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缠绵了两日才停歇,空气中弥漫着被洗涤过的清新草木气息,但王家院落里的沉闷,却如同角落里积存的雨水,挥之不去。
王氏的病似乎落下了根,虽不再剧烈腹痛,但总觉胃脘饱胀,食欲不振,人也懒懒的,骂人都少了中气。王大志则像一尊失了魂的泥塑,除了被指派干活,大部分时间都蹲在院门口,望着湿漉漉的村路发呆,眼神空洞。
这种死水般的平静,在第三日午后被打破了。
张小梅再次出现在了王家院门口。
这一次,她没有像往常那样刻意打扮,只穿着一件半旧的藕荷色褂子,头发也有些毛躁,脸上带着一种混合了决绝、委屈和一丝报复性的快意。她没有进门,就站在那低矮的篱笆院门外,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进了院里每个人的耳朵:
“王婆婆,大志哥。”
王氏正靠在堂屋门框上打盹,闻声抬起眼皮,一见是张小梅,脸色瞬间沉得像锅底,张嘴就想骂。
但张小梅没给她机会,语速很快,像是怕自己后悔:“我来就是跟你们说一声,我爹娘给我定的亲事……成了。镇上周记杂货铺的少东家,下个月就过门。”
她的话如同一个惊雷,炸响在小小的院落里。
王大志猛地从门槛上站了起来,身体僵硬,脸色刹那间血色尽褪,嘴唇哆嗦着,难以置信地看着张小梅。
王氏也愣住了,刻薄的咒骂卡在喉咙里,三角眼里闪过一丝错愕,随即又被一种复杂的、说不清是松了口气还是更添堵的情绪取代。
张小梅的目光在王大志惨白的脸上停留了一瞬,那里面有不甘,有怨怼,也有一丝终于说出口的解脱。她咬了咬下唇,硬起心肠,继续说道:“往后……我就不方便再来串门了。你们……保重。”
说完,她不再看王大志那失魂落魄的样子,也不理会王氏瞬间变得难看的脸色,转身就走,脚步又快又急,仿佛身后有恶鬼追赶。
院门外,空余一片寂静。只有几只麻雀在湿漉漉的地面上跳跃,发出叽喳的声响。
王大志像是被抽走了全身骨头,踉跄一步,重重地跌坐回门槛上,双手抱住头,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喉咙里发出压抑的、如同受伤野兽般的呜咽。
“没出息的东西!”王氏反应过来,看着儿子这副模样,心头火起,却又带着一种莫名的烦躁,“那种嫌贫爱富的骚狐狸,走了干净!值得你这样?给我起来!别在这儿丢人现眼!”
王大志恍若未闻,依旧沉浸在巨大的打击和绝望中。
岑卿正在灶房准备晚饭,将张小梅的话一字不落地听在耳中。她舀米的手没有丝毫停顿,眼神平静无波。
时机到了。
张小梅的婚讯,是压垮王大志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也必然会让王氏的情绪再次剧烈波动。愤怒、不甘、或许还有一丝卸下“隐患”的松懈……无论哪种,此时他们的心神最为涣散,警惕性最低。
她默默地淘米,加水,盖上锅盖。然后,她走到灶房角落,那里放着王氏前几天从地窖里清理出来、准备磨粉喂猪的几只干瘪甘薯。
她拿起一只,动作自然地开始削皮,将削下来的、带着芽眼的甘薯皮和靠近表皮发绿的部分,仔细收集在一块干净的破布上。同时,她借着身体的遮挡,从柴火垛深处摸出那两个小纸包——一包是磨得极细的柿子蒂粉末,另一包,则是她上次换来的、已经偷偷用石头碾磨成粉的黑豆。
灶膛里的火噼啪作响,锅里的水开始发出细微的声响。
岑卿的动作快而稳。她将甘薯皮碎、柿子蒂粉、黑豆粉,按照一定的比例,在破布上混合均匀。这三种东西本身颜色都偏暗,混合后更是毫不起眼。
她掀开锅盖,蒸汽扑面而来。粥水已经开始微微翻滚。她将混合好的粉末,极其迅速地、均匀地撒入即将沸腾的粥里,然后用勺子快速搅动了几下。粉末遇热,很快便溶解、分散在浑浊的米汤中,看不出丝毫异样。
做完这一切,她将破布收起,藏回原处,面色如常地继续看着火。
粥的香气渐渐弥漫开来,与往常并无不同。
晚饭时分,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
王氏看着儿子那副死样子,心里又气又恨,连带着看那清汤寡水的粥也没了胃口,只胡乱喝了几口,便撂下了筷子,嘴里不干不净地骂着:“丧门星!一个个都是丧门星!搅得家宅不宁!”
