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奶奶那番平静却饱含沧桑的讲述,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旧卷,让直播间的观众久久沉浸在那种跨越时代的感慨之中。弹幕里充满了敬意与唏嘘,直到直播结束,仍有不少人留在“归晚演书”的主页下留言讨论。
岑卿帮柳奶奶收拾好绣具,又陪着说了会儿话,才在夕阳西下时告辞离开。回到家中,她脑海里还反复回响着柳奶奶的故事,心中五味杂陈。她打开账号,想看看后续的反馈,一条被顶到热评区、内容格外长的留言吸引了她的注意。
留言的用户名叫“寻找外婆的盖头”。她写道:
“归晚,今天看了柳奶奶的直播,我哭得不能自已。我外婆是南方人,出身和柳奶奶有些相似,也是家里精心教养大的小姐。当年她出嫁时,穿着一身自己绣的龙凤褂裙,盖头是极精致的苏绣鸳鸯戏水,据说那鸳鸯的眼睛会用不同颜色的丝线绣出神采,栩栩如生。可惜后来世事变迁,那身嫁衣和盖头在动乱中遗失了,是外婆一辈子的遗憾。她今年九十整寿,身体也不太好了,时常念叨起那个盖头,说那是她少女时代最用心的作品,承载着她对婚姻所有的美好期盼。我们儿孙想尽办法,却再也找不到那样的手艺和韵味了。今天看到柳奶奶的刺绣,那气韵、那针法,仿佛让我穿越时空看到了外婆描述中的那个盖头!不知……不知能否恳请柳奶奶,为我外婆绣一个类似的盖头?不需要一模一样,只希望能有那份老手艺的魂韵,给外婆一个念想,圆她一个梦。价钱方面,只要柳奶奶开口,多少都可以!万分感谢!”
这条留言下面,跟了数百条回复,有被故事感动的,有帮忙呼吁的,也有讨论传统嫁衣文化的。
岑卿看着这段文字,仿佛能看到一位耄耋老人对着旧物照片黯然神伤的模样,也能感受到屏幕那端,后辈想要弥补遗憾的急切与真诚。她的心被触动了。这不仅仅是一单生意,这是一个跨越时空的情感寄托,是对一位老人青春记忆的慰藉。
但她也深知柳奶奶的脾性和身体状况。老人家眼睛不再明亮,手指也不再如年轻时那般灵巧,那些珍贵的旧丝线更是用一点少一点。这样一件需要耗费大量心神的绣品,对九十高龄的柳奶奶而言,绝非易事。而且,以柳奶奶的性子,她会在意这其中的“情分”,远多于“价钱”。
第二天,岑卿再次来到了柳奶奶那清静的小院。她没有带直播设备,只是像寻常晚辈一样,带了些新做的软糯糕点。
她陪着柳奶奶喝了会儿茶,聊了聊天气和院里的菊花,才斟酌着开口,将那条留言的内容,缓缓地、详细地转述给柳奶奶听。她没有强调对方“不差钱”,只是重点描述了那位外婆对丢失盖头的遗憾,以及后辈想要借此表达孝心、弥补遗憾的渴望。
柳奶奶静静地听着,手里捧着那只温润的白瓷茶杯,眼神落在窗外那株摇曳的晚菊上,久久没有说话。
岑卿说完,屋内陷入一片沉寂,只听得见风吹过窗纸的微响。
许久,柳奶奶才轻轻叹了口气,那叹息声悠长而飘渺,仿佛裹挟着旧日的尘埃。
“鸳鸯戏水……眼睛要用‘退晕法’,一丝丝捻线,分出十几种色阶,才能有神……”她喃喃自语,像是在回忆某种极其精妙的技法,又像是在缅怀一段逝去的时光。“那时候,我们姐妹几个,也常围在一起绣自己的嫁妆,比谁的花样新,谁的针脚密……”
她转过头,看向岑卿,目光深邃:“那户人家,姓什么?祖籍何处?”
