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新生村忙碌的工地上。第二间木屋的框架已经立起,赵铁柱正带着男人们往屋顶铺设茅草。空气中飘散着新伐木材的清香,混合着泥土和野草的气息。
“左边再高些!”赵铁柱站在梯子上指挥,古铜色的脸庞在阳光下泛着油光,“对,就这样固定住!”
就在这时,山顶了望台上突然传来急促的竹哨声——三长两短,这是有陌生人接近的警报。
整个村子瞬间进入戒备状态。赵铁柱敏捷地从梯子上一跃而下,抓起靠在墙边的猎叉。正在菜地除草的男人们立即放下锄头,妇女们迅速将玩耍的孩子们护在身后,往木屋里退去。
岑卿正在教福娃辨认药草,听到哨声,她立即起身,快步走到村口的岩壁边。老村长已经在那里,正眯着昏花的老眼向下张望。
只见三个陌生的身影正在陡峭的山路上艰难攀爬。为首的是个中年男子,虽然衣衫破烂不堪,但步履间仍透着读书人特有的气质。他腰间别着一把柴刀,时不时回头搀扶身后的老妇。最后面是个瘦弱的少年,每走几步就要停下来喘气。
“不像是官府的人。”老村长低声道,“看那架势,倒像是逃难来的。”
岑卿仔细观察着三人的动作。中年男子虽然疲惫,但警惕性很高,不时环顾四周。老妇显然脚部有伤,走路一瘸一拐。少年始终低着头,脖颈处似乎有什么印记。
这时,那中年男子仰起头,用嘶哑却清晰的官话喊道:“上面的乡亲!在下王砚,携家母幼子从北边王家村逃难至此!求各位给条活路!”
他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带着读书人特有的抑扬顿挫。
赵铁柱看向岑卿,见她微微颔首,这才点了两个身手矫健的年轻人:“跟我下去看看。其他人保持警戒。”
半柱香后,赵铁柱带着三个陌生人回到村里。近距离看去,他们的状况更加凄惨。王砚脸上交错着鞭痕,有些已经结痂,有些还在渗血。老妇的右脚肿得发亮,只能靠儿子搀扶行走。最让人心惊的是那个少年——他始终低着头,但众人还是看清了他脖颈上那个深红色的“逃”字烙印。
“这是……官府的烙印!”王老栓倒吸一口凉气,“你们是逃奴?”
王砚苦笑着摇头,向众人深深一揖:“在下王砚,原是王家村的塾师。这是家母周氏,犬子王昀。我们……是从黑石矿逃出来的。”
这句话让在场所有人都沉默了。谁都知道被征去黑石矿的人,能活着出来的十不存一。
老村长连忙让人取来清水和食物。王砚一家显然是饿极了,却仍保持着读书人家的礼节,小口小口地吃着烤山药,每吃几口就要停下来道谢。
“王家村……”岑卿突然开口,“不是在青龙河上游吗?怎么会逃到我们这里来?”
王砚放下手中的食物,长叹一声:“姑娘有所不知。那引水工程根本不是为了治水,而是要淹了下游十几个村庄,好让上游的权贵们独占水源。我们这些知道内情的,都被征去矿山,这是要……灭口啊!”
他告诉众人,原来所谓的“三皇子仁政”,不过是为了讨好朝中几位权贵的把戏。下游村庄的村民,不是被征去堵决口送死,就是被发配到九死一生的黑石矿。
“我们也是侥幸逃脱。”王母周氏抹着眼泪说,“矿上每天都要死好几个人,尸体就直接扔进山谷……我们趁着守备换岗的时候,从矿洞后面的悬崖爬出来的……”
她掀起衣袖,露出手臂上密密麻麻的伤痕:“这是爬悬崖时被石头划的。”
岑卿静静地听着,眼神渐冷。这比她预想的还要残忍。
赵铁柱猛地站起来,拳头握得咯咯作响:“这么说,我们村那些被征走的乡亲……”
王砚沉重地点头:“多半已经……凶多吉少。我在矿上时,见过几个穿着清河村服饰的汉子,后来就再没见过了……”
营地陷入死寂。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听到这个确认的消息,还是让所有人的心都沉入了谷底。李寡妇忍不住低声啜泣起来,她的丈夫就是被征走的青壮之一。
“你们接下来有什么打算?”老村长哑着嗓子问道。
王砚看了看身边的家人,苦笑道:“能活着逃出来已是万幸,但求一片安身之地,能让家母安度晚年,犬子平安长大。”
这时,一直沉默的少年王昀突然抬起头,清秀的脸上带着与年龄不符的坚毅:“我会认字,会算数,可以教村里的孩子们读书识字。”
王母周氏也急忙道:“老身会织布,会些医术,认得几百种草药,什么活都能干。”
岑卿与老村长交换了一个眼神。
“留下可以。”岑卿开口道,声音清晰而冷静,“但新生村有新生村的规矩。”
她指向正在建设的木屋和远处的菜地:“在这里,人人都要劳动。没有高低贵贱,只有各尽所能。你们能做到吗?”
