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毅站在承德殿内,目光扫过案几上厚厚一摞奏章。
这些奏章来自全国各地,无不在反映着同一个问题——华朝需要更多有能力的官员。
水利工程的成功让百姓看到了希望,但也暴露出了一个严重问题。
各州府的官员数量严重不足,而现有官员的素质更是参差不齐。
“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选拔人才。”
萧何的声音在大殿内响起,他手中拿着一份详细的统计报告。
“如今全国各州府缺员超过三成,而在职官员中,真正能胜任实务的不足五成。”
苏毅的眉头微微皱起。
他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却没想到情况如此严重。
传统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早已成为门阀世家把控朝政的工具。
寒门子弟哪怕有天大的本事,也很难踏入仕途一步。
“管相,你有何良策?”
管仲捋着胡须,眼中闪过一丝深思。
“陛下,老臣以为,选才之道在于公平。”
他的声音透着老臣的睿智。
“若能打破门第之见,唯才是举,则天下英才皆可为我华朝所用。”
诸葛亮在一旁轻摇羽扇,若有所思。
“孔明先生以为如何?”
苏毅的目光转向这位智慧超群的军师。
“陛下所虑极是。”
诸葛亮缓缓开口。
“亮以为,当设立科举之制。”
“但传统科举多重经义文章,少有实务,未免过于迂腐。”
苏毅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他想到了前世的科举制度,那确实是一个相对公平的选才方式。
但这个世界的情况有所不同。
华朝需要的不仅仅是能写文章的文人,更需要能办实事的干才。
“朕有一个想法。”
苏毅起身,在大殿内缓缓踱步。
“科举可以设立,但考试内容必须改革。”
“除了传统的经义策论,还要加入实务科目。”
萧何眼前一亮。
“陛下圣明!”
“如今神州农学院、皇家医学院、华夏科学院、都水监等机构蒸蒸日上,正可将其学问纳入科考。”
苏毅点头赞许。
“正是如此。”
“算学、格物之学、农桑技艺、医道基础、水利常识,这些都应该成为考试内容。”
管仲若有所思。
“陛下此举,实乃开创之举。”
“既能选拔真才,又能引导天下学子学习实务。”
“一举两得,妙哉!”
诸葛亮轻摇羽扇,眼中满含赞赏。
“主公此策,可谓是釜底抽薪。”
“门阀世家再也无法垄断仕途,寒门子弟终有出头之日。”
苏毅心中涌起一阵满足感。
这种感觉不是来自权力,而是来自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他想起了前世那些因为出身而被埋没的天才。
在这个世界,他绝不能让这样的悲剧重演。
“萧相,朕命你即刻起草诏书。”
苏毅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
“设立华朝科考制度,分为县试、省试、会试、殿试四级。”
“凡华朝子民,不分出身贵贱,皆可报考。”
萧何立即拱手领命。
“臣遵旨!”
“还有,为了确保公正,朕要设立专门的贡院。”
苏毅的眼神变得严肃起来。
“考官在考试期间必须与外界隔绝,试卷采用糊名誊录。”
“任何舞弊行为,一经查实,涉事官员与考生皆从严处置,绝不姑息!”
大殿内的气氛瞬间变得凝重。
众大臣都能听出苏毅话语中的坚决。
这位年轻的帝王,显然是下定了决心要彻底改革选官制度。
“陛下,此举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
管仲提醒道。
“老臣担心会有阻力。”
苏毅冷笑一声。
“阻力?”
“朕倒要看看,谁敢阻挡华朝的变革!”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杀气。
“任何敢于阻挠科考的人,都是华朝的敌人!”
【叮!新科考制度启动,获得信仰值 】
【解锁新成就:教育改革者】
【华朝教育体系开始重构】
诏书颁布的消息如春风一般传遍大江南北。
长安城内的各大学府瞬间沸腾了。
“听说了吗?陛下要开科取士,不论出身!”
一名寒门学子激动得声音都在颤抖。
“真的?那我们也有机会当官了?”
另一名学子简直不敢相信这个消息。
“不仅如此,听说还要考算学、格物、农桑这些实务!”