柳奶奶静静地听着,当听到“苏州吴江”四个字时,她的眼神微微一动,仿佛触及了某个熟悉的记忆开关。
“吴江……”她轻声重复,目光投向虚空,像是在脑海中检索着相关的信息,“那是好地方,水网密布,蚕桑兴盛。那里的绣品,风格细腻温婉,多用退晕之法,色彩过渡如烟似雾,讲究一个‘润’字。图案也多喜用水乡风物,鸳鸯、荷花、鱼藻……形态要灵动,有柔波荡漾之感,与别处追求富丽堂皇的婚庆纹样,略有不同。”
她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对各地绣艺流派的特点了如指掌。岑卿在一旁静静听着,心中对奶奶的博学更是敬佩。
“我老了,眼睛也花了,绣不了太精细的大件了。”柳奶奶收回目光,语气回归平静,“不过,一个吴江风格的盖头,费些时日,或许还能揣摩着试试。”
岑卿心中一喜,却又听柳奶奶继续说道:
“但你回去告诉那孩子,这东西,我不卖钱。”
岑卿怔住。
柳奶奶的目光扫过那个装着珍贵丝线的紫檀木匣,语气温和却坚定:“我这些线,是旧物,有情分在。绣这盖头,是成全一段念想,是接续一份跨越南北的缘分。若论钱,便是玷污了这线,也玷污了那份心。让她不必提钱字。”
“那……”岑卿有些无措。
“若她真心想要,”柳奶奶看向岑卿,眼神清亮,“让她把她外婆的故事,仔仔细细写下来,若有老人家年轻时的照片,更好。我绣的时候,得知道我是为怎样一位江南女子,绣她故乡的纹样,圆她旧时的梦。知道了根底,我这针下去,才更能贴着那份心意。”
岑卿瞬间明白了。柳奶奶不仅要承载情感,还要在技艺上尽可能贴近那位外婆记忆中的“故乡的味道”。她要的,是让这件绣品从纹样到气韵,都尽可能地“对”。
“好,奶奶,我明白了。”岑卿郑重地点头,“我这就去回复她,让她把详细情况和资料都发来。”
离开柳奶奶的小院,岑卿心情复杂,既有圆满促成此事的欣慰,更有对柳奶奶那份力求贴合地域风土人情的严谨与用心的感佩。她回到家,立刻给网友回复,转达了柳奶奶的意思,并请她详细提供外婆的故事、照片以及任何关于当年盖头细节的记忆。
回复发出后,岑卿仿佛已经看到,柳奶奶将会如何运用她深厚的技艺储备,将那江南水乡的柔美风韵与一位老人跨越时空的思念,一针一线,细细织就。
岑卿帮柳奶奶收拾好绣具,又陪着说了会儿话,才在夕阳西下时告辞离开。回到家中,她脑海里还反复回响着柳奶奶的故事,心中五味杂陈。她打开账号,想看看后续的反馈,一条被顶到热评区、内容格外长的留言吸引了她的注意。
留言的用户名叫“寻找外婆的盖头”。她写道:
“归晚,今天看了柳奶奶的直播,我哭得不能自已。我外婆是南方人,出身和柳奶奶有些相似,也是家里精心教养大的小姐。当年她出嫁时,穿着一身自己绣的龙凤褂裙,盖头是极精致的苏绣鸳鸯戏水,据说那鸳鸯的眼睛会用不同颜色的丝线绣出神采,栩栩如生。可惜后来世事变迁,那身嫁衣和盖头在动乱中遗失了,是外婆一辈子的遗憾。她今年九十整寿,身体也不太好了,时常念叨起那个盖头,说那是她少女时代最用心的作品,承载着她对婚姻所有的美好期盼。我们儿孙想尽办法,却再也找不到那样的手艺和韵味了。今天看到柳奶奶的刺绣,那气韵、那针法,仿佛让我穿越时空看到了外婆描述中的那个盖头!不知……不知能否恳请柳奶奶,为我外婆绣一个类似的盖头?不需要一模一样,只希望能有那份老手艺的魂韵,给外婆一个念想,圆她一个梦。价钱方面,只要柳奶奶开口,多少都可以!万分感谢!”
