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方过,梧桐里的日头渐长。后院新移的几丛湘妃竹已抽出嫩叶,在午后的微风里沙沙作响。雅间轩内,今日是翰林院几位编修做东,举办每月例行的诗会。竹帘高卷,可见室内宾客们正围着一幅新得的《寒江独钓图》品评,茶香与墨香氤氲在一处。
岑卿正在柜台前吩咐岑羽添茶,忽听得门外传来不寻常的动静。但见巷口缓缓驶来三辆青帷马车,虽无仪仗,那拉车的骏马俱是通体雪白的河西良驹,车辕上刻着不起眼的云纹徽记。马车停稳,前后两车先下来四个便装男子,身形精干,目光如电扫过四周。
中间那辆车的车帘掀起,先探出一只墨色官靴,随即一位身着靛蓝杭绸直裰的中年男子躬身下车。他只二十多的年纪,面容清俊,眉宇间凝着久居人上的威仪,偏生一双眼睛温润如玉,看人时仿佛含着三分笑意。腰间束着犀角带,只悬着一枚羊脂白玉佩,通身上下再无多余饰物。
是丞相!角落里一位御史台的书吏失声低呼。
霎时间,满堂寂静。正在轩论诗的翰林们慌忙整衣冠,散座上的食客纷纷起身。琴师指下的《阳关三叠》戛然而止,唯余后院井轱辘的吱呀声格外清晰。
岑卿整了整衣襟,快步迎至门前,正要行大礼,丞相却虚扶一把:不必拘礼。本相下朝路过,闻得此处雅集甚佳,特来叨扰一杯清茶。
他的声音温厚平和,却自有一股令人屏息的力量。目光掠过厅堂,在墙上一幅《春山读书图》上停留片刻——那是上月国子监祭酒在此宴饮时即兴所作。随即便被轩内的景象吸引:竹帘半卷,可见一素衣女子正在抚琴,恰是《梅花三弄》的第三叠。
丞相缓步至帘外静立。但见那女子十指纤纤,在七弦间起落流转。琴音清越孤高,将梅花凌霜傲雪之姿演绎得淋漓尽致。最妙的是泛音段落,清如碎玉,竟在广陵派的苍劲中揉入几分浙派的婉转。
待最后一个音符在梁间消散,丞相微微颔首:姑娘这曲《梅花》,取法广陵,然泛音处暗合徐门心法,可是师从浙中大家?
柳依依闻声抬头,见来人也不惊慌,只徐徐起身施礼:大人明鉴。先母祖籍绍兴,妾身幼时习琴,确曾得浙派徐老夫人指点。她起身时,广袖拂过案上香炉,一方素帕自袖中飘落,正落在丞相足前半尺处。
那帕子素白如雪,唯角落绣着三两片柳叶,用极细的银线勾勒出叶脉。丞相俯身拾起,指尖触及帕角绣纹,目光在柳依依面上停留一瞬:柳姑娘?
妾身柳依依,暂居表姐店中习艺。她接过帕子时,皓腕上的翡翠镯子与丞相掌心的玉扳指轻轻一碰,又迅速分开。今日她未施脂粉,乌发松松绾个随云髻,反倒比平日盛装更显清丽。
丞相竟破例在轩坐下。岑卿亲自奉上今春新制的庐山云雾,见丞相执起天青釉茶盏细看汤色,忙解释道:这是昨日刚到的明前茶,用水是每日从玉泉山运来的。
茶过三巡,二人从琴艺谈到《溪山琴况》。柳依依执壶续水时轻声道:徐老夫人常言,琴道贵在得意忘形。若拘泥于二十四况,反倒失了山水本真。
丞相抚掌轻笑:姑娘此言,深得琴中三昧。又论及诗画,柳依依信手拈来李杜诗句,对《历代名画记》如数家珍。说到兴起时,丞相竟命随从取来纸笔,二人就着茶案合作一幅《松石听泉图》。柳依依画石,丞相补松,墨色浓淡间竟浑然天成。
轩外围观的文士们看得如痴如醉。一位老翰林捻须叹道:这般知音之交,当真可遇不可求。
直至暮鼓初响,丞相方才起身。临行前,他对柳依依温言道:内子素爱琴艺,改日请姑娘过府一叙。又转向岑卿:听闻贵店的五香豆干别有风味,内子近来脾胃不适,倒肯用这个。有劳东家每日送些到角门。
岑卿垂首应下,余光瞥见柳依依指尖在琴弦上轻轻一划,泛出个极轻的颤音。待丞相车驾远去,她转身收拾茶具,正对上柳依依望来的目光。
表姐,柳依依抚过琴面上未散的余韵,唇角噙着浅淡笑意,您听,这风声是不是更急了?
