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楼的订单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岑卿的生活中激荡起巨大的涟漪。每日十五斤的固定需求量,让她原本就紧绷的作息变得更加密不透风。
鸡鸣头遍便起身,生火、烧水、卤制豆干。灶台上的两口锅同时开动,一口专门用于卤制望江楼的份额,火候、时间需格外精准;另一口则用来制作供给其他茶铺、面摊的货品。豆干的香味与卤料的浓香交织,几乎成了柳枝巷清晨固定的背景音。
同院的孙婆婆起初颇有微词,但岑卿每月主动多付了五十文钱,算是补偿那额外的“烟火气”和柴火损耗,孙婆婆便也嘟囔着接受了。那对码头夫妻更是早出晚归,与岑卿碰面的时候极少,倒也相安无事。
最大的变化在于收入的稳定增长。望江楼的结账极为爽快,每旬一结,银钱分文不差。加上其他零散客户的收入,岑卿陶罐里的积蓄,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丰厚起来。她甚至换了一个更结实的小木箱来存放银钱。
然而,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产量的急剧增加,使得她原本狭小的住处愈发捉襟见肘。豆干、香料、成品、半成品几乎占据了每一寸可利用的空间,连转身都显得困难。夏日将近,屋内闷热潮湿,她担心会影响豆干的品质和储存。
盘下一间铺面的念头,以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如今却变得迫切而现实。
她开始有意识地留意城西一带出租的铺面。不需要地段多好,但求宽敞些,最好带个小院或后院,能让她安心制作,也能堆放物料。
这日给望江楼送完货,她没有立刻回家,而是绕道去了靠近码头、但相对僻静的西后街。这里不如主街繁华,店铺也多以木工、篾匠、廉价客栈为主,人流杂乱些,但租金想必便宜。
她放慢脚步,仔细打量着两旁的铺面。果然看到有几间挂着“吉屋出租”的红纸。她记下位置,又向街边坐着晒太阳的老人打听行情。
“西后街啊,铺面不大,带个小院的,一个月怎么也得五六百文吧?”老人眯着眼说道,“要是临主街,那至少得一两银子喽!”
五六百文……岑卿心里盘算着。她如今每月刨去所有开销,能净落下一两多银子。若租下这样的铺面,租金就去了一半,压力不小。但若能凭借铺面,吸引更多散客,或者承接更多像望江楼这样的订单,或许能抵消。
她相中了一间位置尚可的铺子,原先是家倒闭的杂货铺,门脸不大,但进去后发现里面比想象中深,还带了个狭长的后天井,可以搭棚子放置物料,通风也好。最重要的是,后院有一口井,取水方便,对于需要大量用水的豆干制作来说,简直是天赐之便。
她找到房东,是个面色严肃的中年人。看过铺面,询问租金,果然要五百五十文一月,需押一付三。
“小妇人做的是吃食生意,干净卫生最是紧要,看中您这院子有井,方便。”岑卿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诚恳而可靠,“只是这押一付三,一下子要拿出二两多银子,实在有些吃力。掌柜的能否通融,押一付二?小妇人必定按时交纳租金,精心打理铺面。”
那房东打量着她,见她虽然年轻,但言谈举止沉稳,不似浮夸之人,又听说是做吃食生意,若能长久租下,倒也省心。沉吟片刻后,道:“看你是个实在人。押一付二可以,但契约需签一年,若中途退租,押金不退。”
一年……岑卿略一思索,便点头应下:“成,就依掌柜的。”
签契约,付定金,按手印。当那串沉甸甸的钥匙落入掌心时,岑卿感觉自己的心跳都快了几分。
她,终于有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可以称之为“根基”的地方。
接下来的几天,她忙得脚不沾地。白天照常生产、送货,晚上则一点点收拾新铺面。清扫积尘,修补漏雨的屋顶,用石灰水粉刷墙壁。那口井也被她彻底清洗干净。她还咬牙添置了一口更大的铁锅和几个厚实的陶缸,用于扩大生产。
她没有声张,只是默默地准备着。直到一切都收拾得差不多了,她才陆续告知合作的茶铺、面摊和望江楼,她即将搬迁新址,并保证供货绝不会受影响。
搬迁那日,天刚蒙蒙亮。她雇了一辆板车,将自己的全部家当——那点简陋的家具、炊具、以及所有的原料和成品,一趟就拉到了西后街的新铺子。
站在空荡荡却属于自己的铺面里,看着透过新糊的窗纸照进来的晨光,岑卿长长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这里不再是她寄人篱下、小心翼翼苟活的角落。这里是她的工坊,是她的店铺,是她未来安身立命的根本。
她在门口挂上了一块临时写的木牌,上面是请代笔先生写的、还算工整的两个字——“岑记”。
