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一句偈语-《现代少年与古代小公主》

  苦果大师双手合十,强行压下心中的波澜。

  他对顾达沉声道,“阿弥陀佛,施主好手段。”

  “只是此乃我忘忧寺与天音坊之间的因果,施主何必强行介入?”

  顾达脸上露出一个真诚且无辜的笑容,回道,“大师此言差矣!”

  “晚辈岂敢介入?实在是见不得两位前辈因为在下而大动干戈,伤了佛门与天音坊多年的和气啊!”

  顾达强忍着恶心说出这番话,颇有种前世“你们不要再打啦!”的劝架意味。

  他顿了顿,努力让自己的表情看起来更恳切一些,继续说道。

  “你看,这凤栖木长在那儿也是长着,天音坊取了也是为了制作雅乐,教化世人,这是好事啊!”

  “大师慈悲为怀,肯定也是希望天下太平,众生和乐的对不对?”

  “何必为了这点小事,闹得如此不愉快呢?”

  “再说了。”顾达话锋一转,“天音坊应该不止这一次去取木,为何大师偏偏在我来了要来阻拦?”

  “看来大师对顾某是要高看几分啊,不如我们就把事情交给天意。”

  “若我取了下来,便是天意如此,若我没有成功,便是上天也不同意此事。”

  先前他尽量是让自己透明些,不要刷什么存在感。

  但现在既然出手了,他便不能再把自己放到边缘位置。

  顾达说完就看向了伏万琴。

  伏万琴抱住自己的琴,沉声道,“既然顾少侠开口,那我天音坊便应了此事。”

  “若是顾少侠没有成功,我天音坊十年之内都不会再取凤栖木。”

  苦果大师:“……”

  他被两人这一番言论噎的有些语塞,尤其是那句“大师对顾某是要高看几分”。

  让他承认也不是,不承认也不是。

  承认了等于承认自己怕他,不承认又显得之前的阻拦毫无道理。

  而伏万琴之后的表态,在他看来,真是一点诚意都没有。

  天音坊不知道试了多少年,可一次都没有成功过。

  甚至最近几十年,尝试的次数都寥寥无几。

  这十年之约就像个笑话一样。

  顾达刻意没有提及两派最近发生的矛盾。

  而是把一切火力转移到了自己身上。

  他现在站在那里,身形笔直,笑容恳切,似乎在等着苦果大师的表态。

  站在他身后的萧月嘴角几不可察地抽搐了一下,默默移开了视线。

  就连青鸾,都忍不住低头轻咳了一声掩饰笑意。

  苦果大师修行多年,早已做到喜怒不形于色,他看向顾达,似乎是要看穿他的底气。

  而他身后的戒躁和尚死死盯着顾达那副纯良无害的模样。

  他又扫过天音坊一众貌美如花的女弟子,一个荒谬又恶意的念头突然冒了出来。

  他几乎是脱口而出,声音带着压抑的怒气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讥讽。

  “顾施主如此为天音坊强出头,甚至不惜与我忘忧寺对立。却不知天音坊究竟许了施主何等天大的好处?莫非……”

  他目光刻意在盛盼儿、何沐曦等弟子身上扫过,“是看上了坊中哪位仙子,甘愿做这护花使者,搏美人一笑?”

  这话可谓极其无礼且阴损,不仅质疑顾达的动机,更是在暗指天音坊女子以色诱人。

  “放肆!”伏万琴面露寒霜,一声轻喝。

  她身为天音坊之主,平日雍容温和,此刻气场全开,竟让那戒躁和尚下意识地后退了半步。

  顾达笑着摆了摆手,说道,“大师,我现在怎么感觉你们忘忧寺的僧人脑子这么龌龊!”

  “佛语有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大师的弟子看来连这时时拂拭都做不到,又怎么能修成正果?”

  顾达的话一出口,原本因戒躁和尚污言而充满火药味的气氛,陡然为之一变。

  苦果大师浑身猛地一震,那双古井无波的眼睛骤然睁大,难以置信地死死盯住顾达,仿佛第一次真正看清眼前这个年轻人。

  他脸上的从容和压抑的怒意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度的震惊和困惑。

  这偈语直指佛门修行核心,强调时时自省、涤除尘垢的重要性,言语精妙,意境高远,绝非寻常人能随口道出。

  甚至与他忘忧寺的某些不传之秘的禅理隐隐相合,却又更加直白透彻。

  一个看似玩世不恭、甚至有些油滑的年轻人,一个来自神秘“移花宫”的弟子,怎么会说出如此蕴含佛理妙谛的话来?

  而且偏偏是在指责他弟子心不清净的时候说出来,这反差带来的冲击力无比巨大。

  戒躁和尚也傻眼了,他虽修为不如师叔,但也听得懂这偈语的分量,顿时面红耳赤,羞愤难当。

  天音坊众人也是面面相觑,目露惊奇。

  她们虽不修佛法,但也能感受到这短短几句话中蕴含的智慧与力量。

  苦果大师双手合十,念了一句“阿弥陀佛”。

  顾达的一番话看似在说刚才出言不逊的戒躁。

  但何尝又不是在指他。

  只不过那些话是借戒躁之口说出来的罢了。

  半晌,苦果大师才用一种极其复杂,带着疲惫和一丝敬畏的语气缓缓道。

  “施主真乃妙人,是老衲着相了。”

  他不再称“顾施主”,而是称“施主”,语气中的对立和审视已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凝重。

  他甚至微微向顾达欠了欠身,这不是对身份的礼节,而是对那蕴含无上智慧的偈语的敬意。

  “今日叨扰,就此别过。”

  苦果大师不再多言,甚至没有再看伏万琴一眼,转身拂袖,声音沙哑地对身后众僧道,“回寺。”

  这一次,忘忧寺众人离开得悄无声息,再无半分之前的嚣张气焰。

  一场冲突,竟以这样一种谁也未曾料到的方式,悄然平息。

  天音坊众人看着那群和尚彻底消失在道路尽头,依旧沉浸在巨大的震惊和错愕之中。

  她们看看顾达,又看看远方,半晌说不出话来。

  顾达看着突然离开的忘忧寺僧人,皱了皱眉,他怎么感觉苦果大师似乎是顿悟了呢!

  这《无相偈》不是讲渐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