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远盯着电脑屏幕,感觉眼球像两颗浸泡在酸液里的玻璃珠。凌晨一点十五分,写字楼落地窗外的城市依旧灯火通明,只是那光芒显得冰冷而疲惫,如同他此刻的心情。
显示器上,那个被标注为“最终版V5”的PPT方案,刚刚被甲方的邮件彻底否定。邮件措辞礼貌却不容置疑,核心意思只有一个:感觉不对,重做。附件里密密麻麻的批注,红色的标记刺得他眼睛生疼。
“感觉不对……”徐明远低声重复着这四个字,喉咙干涩发紧。为了这个“感觉”,他和团队已经连续熬了五个通宵,喝了不知道多少杯速溶咖啡,胃里现在像揣着一块冰冷的石头。他试图回忆V1到V4版本都做了些什么,大脑却一片混沌,只有无数个碎片化的界面、参数、市场数据和那些永远在变化的“用户痛点”在旋转。
他松开鼠标,手指僵硬地蜷缩着,关节处传来细微的酸痛。这双手,曾经在大学里能画出被老师称赞有灵气的设计稿,如今只能在键盘和触控板上重复着机械的点击和拖拽,制造着连自己都无法被打动的“创意”。
喉咙一阵发痒,他忍不住剧烈地咳嗽起来,胸腔里发出破风箱一样的声音。咳了好一阵才缓过来,他熟练地从抽屉里拿出常备的咽炎含片塞进嘴里,薄荷的辛辣暂时压下了喉头的异物感。医生早就警告过他,慢性咽炎、颈椎反弓、轻度胃溃疡,都是“久坐 压力 作息紊乱”的标准套餐。他才二十八岁。
办公区只剩下他一个人,顶灯已经熄灭,只有他工位上方的一盏灯孤独地亮着,在光滑的地面上投下他蜷缩的身影。空气里弥漫着打印机墨粉和隔夜外卖混杂的沉闷气味。他点开手机,屏幕光在昏暗里显得格外刺眼。微信工作群还有人在@他,问他甲方新的反馈意见看到了没有,明天早上能不能出V6的思路。
他没有回复。手指无意识地滑动,点开了那个最近常常停留的短视频APP。特别关注里只有一个账号——“归晚演书”。
他点开最新的直播回放。画面加载出来的瞬间,一种截然不同的气息仿佛透过屏幕逸散出来。是傍晚时分,一个安静整洁的农家小院,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坐在小马扎上,手里拿着几根细软的黄色篾丝。镜头拉近,对准了那双布满老茧和疤痕的手。
没有音乐,没有解说,只有篾丝摩擦的细微沙沙声。老人的手指动作着,看似随意,却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精准和韵律。徐明远甚至没看清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只见那几根普通的篾丝在老人指尖缠绕、穿插、收紧,几分钟时间,一只栩栩如生的竹编蟋蟀就出现在掌心,触须、眼睛、后腿,甚至翅膀的纹路都清晰可见。
接着,老人又用稍宽些的青篾,手指飞快动作,编了一个小巧玲珑的六角蝈蝈笼。他把竹蟋蟀放进笼子,递给一个刚刚还在大哭的孩子。孩子瞬间被吸引,破涕为笑。
整个过程中,老人没说什么话,脸上也没什么表情,但那种专注和从容,以及完成后孩子纯真的笑容,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安宁的磁场。
徐明远怔怔地看着,直到视频结束,自动跳转到下一个搞笑的段子,他才猛地回过神来。胸腔里那股憋闷的气息似乎松动了一丝。他返回账号主页,看到了“归晚”不久前更新的动态——那个空着的六角蝈蝈笼的照片。
鬼使神差地,他点开了私信对话框。很多话涌到嘴边,关于童年乡下的外公,关于城市生活的疲惫和空洞,关于那份突然被触动的、想要抓住点什么的热望。他删删改改,最终发送了出去。没指望能得到回复,更像是一种情绪的发泄。
放下手机,他重新面对那个布满红色批注的PPT。尝试着拖动了一个图标,调整了颜色,但脑子里挥之不去的,却是竹篾在阳光下泛着的温润光泽,和那沙沙的、令人心安的声音。
接下来的两天,徐明远是在V6、V7版本的修改和甲方的反复无常中度过的。他像个被上了发条的陀螺,在写字楼、出租屋和地铁三点一线间旋转,吃的都是便利店加热的便当和外卖。颈椎疼得厉害,吞下止痛药才能继续工作。胃也开始隐隐作痛。
第三天下午,甲方终于勉强通过了方案,虽然依旧有不少意见,但至少不用再大改。项目组的人都像被抽空了力气,瘫在工位上。徐明远请了半天假,他想回去好好睡一觉。
