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已过,晨露微凉。天光还未大亮,林家小院已经窸窸窣窣地忙碌起来。
岑卿起了个大早,仔细擦拭了手机镜头,检查了电量和存储空间——昨天特意清理出10G的空间。她把充电宝、备用手机支架和一块反光板(用锡纸贴在纸板上自制的)都装进洗得发白的帆布包里。
厨房里飘出炊烟的气息,李素珍今天特意换了件月白色的确良衬衫,外面罩着干净的蓝布围裙,花白的头发在脑后梳得一丝不苟。她看着女儿在院里调试三脚架,忍不住又确认:晚晚,真有人要看这?不就是做个柿饼,谁还不会似的。
妈,现在城里年轻人见过柿子树的不多,更别说怎么做柿饼了。岑卿调整好角度,让镜头能囊括那棵挂满小灯笼的老柿子树,以及树下半旧的陶缸、竹筛等物什,大家就爱看这些老手艺。
林建国默默把长梯架在树干最稳当的位置,仰头眯眼打量:东边向阳的枝桠熟得最好,果肉厚实。他顿了顿,最顶上那几个留着,给雀儿过冬。
一切准备停当。晨光恰好越过东边山脊,给院落镀上浅金。岑卿深吸一口带着柿香的空气,点下直播按钮。
大家早上好,我是归晚。她的声音比平时略高,却依然保持着溪水般的沉静,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我要和母亲一起,把树上的柿子变成能保存一冬的甜蜜——柿饼。
直播间里观众陆续涌入,弹幕开始活跃:
早上好!特意定了闹钟来看
这棵柿子树真有气势,得有些年头了吧?
阿姨今天好正式啊,可爱
期待柿饼制作全过程!
李素珍看到飞快滚动的弹幕,不好意思地抿嘴笑了,下意识又理了理衣襟。
妈,您就跟平时一样,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岑卿轻声提醒。
李素珍点点头,利落地系紧布鞋带,攀上梯子。她的手在枝叶间熟练地游走,指尖轻抚每个果实:要选这种橙红色的,捏着有点软,但还不能太软...她小心地扭转果柄,一声轻响,带着两片萼叶的柿子便落入掌心。
摘柿子要留形果柄,岑卿将镜头推近母亲的手部特写,这样既方便串挂晾晒,又能避免果实破损。
李素珍一边摘一边自然地接话:可不是嘛,破了相的柿子存不住,得趁鲜吃。她将摘下的柿子轻轻放入垫着软布的竹篮里,动作轻柔得像在安置熟睡的婴儿。
阿姨手法太娴熟了!
想起了外婆家的柿子树...
这柿子看起来汁水好足
摘满一篮,李素珍从梯子上缓缓下来,额角渗出细汗。岑卿递过温热的毛巾,镜头跟随她们来到青石砌成的井台边。
清洗柿子的过程也充满仪式感。李素珍打上清凉的井水,一个个仔细揉洗:特别是柿蒂这里,最容易藏灰。清凉的井水哗哗流淌,橙红的柿子在白瓷盆中滚动,溅起的水珠在晨光中闪烁。
接下来的削皮环节最见功夫。李素珍坐在小马扎上,膝上铺着老粗布,左手托着柿子,右手持特制的弧形削皮刀。只见她手腕轻转,银亮的刀锋贴着果皮游走,金黄色的果皮便均匀旋落,形成连绵不断的长带。
削皮要匀,不能留一点青皮,否则晒出来发涩。她边削边讲解,刀锋在果肉上留下光滑的弧面,但也不能削太厚,浪费了甜芯儿。
岑卿将镜头对准母亲灵巧的双手:大家看,我妈这手艺,是跟着我外婆练了四十年的功夫。
这手法绝了!
真正的匠人啊!