自那日丞相驾临后,的轩便时常迎来这位特殊的客人。
起初是旬日一次,后来渐成定例,每逢初三、十三、二十三,丞相的青帷马车总会准时出现在梧桐里巷口。有时是下朝后顺路而来,有时是趁着午间歇朝的空档。他从不声张,只带两个贴身随从,如同寻常文人般信步走进雅间。
柳依依也渐渐成了丞相府常客。每隔七八日,便有丞相府的马车来接她去与丞相论琴。坊间开始流传,说这位柳姑娘不仅才貌双全,更难得的是性情温婉,很得丞相青眼,丞相府怕过不了多久又要办喜事了。
这日又逢十三,未时刚过,轩内茶香袅袅。丞相今日未着官服,只穿一件石青色直身,正与柳依依对弈。黑白子在楸木棋盘上错落,偶尔响起清脆的落子声。
姑娘这手镇神头,倒是深得弈理精髓。丞相执白子沉吟片刻,指尖的白子落在天元,这局,怕是姑娘要输了。
是夜打烊后,岑卿在后院晾晒豆干。月光下,但见柳依依独自坐在石凳上,望着那丛湘妃竹出神。
表姐可知,她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罕见的疲惫,湘妃竹上的斑点,原是泪痕所化。
岑卿不动声色地翻动着豆干:表妹今日似乎有心事?
柳依依轻笑一声,指尖划过竹上斑痕:妾身只是在想,有些人宁愿对着竹上旧痕伤怀,也不愿看看眼前人。
岑卿正在柜台前吩咐岑羽添茶,忽听得门外传来不寻常的动静。但见巷口缓缓驶来三辆青帷马车,虽无仪仗,那拉车的骏马俱是通体雪白的河西良驹,车辕上刻着不起眼的云纹徽记。马车停稳,前后两车先下来四个便装男子,身形精干,目光如电扫过四周。
中间那辆车的车帘掀起,先探出一只墨色官靴,随即一位身着靛蓝杭绸直裰的中年男子躬身下车。他只二十多的年纪,面容清俊,眉宇间凝着久居人上的威仪,偏生一双眼睛温润如玉,看人时仿佛含着三分笑意。腰间束着犀角带,只悬着一枚羊脂白玉佩,通身上下再无多余饰物。
是丞相!角落里一位御史台的书吏失声低呼。
霎时间,满堂寂静。正在轩论诗的翰林们慌忙整衣冠,散座上的食客纷纷起身。琴师指下的《阳关三叠》戛然而止,唯余后院井轱辘的吱呀声格外清晰。
岑卿整了整衣襟,快步迎至门前,正要行大礼,丞相却虚扶一把:不必拘礼。本相下朝路过,闻得此处雅集甚佳,特来叨扰一杯清茶。
他的声音温厚平和,却自有一股令人屏息的力量。目光掠过厅堂,在墙上一幅《春山读书图》上停留片刻——那是上月国子监祭酒在此宴饮时即兴所作。随即便被轩内的景象吸引:竹帘半卷,可见一素衣女子正在抚琴,恰是《梅花三弄》的第三叠。
丞相缓步至帘外静立。但见那女子十指纤纤,在七弦间起落流转。琴音清越孤高,将梅花凌霜傲雪之姿演绎得淋漓尽致。最妙的是泛音段落,清如碎玉,竟在广陵派的苍劲中揉入几分浙派的婉转。
待最后一个音符在梁间消散,丞相微微颔首:姑娘这曲《梅花》,取法广陵,然泛音处暗合徐门心法,可是师从浙中大家?