回到那个只有十几平米、朝北不见阳光的出租屋,他把自己摔进那张狭小的床上。身体极度疲惫,大脑却异常清醒,像一台无法关机的电脑,还在嗡嗡作响地处理着残留的工作信息。他闭上眼,眼前晃动的还是PPT的图表和甲方的批注。
他拿起枕边的手机,下意识地又点开了“归晚演书”的账号。没有新内容。他划拉着屏幕,忽然,一条未读消息的提示跳了出来——来自“归晚演书”。
他的心莫名一跳,点开。
消息很长,语气平和而真诚。对方转达了李爷爷的意思,让他先去看看,看看院子,看看竹子,看看学艺可能带来的辛苦和满手的刺与茧。看完了,如果还想学,再说。最后还提醒他,学竹编并非只有诗意,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付出,让他慎重考虑。
徐明远反复读着这几行字,尤其是“先来看看”那几个字。一种强烈的冲动攫住了他。他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立刻打开了手机上的订票软件。
查询车次,选择日期——就明天。请假?他直接给直属领导发了条微信,说家里有急事,需要请假两天,年假抵扣。领导很快回复了一个“OK”的手势,没有多问。在这种公司,只要项目节点能赶上,没人在意你平时在哪里。
下单,支付。电子车票的信息出现在屏幕上。目的地:那个他只在直播里看到过的、远在千里之外的青山坳所在的小县城。
做完这一切,他放下手机,望着天花板。出租屋里很安静,能听到隔壁模糊的电视声和楼下马路上持续不断的车流声。胃还在隐隐作痛,颈椎也依旧僵硬。
但奇怪的是,那种几乎要将他吞噬的窒息感,似乎减轻了一些。他翻了个身,把脸埋进带着洗衣液香气的枕头里,第一次,在没有借助药物的情况下,感到了些许倦意。
窗外,城市的霓虹依旧闪烁,勾勒出冰冷而繁华的轮廓。而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一个被工作耗尽热情的年轻人,为自己订购了一张通往未知宁静的单程车票。他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么,但至少,这是一个方向。
显示器上,那个被标注为“最终版V5”的PPT方案,刚刚被甲方的邮件彻底否定。邮件措辞礼貌却不容置疑,核心意思只有一个:感觉不对,重做。附件里密密麻麻的批注,红色的标记刺得他眼睛生疼。
“感觉不对……”徐明远低声重复着这四个字,喉咙干涩发紧。为了这个“感觉”,他和团队已经连续熬了五个通宵,喝了不知道多少杯速溶咖啡,胃里现在像揣着一块冰冷的石头。他试图回忆V1到V4版本都做了些什么,大脑却一片混沌,只有无数个碎片化的界面、参数、市场数据和那些永远在变化的“用户痛点”在旋转。
他松开鼠标,手指僵硬地蜷缩着,关节处传来细微的酸痛。这双手,曾经在大学里能画出被老师称赞有灵气的设计稿,如今只能在键盘和触控板上重复着机械的点击和拖拽,制造着连自己都无法被打动的“创意”。
喉咙一阵发痒,他忍不住剧烈地咳嗽起来,胸腔里发出破风箱一样的声音。咳了好一阵才缓过来,他熟练地从抽屉里拿出常备的咽炎含片塞进嘴里,薄荷的辛辣暂时压下了喉头的异物感。医生早就警告过他,慢性咽炎、颈椎反弓、轻度胃溃疡,都是“久坐 压力 作息紊乱”的标准套餐。他才二十八岁。
办公区只剩下他一个人,顶灯已经熄灭,只有他工位上方的一盏灯孤独地亮着,在光滑的地面上投下他蜷缩的身影。空气里弥漫着打印机墨粉和隔夜外卖混杂的沉闷气味。他点开手机,屏幕光在昏暗里显得格外刺眼。微信工作群还有人在@他,问他甲方新的反馈意见看到了没有,明天早上能不能出V6的思路。
他没有回复。手指无意识地滑动,点开了那个最近常常停留的短视频APP。特别关注里只有一个账号——“归晚演书”。
他点开最新的直播回放。画面加载出来的瞬间,一种截然不同的气息仿佛透过屏幕逸散出来。是傍晚时分,一个安静整洁的农家小院,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坐在小马扎上,手里拿着几根细软的黄色篾丝。镜头拉近,对准了那双布满老茧和疤痕的手。