王砚郑重地躬身行礼:“理当如此。我们虽是读书人家,但也懂得自食其力的道理。”
这天晚上,新生村在新建的木屋前召开了第一次村民大会。在王砚的见证下,大家共同商定了村规:
凡村中大事,皆由村民共议;每户出一人组成村议会;有劳动能力者都要参与村务;孩童都要识字读书;村中物资按劳分配……
王砚被推举为村中塾师,他的母亲周氏则负责传授织布和医术。
深夜,岑卿独自站在波光粼粼的蓄水池边。王砚悄悄走到她身边:
“岑姑娘,这一路逃难,我见到了太多人间惨状。饿殍遍野,易子而食……但像新生村这样,在绝境中重获新生的,还是第一个。”
岑卿望着池中倒映的点点星光,轻声道:“因为我们别无选择。”
“不。”王砚摇头,“是因为有你在。这一路我仔细观察过,这里的每一处布置都暗合兵法——蓄水池占据高地,菜地隐蔽在岩壁之后,了望台视野开阔……这绝不是普通村姑能想到的。”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道:“我听说……姑娘早就预见了这场洪水?”
岑卿没有回答,只是静静地看着水面。
王砚叹了口气:“如今外面都在传,说下游有个女先知,带领村民逃过天灾。官府已经在暗中查访了。据说……是三皇子亲自下的令。”
这个消息让岑卿的眼神微微一凝。月光下,她的侧脸如同石刻般冷峻。
“多谢告知。”她淡淡道。
王砚躬身一礼,悄然离去。
“左边再高些!”赵铁柱站在梯子上指挥,古铜色的脸庞在阳光下泛着油光,“对,就这样固定住!”
就在这时,山顶了望台上突然传来急促的竹哨声——三长两短,这是有陌生人接近的警报。
整个村子瞬间进入戒备状态。赵铁柱敏捷地从梯子上一跃而下,抓起靠在墙边的猎叉。正在菜地除草的男人们立即放下锄头,妇女们迅速将玩耍的孩子们护在身后,往木屋里退去。
岑卿正在教福娃辨认药草,听到哨声,她立即起身,快步走到村口的岩壁边。老村长已经在那里,正眯着昏花的老眼向下张望。
只见三个陌生的身影正在陡峭的山路上艰难攀爬。为首的是个中年男子,虽然衣衫破烂不堪,但步履间仍透着读书人特有的气质。他腰间别着一把柴刀,时不时回头搀扶身后的老妇。最后面是个瘦弱的少年,每走几步就要停下来喘气。
“不像是官府的人。”老村长低声道,“看那架势,倒像是逃难来的。”
岑卿仔细观察着三人的动作。中年男子虽然疲惫,但警惕性很高,不时环顾四周。老妇显然脚部有伤,走路一瘸一拐。少年始终低着头,脖颈处似乎有什么印记。
这时,那中年男子仰起头,用嘶哑却清晰的官话喊道:“上面的乡亲!在下王砚,携家母幼子从北边王家村逃难至此!求各位给条活路!”
他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带着读书人特有的抑扬顿挫。
赵铁柱看向岑卿,见她微微颔首,这才点了两个身手矫健的年轻人:“跟我下去看看。其他人保持警戒。”
半柱香后,赵铁柱带着三个陌生人回到村里。近距离看去,他们的状况更加凄惨。王砚脸上交错着鞭痕,有些已经结痂,有些还在渗血。老妇的右脚肿得发亮,只能靠儿子搀扶行走。最让人心惊的是那个少年——他始终低着头,但众人还是看清了他脖颈上那个深红色的“逃”字烙印。
“这是……官府的烙印!”王老栓倒吸一口凉气,“你们是逃奴?”
