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废弃的纺织厂仓库里,潮湿的空气中飘散着铁锈和霉尘的气息。颜旭蹲在简易搭建的测试台前,手中的万用表探针小心地触碰着电路板上的某个节点。他的工装袖口沾着油污,额角的汗水在昏暗的灯光下闪着微光。
“第37次测试。“李思远盯着示波器屏幕上跳动的波形,声音干涩,“传输延迟还是超出矿山安全标准2毫秒。“
角落里,张猛猛地将扳手砸在工具箱上,刺耳的金属撞击声在空旷的仓库里回荡:“见鬼!民用模块改来改去,就是达不到矿用要求!“
颜旭缓缓直起身,走到仓库唯一的窗户前。窗外是条狭窄的巷子,对面小餐馆的油烟正透过窗缝飘进来。他想起三个月前,当他们决定放弃消费级市场转向工业领域时,投资人的冷眼和同行的嘲笑。
“把那个损坏的德国模块再拆一遍。“颜旭转身,眼神平静,“不是仿造,是理解他们的设计逻辑。“
周教授戴着老花镜,在放大镜下仔细观察德国模块的电路走线:“看这里,他们在电源隔离上用了三重保护。不是技术有多先进,是舍得用料,舍得做冗余。“
“但成本会翻三倍!“李芸忍不住提醒。
“在矿井下,通信中断的代价是生命。“颜旭的声音不容置疑,“就用这个方案。“
深夜的仓库格外寒冷,只有电烙铁的发热带来些许暖意。李思远突然发现一个问题:“颜总,矿用设备要求防爆,我们的外壳密封等级不够。“
“去找老陈。“颜旭想起附近农机厂那位退休八级钳工,“他应该知道怎么办。“
转折发生在一个飘着细雪的清晨。
老陈踩着积雪来到仓库,粗糙的手指摩挲着模块外壳:“这好办。用矿山液压支架的密封技术,再加一道自紧式密封环。“他在草图上飞快地画着,“不过加工精度要求高,得用数控机床。“
“我们没钱租数控机床。“李芸小声说。
老陈笑了:“农机厂那台老家伙,我还能使动。晚上去,我教你们。“
于是,每个深夜,当农机厂下班后,颜旭就带着团队溜进车间。在老陈的指导下,他们用那台服役二十年的数控机床,一点点加工出符合矿用标准的外壳。
成功来得悄无声息。
那是个寒冷的冬夜,当第43次测试的绿灯亮起,示波器上的波形完美符合矿用标准时,仓库里异常安静。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直到李思远颤抖着说:“成了......真的成了。“
没有庆功宴,没有香槟。颜旭默默走到仓库角落的简易灶台前,拿出从家里带来的食材。不一会儿,红烧肉的香味弥漫开来,与松香、机油的气味奇妙地融合。
“知道工业级和民用级的区别吗?“颜旭一边炒菜一边说,“不是在实验室的参数,是在最恶劣的环境下,依然能可靠工作的那份底气。“
那顿饭吃得很安静。老陈喝了两杯白酒,话多了起来:“我在这片工业区干了一辈子,见过太多企业来了又走。你们这样踏实做事的,太少见了。“
饭后,颜旭独自收拾碗筷。他从工具箱里取出那架紫檀木算盘,算珠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这一次,他感觉算盘比以往更“沉“——里面装的不再是虚妄的估值和融资计划,而是扎实的技术积累,是团队在无数次失败中收获的经验,是客户那句“你们的东西扎实“的认可。
窗外,雪花静静飘落。仓库里,新一代矿山通信模块正在持续运行测试,已经超过了规定的72小时考核期。
在这个无人知晓的深巷仓库里,没有发布会的光鲜亮丽,没有媒体的长篇报道,但颜旭知道,他们正在创造的,是能真正为中国工业解决问题价值。这种价值,比任何估值都更加实在,比任何光环都更加持久。
当测试时长突破100小时时,颜旭在实验室记录本上郑重写下:“矿山通信模块v1.0,通过全部极端环境测试。“笔迹沉稳有力,如同他们选择的这条路——不追求喧嚣的表象,只在意深处的轰鸣。
