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本草图本像一块烧红的烙铁,烫得岑卿指尖发麻。
她飞快地翻动着。里面画的并非精密的机械图纸,而是一些充满幻想色彩的装置:覆盖整个校园的巨大齿轮组,连接着每个学生头顶无形的丝线;一个能发射特殊频率音叉的喇叭,旁边标注着“干扰程序?”;甚至还有一张潦草的示意图,画着一个学生站在由无数“IF...THEN...”语句构成的迷宫中,旁边用箭头指向迷宫外,写着“寻找 BREAK”。
线条笨拙,构思却带着一种挣扎的、试图理解并冲破规则的锐气。
这绝不是那个只会程序化排列铅笔、擦拭铅笔盒的李明能画出来的东西。这是他被压抑的、属于“自我”的呐喊,以一种近乎本能的方式,倾注在了这些草图上。
“打破这一切……”
岑卿合上本子,小心地将其塞回原处,心脏在胸腔里擂鼓。她坐回自己的座位,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拿起笔,却一个字也看不进去。
原来,李明并非没有意识。他的意识被更深地禁锢了,只能在无人察觉的缝隙里,以这种隐秘的方式流露。那个叹息,那个停顿的笔尖,都不是偶然。
她之前的思路错了。试图通过正常交流唤醒他们,就像对着一个被设定好应答程序的AI聊天,永远无法触及核心。必须找到一种方式,回应他们这种隐藏在程序之下的、“异常”的自我表达。
几天后,一个机会悄然出现。
物理实验课,内容是验证动量守恒定律。两人一组,使用气垫导轨和滑块。
岑卿和李明被分到了一组。
实验过程中,李明依旧表现得像个完美的程序执行者:严格按照步骤操作,读数,记录,一丝不苟。但在调整滑块初始位置时,他的手似乎“无意中”碰倒了一个小小的、备用的金属砝码。
砝码滚落到实验台边缘,在即将掉下去的那一刻,被岑卿伸手接住。
就在那一瞬间,砝码落入她掌心的瞬间,岑卿的指尖极其轻微地、快速地在砝码光滑的表面上敲击了三下——哒,哒哒。
这不是摩斯电码,也不是任何她知道的信号。这只是她下意识的举动,一种尝试,一种回应。像是在说:我看到了,我听到了。
她将砝码放回原处,面色平静如常。
李明接过砝码,动作程序化地将其摆正。整个过程,他的表情没有任何变化,眼神依旧空洞。
实验继续。记录数据,处理数据,得出结论。一切按部就班。
直到课程结束,两人开始整理仪器。李明负责将滑块放回指定位置。就在他拿起最后一个滑块时,他的小指,极其隐蔽地、在滑块的金属表面上,轻轻划了一下。
很短,很快,几乎像是无意识的摩擦。
但岑卿看到了。那不是程序化的动作。
她的心脏再次剧烈地跳动起来。
他没有用语言回应,但他用这种近乎本能的、细微的身体语言,给出了信号。一个微弱的、确认的信号。
“共鸣。”
这个词突兀地出现在岑卿的脑海里。
他们无法用语言交流,因为语言可能被世界的“程序”监控和修正。但这种隐藏在正常行为下的、细微的“异常”举动,就像是两个被困在同一个牢笼里的囚犯,在狱卒看不见的角落,用指甲在墙上划下的刻痕。
不需要复杂的密码,只需要确认彼此的存在,确认彼此都还保有那一丝不甘被控制的意志。
那天之后,岑卿开始更加留意这些“背景板”同学之间,是否存在这种极其隐秘的互动。
她注意到,那个折纸飞机的男生,有一次“不小心”把一架折好的纸飞机掉在了那个听到“江驰”就推眼镜的男生脚边。推眼镜的男生弯腰捡起,在递回去的时候,手指似乎极其轻微地调整了一下纸飞机的机翼角度,然后才程序化地递还。
她注意到,前排那个啃苹果的女生,有一次把啃到第四口的苹果“失手”掉进了垃圾桶,她旁边的另一个女生(平时总是程序化地梳头发)立刻从自己包里拿出一个一模一样的新苹果递过去,在交接的瞬间,两人的小指有不到半秒的接触。