看得我手痒,想试试又怕浪费柿子
李素珍被夸得脸颊微红,手下却丝毫不乱。削好的柿子光滑圆润,在阳光下泛着蜜色的光泽,被整齐地码放在铺着干净纱布的竹筛里。
现在要准备晾晒了。岑卿将镜头转向院子西侧特意搭的晾晒架,这里通风最好,日头从早晒到晚。
李素珍将柿子间隔摆放,每个之间留出两指宽的空隙:得经常翻动,让四面都晒到太阳。要是遇上连阴雨...她压低声音,像在说什么秘密,就得生炭火慢慢烘,可费事了。
整个过程要多久才能变成柿饼啊?岑卿代替观众发问。
天气好的话,得晒上二十来天。李素珍直起腰,望着满筛的柿子,眼神温柔,每天都要操心,翻面、防雨、防雀啄,就跟照顾月窝里的娃娃似的。
直播进行到两个多小时,在线人数稳定在三百人左右。弹幕里充满了温暖的互动:
太治愈了,看了一早上
已经等不及想看到成品了!
阿姨辛苦了,喝口水歇歇
临近中午,岑卿对着镜头说:接下来我会用延时摄影记录柿饼的变化,每周更新进展,直到它们自然结霜。谢谢大家今天的陪伴。
关闭直播后,李素珍迫不及待地凑过来:刚才真有两三百人看啊?
最高的时候三百多人呢,妈。
三百多?李素珍掰着手指算,那都快赶上咱村开会的人了!
林建国虽然一直在旁边默默打下手,这时也凑过来看了看数据,眼角笑纹深了几分:你妈这手艺,是该让年轻人看看。
当晚,岑卿挑灯夜战,将直播中的精彩片段剪辑成十五分钟的短视频。她特意保留了母亲说跟照顾月窝里的娃娃似的时眼角的细纹,削皮时专注的侧影,还有柿子在水盆中打转的特写。背景音乐选的是轻柔的古筝曲《秋水悠悠》。
视频发布时,她写下标题:「时光的礼物:守候一树柿子变成蜜」。简介里她补充道:这是母亲守了四十年的手艺,是时间与耐心的修行。
这个视频在接下来一周里持续发酵,播放量突破五万,粉丝数跃升至一千二百人。更让岑卿感动的是,评论区变成了记忆的交汇地:
我奶奶也是这样晒柿饼的,可惜手艺失传了
我们富平老家的柿饼就是这样古法制作的
看哭了,想起外婆总把第一筐柿饼留给我们
微光正在聚拢成束。而照亮这光芒的,不仅是镜头前的岑卿,更是母亲那双布满老茧却依然灵巧的手,是父亲沉默的守护,是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古老智慧。
岑卿起了个大早,仔细擦拭了手机镜头,检查了电量和存储空间——昨天特意清理出10G的空间。她把充电宝、备用手机支架和一块反光板(用锡纸贴在纸板上自制的)都装进洗得发白的帆布包里。
厨房里飘出炊烟的气息,李素珍今天特意换了件月白色的确良衬衫,外面罩着干净的蓝布围裙,花白的头发在脑后梳得一丝不苟。她看着女儿在院里调试三脚架,忍不住又确认:晚晚,真有人要看这?不就是做个柿饼,谁还不会似的。
妈,现在城里年轻人见过柿子树的不多,更别说怎么做柿饼了。岑卿调整好角度,让镜头能囊括那棵挂满小灯笼的老柿子树,以及树下半旧的陶缸、竹筛等物什,大家就爱看这些老手艺。
林建国默默把长梯架在树干最稳当的位置,仰头眯眼打量:东边向阳的枝桠熟得最好,果肉厚实。他顿了顿,最顶上那几个留着,给雀儿过冬。
一切准备停当。晨光恰好越过东边山脊,给院落镀上浅金。岑卿深吸一口带着柿香的空气,点下直播按钮。
大家早上好,我是归晚。她的声音比平时略高,却依然保持着溪水般的沉静,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我要和母亲一起,把树上的柿子变成能保存一冬的甜蜜——柿饼。
直播间里观众陆续涌入,弹幕开始活跃:
早上好!特意定了闹钟来看
这棵柿子树真有气势,得有些年头了吧?
阿姨今天好正式啊,可爱
期待柿饼制作全过程!
李素珍看到飞快滚动的弹幕,不好意思地抿嘴笑了,下意识又理了理衣襟。
妈,您就跟平时一样,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岑卿轻声提醒。
李素珍点点头,利落地系紧布鞋带,攀上梯子。她的手在枝叶间熟练地游走,指尖轻抚每个果实:要选这种橙红色的,捏着有点软,但还不能太软...她小心地扭转果柄,一声轻响,带着两片萼叶的柿子便落入掌心。
摘柿子要留形果柄,岑卿将镜头推近母亲的手部特写,这样既方便串挂晾晒,又能避免果实破损。
李素珍一边摘一边自然地接话:可不是嘛,破了相的柿子存不住,得趁鲜吃。她将摘下的柿子轻轻放入垫着软布的竹篮里,动作轻柔得像在安置熟睡的婴儿。
阿姨手法太娴熟了!