春寒料峭的清晨,仓库的铁门被敲响时,颜旭正蹲在地上调试一块新焊接的电路板。他打开门,看见三个穿着工装的中年人站在门外,为首的那人鬓角已白,袖口磨损得起了毛边。
“请问是旭日科技的颜总吗?“那人递上一张名片,“我是北方重工的刘建国,负责掘进机分厂的。“
颜旭将他们让进仓库。刘工的目光立即被工作台上正在测试的矿山模块吸引:“这就是在龙煤集团用了半年的那个模块?“
“是的。“颜旭递过测试记录,“连续运行187天,零故障。“
刘工仔细翻阅着记录本,突然对身后的年轻技术员说:“小张,看看人家的现场记录,比我们厂里的测试报告还详细。“
原来,龙煤集团的设备科长是刘工的大学同学,在一次行业技术交流会上,把旭日科技的产品夸成了“宝贝“。这次北方重工的新型掘进机需要定制通信系统,他们第一个就想到了这家藏在深巷里的小公司。
“我们想要200套专用模块。“刘工开门见山,“但要求比矿用的更苛刻——要能在全断面掘进机的强振动环境下工作。“
颜旭没有立即答应,而是问:“能让我们去现场看看设备吗?“
三天后,颜旭带着团队出现在北方重工的装配车间。
巨大的掘进机像一头钢铁巨兽,工作时整个车间的地面都在震动。张猛把测试设备贴在机身上,示波器上的波形剧烈跳动:“这振动频率......比矿用设备强三倍不止。“
刘工苦笑:“之前找过三家供应商,最好的一个撑不过两周。“
当晚回到仓库,团队立即投入分析。
“必须重新设计减震结构。“李思远在电脑上模拟着振动频率,“而且要采用动态自适应算法。“
周教授提醒:“但这样成本会大幅增加。“
颜旭拨动着算盘,算珠声在寂静的仓库里格外清晰:“做B2B生意,不是一锤子买卖。如果他们的掘进机因为通信故障在隧道里趴窝,损失的不仅是钱,更是信誉。“
就在技术方案基本确定时,刘工单独约颜旭吃饭。
小餐馆的包间里,刘工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信封推过来:“颜总,这是行业惯例,一点心意。“
颜旭没有碰那个信封:“刘工,我们报价的利润已经足够合理。“
“你误会了。“刘工笑了,“这是给你们的技术咨询费。不过......“他压低声音,“如果能在报价里稍微提高一点,这部分我们可以操作。“
颜旭缓缓放下茶杯:“刘工,旭日科技做的每一个产品,都要经得起时间考验。今天我们在价格上动手脚,明天就可能在产品上偷工减料。“
刘工愣住了,良久,他收起信封,郑重地给颜旭斟了杯酒:“我干了二十年采购,第一次见到你这样的。就冲你这句话,这个项目我跟到底!“
更深层的考验接踵而至。北方重机的项目成功后,徐工集团的采购负责人找上门来。看过产品后,他直接问:“如果我们年采购量达到500套,价格能降多少?“
颜旭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反问:“能告诉我你们的使用场景吗?“
“主要是港口机械。“对方说,“盐雾腐蚀环境。“
“那价格不但不能降,还要上浮10%。“颜旭解释道,“我们需要改用耐腐蚀材料,还要做特殊的表面处理。“
对方愣住了:“别人都是量越大价越低,你们怎么反着来?“
“因为我们要对每一台设备负责。“颜旭打开成本分析表,“如果用普通材料,在港口环境下最多两年就会出问题。我们宁愿不做这个订单,也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
令人意外的是,第二天徐工就发来了合同,完全接受了报价。
“知道为什么吗?“后来熟悉了,对方告诉颜旭,“现在愿意说真话的供应商太少了。你们坚持原则,反而让我们更放心。“