这条留言下面,跟了数百条回复,有被故事感动的,有帮忙呼吁的,也有讨论传统嫁衣文化的。
岑卿看着这段文字,仿佛能看到一位耄耋老人对着旧物照片黯然神伤的模样,也能感受到屏幕那端,后辈想要弥补遗憾的急切与真诚。她的心被触动了。这不仅仅是一单生意,这是一个跨越时空的情感寄托,是对一位老人青春记忆的慰藉。
但她也深知柳奶奶的脾性和身体状况。老人家眼睛不再明亮,手指也不再如年轻时那般灵巧,那些珍贵的旧丝线更是用一点少一点。这样一件需要耗费大量心神的绣品,对九十高龄的柳奶奶而言,绝非易事。而且,以柳奶奶的性子,她会在意这其中的“情分”,远多于“价钱”。
第二天,岑卿再次来到了柳奶奶那清静的小院。她没有带直播设备,只是像寻常晚辈一样,带了些新做的软糯糕点。
她陪着柳奶奶喝了会儿茶,聊了聊天气和院里的菊花,才斟酌着开口,将那条留言的内容,缓缓地、详细地转述给柳奶奶听。她没有强调对方“不差钱”,只是重点描述了那位外婆对丢失盖头的遗憾,以及后辈想要借此表达孝心、弥补遗憾的渴望。
柳奶奶静静地听着,手里捧着那只温润的白瓷茶杯,眼神落在窗外那株摇曳的晚菊上,久久没有说话。
岑卿说完,屋内陷入一片沉寂,只听得见风吹过窗纸的微响。
许久,柳奶奶才轻轻叹了口气,那叹息声悠长而飘渺,仿佛裹挟着旧日的尘埃。
“鸳鸯戏水……眼睛要用‘退晕法’,一丝丝捻线,分出十几种色阶,才能有神……”她喃喃自语,像是在回忆某种极其精妙的技法,又像是在缅怀一段逝去的时光。“那时候,我们姐妹几个,也常围在一起绣自己的嫁妆,比谁的花样新,谁的针脚密……”
她转过头,看向岑卿,目光深邃:“那户人家,姓什么?祖籍何处?”
柳奶奶静静地听着,当听到“苏州吴江”四个字时,她的眼神微微一动,仿佛触及了某个熟悉的记忆开关。
“吴江……”她轻声重复,目光投向虚空,像是在脑海中检索着相关的信息,“那是好地方,水网密布,蚕桑兴盛。那里的绣品,风格细腻温婉,多用退晕之法,色彩过渡如烟似雾,讲究一个‘润’字。图案也多喜用水乡风物,鸳鸯、荷花、鱼藻……形态要灵动,有柔波荡漾之感,与别处追求富丽堂皇的婚庆纹样,略有不同。”
她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对各地绣艺流派的特点了如指掌。岑卿在一旁静静听着,心中对奶奶的博学更是敬佩。
“我老了,眼睛也花了,绣不了太精细的大件了。”柳奶奶收回目光,语气回归平静,“不过,一个吴江风格的盖头,费些时日,或许还能揣摩着试试。”
岑卿心中一喜,却又听柳奶奶继续说道:
“但你回去告诉那孩子,这东西,我不卖钱。”
岑卿怔住。
柳奶奶的目光扫过那个装着珍贵丝线的紫檀木匣,语气温和却坚定:“我这些线,是旧物,有情分在。绣这盖头,是成全一段念想,是接续一份跨越南北的缘分。若论钱,便是玷污了这线,也玷污了那份心。让她不必提钱字。”
“那……”岑卿有些无措。
“若她真心想要,”柳奶奶看向岑卿,眼神清亮,“让她把她外婆的故事,仔仔细细写下来,若有老人家年轻时的照片,更好。我绣的时候,得知道我是为怎样一位江南女子,绣她故乡的纹样,圆她旧时的梦。知道了根底,我这针下去,才更能贴着那份心意。”
岑卿瞬间明白了。柳奶奶不仅要承载情感,还要在技艺上尽可能贴近那位外婆记忆中的“故乡的味道”。她要的,是让这件绣品从纹样到气韵,都尽可能地“对”。
“好,奶奶,我明白了。”岑卿郑重地点头,“我这就去回复她,让她把详细情况和资料都发来。”
离开柳奶奶的小院,岑卿心情复杂,既有圆满促成此事的欣慰,更有对柳奶奶那份力求贴合地域风土人情的严谨与用心的感佩。她回到家,立刻给网友回复,转达了柳奶奶的意思,并请她详细提供外婆的故事、照片以及任何关于当年盖头细节的记忆。
回复发出后,岑卿仿佛已经看到,柳奶奶将会如何运用她深厚的技艺储备,将那江南水乡的柔美风韵与一位老人跨越时空的思念,一针一线,细细织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