王大志更是如同嚼蜡,机械地将粥灌进嘴里,眼神空洞,仿佛吃的不是食物,而是他自己的苦楚。
岑卿安静地坐在角落,小口喝着自己碗里的粥。她能感觉到,那经过“加料”的粥,味道似乎比平时更涩口一点点,但被稀粥本身寡淡的味道掩盖着,并不明显。
她看着王氏烦躁地推开碗,看着王大志麻木地吞咽。
种子,已经种下。
接下来,只需要等待。
等待那熟悉的、沉甸甸的腹痛,再次降临。
等待这个本就摇摇欲坠的家,在一次次“病痛”和“晦气”的打击下,变得更加支离破碎。
等待他们自顾不暇,再也无力紧紧束缚住她这只渴望挣脱牢笼的困兽。
夜色,如同墨汁般缓缓浸润了王家小院。
岑卿躺在冰冷的草席上,听着正房里隐约传来的、王氏因为心烦意乱而翻来覆去的声响,以及王大志压抑的、断断续续的抽泣。
她的眼眸在黑暗中清亮如星。
一场好戏,即将开场。而她,将是唯一的、冷静的观众和导演。
王氏的病似乎落下了根,虽不再剧烈腹痛,但总觉胃脘饱胀,食欲不振,人也懒懒的,骂人都少了中气。王大志则像一尊失了魂的泥塑,除了被指派干活,大部分时间都蹲在院门口,望着湿漉漉的村路发呆,眼神空洞。
这种死水般的平静,在第三日午后被打破了。
张小梅再次出现在了王家院门口。
这一次,她没有像往常那样刻意打扮,只穿着一件半旧的藕荷色褂子,头发也有些毛躁,脸上带着一种混合了决绝、委屈和一丝报复性的快意。她没有进门,就站在那低矮的篱笆院门外,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进了院里每个人的耳朵:
“王婆婆,大志哥。”
王氏正靠在堂屋门框上打盹,闻声抬起眼皮,一见是张小梅,脸色瞬间沉得像锅底,张嘴就想骂。
但张小梅没给她机会,语速很快,像是怕自己后悔:“我来就是跟你们说一声,我爹娘给我定的亲事……成了。镇上周记杂货铺的少东家,下个月就过门。”
她的话如同一个惊雷,炸响在小小的院落里。
王大志猛地从门槛上站了起来,身体僵硬,脸色刹那间血色尽褪,嘴唇哆嗦着,难以置信地看着张小梅。
王氏也愣住了,刻薄的咒骂卡在喉咙里,三角眼里闪过一丝错愕,随即又被一种复杂的、说不清是松了口气还是更添堵的情绪取代。
张小梅的目光在王大志惨白的脸上停留了一瞬,那里面有不甘,有怨怼,也有一丝终于说出口的解脱。她咬了咬下唇,硬起心肠,继续说道:“往后……我就不方便再来串门了。你们……保重。”
说完,她不再看王大志那失魂落魄的样子,也不理会王氏瞬间变得难看的脸色,转身就走,脚步又快又急,仿佛身后有恶鬼追赶。
院门外,空余一片寂静。只有几只麻雀在湿漉漉的地面上跳跃,发出叽喳的声响。
王大志像是被抽走了全身骨头,踉跄一步,重重地跌坐回门槛上,双手抱住头,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喉咙里发出压抑的、如同受伤野兽般的呜咽。
“没出息的东西!”王氏反应过来,看着儿子这副模样,心头火起,却又带着一种莫名的烦躁,“那种嫌贫爱富的骚狐狸,走了干净!值得你这样?给我起来!别在这儿丢人现眼!”
王大志恍若未闻,依旧沉浸在巨大的打击和绝望中。
岑卿正在灶房准备晚饭,将张小梅的话一字不落地听在耳中。她舀米的手没有丝毫停顿,眼神平静无波。
时机到了。
张小梅的婚讯,是压垮王大志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也必然会让王氏的情绪再次剧烈波动。愤怒、不甘、或许还有一丝卸下“隐患”的松懈……无论哪种,此时他们的心神最为涣散,警惕性最低。
她默默地淘米,加水,盖上锅盖。然后,她走到灶房角落,那里放着王氏前几天从地窖里清理出来、准备磨粉喂猪的几只干瘪甘薯。
她拿起一只,动作自然地开始削皮,将削下来的、带着芽眼的甘薯皮和靠近表皮发绿的部分,仔细收集在一块干净的破布上。同时,她借着身体的遮挡,从柴火垛深处摸出那两个小纸包——一包是磨得极细的柿子蒂粉末,另一包,则是她上次换来的、已经偷偷用石头碾磨成粉的黑豆。
灶膛里的火噼啪作响,锅里的水开始发出细微的声响。
岑卿的动作快而稳。她将甘薯皮碎、柿子蒂粉、黑豆粉,按照一定的比例,在破布上混合均匀。这三种东西本身颜色都偏暗,混合后更是毫不起眼。
她掀开锅盖,蒸汽扑面而来。粥水已经开始微微翻滚。她将混合好的粉末,极其迅速地、均匀地撒入即将沸腾的粥里,然后用勺子快速搅动了几下。粉末遇热,很快便溶解、分散在浑浊的米汤中,看不出丝毫异样。
做完这一切,她将破布收起,藏回原处,面色如常地继续看着火。
粥的香气渐渐弥漫开来,与往常并无不同。
晚饭时分,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
王氏看着儿子那副死样子,心里又气又恨,连带着看那清汤寡水的粥也没了胃口,只胡乱喝了几口,便撂下了筷子,嘴里不干不净地骂着:“丧门星!一个个都是丧门星!搅得家宅不宁!”
王大志更是如同嚼蜡,机械地将粥灌进嘴里,眼神空洞,仿佛吃的不是食物,而是他自己的苦楚。
岑卿安静地坐在角落,小口喝着自己碗里的粥。她能感觉到,那经过“加料”的粥,味道似乎比平时更涩口一点点,但被稀粥本身寡淡的味道掩盖着,并不明显。
她看着王氏烦躁地推开碗,看着王大志麻木地吞咽。
种子,已经种下。
接下来,只需要等待。
等待那熟悉的、沉甸甸的腹痛,再次降临。
等待这个本就摇摇欲坠的家,在一次次“病痛”和“晦气”的打击下,变得更加支离破碎。
等待他们自顾不暇,再也无力紧紧束缚住她这只渴望挣脱牢笼的困兽。
夜色,如同墨汁般缓缓浸润了王家小院。
岑卿躺在冰冷的草席上,听着正房里隐约传来的、王氏因为心烦意乱而翻来覆去的声响,以及王大志压抑的、断断续续的抽泣。
她的眼眸在黑暗中清亮如星。
一场好戏,即将开场。而她,将是唯一的、冷静的观众和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