“这下那些只会吟诗作对的世家子弟可傻眼了!”
类似的对话在华朝各地上演着。
无数寒门士子奔走相告,眼中闪烁着改变命运的希望。
他们终于不用再仰望门阀的鼻息。
只要有真才实学,就有机会凭借自己的努力踏入仕途。
与寒门士子的狂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世家子弟的慌乱。
一座华丽的府邸内,几名锦衣公子正围坐在一起。
“这苏毅简直是疯了!”
一名面色苍白的青年愤愤不平。
“算学、格物这些奇技淫巧,也配进入科考?”
“就是,我们世代书香,岂能与那些泥腿子同台竞技?”
另一名青年的声音中带着浓浓的不屑。
“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
年长一些的青年皱着眉头。
“关键是我们该怎么办?”
“那些实务科目,我们一窍不通啊!”
大厅内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这些平日里高高在上的世家子弟,第一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如果不能适应新的考试内容,他们很可能被时代淘汰。
华夏科学院内,鲁班正忙着整理教材。
“快!把《格物十三篇》再印一千册!”
他的声音在工坊内回荡。
“还有《算学基础》,也要加印!”
宋应星在一旁擦着汗水。
“师父,咱们的书现在真是洛阳纸贵啊!”
“各地书商都快把门槛踏破了!”
鲁班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这说明陛下的政策深得民心。”
“以后学习实用技术的风气,一定会在天下盛行。”
皇家医学院内,华佗也在忙着编撰《医道初阶》。
“仲景兄,你看这一章如何?”
他将手中的稿子递给张仲景。
“关于望闻问切的基础知识,我尽量写得通俗易懂。”
张仲景仔细阅读着,不时点头。
“华兄文笔精妙,深入浅出。”
“有了这本书,就算是初学者也能快速入门。”
神州农学院内,贾思勰正在完善《农桑辑要》。
“这里要加上玉米和马铃薯的种植方法。”
他一边说着,一边在纸上写下详细的注释。
“还有新的灌溉技术,也要详细说明。”
王祯在一旁协助着。
“思勰兄考虑周全。”
“有了这些实用知识,天下农事定能大有改观。”
都水监内,李冰也在编写《水利简述》。
“治水之道,在于因势利导。”
他一边写着,一边回想着多年的治水经验。
“既要懂得工程技术,也要明白水文规律。”
王景在一旁补充着。
“李公所言极是。”
“这些知识若能推广开来,华朝的水利事业必然更上一层楼。”
长安贡院的建设如火如荼。
这座专门用于科考的建筑,采用了最严密的设计。
考场内每个座位都相互隔离,防止作弊。
考官宿舍与外界完全隔绝,确保公正。
连厨房都设在院内,避免任何外界接触的可能。
苏毅亲自视察了贡院的建设进度。
“这里的每一处细节,都关乎科考的公正性。”
他对负责建设的官员说道。
“绝不能有丝毫马虎!”
“臣等明白!”
众官员齐声应道。
第一届华朝科考的日期终于确定了。
消息一出,全国为之震动。
无数士子开始埋头苦读,不仅要背诵经义,还要学习各种实务知识。
书店里人满为患,各种教材供不应求。
连一些原本不学无术的世家子弟,也开始认真学习起来。
他们终于意识到,时代真的变了。
苏毅站在皇宫的高台上,望着远处繁忙的贡院。
他的心中充满了期待。
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考生,将是华朝未来的希望。
他们中有寒门子弟,有商贾之后,有农家学子。
但在科考面前,人人平等。
只有真才实学,才能脱颖而出。
“陛下,一切准备就绪。”
萧何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明日便是县试开考之日。”
苏毅点了点头。
“传朕的话,所有考官务必秉公执法。”
“任何舞弊行为,朕绝不姑息!”