口碑的涟漪就这样悄然扩散:大连港的项目,让远在青岛港的技术负责人找上门来;北方重工的订单,引来了三一重工的考察;甚至连航天科工某个研究所都派人来调研,想借鉴他们的抗干扰技术。
李芸整理着新签订的合同,不禁感慨:“这些订单单个金额都不大,但利润率稳定,而且都是预付款。和之前做消费电子时天天担心坏账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这就是B2B生意的特点。“周教授说,“一旦建立起信誉,客户黏性极高。而且,“老人微笑着补充,“工业领域的口碑传播虽然慢,但一旦形成,比任何广告都管用。“
最让颜旭感触的,是某天接到的一个电话。对方是武钢退休的老工程师,经人介绍特意打来:“颜总,我看了你们在鞍钢的项目报告,那个通信延迟优化方案,能不能用在我们小钢厂?“
“当然可以。“颜旭说,“不过你们规模小,用标准模块就够,不需要定制。“
“那不行!“老工程师很固执,“我看中的就是你们那个定制方案。钱不是问题,我们要的是同样的可靠性。“
挂掉电话,颜旭站在仓库的窗前,看着巷子里来往的行人。他想起创业初期,为了拿下订单到处求人的日子。如今,客户却因为口碑主动找上门来。
这种转变,不是靠营销技巧,也不是靠价格战,而是靠每一个项目积累的信誉。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总还有人认认真真地做产品,也总还有人愿意为质量买单。
夜幕降临,颜旭轻轻拨动算盘。这一次,他计算的不是短期收益,而是客户的生命周期价值——一个满意的客户,会带来多少个新客户?一个过硬的产品,能创造多少行业口碑?
算珠声声,如同涟漪扩散,在这个深巷的仓库里,预示着更大的变革正在酝酿。
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的落地窗外,黄浦江上游轮如织。苏明远站在VIP休息区的吧台前,指尖轻轻转动着威士忌杯,琥珀色的液体在水晶杯壁上留下优雅的弧线。
“苏总,您一定要听听这个。“他的德国技术顾问汉斯博士端着酒杯走近,脸上带着难得一见的兴奋,“刚才我在技术分论坛上,听到一个令人惊叹的案例。“
苏明远保持着得体的微笑,目光却已经扫过全场——这里汇聚着中国工业互联网领域最重要的客户和合作伙伴。
“一家中国小公司,为山西的煤矿解决了困扰他们多年的通信难题。“汉斯用德语说道,语气中充满钦佩,“在井下六百米,他们的模块连续稳定运行超过半年,连我们的产品都做不到。“
苏明远手中的酒杯微微一顿:“这家公司叫什么?“
“旭日科技。“汉斯掏出手机,调出会议记录,“很有意思的名字,像初升的太阳。“
这时,论坛**端着酒杯过来:“明远,听说你们最近在工业云平台上的进展很快啊。“
苏明远优雅地举杯致意,同时用另一只手在西装内袋里轻触手机,给助理发了条简短的消息:“查旭日科技,所有资料。“
半小时后,论坛进入交流环节。一位来自鞍钢的技术专家正在发言:“......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的轧钢车间,某些国际大牌的产品反而不如本土小企业的模块稳定。“
苏明远注意到,坐在角落的几位重工企业代表都在点头。他缓步走过去,自然地加入谈话:“各位说的本土企业是?“
“就那家旭日科技。“一位头发花白的总工程师回答,“虽然规模小,但产品做得扎实。“
另一位化工厂的技术主管接话:“我们也试用过他们的产品,在腐蚀性环境下表现确实出色。“
苏明远面不改色地听着,手中的酒杯稳如磐石。直到助理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他身后,将一份薄薄的资料递到他手中。
回到浦东的顶层办公室,苏明远站在落地窗前,俯瞰着霓虹闪烁的金融中心。
