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寒门状元郎的贤妻她不干了(十一)-《快穿之我来自末世》

  到了得意楼,沈武阳要了个包厢,两人前后进去落座,沈武阳豪迈的向着小二点了两三个菜以后,又对她指了指:“不知道小林大人可有喜欢吃的?”

  杨昭曦在心里想了想林砚秋的食谱,还真发现了几道喜欢吃的菜,毫不客气的点了两道后,沈武阳又添了一坛子酒,然后才挥手让小二去准备菜去了。

  等包间里只有两人后,沈武阳立刻靠近她:“多谢小林大人出的主意了,就是日后要怎么办呢?”

  又叹了口气,想起上午下朝后,找了几个老家伙想问问孙女日后该怎么办,结果一个两个都是让他见好就收,跟姓王的低一下头,免得孙女以后回了王家会受罪。

  他只是心思粗犷,又不是傻,现在闹成了这样,孙女回了王家还有什么好日子过?

  可是不回王家难道要去寺庙修行?或者假死躲在府里一辈子?反正他怎么想都有点头秃,甚至有点后悔闹大了。

  但是想着孙女那瘦得不成形的样子,又不甘心啊!

  觉得这个小林大人既然敢给他出主意,说不定也会有法子解决后续的问题,她孙女说不定还能高高兴兴的过下半生。

  于是在跑了好几个老家伙府邸后,他又回到宫门前,等着小林大人散衙后,第一时间找他讨个主意。

  杨昭曦在第一眼见到这老头儿为了孙女打王奕泽时,就想到他应该是这大晋朝喜爱闺女的那部分人,对他非常有好感。

  原本也想借着这件事整点动静出来的,所以并不推三阻四,直接就对他说道:“我知道老将军的想法,原本我就想着散衙后就找老将军的。”

  “不知道老将军和刑部的大人关系怎么样?”

  沈武阳见这小林大人这样直接,心里对他也心生好感,直接拍着胸脯:“刑部尚书丁有为那个老家伙和我关系尚好,不知道找他有什么用,我刚刚下朝去找他了,他还劝我息事宁人来着呢!”

  杨昭曦对这沈老将军的行动力表示惊叹,然后过去附耳对他说了几句话,沈武阳瞪大眼睛看着他,迷茫的问:“这和我家孙女有什么关系?有什么用呢?”

  杨昭曦微微一笑:“行不行的,做了再说呀,不过要快点,等丁大人汇总完毕,就晚了!”

  沈武阳立刻坐不住了,对外面喊了一声,进来一个二十多岁的翩翩公子,然后对杨昭曦一拱手:“小林大人,这是我的大孙子沈意,让他陪着你喝几杯,我就先失陪了。”

  杨昭曦赶紧回了一礼:“老将军你去忙着,不急,以后有的是机会一起喝酒!”

  等沈武阳走后,沈意陪着吃完饭后,杨昭曦便告辞了。

  离开得意楼后,杨昭曦便开始满京城转悠,开着精神力,这整个京城在她这里,简直没有秘密。

  沈武阳找完老朋友丁有为,说了来意后,丁有为大为震惊:“你是哪里得到的消息?上午陛下才叫我汇总,你怎么转眼就知道了?”

  沈武阳嘿嘿一笑,把话题扯开:“反正我就是知道了,你得帮帮玉琳啊!”

  丁有为和沈武阳年轻时建立的交情,一直都不错,帮个忙也只顺水推舟而已,所以非常痛快就答应下来了。

  第二日早朝后,晋文帝没有宣几位侍读,杨昭曦下班后继续逛京城,她速度又快,不过两天便将京城逛遍了。

  又一日早朝后,杨昭曦在南书房正襟危坐,抄写诗经《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刚刚写下这八个大字,便有内侍来宣,于是她便搁下笔跟着去了。

  晋文帝见他进来,便感觉眼前一亮,心里感慨果然好看的人更惹人喜欢啊!

  君臣闲话过后,晋文帝又问:“不知林卿无召时在南书房做些什么?”

  杨昭曦躬身,神情非常恭敬:“微臣无事时,最喜抄书,这是年幼时养成的习惯了!”

  晋文帝非常奇怪:“朕幼时最讨厌的便是抄书了,原来林卿居然爱抄书啊!这是为何?”

  杨昭曦神情自若:“因为家贫,买不起书看,每日就会借同窗的书抄写,抄完后立即就要归还的。”

  “所以臣抄书的速度非常快,后来还因为这个技能,赚了不少银钱的!”

  杨昭曦记忆中,原林砚秋非常好学刻苦,人品也很不错,原主的父亲并没有看错人。

  可惜在成婚前几天的晚上,刻苦攻读时猝死,现代人林砚秋带着名臣系统穿越了过来。

  这个现代人急功近利,好色贪婪,觉得原主容貌普通配不上他,既想要杨家庞大的财产,又不想被人诟病,这才造成了原主的死亡的。

  心里还在感慨,晋文帝已经非常动容了,这个林侍读谈起自己贫穷的过往,没有一丝一毫的自卑,让人非常有倾听他讲故事的欲望。

  晋文帝想起前两天让林侍读讲的故事,虽然故事略微沉重了些,可是这小林大人娓娓道来,却让人身临其境,不由问道:“林卿年幼时可还见过其他趣事?不如再讲几个来听听。”

  杨昭曦拱手:“遵命!”略想了想,就开始娓娓道来。

  “臣的母亲因要忙于生计,根本无法照顾我的幼妹,臣无事时,常常背着幼妹在街上玩耍。”

  “臣记得有个卖胡饼的孙二,烤饼手艺一绝,饼香能飘半条街,微臣家贫,买不起这饼,就喜欢去闻饼香。

  一天下午,一个衣衫破旧的书生在他的摊前徘徊许久,孙二瞧出他囊中羞涩,便递过去一个胡饼说:“公子看着像是赶路辛苦,先吃个饼垫垫,日后得闲再给银子。”

  书生感激不已,边吃边与孙二闲聊,原来他正要去参加科举。

  后来,书生高中归来,特意到饼摊答谢,还带来自己写的诗送给孙二。

  孙二虽不识字,却把诗贴在饼摊前,逢人便讲书生的故事,这使得他那个饼摊的生意非常的好,周围许多小摊羡慕他,也养成了接济读书人的习惯。

  臣记得刚刚考上秀才时,孙二还送了两个饼给我,说是祝贺我考上秀才,那饼真是我生平吃过最好吃的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