夜幕降临,长安城内依然灯火通明。
无数考生在最后时刻挥汗如雨,为改变命运做着最后的准备。
明天的科考,将开启华朝选才的新纪元。
而苏毅,正在用他的方式,为这个帝国注入新的活力。
一个更加公平、更加强大的华朝,正在他的手中逐渐成型。
这些奏章来自全国各地,无不在反映着同一个问题——华朝需要更多有能力的官员。
水利工程的成功让百姓看到了希望,但也暴露出了一个严重问题。
各州府的官员数量严重不足,而现有官员的素质更是参差不齐。
“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选拔人才。”
萧何的声音在大殿内响起,他手中拿着一份详细的统计报告。
“如今全国各州府缺员超过三成,而在职官员中,真正能胜任实务的不足五成。”
苏毅的眉头微微皱起。
他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却没想到情况如此严重。
传统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早已成为门阀世家把控朝政的工具。
寒门子弟哪怕有天大的本事,也很难踏入仕途一步。
“管相,你有何良策?”
管仲捋着胡须,眼中闪过一丝深思。
“陛下,老臣以为,选才之道在于公平。”
他的声音透着老臣的睿智。
“若能打破门第之见,唯才是举,则天下英才皆可为我华朝所用。”
诸葛亮在一旁轻摇羽扇,若有所思。
“孔明先生以为如何?”
苏毅的目光转向这位智慧超群的军师。
“陛下所虑极是。”
诸葛亮缓缓开口。
“亮以为,当设立科举之制。”
“但传统科举多重经义文章,少有实务,未免过于迂腐。”
苏毅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他想到了前世的科举制度,那确实是一个相对公平的选才方式。
但这个世界的情况有所不同。
华朝需要的不仅仅是能写文章的文人,更需要能办实事的干才。
“朕有一个想法。”
苏毅起身,在大殿内缓缓踱步。
“科举可以设立,但考试内容必须改革。”
“除了传统的经义策论,还要加入实务科目。”
萧何眼前一亮。
“陛下圣明!”
“如今神州农学院、皇家医学院、华夏科学院、都水监等机构蒸蒸日上,正可将其学问纳入科考。”
苏毅点头赞许。
“正是如此。”
“算学、格物之学、农桑技艺、医道基础、水利常识,这些都应该成为考试内容。”
管仲若有所思。
“陛下此举,实乃开创之举。”
“既能选拔真才,又能引导天下学子学习实务。”
“一举两得,妙哉!”
诸葛亮轻摇羽扇,眼中满含赞赏。
“主公此策,可谓是釜底抽薪。”
“门阀世家再也无法垄断仕途,寒门子弟终有出头之日。”
苏毅心中涌起一阵满足感。
这种感觉不是来自权力,而是来自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他想起了前世那些因为出身而被埋没的天才。
在这个世界,他绝不能让这样的悲剧重演。
“萧相,朕命你即刻起草诏书。”
苏毅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
“设立华朝科考制度,分为县试、省试、会试、殿试四级。”
“凡华朝子民,不分出身贵贱,皆可报考。”
萧何立即拱手领命。
“臣遵旨!”
“还有,为了确保公正,朕要设立专门的贡院。”
苏毅的眼神变得严肃起来。
“考官在考试期间必须与外界隔绝,试卷采用糊名誊录。”
“任何舞弊行为,一经查实,涉事官员与考生皆从严处置,绝不姑息!”
大殿内的气氛瞬间变得凝重。
众大臣都能听出苏毅话语中的坚决。
这位年轻的帝王,显然是下定了决心要彻底改革选官制度。
“陛下,此举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
管仲提醒道。
“老臣担心会有阻力。”
苏毅冷笑一声。
“阻力?”
“朕倒要看看,谁敢阻挡华朝的变革!”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杀气。
“任何敢于阻挠科考的人,都是华朝的敌人!”
【叮!新科考制度启动,获得信仰值 】
【解锁新成就:教育改革者】
【华朝教育体系开始重构】
诏书颁布的消息如春风一般传遍大江南北。
长安城内的各大学府瞬间沸腾了。
“听说了吗?陛下要开科取士,不论出身!”
一名寒门学子激动得声音都在颤抖。
“真的?那我们也有机会当官了?”
另一名学子简直不敢相信这个消息。
“不仅如此,听说还要考算学、格物、农桑这些实务!”