这些互动快如闪电,隐蔽至极,混在无数程序化的行为中,如同投入大海的石子,连涟漪都难以察觉。但它们确实存在。
这个发现让岑卿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是悲哀,也是希望。
悲哀于他们被禁锢至此,希望于即使在这样的压制下,求生的意志、连接的渴望,依然如同地火,在冰层下微弱而顽强地运行。
她不再是孤身一人。
或许,原主岑卿那强烈的“想好好学习”的愿望,并不仅仅是为了她自己。她的“不甘心”,她的“想挣脱”,本身就是对这个僵化世界程序的一种反抗。她的努力,她的挣扎,就像李明草图本上的那些齿轮,虽然稚嫩,却在试图撬动整个系统的运转。
放学铃声响起。
同学们开始程序化地收拾书包,离开教室。
岑卿也慢慢整理着自己的书本。她看到李明已经整理好了他那个一尘不染的铅笔盒,正准备起身。
就在他站起身,背好书包的那一刻,他的目光,极其短暂地、没有任何焦点地,从岑卿摊开在桌面的、写满演算过程的草稿纸上扫过。
那目光停留的时间不足零点一秒,快得像是错觉。
但岑卿捕捉到了。
那不是程序化的空洞眼神。那里面,有一闪而过的、极其微弱的……
认同。
然后,他转身,汇入了离开教室的程序化人流中。
岑卿坐在原地,看着窗外渐渐沉下的夕阳,将教室染成一片暖橙色。她拿起笔,在那张写满演算过程的草稿纸角落,用力地、清晰地写下了两个字:
“坚持。”
这既是对原主的承诺,也是对李明,对那些所有在程序之下挣扎的微弱意识的回应。
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
在这里,学习本身,就是一场沉默的 rebellion(反叛)
她飞快地翻动着。里面画的并非精密的机械图纸,而是一些充满幻想色彩的装置:覆盖整个校园的巨大齿轮组,连接着每个学生头顶无形的丝线;一个能发射特殊频率音叉的喇叭,旁边标注着“干扰程序?”;甚至还有一张潦草的示意图,画着一个学生站在由无数“IF...THEN...”语句构成的迷宫中,旁边用箭头指向迷宫外,写着“寻找 BREAK”。
线条笨拙,构思却带着一种挣扎的、试图理解并冲破规则的锐气。
这绝不是那个只会程序化排列铅笔、擦拭铅笔盒的李明能画出来的东西。这是他被压抑的、属于“自我”的呐喊,以一种近乎本能的方式,倾注在了这些草图上。
“打破这一切……”
岑卿合上本子,小心地将其塞回原处,心脏在胸腔里擂鼓。她坐回自己的座位,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拿起笔,却一个字也看不进去。
原来,李明并非没有意识。他的意识被更深地禁锢了,只能在无人察觉的缝隙里,以这种隐秘的方式流露。那个叹息,那个停顿的笔尖,都不是偶然。
她之前的思路错了。试图通过正常交流唤醒他们,就像对着一个被设定好应答程序的AI聊天,永远无法触及核心。必须找到一种方式,回应他们这种隐藏在程序之下的、“异常”的自我表达。
几天后,一个机会悄然出现。
物理实验课,内容是验证动量守恒定律。两人一组,使用气垫导轨和滑块。
岑卿和李明被分到了一组。
实验过程中,李明依旧表现得像个完美的程序执行者:严格按照步骤操作,读数,记录,一丝不苟。但在调整滑块初始位置时,他的手似乎“无意中”碰倒了一个小小的、备用的金属砝码。
砝码滚落到实验台边缘,在即将掉下去的那一刻,被岑卿伸手接住。
就在那一瞬间,砝码落入她掌心的瞬间,岑卿的指尖极其轻微地、快速地在砝码光滑的表面上敲击了三下——哒,哒哒。
