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冬日暖阳-《今天也在努力拯救悲惨路人丁》

  李篾匠暴毙的消息,像一阵寒风刮过西后街,引起了几日窃窃私语的议论,便也很快消散在琐碎的日常里。对于大多数街坊而言,一个嗜酒无赖的消失,不过是少了个扰邻的麻烦,无人在意。

  “岑记”铺面内,却悄然发生着变化。

  招娣变得更加沉默,但那种惊惶不安的神色却从她眼中褪去了。她做事愈发专注沉稳,仿佛将所有的力气都倾注到了手中的活计上。清洗豆干时,手指不再因寒冷和恐惧而微微颤抖;分装货物时,动作利落精准。她甚至开始主动留意铺子的细节,比如哪个货架需要补货,哪块抹布该清洗了。

  岑卿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并未多言。她只是默默地将更多的事情交给招娣打理,比如独自去陈氏杂货铺送货,或者接待上门的零散顾客。招娣起初有些紧张,但很快便能应对自如,算账、打包,有条不紊。

  这一日,岑卿将招娣叫到仓房。里面摆着几个新添的酱菜缸,散发着淡淡的酵香。

  “招娣,”岑卿指着那些缸,语气平和,“从今天起,这酱萝卜的腌制,由你来做。”

  招娣猛地抬起头,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酱萝卜如今是“岑记”除了豆干之外最重要的产品,供应着望江楼,利润丰厚。岑姨竟然将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她?

  “步骤和配料比例,我都写在这张纸上了。”岑卿将一张写得密密麻麻的纸递给招娣,“你认得一些字,照着做,不明白的问我。记住,干净是第一位的,比例一丝都不能错。”

  招娣接过那张仿佛重若千钧的纸,小手紧紧攥着,用力点了点头,喉咙有些发紧:“我……我一定做好,岑姨。”

  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信任,更是一种托付。岑姨在教她安身立命的本事。

  自此,招娣除了日常杂务,又多了一项重要的任务。她对照着方子,称量盐、糖、酱、醋,计算时间,观察发酵程度,做得一丝不苟。偶尔有拿不准的时候,才会去问岑卿。岑卿也只是点拨一二,并不多加干涉,任由她在实践中摸索。

  冬日的下午,阳光透过仓房的小窗,照在招娣认真记录笔记的侧脸上。她时而蹙眉思索,时而恍然点头,那专注的神情,让她枯黄的小脸仿佛也焕发出一种别样的光彩。

  岑卿在一旁整理着晒干的香料,看着招娣的侧影,心中泛起一丝复杂的慰藉。这孩子,像一株石缝里的小草,终于开始努力向着阳光生长了。

  生意方面,“岑记”稳步发展。望江楼的订单稳定,玉带卷、锦绣卷和酱萝卜都成了受欢迎的常备小菜。悦来茶铺和其他几家老客户关系稳固。陈氏杂货铺的销量也有所增长,陈掌柜如今对岑卿是心服口服,偶尔还会帮忙宣传几句。

  手里积攒的银钱越来越多,岑卿开始考虑更长远的规划。她留意到西后街靠近街口的一处小院正在招租,位置比她现在这里好上不少,院子也更宽敞。若是能盘下来,前院做铺面,后院扩大生产,居住条件也能改善许多。

  她悄悄去打听了一下租金,要一两银子一个月,比她现在的铺子贵了近一倍。但若能拿下,对“岑记”未来的发展无疑大有裨益。

  这个念头在她心中盘旋,但她并未急于行动。她需要更充足的资金,也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

  年关将近,江州府的街市愈发喧闹起来,采买年货的人流如织。岑卿也忙着准备年礼。给王坊正、刘管事、吴掌柜等人的礼自然要精心准备,分量也比平日重些。对于西后街平日里多有照应的街坊,她也让招娣包了些豆干和酱萝卜送去,聊表心意。

  “岑记”门口,她也挂上了红纸,写上了“年节照常营业”的字样。这是她在这江州府过的第二个年,心境却与去年初来乍到时的惶然截然不同。

  除夕夜,岑卿关了铺门,和招娣在堂屋里摆了张小桌。桌上难得地摆了几样荤菜——一只烧鸡,一碗红烧肉,还有一条清蒸鱼,都是她从熟识的食铺买来的。另外便是“岑记”自家的豆干、凉拌丝和爽口的酱萝卜。

  她给招娣和自己都倒了一小杯温过的米酒。

  “招娣,”岑卿举起酒杯,看着眼前这个相依为命数月的孩子,语气温和,“这一年,辛苦你了。”

  招娣捧着酒杯,眼圈微微发红,摇了摇头,声音哽咽:“不辛苦……谢谢岑姨……给我活路。”她仰头,将杯中那点辛辣却温暖的液体一饮而尽,呛得咳嗽起来,眼泪却流得更凶。

  岑卿没有劝慰,只是夹了一块鸡腿放到她碗里:“吃吧,以后会越来越好的。”

  窗外,隐约传来零星的爆竹声,衬得屋内愈发安静温暖。炭盆里的火苗噼啪作响,映照着两张经历了风霜却依然努力向上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