柳依依闻声抬头,见来人也不惊慌,只徐徐起身施礼:大人明鉴。先母祖籍绍兴,妾身幼时习琴,确曾得浙派徐老夫人指点。她起身时,广袖拂过案上香炉,一方素帕自袖中飘落,正落在丞相足前半尺处。
那帕子素白如雪,唯角落绣着三两片柳叶,用极细的银线勾勒出叶脉。丞相俯身拾起,指尖触及帕角绣纹,目光在柳依依面上停留一瞬:柳姑娘?
妾身柳依依,暂居表姐店中习艺。她接过帕子时,皓腕上的翡翠镯子与丞相掌心的玉扳指轻轻一碰,又迅速分开。今日她未施脂粉,乌发松松绾个随云髻,反倒比平日盛装更显清丽。
丞相竟破例在轩坐下。岑卿亲自奉上今春新制的庐山云雾,见丞相执起天青釉茶盏细看汤色,忙解释道:这是昨日刚到的明前茶,用水是每日从玉泉山运来的。
茶过三巡,二人从琴艺谈到《溪山琴况》。柳依依执壶续水时轻声道:徐老夫人常言,琴道贵在得意忘形。若拘泥于二十四况,反倒失了山水本真。
丞相抚掌轻笑:姑娘此言,深得琴中三昧。又论及诗画,柳依依信手拈来李杜诗句,对《历代名画记》如数家珍。说到兴起时,丞相竟命随从取来纸笔,二人就着茶案合作一幅《松石听泉图》。柳依依画石,丞相补松,墨色浓淡间竟浑然天成。
轩外围观的文士们看得如痴如醉。一位老翰林捻须叹道:这般知音之交,当真可遇不可求。
直至暮鼓初响,丞相方才起身。临行前,他对柳依依温言道:内子素爱琴艺,改日请姑娘过府一叙。又转向岑卿:听闻贵店的五香豆干别有风味,内子近来脾胃不适,倒肯用这个。有劳东家每日送些到角门。
岑卿垂首应下,余光瞥见柳依依指尖在琴弦上轻轻一划,泛出个极轻的颤音。待丞相车驾远去,她转身收拾茶具,正对上柳依依望来的目光。
表姐,柳依依抚过琴面上未散的余韵,唇角噙着浅淡笑意,您听,这风声是不是更急了?
自那日丞相驾临后,的轩便时常迎来这位特殊的客人。
起初是旬日一次,后来渐成定例,每逢初三、十三、二十三,丞相的青帷马车总会准时出现在梧桐里巷口。有时是下朝后顺路而来,有时是趁着午间歇朝的空档。他从不声张,只带两个贴身随从,如同寻常文人般信步走进雅间。
柳依依也渐渐成了丞相府常客。每隔七八日,便有丞相府的马车来接她去与丞相论琴。坊间开始流传,说这位柳姑娘不仅才貌双全,更难得的是性情温婉,很得丞相青眼,丞相府怕过不了多久又要办喜事了。
这日又逢十三,未时刚过,轩内茶香袅袅。丞相今日未着官服,只穿一件石青色直身,正与柳依依对弈。黑白子在楸木棋盘上错落,偶尔响起清脆的落子声。
姑娘这手镇神头,倒是深得弈理精髓。丞相执白子沉吟片刻,指尖的白子落在天元,这局,怕是姑娘要输了。
是夜打烊后,岑卿在后院晾晒豆干。月光下,但见柳依依独自坐在石凳上,望着那丛湘妃竹出神。
表姐可知,她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罕见的疲惫,湘妃竹上的斑点,原是泪痕所化。
岑卿不动声色地翻动着豆干:表妹今日似乎有心事?
柳依依轻笑一声,指尖划过竹上斑痕:妾身只是在想,有些人宁愿对着竹上旧痕伤怀,也不愿看看眼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