这不是摩斯电码,也不是任何她知道的信号。这只是她下意识的举动,一种尝试,一种回应。像是在说:我看到了,我听到了。
她将砝码放回原处,面色平静如常。
李明接过砝码,动作程序化地将其摆正。整个过程,他的表情没有任何变化,眼神依旧空洞。
实验继续。记录数据,处理数据,得出结论。一切按部就班。
直到课程结束,两人开始整理仪器。李明负责将滑块放回指定位置。就在他拿起最后一个滑块时,他的小指,极其隐蔽地、在滑块的金属表面上,轻轻划了一下。
很短,很快,几乎像是无意识的摩擦。
但岑卿看到了。那不是程序化的动作。
她的心脏再次剧烈地跳动起来。
他没有用语言回应,但他用这种近乎本能的、细微的身体语言,给出了信号。一个微弱的、确认的信号。
“共鸣。”
这个词突兀地出现在岑卿的脑海里。
他们无法用语言交流,因为语言可能被世界的“程序”监控和修正。但这种隐藏在正常行为下的、细微的“异常”举动,就像是两个被困在同一个牢笼里的囚犯,在狱卒看不见的角落,用指甲在墙上划下的刻痕。
不需要复杂的密码,只需要确认彼此的存在,确认彼此都还保有那一丝不甘被控制的意志。
那天之后,岑卿开始更加留意这些“背景板”同学之间,是否存在这种极其隐秘的互动。
她注意到,那个折纸飞机的男生,有一次“不小心”把一架折好的纸飞机掉在了那个听到“江驰”就推眼镜的男生脚边。推眼镜的男生弯腰捡起,在递回去的时候,手指似乎极其轻微地调整了一下纸飞机的机翼角度,然后才程序化地递还。
她注意到,前排那个啃苹果的女生,有一次把啃到第四口的苹果“失手”掉进了垃圾桶,她旁边的另一个女生(平时总是程序化地梳头发)立刻从自己包里拿出一个一模一样的新苹果递过去,在交接的瞬间,两人的小指有不到半秒的接触。
这些互动快如闪电,隐蔽至极,混在无数程序化的行为中,如同投入大海的石子,连涟漪都难以察觉。但它们确实存在。
这个发现让岑卿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是悲哀,也是希望。
悲哀于他们被禁锢至此,希望于即使在这样的压制下,求生的意志、连接的渴望,依然如同地火,在冰层下微弱而顽强地运行。
她不再是孤身一人。
或许,原主岑卿那强烈的“想好好学习”的愿望,并不仅仅是为了她自己。她的“不甘心”,她的“想挣脱”,本身就是对这个僵化世界程序的一种反抗。她的努力,她的挣扎,就像李明草图本上的那些齿轮,虽然稚嫩,却在试图撬动整个系统的运转。
放学铃声响起。
同学们开始程序化地收拾书包,离开教室。
岑卿也慢慢整理着自己的书本。她看到李明已经整理好了他那个一尘不染的铅笔盒,正准备起身。
就在他站起身,背好书包的那一刻,他的目光,极其短暂地、没有任何焦点地,从岑卿摊开在桌面的、写满演算过程的草稿纸上扫过。
那目光停留的时间不足零点一秒,快得像是错觉。
但岑卿捕捉到了。
那不是程序化的空洞眼神。那里面,有一闪而过的、极其微弱的……
认同。
然后,他转身,汇入了离开教室的程序化人流中。
岑卿坐在原地,看着窗外渐渐沉下的夕阳,将教室染成一片暖橙色。她拿起笔,在那张写满演算过程的草稿纸角落,用力地、清晰地写下了两个字:
“坚持。”
这既是对原主的承诺,也是对李明,对那些所有在程序之下挣扎的微弱意识的回应。
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
在这里,学习本身,就是一场沉默的 rebellion(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