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既定,水帘洞内的“影子”们如同上紧发条的机括,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行动。时间,是他们最宝贵的资源,必须在京营这头“猛虎”彻底离去、新的地方势力尚未完全填补真空之前,尽可能多地攫取筹码。
赵铁柱与雷豹再次成为了行动的尖刀。这一次,他们的目标不再仅仅是侦察,而是更具侵略性的“清扫”与“掌控”。两人将手下最精锐的人手混编成数支小队,如同梳篦般,开始细致地梳理西山。
他们的行动高效而沉默。依靠着对地形的绝对熟悉和长期山林生存磨练出的本能,他们避开了京营撤离部队偶尔巡视的路线,深入那些被官兵忽略或未曾踏足的角落。
收获,比预想的更为丰厚。
一支小队在追踪一群可疑的足迹时,意外发现了一处极其隐蔽的、尚未被京营查封的小型冶炼点。这里似乎是在工坊主基地被盯上后,三皇子残部紧急启用的备用设施,规模不大,但设备齐全,甚至还囤积着少量未及运走的优质铁料和焦炭。
另一支小队,则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峡谷深处,找到了一个被巧妙伪装的山洞,里面存放着不少粮食、盐铁,以及一些来不及销毁的、记录着物资往来和人员联络的账册。这些账册虽然零散,却隐约指向了与周边几个州县官吏的灰色联系。
最重要的是,由福娃带领的侦察小组,通过连日观察和陷阱反馈,确认京营的留守兵力正在持续减少,巡逻范围进一步收缩至几个主要路口和工坊遗址附近,对广袤西山的实际控制力已降至冰点。同时,他们也证实,之前活跃的黑衣残部在铜矿坑被剿后,已基本销声匿迹,即便有漏网之鱼,也成了惊弓之鸟,难成气候。
“西山……现在基本是我们的了。”赵铁柱带回汇总的情报时,脸上带着一种难以置信的神色。曾几何时,他们还是在这片山林中东躲西藏的猎物,如今却悄然成为了实际的控制者。
雷豹摩挲着新缴获的一把质地精良的短刀,咧嘴笑道:“这下,跟官府谈条件,腰杆子能硬气点了!”
与此同时,柳言之也在争分夺秒。他伏在简陋的石案上,借着油灯的光芒,字斟句酌地书写着那份至关重要的陈情文书。这不仅仅是一封诉冤书,更是一份展现价值与实力的“投名状”。
在文书中,他首先以悲怆而克制的笔触,详述了清河村如何因三皇子“治水”而遭灭顶之灾,黑风寨如何因抗拒不公征役而被污为匪类剿杀,将他们的悲惨遭遇与三皇子的倒行逆施紧密相连,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
接着,笔锋一转,他不再仅仅强调苦难,而是着重描述了“幸存乡勇”如何在绝境中挣扎求存,并“侥幸”获取了三皇子私建军械、意图不轨的部分关键证据(隐去了具体细节,但点明了其性质),并“协助”京营肃清了西山残敌(巧妙地借用了驱虎吞狼的结果),维护了地方靖安。
最后,也是最具策略性的部分,他提出了“乡勇”们的“恳请”:并非摇尾乞怜,而是希望朝廷能体恤下情,为他们正名,并允许他们留在西山,“戴罪立功”,协助官府看守山林,清剿可能残存的隐患,利用他们所掌握的西山地理与资源知识,为地方安宁贡献绵薄之力。字里行间,暗示着他们对西山的实际控制力以及维持此地稳定的能力。
文书初成,柳言之将其呈给岑卿过目。岑卿仔细阅读后,点了点头:“情理兼备,柔中带刚。可以。”她沉吟片刻,又道,“不过,递交文书的对象,需要仔细斟酌。不能直接递给杨阁老,层次太高,容易被忽视或直接处理掉。最好能递给即将接管此地的、有实权且可能愿意借此政绩的地方大员。”
柳言之深以为然:“新任的西山安抚使,不日即将到任。此人据说是杨阁老的门生,若能通过他将文书和部分证据呈递上去,或许是最佳途径。”