助理站在他身后,谨慎地汇报:“颜旭的公司在京郊租了个旧仓库,团队不到二十人。但他们最近拿下了北方重工、徐工等多家装备制造企业的订单。“
苏明远翻开资料,看到仓库照片上那个穿着工装的身影,嘴角微微上扬:“从消费电子转战工业领域......有意思。“
“需要采取行动吗?“助理问道,“他们在挖我们看不上的边缘市场。“
苏明远走到酒柜前,重新斟了杯威士忌:“你看过他们的技术方案吗?“
“粗略看过。用的都是成熟技术,但组合方式很独特,特别注重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
“这就是问题所在。“苏明远轻轻摇晃酒杯,“我们追求的是平台化、生态化,他们在做的却是深度垂直。就像......“
他停顿片刻,找到一个恰当的比喻:“就像我们建的是购物中心,他们开的是专业诊所。看似不在一个赛道,但总有一天,病人会发现诊所比商场更懂治病。“
助理若有所悟:“您的意思是......“
“工业互联网的终极价值,不在于平台有多华丽,而在于能否解决实际的工业问题。“苏明远走到智能白板前,画出一个坐标图,“我们在横向上扩张,他们在纵向上深耕。短期内相安无事,长期看......“
他在纵坐标的顶端画了一个醒目的红点:“他们会成为我们生态中最难啃的骨头。“
深夜的办公室里,苏明远独自翻阅着旭日科技的技术文档。
他注意到一个细节:在某个矿山项目的测试报告中,旭日科技的团队记录了连续72小时不间断的现场调试,解决了连设备原厂都束手无策的通信干扰问题。
这种执着,让他想起二十多年前自己刚入行时,在工厂车间里通宵调试设备的日子。
电话响起,是他在德国的老朋友,西门子的一位高管:“明远,听说你们中国有家小公司在工业通信领域做得很出色?“
“消息传得真快。“苏明远轻笑。
“工业圈很小。“对方说,“好产品会自己说话。说真的,如果不是你们通天太强势,我都想投资这家公司了。“
挂掉电话,苏明远走到窗前。黄浦江对岸,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在夜色中沉默矗立,如同一个个曾经的商业帝国。
他拨通了一个加密号码:“启动'猎隼计划'。目标:旭日科技。“
然后,他给自己倒了第三杯威士忌,对着窗外举杯,仿佛在向某个看不见的对手致意:
“颜旭,你比我想象的聪明。找到了一条最适合你的赛道。“
“但这更意味着,我必须在你长大前,彻底摁死你。“
酒液在杯中荡漾,映照出窗外璀璨的灯火,也映照出一个巨头觉醒时冰冷的决心。在这个看似平静的夜晚,一场不对等的战争,已经悄然拉开了序幕。
京郊仓库的初夏闷热难当,锈迹斑斑的工业风扇徒劳地搅动着潮湿的空气。颜旭正蹲在地上调试新一批矿山模块,工装后背已被汗水浸透。
“颜总,有访客。“李芸的声音带着些许异样,“是......民生银行的刘行长。“
颜旭手中的万用表探针微微一顿。他记得很清楚,九个月前就是这位刘副行长,在电话里用礼貌而冰冷的声音通知抽贷,差点让旭日科技倒在黎明前。
会客区是用废旧货架隔出来的,刘行长西装革履地坐在折叠椅上,与周遭的环境格格不入。他面前的简易茶几上,放着一份重新授信的建议书。
“颜总,看来你们转型很成功啊。“刘行长笑呵呵地打开公文包,“总行最近重点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我们愿意恢复一千五百万的授信额度。“
这时,仓库外又传来汽车引擎声。一辆黑色奔驰停在门口,下来一位穿着休闲西装的中年男子:“请问颜旭总在吗?我是长青资本的赵哲。“狭小的仓库里,冰与火同时降临。
赵哲开门见山:“我们研究过你们在工业通信领域的技术积累。愿意投三千万,占股10%。“
