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组在青山坳的拍摄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素问的戏份不算多,但很零散,常常需要等待。岑卿大部分时间就安静地待在临时划出的演员休息区,看剧本,或者看其他演员对戏。
休息区搭在村委大院旁边的空地上,几把折叠椅,几把大阳伞。和她一起等戏的,有个演小师妹的年轻女孩,叫苏晓,活泼爱说话,是正经表演系毕业的,跑过不少剧组。还有个演反派长老的中年演员,姓吴,总是捧着个保温杯,闭目养神。
苏晓对岑卿很好奇,凑过来小声问:“晚晚姐,你真是本地人啊?我看你演戏,一点都不像生手。”
岑卿笑了笑,没多解释,只含糊地说:“以前学过一点。”
苏晓眨眨眼,也没追问,转而吐槽起剧组盒饭的油腻,又说起哪个明星助理排场大,哪个导演脾气爆。她嘴里是一个光怪陆离、等级分明的世界,和青山坳的宁静格格不入。
岑卿听着,偶尔附和两句,心思却飘得很远。这天下午,要拍一场素问在山涧边清洗药材的戏。场景选在了后山那条清澈的溪流边。工作人员提前清理了岸边的碎石,布好了机位。
开拍前,道具组的人急匆匆跑过来,跟导演低声汇报了几句。陈导演的眉头皱了起来。
“怎么回事?准备好的药篓呢?”
“对不起导演,那个特制的、做旧效果最好的药篓,不小心被压坏了……备用的一时找不到了……”道具组的人满头大汗。
现场一时有些凝滞。这场戏药篓是重要道具,很多特写镜头。
“用我的吧。”
一个略显苍老的声音响起。众人循声望去,是李爷爷。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个半旧的竹编药篓。那药篓颜色深沉,泛着使用多年后才有的温润光泽,编织得极其细密精巧,边沿处磨得光滑,带着一种难以仿造的古朴韵味。
副导演接过药篓,仔细看了看,眼睛一亮,连忙递给陈导演:“导演,您看这个!”
陈导演打量了几眼,点了点头:“行,就用这个。”
药篓被递到岑卿手里。入手微沉,带着竹子的韧性和老人手掌的温度。她认得这个药篓,是李爷爷自己用的,平时就放在他院子的窗台上,里面有时会装些零碎工具。
她背上药篓,走到溪流边指定的位置。镜头对准了她。
“开始!”
岑卿蹲下身,将药篓放在身边,从里面取出几株道具草药,在清澈的溪水里轻轻漂洗。她的动作舒缓,眼神专注,仿佛手中不是塑料道具,而是真正需要小心对待的珍贵药材。
阳光透过树梢,在水面上洒下粼粼波光,映在她素净的衣裙和沉静的侧脸上。溪水潺潺,竹篾药篓在她手边,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毫无违和感。
“好!这条过了!”陈导演难得地露出了满意的神色,“药篓很不错,很有感觉。”
一场小小的风波,就这样被李爷爷和他的药篓化解了。
收工时,岑卿小心地把药篓还给李爷爷。
“李爷爷,谢谢您。”
李爷爷接过药篓,只是“嗯”了一声,浑浊的眼睛看了看她,又看了看不远处正在收拾器材的剧组人员,没再说什么,转身佝偻着背走了。
随着拍摄深入,剧组与村子的交集越来越多。有时会借用村民的院子拍几个镜头,有时需要村民充当背景板。大多数村民觉得新奇,配合度很高,拿到一点劳务费更是喜笑颜开。
但摩擦也开始出现。
这天,剧组要在村中石板路拍一场男女主初遇的戏,需要清场。工作人员拉起了警戒线,让围观的村民退到线外。
赵满囤也挤在人群里看热闹,被工作人员拦了几次,脸上有些挂不住。当他看到岑卿穿着戏服,和那些光鲜的演员站在一起,而自己却被拦在外面时,心里那股不平衡又冒了出来。
他阴阳怪气地大声说:“哟,真是麻雀飞上枝头变凤凰了。进了剧组,就不认咱这些穷乡亲了?路都不让走了?”
声音不大不小,刚好能让附近的人听见。几个工作人员皱了皱眉,看向岑卿。
岑卿脸上没什么表情,仿佛没听见。倒是苏晓撇了撇嘴,低声对岑卿说:“哪儿都有这种红眼病。”
执行导演过来协调,语气强硬地让赵满囤退后。赵满囤悻悻地嘟囔着,到底没敢跟剧组硬顶,不情不愿地往后挪了几步,但眼神里的不满更浓了。
类似的琐碎事情还有几桩。有时是剧组车辆压坏了某户人家门口一小片菜地,赔偿金额谈不拢;有时是拍摄灯光亮到深夜,影响了隔壁老人休息;有时是某个工作人员说话冲,惹得村民不快。
林永富和岑卿不得不经常在剧组和村民之间协调、说和。林永富忙着打圆场,嘴皮子都快磨破了。岑卿则感到一种无形的疲惫,仿佛被夹在了中间。
她依然是青山坳的“归晚”,合作社的理事,但穿上戏服,她又成了剧组的一员。这两种身份在她身上交织,时而无缝切换,时而剧烈冲突。
晚上,她脱下戏服,换上自己的粗布衣服,帮着母亲收拾碗筷。李素珍看着她,欲言又止,最终还是忍不住问:“晚晚,在剧组……没人欺负你吧?”
