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日“指尖雪”后,沈如晦感觉自己陷入了一种更深的迷茫。顾长钧不再像之前那样,带着明显的急切和压迫感试图靠近。他依旧每日过来,但更多时候是沉默地陪伴,或是处理他自己的公务。他送来的那些带有朱砂批注的字帖,她也偶尔会翻看,那些力透纸背的字句,像无声的潮水,一次次冲刷着她心防的壁垒。
她开始意识到,她所以为的那个冷酷、算计、心中只有权势的顾长钧,似乎还有着另一副面孔,一副浸透着悔恨、孤独与某种固执深情的面孔。这认知让她感到混乱,甚至有些惶恐。如果恨的基础被动摇,那她赖以支撑的、与世界对抗的力气,又该从何而来?
天气渐渐暖了,冬雪化尽,春雨便淅淅沥沥地来了。这日午后,天空又飘起了绵密的雨丝,敲打在窗棂上,发出沙沙的声响。沈如晦午睡醒来,觉得房中有些气闷,便示意小荷她想出去廊下走走,听听雨声。
小荷为她披上一件薄薄的春衫,扶着她走到廊下。雨幕如织,将庭院笼罩在一片朦胧的水汽之中。湖面泛起无数涟漪,那些红豆树苗在雨水的滋润下,似乎舒展了些许,枝头隐隐能看到极小的、嫩绿的芽苞。那块刻着“红豆”的木牌,被雨水冲刷得颜色更深,字迹却愈发清晰。
她正望着雨幕出神,身后传来了熟悉的脚步声。顾长钧也来到了廊下,他似乎是刚从外面回来,肩头还带着湿气。
“醒了?”他走到她身边,与她并肩站着,一同望向院中的雨景。他的声音很自然,没有刻意找话题,仿佛他们只是寻常夫妻,在某个闲适的午后一同赏雨。
沈如晦几不可查地点了点头,没有看他,目光依旧停留在那些在雨中顽强吐露新绿的红豆芽苞上。
两人一时无话,只有雨声沙沙,衬得周遭愈发静谧。空气里弥漫着湿润的泥土和草木的清新气息,驱散了最后一丝冬日的沉闷。
过了一会儿,顾长钧似乎想起什么,对身后的赵霆低声吩咐了一句。赵霆领命,很快取来一把油纸伞。那伞并非时下流行的洋伞,而是一把做工精巧的江南油纸伞,竹骨坚韧,伞面是素雅的青色,绘着淡淡的墨竹,带着一种古朴的韵味。
顾长钧接过伞,却没有立刻撑开,而是转向沈如晦,语气平和地提议:“雨势不大,湖边的垂柳似乎抽了新枝,可想……走近些去看看?”
他的提议很随意,带着征询,没有丝毫强迫的意味。
沈如晦看着那把青色的油纸伞,又看了看烟雨朦胧的湖边。那新绿的柳丝在雨中摇曳,确实别有一番景致。更重要的是,她心底那丝对外界、对“正常”生活的微弱渴望,再次被这雨景和他平和的姿态勾了起来。
她犹豫了一下,再次轻轻颔首。
顾长钧眼中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亮光,他撑开了油纸伞。青色的伞面在雨中绽开,如同一朵素净的花。他并没有立刻将伞完全罩向她,而是保持着一步的距离,将伞大部分倾向她可能行走的方向,自己则有大半边身子露在伞外。
这是一个细微的、却充满尊重的姿态。
沈如晦看了他一眼,终于迈开了脚步,慢慢走入雨中,走入那片青色的伞影之下。
伞下的空间不大不小,恰好能容纳两人,却又不会显得过分拥挤逼仄。雨水敲打着伞面,发出清脆而密集的声响,仿佛将他们与外界隔绝开来,营造出一个独属于两人的、流动的静谧空间。
她能闻到他身上清冽的气息,混合着雨水的微腥。他能感受到她行走时,衣袖偶尔轻轻擦过他的手臂,带来一丝微凉的触感。
两人都没有说话,只是沿着廊庑,慢慢走向临湖的小径。雨丝斜斜飘洒,打湿了他的肩头,也润湿了她鞋尖的绣花。青石小径被雨水冲洗得干干净净,倒映着伞影和两人模糊的身影。
沈如晦的目光,落在伞沿滴落的、连成串的雨珠上,落在前方被雨水洗刷得愈发青翠的柳条上,偶尔,也会极快地、用眼角的余光,扫过身侧那个为她撑伞的男人。