这个估值让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相当于给成立不到三年的旭日科技估值三个亿。
“但是,“赵哲从精致的皮质公文包中取出投资条款清单,“需要签订对赌协议。三年内必须完成科创板上市。“
李芸忍不住插话:“科创板上市要求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合计占总营收比例不低于15%,我们......“
“你们完全符合。“赵哲微笑,“我看过你们的数据,研发占比长期保持在25%以上。问题是营收规模——目前还差得很远。“
颜旭始终沉默,手指无意识地在工作台的油污上划着。他注意到刘行长在听到“科创板“三个字时,眼睛明显亮了一下。
“如果签了对赌,意味着什么?“颜旭终于开口。
“意味着你们要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冲规模、做利润上。“周教授不知何时出现在货架旁,声音沉重,“我们正在攻关的深海通信项目,可能就得搁置。“
赵哲坦然承认:“资本追求的是效率。上市需要漂亮的数据,而不是某个技术难题的突破。“
谈判陷入僵局时,仓库外传来重型卡车的轰鸣。
北方重工的刘工带着两个年轻人走进来:“颜总,第二批模块什么时候能交付?我们新接了个海外订单,客户特别指定要用你们的通信系统。“
看到仓库里的阵仗,刘工愣了一下,随即对颜旭说:“不管发生什么,先把我们的订单完成。土耳其那个项目,能不能成全靠你们了。“
赵哲敏锐地捕捉到这个信息:“海外订单?“
“是的。“刘工自豪地说,“德国竞争对手没拿下的项目,我们靠旭日的技术拿下了。“
等刘工离开,赵哲立即修改了报价:“估值可以再提高20%,但对赌条款不能变。“
颜旭走到窗前,看着那辆满载模块的货车缓缓驶离。这些产品即将远渡重洋,安装在中国制造的巨型掘进机上,这是多少估值都换不来的成就感。
“我记得很清楚,“颜旭突然说,“九个月前我们发不出工资时,去求过一家投资机构。对方说,工业领域太苦太慢,不适合资本。“
赵哲面不改色:“现在情况不同了。科创板为硬科技企业打开了通道,我们要抓住窗口期。“
“窗口期......“颜旭重复着这个词,目光扫过仓库里正在测试的各类模块,“为了这个窗口期,我们是不是要放弃正在研发的下一代技术?“
财务出身的李芸低声计算着:“如果接受投资,明年我们必须把营收做到两个亿,这意味着要接大量标准化订单,放弃需要长期研发的定制项目。“
刘行长适时插话:“颜总,如果确定要冲刺科创板,我们银行还可以提供额外的并购贷款支持。“
冰与火的夹击下,颜旭感到前所未有的撕裂。
理性告诉他,这是旭日科技快速做大的最佳机会。有了这笔投资,他们可以扩建厂房,扩充团队,快速占领市场。
但直觉却在警告,一旦签下对赌,他们就会变成资本的奴隶,放弃在专业领域深耕的初心。
“给我三天时间考虑。“颜旭最终说道。
送走客人后,仓库里异常安静。李思远忍不住问:“颜总,三个亿的估值......我们真的值这么多吗?“
“现在不值。“颜旭平静地说,“但他们赌的是我们三年后值十个亿,甚至更多。“
周教授长叹一声:“资本是一把双刃剑。它能让你快速起飞,也可能让你偏离航线。“
夜幕降临,颜旭独自留在仓库。他打开那台老旧的示波器,看着绿色波形在屏幕上稳定地跳动。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技术进步,比估值数字更让他感到踏实。