就在文书即将定稿,各项“筹码”也清点得差不多时,负责监视官道的哨兵带回来了一个确切的消息:京营最后一支队伍,已于昨日午时拔营离开西山。标志着权力真空期,正式开始了。
几乎同时,另一路哨兵也回报,一队打着仪仗、约莫百十人的队伍,已经抵达了山外的县城,看样子,正是新任的西山安抚使及其属官。
时机,到了。
水帘洞内,气氛再次紧绷起来。这一次,不是为了战斗,而是为了另一场没有硝烟的博弈。
“谁去送这封信?”老村长看着那封承载了所有人希望的文书,声音干涩。
这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任务。需要直面官府,需要机敏的应变,一旦应对不当,可能就是羊入虎口。
“我去。”岑卿平静地开口。
“不行!”赵铁柱和柳言之几乎同时反对。
“你是我等的首脑,绝不能轻易涉险!”柳言之急道。
岑卿摇了摇头,目光坚定:“正因为我是首脑,才必须我去。只有我最清楚我们的底线和诉求,也只有我,能在面对官府时,判断出对方的真实意图,做出最及时的反应。”她顿了顿,“况且,一个年轻的女子作为代表,或许更能降低他们的戒心,也更能凸显我们的……与众不同。”
她看向众人:“放心,我不会直接进入县衙。我会在城外,选择一个公开且安全的场合,与那位安抚使‘偶遇’,并将文书当面呈上。赵叔,你带人在外围接应。若有变故,不必管我,立刻撤回,执行备用方案。”
她的安排冷静而周密,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
最终,众人拗不过她,只能同意。
次日清晨,岑卿换上了一身干净的粗布衣裙,将头发简单挽起,脸上未施粉黛,却自有一股清冷沉稳的气质。她将陈情文书和部分作为样本的证据(几张无关紧要的图纸抄本和账册残页)用油布包好,贴身收藏。柳言之又仔细叮嘱了她一番面对官员时需要注意的礼节和说辞。
在赵铁柱带领的十余名好手暗中护卫下,岑卿独自一人,走出了隐藏的瀑布,踏着晨露,向着山外的县城方向走去。
她的步伐平稳,背影在熹微的晨光中显得单薄,却又仿佛蕴含着不容小觑的力量。
赵铁柱与雷豹再次成为了行动的尖刀。这一次,他们的目标不再仅仅是侦察,而是更具侵略性的“清扫”与“掌控”。两人将手下最精锐的人手混编成数支小队,如同梳篦般,开始细致地梳理西山。
他们的行动高效而沉默。依靠着对地形的绝对熟悉和长期山林生存磨练出的本能,他们避开了京营撤离部队偶尔巡视的路线,深入那些被官兵忽略或未曾踏足的角落。
收获,比预想的更为丰厚。
一支小队在追踪一群可疑的足迹时,意外发现了一处极其隐蔽的、尚未被京营查封的小型冶炼点。这里似乎是在工坊主基地被盯上后,三皇子残部紧急启用的备用设施,规模不大,但设备齐全,甚至还囤积着少量未及运走的优质铁料和焦炭。
另一支小队,则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峡谷深处,找到了一个被巧妙伪装的山洞,里面存放着不少粮食、盐铁,以及一些来不及销毁的、记录着物资往来和人员联络的账册。这些账册虽然零散,却隐约指向了与周边几个州县官吏的灰色联系。
最重要的是,由福娃带领的侦察小组,通过连日观察和陷阱反馈,确认京营的留守兵力正在持续减少,巡逻范围进一步收缩至几个主要路口和工坊遗址附近,对广袤西山的实际控制力已降至冰点。同时,他们也证实,之前活跃的黑衣残部在铜矿坑被剿后,已基本销声匿迹,即便有漏网之鱼,也成了惊弓之鸟,难成气候。
“西山……现在基本是我们的了。”赵铁柱带回汇总的情报时,脸上带着一种难以置信的神色。曾几何时,他们还是在这片山林中东躲西藏的猎物,如今却悄然成为了实际的控制者。
雷豹摩挲着新缴获的一把质地精良的短刀,咧嘴笑道:“这下,跟官府谈条件,腰杆子能硬气点了!”
