜空,夜风拂动他花白的散发。此刻,已是三更时分(约晚上11点到凌晨1点),黎明前的至暗时刻。
大明的天,过了今晚,恐怕真的要变了。他的目光空洞,仿佛穿透了重重宫阙,看到了这座古老都城外正在发生的厮杀与陷落。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沉寂。
王承恩带着两名小太监去而复返。
王承恩双手捧着一卷明黄色的绸布诏书,两名小太监则各托着一个紫檀木托盘,一个上面端放着用黄绫覆盖的传国玉玺,另一个上面则是天子令牌、皇帝私玺等信物。三人来到台阶下,王承恩跪地,将诏书高举过顶。
崇祯没有起身,只是微微抬手。
王承恩会意,起身走上台阶,将诏书恭敬地呈给皇帝。
崇祯接过,展开,就着殿内透出的微弱烛光,快速浏览了一遍上面工整的楷书——无非是遵循古制,宣告因国势危殆,为保宗庙社稷,禅位于皇太子朱慈烺,望其克承大统,光复河山等语。他看了一眼,便缓缓将诏书卷起。
“烺儿。”崇祯的声音低沉。
朱慈烺浑身一颤,走到崇祯面前,再次跪下,双手颤抖地举起。
崇祯将卷好的传位诏书,郑重地放在朱慈烺的手中,仿佛放下了千斤重担。他的手指在诏书上停留了片刻,感受着那绸布的冰凉和儿子手心的颤抖。
“父皇!儿臣……儿臣……”朱慈烺接过诏书,如同捧着烧红的烙铁,泪水再次决堤,泣不成声。这薄薄的一卷绸布,承载的是一个即将崩塌的帝国和亿万生民的命运。
崇祯没有再看儿子,目光转向一直静立一旁的叶云帆。
“叶卿。”他开口,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最后的嘱托,“朕不知道,你究竟有何等神通,能带他们逃出这铁桶般的围城。但事已至此,烺儿信你,朕……也唯有信你。朕,将大明的国祚,朱家的血脉,还有这些……或许是我大明最后的忠臣,都托付给你了。”
他顿了顿,声音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沙哑:“望你……能护他们周全,为他们寻得一线生机。朕……无法给你高官厚禄,也无法许你万里封疆,朕能给的……唯有这份沉重的托付,和……一个亡国之君的请托。” 他艰难地说完,对着叶云帆,这个来历不明的年轻人,微微颔首。
这几乎是他作为皇帝,能做出的最郑重的请求。
叶云帆迎上崇祯那复杂至极的目光,上前一步,躬身,行了一个极其郑重的揖礼,声音清晰而坚定:“陛下重托,叶云帆……铭记于心!必当竭尽所能,护佑太子殿下与诸位忠良,突出重围,觅得生机!陛下……保重!”
一个“保重”,包含了太多无法言说的意味。
崇祯听懂了,他深深看了叶云帆一眼,不再多言,只是疲惫地挥了挥手,对台阶下的众人说道:“走吧……王承恩,带上太子,和众位爱卿,都跟叶卿走吧。”
“陛下!”王承恩“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老泪纵横,用额头重重地磕在冰冷的金砖地上,发出“咚”的一声闷响,血迹瞬间渗出,“老奴……老奴恳请陛下!让老奴留下来吧!老奴伺候了皇爷一辈子,这把老骨头,就让它烂在这紫禁城里,陪着皇爷吧!老奴……不想走啊!求皇爷恩准!”