没有张扬的开业鞭炮,没有热闹的宾客盈门。但在岑卿心里,这是一个远比任何盛大仪式都更重要的开端。
她挽起袖子,在新砌的灶台里生起了火。井水清冽,豆香渐浓。
鸡鸣头遍便起身,生火、烧水、卤制豆干。灶台上的两口锅同时开动,一口专门用于卤制望江楼的份额,火候、时间需格外精准;另一口则用来制作供给其他茶铺、面摊的货品。豆干的香味与卤料的浓香交织,几乎成了柳枝巷清晨固定的背景音。
同院的孙婆婆起初颇有微词,但岑卿每月主动多付了五十文钱,算是补偿那额外的“烟火气”和柴火损耗,孙婆婆便也嘟囔着接受了。那对码头夫妻更是早出晚归,与岑卿碰面的时候极少,倒也相安无事。
最大的变化在于收入的稳定增长。望江楼的结账极为爽快,每旬一结,银钱分文不差。加上其他零散客户的收入,岑卿陶罐里的积蓄,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丰厚起来。她甚至换了一个更结实的小木箱来存放银钱。
然而,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产量的急剧增加,使得她原本狭小的住处愈发捉襟见肘。豆干、香料、成品、半成品几乎占据了每一寸可利用的空间,连转身都显得困难。夏日将近,屋内闷热潮湿,她担心会影响豆干的品质和储存。
盘下一间铺面的念头,以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如今却变得迫切而现实。
她开始有意识地留意城西一带出租的铺面。不需要地段多好,但求宽敞些,最好带个小院或后院,能让她安心制作,也能堆放物料。
这日给望江楼送完货,她没有立刻回家,而是绕道去了靠近码头、但相对僻静的西后街。这里不如主街繁华,店铺也多以木工、篾匠、廉价客栈为主,人流杂乱些,但租金想必便宜。
她放慢脚步,仔细打量着两旁的铺面。果然看到有几间挂着“吉屋出租”的红纸。她记下位置,又向街边坐着晒太阳的老人打听行情。
“西后街啊,铺面不大,带个小院的,一个月怎么也得五六百文吧?”老人眯着眼说道,“要是临主街,那至少得一两银子喽!”
五六百文……岑卿心里盘算着。她如今每月刨去所有开销,能净落下一两多银子。若租下这样的铺面,租金就去了一半,压力不小。但若能凭借铺面,吸引更多散客,或者承接更多像望江楼这样的订单,或许能抵消。
她相中了一间位置尚可的铺子,原先是家倒闭的杂货铺,门脸不大,但进去后发现里面比想象中深,还带了个狭长的后天井,可以搭棚子放置物料,通风也好。最重要的是,后院有一口井,取水方便,对于需要大量用水的豆干制作来说,简直是天赐之便。
她找到房东,是个面色严肃的中年人。看过铺面,询问租金,果然要五百五十文一月,需押一付三。
“小妇人做的是吃食生意,干净卫生最是紧要,看中您这院子有井,方便。”岑卿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诚恳而可靠,“只是这押一付三,一下子要拿出二两多银子,实在有些吃力。掌柜的能否通融,押一付二?小妇人必定按时交纳租金,精心打理铺面。”
那房东打量着她,见她虽然年轻,但言谈举止沉稳,不似浮夸之人,又听说是做吃食生意,若能长久租下,倒也省心。沉吟片刻后,道:“看你是个实在人。押一付二可以,但契约需签一年,若中途退租,押金不退。”
一年……岑卿略一思索,便点头应下:“成,就依掌柜的。”
签契约,付定金,按手印。当那串沉甸甸的钥匙落入掌心时,岑卿感觉自己的心跳都快了几分。
她,终于有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可以称之为“根基”的地方。
接下来的几天,她忙得脚不沾地。白天照常生产、送货,晚上则一点点收拾新铺面。清扫积尘,修补漏雨的屋顶,用石灰水粉刷墙壁。那口井也被她彻底清洗干净。她还咬牙添置了一口更大的铁锅和几个厚实的陶缸,用于扩大生产。
她没有声张,只是默默地准备着。直到一切都收拾得差不多了,她才陆续告知合作的茶铺、面摊和望江楼,她即将搬迁新址,并保证供货绝不会受影响。
搬迁那日,天刚蒙蒙亮。她雇了一辆板车,将自己的全部家当——那点简陋的家具、炊具、以及所有的原料和成品,一趟就拉到了西后街的新铺子。
站在空荡荡却属于自己的铺面里,看着透过新糊的窗纸照进来的晨光,岑卿长长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这里不再是她寄人篱下、小心翼翼苟活的角落。这里是她的工坊,是她的店铺,是她未来安身立命的根本。
她在门口挂上了一块临时写的木牌,上面是请代笔先生写的、还算工整的两个字——“岑记”。
没有张扬的开业鞭炮,没有热闹的宾客盈门。但在岑卿心里,这是一个远比任何盛大仪式都更重要的开端。
她挽起袖子,在新砌的灶台里生起了火。井水清冽,豆香渐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