但理性也在提醒他:通天集团正在虎视眈眈,如果没有资本的支持,他们很可能在下一个技术迭代周期中被甩开。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在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之间,他必须做出选择。而这个选择,将决定旭日科技最终长成什么模样。
赵振业住在后海边上的一座老四合院里,院中的海棠树正值花期,细碎的花瓣飘落在青石板上。颜旭走进院子时,老人正蹲在菜畦边给番茄苗搭架子,裤脚上沾着泥土。
“来得正好。“赵老头也不抬,“帮我把那捆竹竿递过来。“
颜旭脱下西装外套,卷起衬衫袖子,默默蹲在一旁帮忙。阳光透过海棠花的缝隙,在两人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泥土的气息混合着花香,让他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
“看你手上这茧子,“赵老突然说,“还在亲自调试设备?“
“最近少了。“颜旭看着自己指尖的硬茧,“大部分时间都在看报表、谈融资。“
老人轻笑一声,继续侍弄着菜苗。直到把最后一株番茄固定好,他才直起身,在院中的石凳上坐下,给颜旭倒了杯刚沏的龙井。
“说吧,遇到什么难题了。“
颜旭把长青资本的投资要约详细说了一遍。赵老静静听着,不时抿一口茶,直到颜旭说完,才缓缓放下茶杯。
“我问你三个问题。“老人深邃的目光直视颜旭,“第一,没有这笔钱,你会死吗?“
颜旭怔住了。他想起仓库里堆满的订单,想起客户预付的货款,想起团队即使减薪也要留下的决心。
“不会死,“他诚实回答,“但会错过快速发展的机会。“
“第二个问题,“赵老的声音平稳如古井,“拿了这笔钱,你会变成你讨厌的林浩天吗?“
这个名字像一根针,刺痛了颜旭的记忆。林浩天,那个曾经并肩作战的兄弟,最后却在资本的诱惑下迷失,成了只认数字的商人。
“我......不知道。“颜旭的声音有些干涩。
赵老没有追问,继续抛出第三个问题:“上市是你的目的,还是实现你技术理想的手段?“
这个问题让颜旭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夕阳西下,院子里拉长了影子。颜旭告辞时,赵老送他到门口,只说了一句:“记住,企业如树,长得太快容易空心。“
回到仓库已是深夜。团队成员都下班了,只有各种测试设备发出轻微的运行声。颜旭从保险柜里取出那架紫檀木算盘,在工作台前坐下。
他先算了一笔“生存账“:按照现有订单和预付款,公司现金流可以支撑18个月。但如果要同时进行深海通信研发,资金只够维持9个月。
接着算“发展账“:接受投资,意味着明年必须实现200%的营收增长。这需要放弃需要长期投入的定制项目,转向可以快速复制的标准化产品。
算珠在他指尖滑动,发出清脆的声响。他仿佛听到两种声音在耳边交锋:
一个声音说:“抓住机会!这是时代给硬科技企业的窗口期。“
另一个声音警告:“别忘了水电站项目是怎么成功的——靠的是沉下心来解决问题,不是追逐资本游戏。“
他想起下午在赵老院子里看到的番茄苗——那些被竹竿支撑的植株,虽然长得笔直,却失去了自由伸展的可能。
凌晨三点,颜旭做了一个实验。
他把团队正在研发的深海通信模块连接到测试设备,然后打开赵哲发来的投资协议PDF。两个屏幕并排亮着:
左边是精密的信号波形,记录着他们在通信延迟上的每一次微小突破;
右边是冰冷的法律条文,规定着对赌失败的股权赎回条款。
他尝试着同时关注两个屏幕,却发现根本做不到——当你盯着资本游戏的规则时,就会错过技术突破的灵光一现。
“我到底想要什么?“他对着空荡荡的仓库自言自语。是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在科创板敲钟?还是做一个真正的工程师,解决那些困扰工业界的难题?