崇祯看着这个跟随自己多年、忠心耿耿的老太监,脸上露出一抹惨淡却真实的笑容,带着几分无奈,几分感慨:“你这老狗……罢了,既然你执意要留下,那……就陪着朕吧。黄泉路上,也算有个说话的人。”
叶云帆看着这一幕,心中暗叹。
历史上,王承恩正是在崇祯自缢后,收殓了皇帝的遗体,然后也随之在煤山一同吊死。
这份主仆之情,这份愚忠,穿越时空,依旧未变。
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也是一份沉重的情义。
台阶下,范景文、倪元璐、李邦华等众臣,见皇帝心意已决,连最贴身的大伴都选择留下殉国,知道再劝无用。
众人心中悲恸万分,却也知道此刻每耽搁一刻,生存的希望便渺茫一分。
在叶云帆的眼神示意下,众人齐齐跪倒在地,对着坐在玉阶上、形单影只的崇祯皇帝,行了最后一次三拜九叩的大礼。
“臣等……拜别陛下!陛下……保重龙体!” 哭声再次响起,但这一次,多了几分决绝。
叶云帆也撩起衣袍下摆,郑重地单膝跪地。
他跪的,是这位皇帝在最后时刻,选择“君王死社稷”的勇气和承担。
这份气节,值得他一跪。
崇祯坐在台阶上,接受了众人的跪拜。
他微微抬了抬手,示意众人起身,然后便不再看他们,重新抬起头,望向那无尽的黑夜,背影萧索而决绝。
玉阶上那个孤独的身影,则将永远定格在这个王朝的黑夜里。
所有哭泣、劝谏的声音都戛然而止。
一道道或悲戚、或茫然、或惊疑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这个突然开口、气质迥异的年轻人身上。
连沉浸在巨大悲痛中的朱慈烺,也止住了哭声,抬起泪眼看向他。
崇祯皇帝深深地看了叶云帆一眼,那眼神复杂难明,有最后时刻的孤注一掷,有身为帝王的审慎,有对未知力量的探寻,更有一丝卸下重担后、将一切托付出去的释然。
他没有对叶云帆的话做出直接回应,而是将目光转向一直侍立在侧、老泪纵横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用恢复了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威严的语气吩咐道:
“王大伴,你去一趟乾清宫,即刻拟写传位诏书。用印后,将传国玉玺,以及朕的私玺等一应信物,全部取来,交付太子。”
“皇爷……老奴……老奴遵旨!”王承恩浑身一颤,明白这是最后的仪式了,他哽咽着应下,用袖子狠狠抹了把脸,带着两名心腹小太监,踉跄着却尽可能快地小跑着朝乾清宫方向而去。
“都平身吧。”崇祯看着台下依旧跪伏在地的群臣,声音疲惫却异常平和。
众人闻言,这才相互搀扶着,艰难地站起身。
许多人依旧在无声地流泪,用官袍的袖子不断擦拭着红肿的眼睛。
经历了刚才那番诛心的斥责和决绝的托付,每个人的心情都如同在油锅中煎熬。
崇祯似乎站得累了,他不再顾及帝王威仪,直接转身,有些颓然地坐在了冰凉的汉白玉台阶上。
这个举动,让他身上那股天子光环瞬间淡去,更像是一个心力交瘁、即将走向生命终点的普通人。
他抬起头,仰望着漆黑如墨、不见星月的夜空,夜风拂动他花白的散发。此刻,已是三更时分(约晚上11点到凌晨1点),黎明前的至暗时刻。
大明的天,过了今晚,恐怕真的要变了。他的目光空洞,仿佛穿透了重重宫阙,看到了这座古老都城外正在发生的厮杀与陷落。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沉寂。
王承恩带着两名小太监去而复返。
王承恩双手捧着一卷明黄色的绸布诏书,两名小太监则各托着一个紫檀木托盘,一个上面端放着用黄绫覆盖的传国玉玺,另一个上面则是天子令牌、皇帝私玺等信物。三人来到台阶下,王承恩跪地,将诏书高举过顶。
崇祯没有起身,只是微微抬手。
王承恩会意,起身走上台阶,将诏书恭敬地呈给皇帝。