“没有,妈,挺好的。”岑卿把洗好的碗放进橱柜,水流声哗哗作响。
她知道母亲在担心什么。这个圈子离他们的生活太远,充满了未知和想象出来的风险。
夜里,她躺在床上,能听到剧组驻地隐约传来的发电机轰鸣声。那声音提醒着她,山外的世界,正以一种不容拒绝的方式,嵌入这片土地的宁静。
休息区搭在村委大院旁边的空地上,几把折叠椅,几把大阳伞。和她一起等戏的,有个演小师妹的年轻女孩,叫苏晓,活泼爱说话,是正经表演系毕业的,跑过不少剧组。还有个演反派长老的中年演员,姓吴,总是捧着个保温杯,闭目养神。
苏晓对岑卿很好奇,凑过来小声问:“晚晚姐,你真是本地人啊?我看你演戏,一点都不像生手。”
岑卿笑了笑,没多解释,只含糊地说:“以前学过一点。”
苏晓眨眨眼,也没追问,转而吐槽起剧组盒饭的油腻,又说起哪个明星助理排场大,哪个导演脾气爆。她嘴里是一个光怪陆离、等级分明的世界,和青山坳的宁静格格不入。
岑卿听着,偶尔附和两句,心思却飘得很远。这天下午,要拍一场素问在山涧边清洗药材的戏。场景选在了后山那条清澈的溪流边。工作人员提前清理了岸边的碎石,布好了机位。
开拍前,道具组的人急匆匆跑过来,跟导演低声汇报了几句。陈导演的眉头皱了起来。
“怎么回事?准备好的药篓呢?”
“对不起导演,那个特制的、做旧效果最好的药篓,不小心被压坏了……备用的一时找不到了……”道具组的人满头大汗。
现场一时有些凝滞。这场戏药篓是重要道具,很多特写镜头。
“用我的吧。”
一个略显苍老的声音响起。众人循声望去,是李爷爷。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个半旧的竹编药篓。那药篓颜色深沉,泛着使用多年后才有的温润光泽,编织得极其细密精巧,边沿处磨得光滑,带着一种难以仿造的古朴韵味。
副导演接过药篓,仔细看了看,眼睛一亮,连忙递给陈导演:“导演,您看这个!”
陈导演打量了几眼,点了点头:“行,就用这个。”
药篓被递到岑卿手里。入手微沉,带着竹子的韧性和老人手掌的温度。她认得这个药篓,是李爷爷自己用的,平时就放在他院子的窗台上,里面有时会装些零碎工具。
她背上药篓,走到溪流边指定的位置。镜头对准了她。
“开始!”
岑卿蹲下身,将药篓放在身边,从里面取出几株道具草药,在清澈的溪水里轻轻漂洗。她的动作舒缓,眼神专注,仿佛手中不是塑料道具,而是真正需要小心对待的珍贵药材。
阳光透过树梢,在水面上洒下粼粼波光,映在她素净的衣裙和沉静的侧脸上。溪水潺潺,竹篾药篓在她手边,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毫无违和感。
“好!这条过了!”陈导演难得地露出了满意的神色,“药篓很不错,很有感觉。”
一场小小的风波,就这样被李爷爷和他的药篓化解了。
收工时,岑卿小心地把药篓还给李爷爷。
“李爷爷,谢谢您。”
李爷爷接过药篓,只是“嗯”了一声,浑浊的眼睛看了看她,又看了看不远处正在收拾器材的剧组人员,没再说什么,转身佝偻着背走了。
随着拍摄深入,剧组与村子的交集越来越多。有时会借用村民的院子拍几个镜头,有时需要村民充当背景板。大多数村民觉得新奇,配合度很高,拿到一点劳务费更是喜笑颜开。
但摩擦也开始出现。
这天,剧组要在村中石板路拍一场男女主初遇的戏,需要清场。工作人员拉起了警戒线,让围观的村民退到线外。
赵满囤也挤在人群里看热闹,被工作人员拦了几次,脸上有些挂不住。当他看到岑卿穿着戏服,和那些光鲜的演员站在一起,而自己却被拦在外面时,心里那股不平衡又冒了出来。
他阴阳怪气地大声说:“哟,真是麻雀飞上枝头变凤凰了。进了剧组,就不认咱这些穷乡亲了?路都不让走了?”
声音不大不小,刚好能让附近的人听见。几个工作人员皱了皱眉,看向岑卿。
岑卿脸上没什么表情,仿佛没听见。倒是苏晓撇了撇嘴,低声对岑卿说:“哪儿都有这种红眼病。”
执行导演过来协调,语气强硬地让赵满囤退后。赵满囤悻悻地嘟囔着,到底没敢跟剧组硬顶,不情不愿地往后挪了几步,但眼神里的不满更浓了。
类似的琐碎事情还有几桩。有时是剧组车辆压坏了某户人家门口一小片菜地,赔偿金额谈不拢;有时是拍摄灯光亮到深夜,影响了隔壁老人休息;有时是某个工作人员说话冲,惹得村民不快。
林永富和岑卿不得不经常在剧组和村民之间协调、说和。林永富忙着打圆场,嘴皮子都快磨破了。岑卿则感到一种无形的疲惫,仿佛被夹在了中间。
她依然是青山坳的“归晚”,合作社的理事,但穿上戏服,她又成了剧组的一员。这两种身份在她身上交织,时而无缝切换,时而剧烈冲突。
晚上,她脱下戏服,换上自己的粗布衣服,帮着母亲收拾碗筷。李素珍看着她,欲言又止,最终还是忍不住问:“晚晚,在剧组……没人欺负你吧?”
“没有,妈,挺好的。”岑卿把洗好的碗放进橱柜,水流声哗哗作响。
她知道母亲在担心什么。这个圈子离他们的生活太远,充满了未知和想象出来的风险。
夜里,她躺在床上,能听到剧组驻地隐约传来的发电机轰鸣声。那声音提醒着她,山外的世界,正以一种不容拒绝的方式,嵌入这片土地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