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盒里有六种型号,长短粗细不一的针,相同的地方就是它们都非常细。
徐若竹把白天的那根长针拿了出来,她发现相同的针她能在盒子里找到九根。
顾达还没来得及反应,她就每个指缝里夹住了一根针。
然后顾达就看到徐若竹的另一只手扎上了四根针。
“你…好歹也消下毒吧。”顾达抬手阻止已经来不及了。
顾达从系统买的这种针灸用针,又不是那种一次性的,所以施针之前真的要消毒的。
“消毒?针上有毒?”徐若竹拔出针,凑在鼻子前闻了闻。
她蹙着眉头,疑惑不解,“没有毒啊。”
“不是那种毒!”顾达哭笑不得,连忙解释。“这些针虽是新物,但难保在制作、存放时沾染微尘秽物,直接入体恐引发红肿热痛,甚至更严重的症候。”
“需以火燎灼,或以烈酒擦拭,方可使用。”
他尽量用这个世界能听懂的语言来解释“消毒”的概念。
徐若竹举着针,歪头看着他,面纱上的眼睛里充满了纯粹的不解,“微尘秽物?气感清明,并无污浊之气附着。”
她似乎能通过某种独特的内息感应来判断针的“洁净”程度。
“若竹姐姐,你不害怕了?”茵茵眨巴着大眼睛看着她笑嘻嘻道。
先前若竹姐姐说话磕磕绊绊,而且根本就不敢看顾达。
徐若竹似乎像是没有听到茵茵的话,依旧看向顾达,等着他的解惑。
顾达看着徐若竹那纯粹求知、毫无杂质的眼神,脑海中思索该怎样去解释这些事情、
微生物的概念她或许还很难理解。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寻找着她能理解的事情。
“徐姑娘,你见过刀伤剑伤,明明已经包扎好了,有些伤口却会流脓溃烂,高热不退,甚至危及生命,这是为何?”顾达缓缓问道。
徐若竹果然被这个问题吸引了全部注意力。
她微微偏头,认真的思考起来,下意识的答道,“乃是外邪入体,或是…瘀毒未清…”
这是她所学医理的解释。
“那这‘外邪’、‘瘀毒’究竟是何形态?从何而来?”顾达继续追问。
“它们是否可能…就是那些依附在兵器、布料、甚至空气中的、看不见的‘微虫’所致?“
“它们侵入伤口,繁衍生息,才导致了溃烂化脓?”
这个比喻,将虚无缥缈的“外邪”与顾达所说的“微虫”联系了起来,瞬间在徐若竹的认知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她的眼睛猛地亮了起来,不再是之前的困惑,而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极度专注的研究者的光芒!
她甚至无意识地向前迈了一小步,紧紧盯着顾达。
“所以…所以烈酒擦拭,火烧灼烧,是为了在施针前,就先一步灭杀可能存在的‘微虫’,防患于未然?”
“正是如此!”顾达肯定地点头,“此乃预防之道,至关重要。”
“但是,你要怎么证明你说的是对的?”徐若竹此时哪里还有小鹌鹑的样子,仿佛一只咄咄逼人的猛兽。
顾达看着徐若竹眼中那混合着极度兴奋与怀疑的光芒,知道空口无凭已难以让她完全信服。
他是时候拿出终极武器了。
“证明?简单。”顾达微微一笑,仿佛早有准备。
他转身走到那个上了锁的宝贝箱子旁,背对着徐若竹和茵茵,心神沉入系统空间。
一台显微镜出现在他手中。
“此物名为‘显微之镜’。”顾达将其小心地放在桌上,“能窥见肉眼不可及之微末世界。”
茵茵围在旁边好奇道,“顾达,这个显微镜怎么比上次拿出来的要小啊?你上次还说只有一个呢?”
