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犁开春天-《今天也在努力拯救悲惨路人丁》

  卸下合作社具体运营的担子后,岑卿感觉自己像一只被放归山林的鸟,终于可以更自由地翱翔在她真正热爱且擅长的领域——用镜头记录这片土地的呼吸与脉动。她将直播和视频创作的重心,重新聚焦于最本质的田园生活,决定从万物复苏的春耕开始,向网友们展示一个完整、真实、既有诗意更有汗水的乡村四季。

  初春的清晨,山间还笼罩着一层薄薄的寒气,泥土的气息却已混合着青草的微腥,在湿润的空气里弥漫开来。岑卿穿上耐磨的工装裤和雨靴,扛着手机支架,来到了自家承包的田埂上。直播标题很简单:「犁开春天——青山坳春耕纪实」。

  镜头里,远处群山含翠,近处水田如镜,倒映着刚刚泛白的天光,美得如同一幅水墨画。不少刚进直播间的网友立刻被这景致吸引:

  “好美!这就是诗里的田园吧!”

  “空气看起来好新鲜,羡慕了!”

  然而,这份诗意的面纱很快被现实的汗水浸透。

  今天的主要任务是犁田。父亲林建国已经将家里那台老式手扶拖拉机开了出来,正在田边做着检查。看到岑卿过来,他指了指拖拉机:“今天你先跟着我学学这个。”

  岑卿将镜头对准了这台沾满泥泞的“铁牛”。它结构简单,甚至有些笨重,与现代化的大型农机相去甚远,却是青山坳大部分农户耕地的主力。

  “这是柴油机,这是离合,这是油门,这个是控制犁刀升降的……”林建国话不多,但讲解起来条理清晰,手指点过一个个部件。他演示了一遍如何启动、如何挂挡、如何控制方向让犁刀均匀地翻起泥土。

  岑卿认真地听着,那双曾经只拿着剧本和保温杯的手,此刻仔细地抚过冰凉的操纵杆。网友们看着都觉得新奇:

  “晚晚要开拖拉机??”

  “这玩意儿看着简单,开起来可不容易,特别累腰。”

  “期待女神秒变农机手!”

  轮到岑卿实践了。她坐上半旧的驾驶座,深吸一口气,回忆着父亲的每一个步骤。启动,柴油机发出沉闷有力的轰鸣,机身随之震动。她挂上低档,缓缓松开离合,拖拉机开始颠簸着向前移动。最初几步,方向有些歪斜,犁刀入土的深浅也不均匀,翻起的泥浪忽深忽浅。

  林建国在一旁看着,没有做声,只是用眼神示意她调整。

  岑卿没有慌乱,她屏息凝神,双手紧紧握住方向把手,用心感受着机身传来的每一次震动和阻力,脚下小心翼翼地控制着油门。她的学习能力极强,身体似乎天生就对这种机械的韵律有着超乎常人的领悟力。不过来回两趟,她竟然已经基本掌握了要领!

  只见镜头里,那台“铁牛”在她的操控下,变得听话起来,沿着直线稳步前进,身后翻起整齐而均匀的泥浪,黑褐色的泥土在阳光下闪烁着湿润的光泽,散发出浓郁的生命气息。她专注地盯着前方,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几缕发丝黏在颊边,沾上了几点泥浆,却丝毫不见狼狈,反而有一种充满力量的飒爽。

  “卧槽?!这就学会了?”

  “这学习能力绝了!比我学车快多了!”

  “认真的女人最美!晚晚开拖拉机的样子帅炸了!”

  “原来耕地是这样的,看着就好累啊,一直要集中精神控制。”

  一块田犁完,岑卿熄了火,从驾驶座上跳下来,腿有些发软,腰背也因为长时间保持紧张姿势而酸胀。她用手背抹了把汗,脸上却带着畅快而满足的笑容。

  “看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全身都要用力,特别是腰和手臂。”她对着镜头喘息着说,声音带着劳作后的沙哑,“而且田里地势不平,要一直调整,精神必须高度集中。这才一块田,我爹他们一天要犁好几块。”

  镜头转向田埂上休息的林建国,他正拿着旱烟袋,默默地看着女儿,眼神里带着不易察觉的赞许。

  稍作休息后,岑卿又跟着母亲李素珍学习用铁锹修整田埂,疏通水渠。这些活计更是纯粹依靠体力,一锹下去,沉重的泥土需要极大的力气才能甩上田埂。没干多久,岑卿的手掌心就磨得发红,手臂酸软。

  直播间的观众们透过镜头,真切地感受到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

  “我的天,这完全是体力活啊!”

  “手肯定磨出水泡了,看着都疼。”

  “以前总觉得田园生活很惬意,现在才知道想多了。”

  “致敬每一位劳动者!粮食来之不易!”

  夕阳西下,春耕第一天的直播接近尾声。岑卿站在田埂上,浑身沾满泥点,脸上带着疲惫,眼神却格外明亮。她指着身后被犁铧梳理得平整松软的土地,轻声说:

  “大家看,这就是我们今天‘犁开’的春天。它不像诗歌里写的那么浪漫,它充满了柴油味、汗水和水泡。但是,当你看着这片被翻新的土地,想象着不久之后,这里将长出绿油油的秧苗,会结出金灿灿的稻谷,你会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乡村生活,有它诗意和美好的一面,比如清晨的薄雾,夜晚的星空。但它的底色,是劳动,是汗水,是日复一日的辛勤耕耘。我想让大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立体、有温度的青山坳。”

  直播结束,弹幕依然在翻滚,充满了感动与思考。这一次,网友们见识到的,不再仅仅是田园的风光与美食,更是其背后沉甸甸的付出与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