崇祯接过,展开,就着殿内透出的微弱烛光,快速浏览了一遍上面工整的楷书——无非是遵循古制,宣告因国势危殆,为保宗庙社稷,禅位于皇太子朱慈烺,望其克承大统,光复河山等语。他看了一眼,便缓缓将诏书卷起。
“烺儿。”崇祯的声音低沉。
朱慈烺浑身一颤,走到崇祯面前,再次跪下,双手颤抖地举起。
崇祯将卷好的传位诏书,郑重地放在朱慈烺的手中,仿佛放下了千斤重担。他的手指在诏书上停留了片刻,感受着那绸布的冰凉和儿子手心的颤抖。
“父皇!儿臣……儿臣……”朱慈烺接过诏书,如同捧着烧红的烙铁,泪水再次决堤,泣不成声。这薄薄的一卷绸布,承载的是一个即将崩塌的帝国和亿万生民的命运。
崇祯没有再看儿子,目光转向一直静立一旁的叶云帆。
“叶卿。”他开口,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最后的嘱托,“朕不知道,你究竟有何等神通,能带他们逃出这铁桶般的围城。但事已至此,烺儿信你,朕……也唯有信你。朕,将大明的国祚,朱家的血脉,还有这些……或许是我大明最后的忠臣,都托付给你了。”
他顿了顿,声音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沙哑:“望你……能护他们周全,为他们寻得一线生机。朕……无法给你高官厚禄,也无法许你万里封疆,朕能给的……唯有这份沉重的托付,和……一个亡国之君的请托。” 他艰难地说完,对着叶云帆,这个来历不明的年轻人,微微颔首。
这几乎是他作为皇帝,能做出的最郑重的请求。
叶云帆迎上崇祯那复杂至极的目光,上前一步,躬身,行了一个极其郑重的揖礼,声音清晰而坚定:“陛下重托,叶云帆……铭记于心!必当竭尽所能,护佑太子殿下与诸位忠良,突出重围,觅得生机!陛下……保重!”
一个“保重”,包含了太多无法言说的意味。
崇祯听懂了,他深深看了叶云帆一眼,不再多言,只是疲惫地挥了挥手,对台阶下的众人说道:“走吧……王承恩,带上太子,和众位爱卿,都跟叶卿走吧。”
“陛下!”王承恩“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老泪纵横,用额头重重地磕在冰冷的金砖地上,发出“咚”的一声闷响,血迹瞬间渗出,“老奴……老奴恳请陛下!让老奴留下来吧!老奴伺候了皇爷一辈子,这把老骨头,就让它烂在这紫禁城里,陪着皇爷吧!老奴……不想走啊!求皇爷恩准!”
崇祯看着这个跟随自己多年、忠心耿耿的老太监,脸上露出一抹惨淡却真实的笑容,带着几分无奈,几分感慨:“你这老狗……罢了,既然你执意要留下,那……就陪着朕吧。黄泉路上,也算有个说话的人。”
叶云帆看着这一幕,心中暗叹。
历史上,王承恩正是在崇祯自缢后,收殓了皇帝的遗体,然后也随之在煤山一同吊死。
这份主仆之情,这份愚忠,穿越时空,依旧未变。
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也是一份沉重的情义。
台阶下,范景文、倪元璐、李邦华等众臣,见皇帝心意已决,连最贴身的大伴都选择留下殉国,知道再劝无用。
众人心中悲恸万分,却也知道此刻每耽搁一刻,生存的希望便渺茫一分。
在叶云帆的眼神示意下,众人齐齐跪倒在地,对着坐在玉阶上、形单影只的崇祯皇帝,行了最后一次三拜九叩的大礼。
“臣等……拜别陛下!陛下……保重龙体!” 哭声再次响起,但这一次,多了几分决绝。
叶云帆也撩起衣袍下摆,郑重地单膝跪地。
他跪的,是这位皇帝在最后时刻,选择“君王死社稷”的勇气和承担。
这份气节,值得他一跪。
崇祯坐在台阶上,接受了众人的跪拜。
他微微抬了抬手,示意众人起身,然后便不再看他们,重新抬起头,望向那无尽的黑夜,背影萧索而决绝。
玉阶上那个孤独的身影,则将永远定格在这个王朝的黑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