说着小家伙就撅起了小嘴。
上次顾达不肯把显微镜送给她,只给了她一个放大镜。
顾达笑着说道,“两种是不一样的,这个能看到更小的世界。”
上次他拿出来的只是体视显微镜,可以看不透光的物体,自然倍数也没那么大。
现在这个却需要借助载玻片了,都能看到细胞结构了。
顾达取来一杯清水,拿出一根细针蘸取一滴,小心地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调整好反光镜和物镜。
在这个世界使用显微镜最麻烦的就是光源。
若是在他家中还好好些,有点可以用。
在这里他只有借助手电筒了。
“徐姑娘,请看。”他让开位置。
徐若竹轻轻吸了一口气,将信将疑,把眼睛凑了上去。
当那个更加清晰、更加细致、更加光怪陆离的微观世界闯入她眼帘时,她受到的冲击远比刚才听到的更加剧烈!
她不仅看到了更多形态各异的“微虫”,甚至能隐约看到某些更大的“微虫”内部似乎还有更细微的结构。
“这…这…”她猛地抬起头,脸色煞白,手指紧紧抓住桌沿,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眼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震撼,甚至带着一丝恐惧。
“它们…它们还在动!”
这已经超出了“微虫”的概念,这简直是一个隐藏在寻常世界之下的、沸腾而喧嚣的全新国度!
顾达平静地解释道,“此镜倍数更高,所见自然更为清晰。万物微观,皆有其貌。”
巨大的认知冲击让她一时说不出话来。
她只是呆呆地看着显微镜,又看看自己的手,再看看周围的一切,仿佛第一次真正认识这个世界。
茵茵看着若竹姐姐一副被吓到的样子,好奇得心痒难耐,拽着顾达的衣角。
“顾达顾达!我也要看!我也要看小虫子!”
顾达无奈,只好将她抱起来,小家伙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哇!真的有小虫虫在游泳!”
这稚嫩的话语打破了凝重的气氛。
顾达看着尚未完全回神的徐若竹,用尽可能平和的语气继续解释道。
“徐姑娘,你口中那无形无质的‘外邪’,其真身或许便是这些‘微虫’。在我的家乡,称它们为‘微生物’。”
“它们并非孤军奋战,而是像古老的部落族群,各有其领地。”
“人的口腔、肠胃…这些与外界相通之处,皆有它们的踪迹。”
“大多时候,它们与人相安无事,甚至有些于人体有益。然而一旦失衡,或有害之菌侵入破损之处,便会酿成祸患。”
徐若竹把白天的那根长针拿了出来,她发现相同的针她能在盒子里找到九根。
顾达还没来得及反应,她就每个指缝里夹住了一根针。
然后顾达就看到徐若竹的另一只手扎上了四根针。
“你…好歹也消下毒吧。”顾达抬手阻止已经来不及了。
顾达从系统买的这种针灸用针,又不是那种一次性的,所以施针之前真的要消毒的。
“消毒?针上有毒?”徐若竹拔出针,凑在鼻子前闻了闻。
她蹙着眉头,疑惑不解,“没有毒啊。”
“不是那种毒!”顾达哭笑不得,连忙解释。“这些针虽是新物,但难保在制作、存放时沾染微尘秽物,直接入体恐引发红肿热痛,甚至更严重的症候。”
“需以火燎灼,或以烈酒擦拭,方可使用。”
他尽量用这个世界能听懂的语言来解释“消毒”的概念。
徐若竹举着针,歪头看着他,面纱上的眼睛里充满了纯粹的不解,“微尘秽物?气感清明,并无污浊之气附着。”
她似乎能通过某种独特的内息感应来判断针的“洁净”程度。
“若竹姐姐,你不害怕了?”茵茵眨巴着大眼睛看着她笑嘻嘻道。
先前若竹姐姐说话磕磕绊绊,而且根本就不敢看顾达。
徐若竹似乎像是没有听到茵茵的话,依旧看向顾达,等着他的解惑。
顾达看着徐若竹那纯粹求知、毫无杂质的眼神,脑海中思索该怎样去解释这些事情、
微生物的概念她或许还很难理解。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寻找着她能理解的事情。
“徐姑娘,你见过刀伤剑伤,明明已经包扎好了,有些伤口却会流脓溃烂,高热不退,甚至危及生命,这是为何?”顾达缓缓问道。
徐若竹果然被这个问题吸引了全部注意力。
她微微偏头,认真的思考起来,下意识的答道,“乃是外邪入体,或是…瘀毒未清…”
这是她所学医理的解释。
“那这‘外邪’、‘瘀毒’究竟是何形态?从何而来?”顾达继续追问。
“它们是否可能…就是那些依附在兵器、布料、甚至空气中的、看不见的‘微虫’所致?“
“它们侵入伤口,繁衍生息,才导致了溃烂化脓?”
