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是非对错已无心分辨-《天幕:保成二废三立,胤禛麻了》

  各个时期的李世民揉了揉太阳穴,才把心口的郁气吐出来。

  大唐因为高明和青雀的争储动荡,正是需要守成的君王。

  稚奴性格温顺,前期能开创永徽之治,证明自己的安排没问题,稚奴也是有治国才能的明君。

  可清理贞观老臣和扶持武则天掌权,这招出的太莽,让人不知说什么好。

  【苏定方可是灭国神将,两百人就敢突袭颉利可汗的牙帐,六十五岁了还能以五百破四万灭西突厥。

  在大唐征战史中,也就天策上将和大唐军神能稳压苏大将军了。

  苏定方灭三国,皆生擒其主,比薛仁贵还强一档。

  唐朝是唯一一个从开国到灭国,都不缺武将帅才的朝代。

  你以为李积破东突厥、平薛延陀、灭高句丽就够牛批了,可他还编纂了医典《唐本草》和《脉经》。

  在大唐,不灭国,都不好意思称名将。

  薛仁贵唯一的败仗就是败于吐蕃论钦陵,大唐直接丧失对西域的控制权。

  中国国土面积,元朝最大,第二大唐,第三明朝。】

  各个朝代皇帝:“……别人的灭国神将,我们的廉颇。”

  大唐一直对外开疆拓土以强国,武将地位很高,几乎全民尚武。

  就连胡人都愿意为大唐卖命,这怎么比?

  “哈哈哈,苏大将军好气魄,已过花甲之年,仍勇冠三军……”

  “哪里哪里,李积将军可是大唐战神,吾不及也。”

  “苏大将军英勇一如往年,莫要自谦。”

  苏定方早年曾追随刘黑闼起义,后又入了李建成阵营,在李世民一朝坐了20余年的冷板凳。

  如今苏定方六十多岁出山平定三国,此乃神将也。

  不过,在李世民一朝,有李靖和尉迟恭等人,再能打的武将都要往后靠。

  能在李治朝打上几场胜仗,也算是廉颇未老。

  此时正在打吐蕃的薛仁贵,放弃急功冒进的策略,调整战术,决心突围。

  一旦安西四镇完全陷落吐蕃,再想拿回来就难了。

  后期的大唐君臣一想起李治放任吐蕃灭亡吐谷浑,就在心里暗骂,李治昏头。

  太宗经营的大好局面,都被这对夫妻俩糟蹋了,还以为大唐的盛世资源永远用不尽一样。

  踏马的,你是李世民的儿子/儿媳,不是李世民本人。

  如果不是李治战略失误,唐军也不用独自面对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军队。

  大唐在青海和河西走廊一带失去防御后,就此与吐蕃开始展开了两百年的拉锯战,

  一招错棋,让大唐被耗了两百年国力,安史之乱时,吐蕃还曾一度攻下唐朝首都长安……

  现在好了,吐蕃和大唐双双走向衰亡,谁都没赢。

  元朝所有皇帝骄傲的抬起头,中国最大的领土面积,是他们打下来的。

  虽然灭亡南宋用了四十五年的时间有点久,但他们占领了中原,就是中原的大一统王朝。

  与那个臭名昭着的大清,可不一样。

  康熙像吞了苍蝇一样憋屈,他大清是被吃了吗,明朝居然能排第三?

  所有人看向胤禛,显然,大家都想起了他割地一事。

  胤禛:“……你们觉得我还有机会吗?”

  保清哈哈哈一笑,老爷子没选自己,也没选胤礽,选了胤禛,活该他憋屈。

  他不敢说自己一定做得好,但绝不会学大宋那个怂货。

  雍正把手上的奏折一扔,恨铁不成钢的看着弘历。

  老子打不赢,你也不争气?

  弘历:“……老子最争气。”

  老爹割的地,等他上位后就拿回来,一定要证明自己。

  乾隆气得炸毛,他灭了准噶尔,收复新疆,领土面积达到1316万平方公里,认真算起来,没有第一也得排第二。

  大明,前三有他什么事儿?

  {新颁布的《唐律疏议》,被誉为中华法系巅峰之作。

  日本、新罗、波斯等国频繁派人取经,世界巨头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东西方贸易更加繁荣。

  但健康的急剧恶化,逐渐让他力不从心。

  公元660年,三十三岁的李治患上风眩病,无法正常处理公务,于是让武则天协助。

  四年后,病情加剧,甚至出现二圣临朝的局面。

  到了公元680年,武则天势力不断膨胀,逐步影响管理层决策。

  有人说,李治是被女人夺权的软弱之辈。

  事实上,从一开始,武则天就是他精心挑选的盟友。

  李治先用换后清洗关陇势力,接着以武则天为刀,消除异己巩固皇权。}

  【外戚、功臣、宰相、三公……长孙无忌一生有过很多身份,但对后世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法学家。

  一部《唐律疏议》让他成了法制史中永远绕不开的人物,他的名字会出现在每一本中国法制史教科书上,这也算是一种不朽了吧。

  长孙无忌就是忠于太宗,忠于李唐,维护李治的皇位,稳定朝局,修订律法……要不是为了李治,他也不至于干那么多事。

  所以李治后面给他平反了。

  李治擅杀大臣、任用小人的结果,就是他的儿子被随意废立,李唐国祚近乎四世而亡。

  他用回旋镖杀了长孙无忌,自己也被回旋镖弄得差点变成亡国之君。

  二凤:兄弟们,真舍不得你们啊!

  李治:好的爹,我这就让他们去陪你。】

  各朝代皇帝:“……是非对错,我已无心分辨。”

  所有皇帝看着天幕,全都是对长孙无忌青史留名的嫉妒。

  出现在法制史教科书上,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们一个皇帝,还没长孙无忌受后世人敬仰。

  后世人平时对皇帝挑剔居多,总觉得这有毛病,那里不行,反正就是这个皇帝拴条狗都能干得比他们好。

  之前的朱棣、吕不韦,现在的长孙无忌,就因为编撰一部书籍就万古流芳……

  他们也有让人编撰史书的,怎么没能流传后世呢?

  是因为战乱,还是大清把书全烧了?

  晚年李世民也酸了一下,怎么他的《群书治要》没被提到呢?

  不行,让辅机和褚遂良他们先把《唐律疏议》搞出来?

  长孙无忌迎着同僚羡慕嫉妒恨的目光,捋了捋胡须,甚至还想跟李世民吹两句。

  值了,这辈子都值了。

  至于李治,死后谁还管洪水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