他走得很慢,配合着她的步伐。他的侧脸在青灰色天光和水汽的映衬下,线条似乎不再像往日那般冷硬,反而透出一种沉静的、甚至是温和的专注。他只是专注地撑着伞,确保雨水不会淋到她。
这种沉默的、无言的守护,比任何热烈的表白或急切的解释,都更具有渗透的力量。它无声无息地弥漫在伞下的狭小空间里,浸润着她干涸龟裂的心田。
她忽然想起很久以前,似乎也曾幻想过这样的场景。不是雪夜路灯下的凄苦等待,而是这样一个平常的春日,与一人共撑一伞,漫步雨中,无需言语,岁月静好。
只是,那时她幻想的那个人……影像模糊,早已被后来的风雪侵蚀得面目全非。
而此刻,走在她身边的,却是这个曾让她绝望至深的男人。
命运,真是讽刺。
走到湖心小亭,顾长钧收了伞,与她一同在亭中坐下。雨声被亭子阻挡在外,显得遥远了一些。亭子四周雨雾迷蒙,远处的楼阁树木都成了水墨画里淡淡的影子。
“记得你以前,似乎很喜欢雨天。”顾长钧望着亭外的雨幕,忽然开口,声音不高,仿佛只是随口提起一个久远的记忆。
沈如晦微微一怔。她喜欢雨天吗?她自己都快忘了。好像是的,未出阁前,她喜欢坐在窗边听雨,喜欢雨后的清新空气。只是后来,太多的风雨都与痛苦和别离相伴,她便渐渐忘了这份单纯的喜好。
他没有等她回答,只是继续看着雨,淡淡道:“以前只觉得雨天泥泞,耽误行军,惹人烦闷。现在看着,倒也别有滋味。”
沈如晦沉默着,心里却因他这番话,再次泛起了微澜。他是在尝试着,去理解和靠近她曾经的世界吗?
雨,依旧在下。亭中的两人,一坐一站,隔着一小段距离,各自望着亭外的雨景,心思却都在对方身上流转。
共撑一伞的短暂路程,亭中无言的相对,没有化解任何实质性的心结,却像这绵绵春雨一般,悄无声息地,将某种僵硬对立的气氛,氤氲得柔和了些许。那沉沉的伞影,似乎也在她沉寂的心湖上,投下了一道模糊的、摇曳的倒影。
她开始意识到,她所以为的那个冷酷、算计、心中只有权势的顾长钧,似乎还有着另一副面孔,一副浸透着悔恨、孤独与某种固执深情的面孔。这认知让她感到混乱,甚至有些惶恐。如果恨的基础被动摇,那她赖以支撑的、与世界对抗的力气,又该从何而来?
天气渐渐暖了,冬雪化尽,春雨便淅淅沥沥地来了。这日午后,天空又飘起了绵密的雨丝,敲打在窗棂上,发出沙沙的声响。沈如晦午睡醒来,觉得房中有些气闷,便示意小荷她想出去廊下走走,听听雨声。
小荷为她披上一件薄薄的春衫,扶着她走到廊下。雨幕如织,将庭院笼罩在一片朦胧的水汽之中。湖面泛起无数涟漪,那些红豆树苗在雨水的滋润下,似乎舒展了些许,枝头隐隐能看到极小的、嫩绿的芽苞。那块刻着“红豆”的木牌,被雨水冲刷得颜色更深,字迹却愈发清晰。
她正望着雨幕出神,身后传来了熟悉的脚步声。顾长钧也来到了廊下,他似乎是刚从外面回来,肩头还带着湿气。
“醒了?”他走到她身边,与她并肩站着,一同望向院中的雨景。他的声音很自然,没有刻意找话题,仿佛他们只是寻常夫妻,在某个闲适的午后一同赏雨。
沈如晦几不可查地点了点头,没有看他,目光依旧停留在那些在雨中顽强吐露新绿的红豆芽苞上。
两人一时无话,只有雨声沙沙,衬得周遭愈发静谧。空气里弥漫着湿润的泥土和草木的清新气息,驱散了最后一丝冬日的沉闷。
过了一会儿,顾长钧似乎想起什么,对身后的赵霆低声吩咐了一句。赵霆领命,很快取来一把油纸伞。那伞并非时下流行的洋伞,而是一把做工精巧的江南油纸伞,竹骨坚韧,伞面是素雅的青色,绘着淡淡的墨竹,带着一种古朴的韵味。
顾长钧接过伞,却没有立刻撑开,而是转向沈如晦,语气平和地提议:“雨势不大,湖边的垂柳似乎抽了新枝,可想……走近些去看看?”