王砚苦笑着摇头,向众人深深一揖:“在下王砚,原是王家村的塾师。这是家母周氏,犬子王昀。我们……是从黑石矿逃出来的。”
这句话让在场所有人都沉默了。谁都知道被征去黑石矿的人,能活着出来的十不存一。
老村长连忙让人取来清水和食物。王砚一家显然是饿极了,却仍保持着读书人家的礼节,小口小口地吃着烤山药,每吃几口就要停下来道谢。
“王家村……”岑卿突然开口,“不是在青龙河上游吗?怎么会逃到我们这里来?”
王砚放下手中的食物,长叹一声:“姑娘有所不知。那引水工程根本不是为了治水,而是要淹了下游十几个村庄,好让上游的权贵们独占水源。我们这些知道内情的,都被征去矿山,这是要……灭口啊!”
他告诉众人,原来所谓的“三皇子仁政”,不过是为了讨好朝中几位权贵的把戏。下游村庄的村民,不是被征去堵决口送死,就是被发配到九死一生的黑石矿。
“我们也是侥幸逃脱。”王母周氏抹着眼泪说,“矿上每天都要死好几个人,尸体就直接扔进山谷……我们趁着守备换岗的时候,从矿洞后面的悬崖爬出来的……”
她掀起衣袖,露出手臂上密密麻麻的伤痕:“这是爬悬崖时被石头划的。”
岑卿静静地听着,眼神渐冷。这比她预想的还要残忍。
赵铁柱猛地站起来,拳头握得咯咯作响:“这么说,我们村那些被征走的乡亲……”
王砚沉重地点头:“多半已经……凶多吉少。我在矿上时,见过几个穿着清河村服饰的汉子,后来就再没见过了……”
营地陷入死寂。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听到这个确认的消息,还是让所有人的心都沉入了谷底。李寡妇忍不住低声啜泣起来,她的丈夫就是被征走的青壮之一。
“你们接下来有什么打算?”老村长哑着嗓子问道。
王砚看了看身边的家人,苦笑道:“能活着逃出来已是万幸,但求一片安身之地,能让家母安度晚年,犬子平安长大。”
这时,一直沉默的少年王昀突然抬起头,清秀的脸上带着与年龄不符的坚毅:“我会认字,会算数,可以教村里的孩子们读书识字。”
王母周氏也急忙道:“老身会织布,会些医术,认得几百种草药,什么活都能干。”
岑卿与老村长交换了一个眼神。
“留下可以。”岑卿开口道,声音清晰而冷静,“但新生村有新生村的规矩。”
她指向正在建设的木屋和远处的菜地:“在这里,人人都要劳动。没有高低贵贱,只有各尽所能。你们能做到吗?”
王砚郑重地躬身行礼:“理当如此。我们虽是读书人家,但也懂得自食其力的道理。”
这天晚上,新生村在新建的木屋前召开了第一次村民大会。在王砚的见证下,大家共同商定了村规:
凡村中大事,皆由村民共议;每户出一人组成村议会;有劳动能力者都要参与村务;孩童都要识字读书;村中物资按劳分配……
王砚被推举为村中塾师,他的母亲周氏则负责传授织布和医术。
深夜,岑卿独自站在波光粼粼的蓄水池边。王砚悄悄走到她身边:
“岑姑娘,这一路逃难,我见到了太多人间惨状。饿殍遍野,易子而食……但像新生村这样,在绝境中重获新生的,还是第一个。”
岑卿望着池中倒映的点点星光,轻声道:“因为我们别无选择。”
“不。”王砚摇头,“是因为有你在。这一路我仔细观察过,这里的每一处布置都暗合兵法——蓄水池占据高地,菜地隐蔽在岩壁之后,了望台视野开阔……这绝不是普通村姑能想到的。”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道:“我听说……姑娘早就预见了这场洪水?”
岑卿没有回答,只是静静地看着水面。
王砚叹了口气:“如今外面都在传,说下游有个女先知,带领村民逃过天灾。官府已经在暗中查访了。据说……是三皇子亲自下的令。”
这个消息让岑卿的眼神微微一凝。月光下,她的侧脸如同石刻般冷峻。
“多谢告知。”她淡淡道。
王砚躬身一礼,悄然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