算珠在他手中发出焦虑的声响。这一刻,他不仅是在为旭日科技做选择,更是在为自己的灵魂寻找归宿。
晨光微露时,颜旭在实验室记录本上写下一行字:
“资本应该是助推器,而不是方向盘。“但他知道,这个简单的道理,在现实的商业世界里,往往最难坚守。
仓库外传来早班公交车的轰鸣,新的一天即将开始。而颜旭知道,在这个清晨,他必须做出一个可能改变旭日科技命运的决定。这个决定,不仅关乎商业智慧,更关乎一个技术创业者的初心。
“第37次测试。“李思远盯着示波器屏幕上跳动的波形,声音干涩,“传输延迟还是超出矿山安全标准2毫秒。“
角落里,张猛猛地将扳手砸在工具箱上,刺耳的金属撞击声在空旷的仓库里回荡:“见鬼!民用模块改来改去,就是达不到矿用要求!“
颜旭缓缓直起身,走到仓库唯一的窗户前。窗外是条狭窄的巷子,对面小餐馆的油烟正透过窗缝飘进来。他想起三个月前,当他们决定放弃消费级市场转向工业领域时,投资人的冷眼和同行的嘲笑。
“把那个损坏的德国模块再拆一遍。“颜旭转身,眼神平静,“不是仿造,是理解他们的设计逻辑。“
周教授戴着老花镜,在放大镜下仔细观察德国模块的电路走线:“看这里,他们在电源隔离上用了三重保护。不是技术有多先进,是舍得用料,舍得做冗余。“
“但成本会翻三倍!“李芸忍不住提醒。
“在矿井下,通信中断的代价是生命。“颜旭的声音不容置疑,“就用这个方案。“
深夜的仓库格外寒冷,只有电烙铁的发热带来些许暖意。李思远突然发现一个问题:“颜总,矿用设备要求防爆,我们的外壳密封等级不够。“
“去找老陈。“颜旭想起附近农机厂那位退休八级钳工,“他应该知道怎么办。“
转折发生在一个飘着细雪的清晨。
老陈踩着积雪来到仓库,粗糙的手指摩挲着模块外壳:“这好办。用矿山液压支架的密封技术,再加一道自紧式密封环。“他在草图上飞快地画着,“不过加工精度要求高,得用数控机床。“
“我们没钱租数控机床。“李芸小声说。
老陈笑了:“农机厂那台老家伙,我还能使动。晚上去,我教你们。“
于是,每个深夜,当农机厂下班后,颜旭就带着团队溜进车间。在老陈的指导下,他们用那台服役二十年的数控机床,一点点加工出符合矿用标准的外壳。
成功来得悄无声息。
那是个寒冷的冬夜,当第43次测试的绿灯亮起,示波器上的波形完美符合矿用标准时,仓库里异常安静。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直到李思远颤抖着说:“成了......真的成了。“
没有庆功宴,没有香槟。颜旭默默走到仓库角落的简易灶台前,拿出从家里带来的食材。不一会儿,红烧肉的香味弥漫开来,与松香、机油的气味奇妙地融合。
“知道工业级和民用级的区别吗?“颜旭一边炒菜一边说,“不是在实验室的参数,是在最恶劣的环境下,依然能可靠工作的那份底气。“
那顿饭吃得很安静。老陈喝了两杯白酒,话多了起来:“我在这片工业区干了一辈子,见过太多企业来了又走。你们这样踏实做事的,太少见了。“
饭后,颜旭独自收拾碗筷。他从工具箱里取出那架紫檀木算盘,算珠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这一次,他感觉算盘比以往更“沉“——里面装的不再是虚妄的估值和融资计划,而是扎实的技术积累,是团队在无数次失败中收获的经验,是客户那句“你们的东西扎实“的认可。
窗外,雪花静静飘落。仓库里,新一代矿山通信模块正在持续运行测试,已经超过了规定的72小时考核期。
在这个无人知晓的深巷仓库里,没有发布会的光鲜亮丽,没有媒体的长篇报道,但颜旭知道,他们正在创造的,是能真正为中国工业解决问题价值。这种价值,比任何估值都更加实在,比任何光环都更加持久。
当测试时长突破100小时时,颜旭在实验室记录本上郑重写下:“矿山通信模块v1.0,通过全部极端环境测试。“笔迹沉稳有力,如同他们选择的这条路——不追求喧嚣的表象,只在意深处的轰鸣。
春寒料峭的清晨,仓库的铁门被敲响时,颜旭正蹲在地上调试一块新焊接的电路板。他打开门,看见三个穿着工装的中年人站在门外,为首的那人鬓角已白,袖口磨损得起了毛边。