想起了外婆家的柿子树...
这柿子看起来汁水好足
摘满一篮,李素珍从梯子上缓缓下来,额角渗出细汗。岑卿递过温热的毛巾,镜头跟随她们来到青石砌成的井台边。
清洗柿子的过程也充满仪式感。李素珍打上清凉的井水,一个个仔细揉洗:特别是柿蒂这里,最容易藏灰。清凉的井水哗哗流淌,橙红的柿子在白瓷盆中滚动,溅起的水珠在晨光中闪烁。
接下来的削皮环节最见功夫。李素珍坐在小马扎上,膝上铺着老粗布,左手托着柿子,右手持特制的弧形削皮刀。只见她手腕轻转,银亮的刀锋贴着果皮游走,金黄色的果皮便均匀旋落,形成连绵不断的长带。
削皮要匀,不能留一点青皮,否则晒出来发涩。她边削边讲解,刀锋在果肉上留下光滑的弧面,但也不能削太厚,浪费了甜芯儿。
岑卿将镜头对准母亲灵巧的双手:大家看,我妈这手艺,是跟着我外婆练了四十年的功夫。
这手法绝了!
真正的匠人啊!
看得我手痒,想试试又怕浪费柿子
李素珍被夸得脸颊微红,手下却丝毫不乱。削好的柿子光滑圆润,在阳光下泛着蜜色的光泽,被整齐地码放在铺着干净纱布的竹筛里。
现在要准备晾晒了。岑卿将镜头转向院子西侧特意搭的晾晒架,这里通风最好,日头从早晒到晚。
李素珍将柿子间隔摆放,每个之间留出两指宽的空隙:得经常翻动,让四面都晒到太阳。要是遇上连阴雨...她压低声音,像在说什么秘密,就得生炭火慢慢烘,可费事了。
整个过程要多久才能变成柿饼啊?岑卿代替观众发问。
天气好的话,得晒上二十来天。李素珍直起腰,望着满筛的柿子,眼神温柔,每天都要操心,翻面、防雨、防雀啄,就跟照顾月窝里的娃娃似的。
直播进行到两个多小时,在线人数稳定在三百人左右。弹幕里充满了温暖的互动:
太治愈了,看了一早上
已经等不及想看到成品了!
阿姨辛苦了,喝口水歇歇
临近中午,岑卿对着镜头说:接下来我会用延时摄影记录柿饼的变化,每周更新进展,直到它们自然结霜。谢谢大家今天的陪伴。
关闭直播后,李素珍迫不及待地凑过来:刚才真有两三百人看啊?
最高的时候三百多人呢,妈。
三百多?李素珍掰着手指算,那都快赶上咱村开会的人了!
林建国虽然一直在旁边默默打下手,这时也凑过来看了看数据,眼角笑纹深了几分:你妈这手艺,是该让年轻人看看。
当晚,岑卿挑灯夜战,将直播中的精彩片段剪辑成十五分钟的短视频。她特意保留了母亲说跟照顾月窝里的娃娃似的时眼角的细纹,削皮时专注的侧影,还有柿子在水盆中打转的特写。背景音乐选的是轻柔的古筝曲《秋水悠悠》。
视频发布时,她写下标题:「时光的礼物:守候一树柿子变成蜜」。简介里她补充道:这是母亲守了四十年的手艺,是时间与耐心的修行。
这个视频在接下来一周里持续发酵,播放量突破五万,粉丝数跃升至一千二百人。更让岑卿感动的是,评论区变成了记忆的交汇地:
我奶奶也是这样晒柿饼的,可惜手艺失传了
我们富平老家的柿饼就是这样古法制作的
看哭了,想起外婆总把第一筐柿饼留给我们
微光正在聚拢成束。而照亮这光芒的,不仅是镜头前的岑卿,更是母亲那双布满老茧却依然灵巧的手,是父亲沉默的守护,是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古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