“这下那些只会吟诗作对的世家子弟可傻眼了!”
类似的对话在华朝各地上演着。
无数寒门士子奔走相告,眼中闪烁着改变命运的希望。
他们终于不用再仰望门阀的鼻息。
只要有真才实学,就有机会凭借自己的努力踏入仕途。
与寒门士子的狂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世家子弟的慌乱。
一座华丽的府邸内,几名锦衣公子正围坐在一起。
“这苏毅简直是疯了!”
一名面色苍白的青年愤愤不平。
“算学、格物这些奇技淫巧,也配进入科考?”
“就是,我们世代书香,岂能与那些泥腿子同台竞技?”
另一名青年的声音中带着浓浓的不屑。
“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
年长一些的青年皱着眉头。
“关键是我们该怎么办?”
“那些实务科目,我们一窍不通啊!”
大厅内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这些平日里高高在上的世家子弟,第一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如果不能适应新的考试内容,他们很可能被时代淘汰。
华夏科学院内,鲁班正忙着整理教材。
“快!把《格物十三篇》再印一千册!”
他的声音在工坊内回荡。
“还有《算学基础》,也要加印!”
宋应星在一旁擦着汗水。
“师父,咱们的书现在真是洛阳纸贵啊!”
“各地书商都快把门槛踏破了!”
鲁班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这说明陛下的政策深得民心。”
“以后学习实用技术的风气,一定会在天下盛行。”
皇家医学院内,华佗也在忙着编撰《医道初阶》。
“仲景兄,你看这一章如何?”
他将手中的稿子递给张仲景。
“关于望闻问切的基础知识,我尽量写得通俗易懂。”
张仲景仔细阅读着,不时点头。
“华兄文笔精妙,深入浅出。”
“有了这本书,就算是初学者也能快速入门。”
神州农学院内,贾思勰正在完善《农桑辑要》。
“这里要加上玉米和马铃薯的种植方法。”
他一边说着,一边在纸上写下详细的注释。
“还有新的灌溉技术,也要详细说明。”
王祯在一旁协助着。
“思勰兄考虑周全。”
“有了这些实用知识,天下农事定能大有改观。”
都水监内,李冰也在编写《水利简述》。
“治水之道,在于因势利导。”
他一边写着,一边回想着多年的治水经验。
“既要懂得工程技术,也要明白水文规律。”
王景在一旁补充着。
“李公所言极是。”
“这些知识若能推广开来,华朝的水利事业必然更上一层楼。”
长安贡院的建设如火如荼。
这座专门用于科考的建筑,采用了最严密的设计。
考场内每个座位都相互隔离,防止作弊。
考官宿舍与外界完全隔绝,确保公正。
连厨房都设在院内,避免任何外界接触的可能。
苏毅亲自视察了贡院的建设进度。
“这里的每一处细节,都关乎科考的公正性。”
他对负责建设的官员说道。
“绝不能有丝毫马虎!”
“臣等明白!”
众官员齐声应道。
第一届华朝科考的日期终于确定了。
消息一出,全国为之震动。
无数士子开始埋头苦读,不仅要背诵经义,还要学习各种实务知识。
书店里人满为患,各种教材供不应求。
连一些原本不学无术的世家子弟,也开始认真学习起来。
他们终于意识到,时代真的变了。
苏毅站在皇宫的高台上,望着远处繁忙的贡院。
他的心中充满了期待。
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考生,将是华朝未来的希望。
他们中有寒门子弟,有商贾之后,有农家学子。
但在科考面前,人人平等。
只有真才实学,才能脱颖而出。
“陛下,一切准备就绪。”
萧何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明日便是县试开考之日。”
苏毅点了点头。
“传朕的话,所有考官务必秉公执法。”
“任何舞弊行为,朕绝不姑息!”
夜幕降临,长安城内依然灯火通明。
无数考生在最后时刻挥汗如雨,为改变命运做着最后的准备。
明天的科考,将开启华朝选才的新纪元。
而苏毅,正在用他的方式,为这个帝国注入新的活力。
一个更加公平、更加强大的华朝,正在他的手中逐渐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