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夜人”的存在,像是一道微弱的光,吸引了在黑暗中摸索的顾长钧。尽管线索渺茫,但这可能是他们摆脱被动、甚至掌握主动权的唯一机会。
周老板动用了所有能动用的古老关系,试图寻找与“守夜人”相关的蛛丝马迹。顾长钧和陆文清也没有坐以待毙,他们开始从另一个角度入手——分析“靖海王”势力在香港可能的活动模式,试图逆向推断“守夜人”可能关注的重点区域或人物。
陆文清凭借其行医的身份和温和的气质,继续在有限的范围内活动,主要是去一些历史悠久的华人社团开设的医馆或图书馆,借阅地方志、帮会野史,看似是研究医学和风土人情,实则留意任何可能与“守夜人”或前朝遗俗相关的记载或口述传说。
顾长钧则更多地通过周老板提供的渠道,研究香港的城市地图和历史变迁,特别是那些经历过重大事件、可能隐藏着秘密的区域。他发现,香港开埠以来,几次大的动荡和势力更迭中,似乎总有一些关键节点的事件走向,透着某种“人为干预”的痕迹,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背后平衡着什么。这或许就是“守夜人”存在的间接证据。
几天后,陆文清带回了一个有趣的信息。他在一家由潮汕商会资助的老医馆里,听到一位年近百岁、记忆力却惊人的老医师提及,约莫四十年前,香港曾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地下势力火并,几乎要波及整个港岛,却在最激烈的关头,因几方首脑接连收到神秘的“劝和信”而奇迹般平息。老医师当时曾为一个受伤的小头目诊治,隐约听其醉后嘟囔,说那信上的印记,像是一只“闭着的眼睛”。
“闭着的眼睛……”顾长钧沉吟着,“这或许就是‘守夜人’的标志?闭目,意味着在暗处观察,不言不语,却洞悉一切。”
这个线索虽然模糊,但至少有了一个方向。
与此同时,周老板那边也传来了进展。他的一位祖上曾在港英政府担任低级文员的老友,在整理故纸堆时,发现了几份标注为“异常事件记录”的旧档案副本(正本早已销毁)。档案中提到,在十九世纪末,曾有不明身份者多次向警方匿名举报某些试图走私军火、煽动骚乱的团伙,举报信内容极其详实,证据确凿,但其动机和身份始终成谜。档案的经办人在备注中写道:“……其行事风格,似与本地古老传说中的‘守夜者’相类。”
两条线索,都隐隐指向了同一个神秘的存在。
顾长钧决定冒一次险。他让周老板通过隐秘渠道,在香港几个历史悠久的古玩店、旧书店以及特定的茶馆里,悄然散播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信息:一位来自北方的“顾姓收藏家”,对香港的“老故事”和“特殊印记”极为感兴趣,尤其想探寻关于“闭目”标志的来历,愿出重金求购相关古物或信息。
这是一个笨办法,也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举动,无异于在黑暗中点燃自己,试图吸引那可能存在的“守夜人”的注意。但除此之外,他们似乎没有更好的选择。
信息放出后,一连数日都风平浪静。就在顾长钧几乎要放弃这个方法时,一天傍晚,一个衣衫褴褛、看似街头流浪汉的老者,颤巍巍地走到他们所在的公寓楼下,将一个用油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小物件,塞给了守门的印度巡更(更夫),含糊地说了句“给北边来的顾先生”,便迅速消失在昏暗的巷弄里。
巡更将东西交给了公寓的管理员,最终转到了顾长钧手中。
油纸包里,是一块温润的古玉,玉的造型奇特,正是一只抽象化的、紧闭的眼睛!玉质古老,包浆厚重,显然年代久远。
玉的下面,还压着一张小小的纸条,上面只有四个用毛笔写就的、筋骨嶙峋的小字:
“子时,文武庙后巷。”
没有落款,没有多余的信息。
顾长钧握着这块冰冷的、刻着闭目图案的古玉,看着那张纸条,心脏不由自主地加速跳动。
“守夜人”……终于回应了!