与此同时,柳言之也在争分夺秒。他伏在简陋的石案上,借着油灯的光芒,字斟句酌地书写着那份至关重要的陈情文书。这不仅仅是一封诉冤书,更是一份展现价值与实力的“投名状”。
在文书中,他首先以悲怆而克制的笔触,详述了清河村如何因三皇子“治水”而遭灭顶之灾,黑风寨如何因抗拒不公征役而被污为匪类剿杀,将他们的悲惨遭遇与三皇子的倒行逆施紧密相连,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
接着,笔锋一转,他不再仅仅强调苦难,而是着重描述了“幸存乡勇”如何在绝境中挣扎求存,并“侥幸”获取了三皇子私建军械、意图不轨的部分关键证据(隐去了具体细节,但点明了其性质),并“协助”京营肃清了西山残敌(巧妙地借用了驱虎吞狼的结果),维护了地方靖安。
最后,也是最具策略性的部分,他提出了“乡勇”们的“恳请”:并非摇尾乞怜,而是希望朝廷能体恤下情,为他们正名,并允许他们留在西山,“戴罪立功”,协助官府看守山林,清剿可能残存的隐患,利用他们所掌握的西山地理与资源知识,为地方安宁贡献绵薄之力。字里行间,暗示着他们对西山的实际控制力以及维持此地稳定的能力。
文书初成,柳言之将其呈给岑卿过目。岑卿仔细阅读后,点了点头:“情理兼备,柔中带刚。可以。”她沉吟片刻,又道,“不过,递交文书的对象,需要仔细斟酌。不能直接递给杨阁老,层次太高,容易被忽视或直接处理掉。最好能递给即将接管此地的、有实权且可能愿意借此政绩的地方大员。”
柳言之深以为然:“新任的西山安抚使,不日即将到任。此人据说是杨阁老的门生,若能通过他将文书和部分证据呈递上去,或许是最佳途径。”
就在文书即将定稿,各项“筹码”也清点得差不多时,负责监视官道的哨兵带回来了一个确切的消息:京营最后一支队伍,已于昨日午时拔营离开西山。标志着权力真空期,正式开始了。
几乎同时,另一路哨兵也回报,一队打着仪仗、约莫百十人的队伍,已经抵达了山外的县城,看样子,正是新任的西山安抚使及其属官。
时机,到了。
水帘洞内,气氛再次紧绷起来。这一次,不是为了战斗,而是为了另一场没有硝烟的博弈。
“谁去送这封信?”老村长看着那封承载了所有人希望的文书,声音干涩。
这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任务。需要直面官府,需要机敏的应变,一旦应对不当,可能就是羊入虎口。
“我去。”岑卿平静地开口。
“不行!”赵铁柱和柳言之几乎同时反对。
“你是我等的首脑,绝不能轻易涉险!”柳言之急道。
岑卿摇了摇头,目光坚定:“正因为我是首脑,才必须我去。只有我最清楚我们的底线和诉求,也只有我,能在面对官府时,判断出对方的真实意图,做出最及时的反应。”她顿了顿,“况且,一个年轻的女子作为代表,或许更能降低他们的戒心,也更能凸显我们的……与众不同。”
她看向众人:“放心,我不会直接进入县衙。我会在城外,选择一个公开且安全的场合,与那位安抚使‘偶遇’,并将文书当面呈上。赵叔,你带人在外围接应。若有变故,不必管我,立刻撤回,执行备用方案。”
她的安排冷静而周密,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
最终,众人拗不过她,只能同意。
次日清晨,岑卿换上了一身干净的粗布衣裙,将头发简单挽起,脸上未施粉黛,却自有一股清冷沉稳的气质。她将陈情文书和部分作为样本的证据(几张无关紧要的图纸抄本和账册残页)用油布包好,贴身收藏。柳言之又仔细叮嘱了她一番面对官员时需要注意的礼节和说辞。
在赵铁柱带领的十余名好手暗中护卫下,岑卿独自一人,走出了隐藏的瀑布,踏着晨露,向着山外的县城方向走去。
她的步伐平稳,背影在熹微的晨光中显得单薄,却又仿佛蕴含着不容小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