这个比喻,将虚无缥缈的“外邪”与顾达所说的“微虫”联系了起来,瞬间在徐若竹的认知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她的眼睛猛地亮了起来,不再是之前的困惑,而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极度专注的研究者的光芒!
她甚至无意识地向前迈了一小步,紧紧盯着顾达。
“所以…所以烈酒擦拭,火烧灼烧,是为了在施针前,就先一步灭杀可能存在的‘微虫’,防患于未然?”
“正是如此!”顾达肯定地点头,“此乃预防之道,至关重要。”
“但是,你要怎么证明你说的是对的?”徐若竹此时哪里还有小鹌鹑的样子,仿佛一只咄咄逼人的猛兽。
顾达看着徐若竹眼中那混合着极度兴奋与怀疑的光芒,知道空口无凭已难以让她完全信服。
他是时候拿出终极武器了。
“证明?简单。”顾达微微一笑,仿佛早有准备。
他转身走到那个上了锁的宝贝箱子旁,背对着徐若竹和茵茵,心神沉入系统空间。
一台显微镜出现在他手中。
“此物名为‘显微之镜’。”顾达将其小心地放在桌上,“能窥见肉眼不可及之微末世界。”
茵茵围在旁边好奇道,“顾达,这个显微镜怎么比上次拿出来的要小啊?你上次还说只有一个呢?”
说着小家伙就撅起了小嘴。
上次顾达不肯把显微镜送给她,只给了她一个放大镜。
顾达笑着说道,“两种是不一样的,这个能看到更小的世界。”
上次他拿出来的只是体视显微镜,可以看不透光的物体,自然倍数也没那么大。
现在这个却需要借助载玻片了,都能看到细胞结构了。
顾达取来一杯清水,拿出一根细针蘸取一滴,小心地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调整好反光镜和物镜。
在这个世界使用显微镜最麻烦的就是光源。
若是在他家中还好好些,有点可以用。
在这里他只有借助手电筒了。
“徐姑娘,请看。”他让开位置。
徐若竹轻轻吸了一口气,将信将疑,把眼睛凑了上去。
当那个更加清晰、更加细致、更加光怪陆离的微观世界闯入她眼帘时,她受到的冲击远比刚才听到的更加剧烈!
她不仅看到了更多形态各异的“微虫”,甚至能隐约看到某些更大的“微虫”内部似乎还有更细微的结构。
“这…这…”她猛地抬起头,脸色煞白,手指紧紧抓住桌沿,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眼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震撼,甚至带着一丝恐惧。
“它们…它们还在动!”
这已经超出了“微虫”的概念,这简直是一个隐藏在寻常世界之下的、沸腾而喧嚣的全新国度!
顾达平静地解释道,“此镜倍数更高,所见自然更为清晰。万物微观,皆有其貌。”
巨大的认知冲击让她一时说不出话来。
她只是呆呆地看着显微镜,又看看自己的手,再看看周围的一切,仿佛第一次真正认识这个世界。
茵茵看着若竹姐姐一副被吓到的样子,好奇得心痒难耐,拽着顾达的衣角。
“顾达顾达!我也要看!我也要看小虫子!”
顾达无奈,只好将她抱起来,小家伙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哇!真的有小虫虫在游泳!”
这稚嫩的话语打破了凝重的气氛。
顾达看着尚未完全回神的徐若竹,用尽可能平和的语气继续解释道。
“徐姑娘,你口中那无形无质的‘外邪’,其真身或许便是这些‘微虫’。在我的家乡,称它们为‘微生物’。”
“它们并非孤军奋战,而是像古老的部落族群,各有其领地。”
“人的口腔、肠胃…这些与外界相通之处,皆有它们的踪迹。”
“大多时候,它们与人相安无事,甚至有些于人体有益。然而一旦失衡,或有害之菌侵入破损之处,便会酿成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