顺藤摸瓜,似乎摸到了那隐藏在历史尘埃下的神秘组织的边缘。子时的文武庙后巷,是陷阱,还是通往真相的入口?
周老板动用了所有能动用的古老关系,试图寻找与“守夜人”相关的蛛丝马迹。顾长钧和陆文清也没有坐以待毙,他们开始从另一个角度入手——分析“靖海王”势力在香港可能的活动模式,试图逆向推断“守夜人”可能关注的重点区域或人物。
陆文清凭借其行医的身份和温和的气质,继续在有限的范围内活动,主要是去一些历史悠久的华人社团开设的医馆或图书馆,借阅地方志、帮会野史,看似是研究医学和风土人情,实则留意任何可能与“守夜人”或前朝遗俗相关的记载或口述传说。
顾长钧则更多地通过周老板提供的渠道,研究香港的城市地图和历史变迁,特别是那些经历过重大事件、可能隐藏着秘密的区域。他发现,香港开埠以来,几次大的动荡和势力更迭中,似乎总有一些关键节点的事件走向,透着某种“人为干预”的痕迹,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背后平衡着什么。这或许就是“守夜人”存在的间接证据。
几天后,陆文清带回了一个有趣的信息。他在一家由潮汕商会资助的老医馆里,听到一位年近百岁、记忆力却惊人的老医师提及,约莫四十年前,香港曾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地下势力火并,几乎要波及整个港岛,却在最激烈的关头,因几方首脑接连收到神秘的“劝和信”而奇迹般平息。老医师当时曾为一个受伤的小头目诊治,隐约听其醉后嘟囔,说那信上的印记,像是一只“闭着的眼睛”。
“闭着的眼睛……”顾长钧沉吟着,“这或许就是‘守夜人’的标志?闭目,意味着在暗处观察,不言不语,却洞悉一切。”
这个线索虽然模糊,但至少有了一个方向。
与此同时,周老板那边也传来了进展。他的一位祖上曾在港英政府担任低级文员的老友,在整理故纸堆时,发现了几份标注为“异常事件记录”的旧档案副本(正本早已销毁)。档案中提到,在十九世纪末,曾有不明身份者多次向警方匿名举报某些试图走私军火、煽动骚乱的团伙,举报信内容极其详实,证据确凿,但其动机和身份始终成谜。档案的经办人在备注中写道:“……其行事风格,似与本地古老传说中的‘守夜者’相类。”
两条线索,都隐隐指向了同一个神秘的存在。
顾长钧决定冒一次险。他让周老板通过隐秘渠道,在香港几个历史悠久的古玩店、旧书店以及特定的茶馆里,悄然散播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信息:一位来自北方的“顾姓收藏家”,对香港的“老故事”和“特殊印记”极为感兴趣,尤其想探寻关于“闭目”标志的来历,愿出重金求购相关古物或信息。
这是一个笨办法,也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举动,无异于在黑暗中点燃自己,试图吸引那可能存在的“守夜人”的注意。但除此之外,他们似乎没有更好的选择。
信息放出后,一连数日都风平浪静。就在顾长钧几乎要放弃这个方法时,一天傍晚,一个衣衫褴褛、看似街头流浪汉的老者,颤巍巍地走到他们所在的公寓楼下,将一个用油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小物件,塞给了守门的印度巡更(更夫),含糊地说了句“给北边来的顾先生”,便迅速消失在昏暗的巷弄里。
巡更将东西交给了公寓的管理员,最终转到了顾长钧手中。
油纸包里,是一块温润的古玉,玉的造型奇特,正是一只抽象化的、紧闭的眼睛!玉质古老,包浆厚重,显然年代久远。
玉的下面,还压着一张小小的纸条,上面只有四个用毛笔写就的、筋骨嶙峋的小字:
“子时,文武庙后巷。”
没有落款,没有多余的信息。
顾长钧握着这块冰冷的、刻着闭目图案的古玉,看着那张纸条,心脏不由自主地加速跳动。
“守夜人”……终于回应了!
顺藤摸瓜,似乎摸到了那隐藏在历史尘埃下的神秘组织的边缘。子时的文武庙后巷,是陷阱,还是通往真相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