他的提议很随意,带着征询,没有丝毫强迫的意味。
沈如晦看着那把青色的油纸伞,又看了看烟雨朦胧的湖边。那新绿的柳丝在雨中摇曳,确实别有一番景致。更重要的是,她心底那丝对外界、对“正常”生活的微弱渴望,再次被这雨景和他平和的姿态勾了起来。
她犹豫了一下,再次轻轻颔首。
顾长钧眼中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亮光,他撑开了油纸伞。青色的伞面在雨中绽开,如同一朵素净的花。他并没有立刻将伞完全罩向她,而是保持着一步的距离,将伞大部分倾向她可能行走的方向,自己则有大半边身子露在伞外。
这是一个细微的、却充满尊重的姿态。
沈如晦看了他一眼,终于迈开了脚步,慢慢走入雨中,走入那片青色的伞影之下。
伞下的空间不大不小,恰好能容纳两人,却又不会显得过分拥挤逼仄。雨水敲打着伞面,发出清脆而密集的声响,仿佛将他们与外界隔绝开来,营造出一个独属于两人的、流动的静谧空间。
她能闻到他身上清冽的气息,混合着雨水的微腥。他能感受到她行走时,衣袖偶尔轻轻擦过他的手臂,带来一丝微凉的触感。
两人都没有说话,只是沿着廊庑,慢慢走向临湖的小径。雨丝斜斜飘洒,打湿了他的肩头,也润湿了她鞋尖的绣花。青石小径被雨水冲洗得干干净净,倒映着伞影和两人模糊的身影。
沈如晦的目光,落在伞沿滴落的、连成串的雨珠上,落在前方被雨水洗刷得愈发青翠的柳条上,偶尔,也会极快地、用眼角的余光,扫过身侧那个为她撑伞的男人。
他走得很慢,配合着她的步伐。他的侧脸在青灰色天光和水汽的映衬下,线条似乎不再像往日那般冷硬,反而透出一种沉静的、甚至是温和的专注。他只是专注地撑着伞,确保雨水不会淋到她。
这种沉默的、无言的守护,比任何热烈的表白或急切的解释,都更具有渗透的力量。它无声无息地弥漫在伞下的狭小空间里,浸润着她干涸龟裂的心田。
她忽然想起很久以前,似乎也曾幻想过这样的场景。不是雪夜路灯下的凄苦等待,而是这样一个平常的春日,与一人共撑一伞,漫步雨中,无需言语,岁月静好。
只是,那时她幻想的那个人……影像模糊,早已被后来的风雪侵蚀得面目全非。
而此刻,走在她身边的,却是这个曾让她绝望至深的男人。
命运,真是讽刺。
走到湖心小亭,顾长钧收了伞,与她一同在亭中坐下。雨声被亭子阻挡在外,显得遥远了一些。亭子四周雨雾迷蒙,远处的楼阁树木都成了水墨画里淡淡的影子。
“记得你以前,似乎很喜欢雨天。”顾长钧望着亭外的雨幕,忽然开口,声音不高,仿佛只是随口提起一个久远的记忆。
沈如晦微微一怔。她喜欢雨天吗?她自己都快忘了。好像是的,未出阁前,她喜欢坐在窗边听雨,喜欢雨后的清新空气。只是后来,太多的风雨都与痛苦和别离相伴,她便渐渐忘了这份单纯的喜好。
他没有等她回答,只是继续看着雨,淡淡道:“以前只觉得雨天泥泞,耽误行军,惹人烦闷。现在看着,倒也别有滋味。”
沈如晦沉默着,心里却因他这番话,再次泛起了微澜。他是在尝试着,去理解和靠近她曾经的世界吗?
雨,依旧在下。亭中的两人,一坐一站,隔着一小段距离,各自望着亭外的雨景,心思却都在对方身上流转。
共撑一伞的短暂路程,亭中无言的相对,没有化解任何实质性的心结,却像这绵绵春雨一般,悄无声息地,将某种僵硬对立的气氛,氤氲得柔和了些许。那沉沉的伞影,似乎也在她沉寂的心湖上,投下了一道模糊的、摇曳的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