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太古时代,大道法寂-《符咒古族》

  执事随手翻了翻身前玉简,冷笑:“那是内档,不算外庭分册。你若要继续留在道庭,享灵髓丹药,就得补录。”

  “规矩如此,别说我苛你。”

  “那便请师兄明示。”许芷语气已冷。

  “自然。先抄写这份藏经阁清册,再列三日内自述修行轨迹一篇,最后,再赴我所驻玄石台当面问答一场。”

  “毕竟你名声......嗯,不小,我们也得看你是否真有修为,不是仗着......‘旁门’进的道庭。”

  话音未落,四周几人已压抑不住地轻笑出声。

  许芷脸色终于变了,冷意逼人,盯着他道:“师兄若是身为执事,便该守执事之责。”

  “我守着呢。”那人笑了笑,全无惧意,语气轻浮了几分,“只是规矩是我定的,怎么守,自然也该我说了算。”

  他一步踏下台阶,俯身看她,语气忽而一低,含着阴沉:“别太拧,听话些,这道庭里可没人护得住你。”

  “你若愿意来我这玄石台常坐坐,我自有法子让你安安稳稳待在外庭,不必日日受这风言风语。”

  许芷身形未动,咬紧牙关,眼底怒火翻涌,终是寒声道:“你若再多言一句,休怪我不顾礼数。”

  那执事并未退避,反而笑得更放肆些,直至她袖下寒意微微溢出,这才装作“受了惊吓”地摆摆手:“罢了罢了,本大人大量,今日不与你计较。你走吧,册子我稍后让人送来。”

  许芷拂袖而去。

  身后是低低的哄笑声与肆意的目光。

  那执事望着她远去的身影,眼神微眯,低声呢喃:“若薇师妹此次倒是真给我送来了个尤物,有点意思……迟早叫你跪着来求。”

  回到院中,门扉一闭,许芷未作一言,指间轻捻,袖中光芒一闪。

  一道淡金色的阵纹倏然浮现,隐入四方石瓦梁柱之间,悄无声息间已将整座院落层层封锁,连风声也被阻隔,不容一丝探视窥伺。

  她缓缓走入院中,脚步轻缓,一言不发。

  风很静,她的衣裳却微微扬起,像是受了什么压制不住的气息。

  院内无人,她站在那池灵泉前,望着水面,看了很久。

  水清得透底,如镜一般。

  她看着自己的倒影,眼神沉沉,唇角一线,没有表情。

  忽地,她抬手,一掌拍落池畔的青石。

  “砰”的一声。

  石头碎了,水花翻起,四散溅落在她的衣袖上。

  她没有动,脸色冰冷,却仍咬着牙不发一语。

  她低声吐出一口气,像是要将心头那股憋闷之气压下。

  可终究压不下。

  一挥袖,一道水劲扫出,院中一方小亭被生生轰塌,木梁崩裂,尘土飞扬。

  又一掌拍在地上,灵气震荡,地面碎成数道裂痕。

  院中静极了。

  她站在那乱石尘沙中,身形瘦削,衣裳被风吹得鼓起,乌发如墨,轻轻落在肩上。

  她生得极美,五官清秀得像一幅画,眼神却冷淡疏远。

  那种气质,像清泉中绽放的一朵白梅,不染尘埃,也不近人情。

  只是此刻,那白梅染了风霜,虽仍挺立,却已生寒。

  她静静站着,望着远方。

  半晌,她低声说:“再有一次,我便不再忍。”

  语气淡淡,却透着冷意,也透着疲惫。

  她转身回屋,袖中灵力一动,阵法悄然启封,将整座院子隔绝于外。

  她不想再听,不想再看。

  那一夜,她没睡。

  只在屋中一坐坐了许久,双眼看着烛火,眼神清明,也带着倦意。

  ——

  如今的周青,修为虽止于天罡后期,但已然逼近极限,只差半步,便可踏入巅峰之境。

  更惊人的是,其灵海之中,道种数量已悄然跃升至六十二枚。

  这等数字,若传出去,必定引起诸多震动。

  毕竟在当世,道种之难,并不逊色于明悟天道本身。

  多数修士一旦踏入天罡,便如入滞流之沼,道种增长缓慢,甚至长年不动。

  有人于天罡境驻足数百年,也不过堪堪聚出十余道种,便自诩天资不凡。

  而周青,不过区区二十年,便已跨越常人一生难及之壁垒。

  这不是时间的功夫。

  这是悟性,是天赋,是某种远超凡俗的亲大道性。

  他对雷霆一道的掌控,更是如臂使指。

  雷霆是他的根本,道则之力在他手中聚散生灭,无滞无碍。

  每一道雷霆炸响,皆有道意自生,道种自生——这种顺其自然的修行节奏,世所罕见。

  这也让人不得不联想起远古年间,那些真正走在大道巅峰上的修士。

  太古初期,号称『觉醒时代』,为天地间大道初显之时。

  神道初成,古经肇始,无敌之人并起,各族传承由此奠基。

  那个时代的修士,不走今人之道,而以神魂与体魄铸基,被称为『真源古修』,也就是如今的『体修』。

  那时,没有开玄、御虚、天罡、融天这些境界阶段。

  有的,是血肉与元神的极致磨砺,是以己身为炉,以天地为火,炼真我之源。

  真龙、凤凰、麒麟等太古强种即出于此道,所修皆是极致根源之力,而非今人依赖灵海、道果的体系。

  神族中的『真一神族』、『旱魃神族』等,亦皆为真源古修的极境体现。

  直到太古中期,道意渐明,大道之修才逐步成形。

  先贤以自身试路,将天道划分出条理脉络,才有了如今这条自开玄起步、层层破境的体系。

  然而彼时,所谓“融天”并非独立境界,而是一种状态。

  那是通往明道之路上的过渡,是天罡圆满后,修士的灵海彻底与大道融合的表现。

  彼时,修士若想步入明道之境,必须凝聚九十九枚道种——无一可缺。

  因此,真正能以古法踏入明道之境的修士,皆被尊为“天之子”,是被大道本身庇佑、认可的存在。

  然而,这条古法之路太过艰难。

  九十九枚道种,每一枚都需真切领悟,靠的是天赋与悟性,更靠对大道最本质的亲近与服膺。

  时至后来,天地元气枯竭,大道意志不再轻易垂青修士,灵机也远不如太古之盛。

  渐渐地,继路者愈来愈少。

  古法传承断绝,真意失落。

  大道,沉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