没有音乐,没有解说,只有篾丝摩擦的细微沙沙声。老人的手指动作着,看似随意,却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精准和韵律。徐明远甚至没看清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只见那几根普通的篾丝在老人指尖缠绕、穿插、收紧,几分钟时间,一只栩栩如生的竹编蟋蟀就出现在掌心,触须、眼睛、后腿,甚至翅膀的纹路都清晰可见。
接着,老人又用稍宽些的青篾,手指飞快动作,编了一个小巧玲珑的六角蝈蝈笼。他把竹蟋蟀放进笼子,递给一个刚刚还在大哭的孩子。孩子瞬间被吸引,破涕为笑。
整个过程中,老人没说什么话,脸上也没什么表情,但那种专注和从容,以及完成后孩子纯真的笑容,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安宁的磁场。
徐明远怔怔地看着,直到视频结束,自动跳转到下一个搞笑的段子,他才猛地回过神来。胸腔里那股憋闷的气息似乎松动了一丝。他返回账号主页,看到了“归晚”不久前更新的动态——那个空着的六角蝈蝈笼的照片。
鬼使神差地,他点开了私信对话框。很多话涌到嘴边,关于童年乡下的外公,关于城市生活的疲惫和空洞,关于那份突然被触动的、想要抓住点什么的热望。他删删改改,最终发送了出去。没指望能得到回复,更像是一种情绪的发泄。
放下手机,他重新面对那个布满红色批注的PPT。尝试着拖动了一个图标,调整了颜色,但脑子里挥之不去的,却是竹篾在阳光下泛着的温润光泽,和那沙沙的、令人心安的声音。
接下来的两天,徐明远是在V6、V7版本的修改和甲方的反复无常中度过的。他像个被上了发条的陀螺,在写字楼、出租屋和地铁三点一线间旋转,吃的都是便利店加热的便当和外卖。颈椎疼得厉害,吞下止痛药才能继续工作。胃也开始隐隐作痛。
第三天下午,甲方终于勉强通过了方案,虽然依旧有不少意见,但至少不用再大改。项目组的人都像被抽空了力气,瘫在工位上。徐明远请了半天假,他想回去好好睡一觉。
回到那个只有十几平米、朝北不见阳光的出租屋,他把自己摔进那张狭小的床上。身体极度疲惫,大脑却异常清醒,像一台无法关机的电脑,还在嗡嗡作响地处理着残留的工作信息。他闭上眼,眼前晃动的还是PPT的图表和甲方的批注。
他拿起枕边的手机,下意识地又点开了“归晚演书”的账号。没有新内容。他划拉着屏幕,忽然,一条未读消息的提示跳了出来——来自“归晚演书”。
他的心莫名一跳,点开。
消息很长,语气平和而真诚。对方转达了李爷爷的意思,让他先去看看,看看院子,看看竹子,看看学艺可能带来的辛苦和满手的刺与茧。看完了,如果还想学,再说。最后还提醒他,学竹编并非只有诗意,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付出,让他慎重考虑。
徐明远反复读着这几行字,尤其是“先来看看”那几个字。一种强烈的冲动攫住了他。他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立刻打开了手机上的订票软件。
查询车次,选择日期——就明天。请假?他直接给直属领导发了条微信,说家里有急事,需要请假两天,年假抵扣。领导很快回复了一个“OK”的手势,没有多问。在这种公司,只要项目节点能赶上,没人在意你平时在哪里。
下单,支付。电子车票的信息出现在屏幕上。目的地:那个他只在直播里看到过的、远在千里之外的青山坳所在的小县城。
做完这一切,他放下手机,望着天花板。出租屋里很安静,能听到隔壁模糊的电视声和楼下马路上持续不断的车流声。胃还在隐隐作痛,颈椎也依旧僵硬。
但奇怪的是,那种几乎要将他吞噬的窒息感,似乎减轻了一些。他翻了个身,把脸埋进带着洗衣液香气的枕头里,第一次,在没有借助药物的情况下,感到了些许倦意。
窗外,城市的霓虹依旧闪烁,勾勒出冰冷而繁华的轮廓。而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一个被工作耗尽热情的年轻人,为自己订购了一张通往未知宁静的单程车票。他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么,但至少,这是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