“请问是旭日科技的颜总吗?“那人递上一张名片,“我是北方重工的刘建国,负责掘进机分厂的。“
颜旭将他们让进仓库。刘工的目光立即被工作台上正在测试的矿山模块吸引:“这就是在龙煤集团用了半年的那个模块?“
“是的。“颜旭递过测试记录,“连续运行187天,零故障。“
刘工仔细翻阅着记录本,突然对身后的年轻技术员说:“小张,看看人家的现场记录,比我们厂里的测试报告还详细。“
原来,龙煤集团的设备科长是刘工的大学同学,在一次行业技术交流会上,把旭日科技的产品夸成了“宝贝“。这次北方重工的新型掘进机需要定制通信系统,他们第一个就想到了这家藏在深巷里的小公司。
“我们想要200套专用模块。“刘工开门见山,“但要求比矿用的更苛刻——要能在全断面掘进机的强振动环境下工作。“
颜旭没有立即答应,而是问:“能让我们去现场看看设备吗?“
三天后,颜旭带着团队出现在北方重工的装配车间。
巨大的掘进机像一头钢铁巨兽,工作时整个车间的地面都在震动。张猛把测试设备贴在机身上,示波器上的波形剧烈跳动:“这振动频率......比矿用设备强三倍不止。“
刘工苦笑:“之前找过三家供应商,最好的一个撑不过两周。“
当晚回到仓库,团队立即投入分析。
“必须重新设计减震结构。“李思远在电脑上模拟着振动频率,“而且要采用动态自适应算法。“
周教授提醒:“但这样成本会大幅增加。“
颜旭拨动着算盘,算珠声在寂静的仓库里格外清晰:“做B2B生意,不是一锤子买卖。如果他们的掘进机因为通信故障在隧道里趴窝,损失的不仅是钱,更是信誉。“
就在技术方案基本确定时,刘工单独约颜旭吃饭。
小餐馆的包间里,刘工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信封推过来:“颜总,这是行业惯例,一点心意。“
颜旭没有碰那个信封:“刘工,我们报价的利润已经足够合理。“
“你误会了。“刘工笑了,“这是给你们的技术咨询费。不过......“他压低声音,“如果能在报价里稍微提高一点,这部分我们可以操作。“
颜旭缓缓放下茶杯:“刘工,旭日科技做的每一个产品,都要经得起时间考验。今天我们在价格上动手脚,明天就可能在产品上偷工减料。“
刘工愣住了,良久,他收起信封,郑重地给颜旭斟了杯酒:“我干了二十年采购,第一次见到你这样的。就冲你这句话,这个项目我跟到底!“
更深层的考验接踵而至。北方重机的项目成功后,徐工集团的采购负责人找上门来。看过产品后,他直接问:“如果我们年采购量达到500套,价格能降多少?“
颜旭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反问:“能告诉我你们的使用场景吗?“
“主要是港口机械。“对方说,“盐雾腐蚀环境。“
“那价格不但不能降,还要上浮10%。“颜旭解释道,“我们需要改用耐腐蚀材料,还要做特殊的表面处理。“
对方愣住了:“别人都是量越大价越低,你们怎么反着来?“
“因为我们要对每一台设备负责。“颜旭打开成本分析表,“如果用普通材料,在港口环境下最多两年就会出问题。我们宁愿不做这个订单,也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
令人意外的是,第二天徐工就发来了合同,完全接受了报价。
“知道为什么吗?“后来熟悉了,对方告诉颜旭,“现在愿意说真话的供应商太少了。你们坚持原则,反而让我们更放心。“
口碑的涟漪就这样悄然扩散:大连港的项目,让远在青岛港的技术负责人找上门来;北方重工的订单,引来了三一重工的考察;甚至连航天科工某个研究所都派人来调研,想借鉴他们的抗干扰技术。
李芸整理着新签订的合同,不禁感慨:“这些订单单个金额都不大,但利润率稳定,而且都是预付款。和之前做消费电子时天天担心坏账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这就是B2B生意的特点。“周教授说,“一旦建立起信誉,客户黏性极高。而且,“老人微笑着补充,“工业领域的口碑传播虽然慢,但一旦形成,比任何广告都管用。“
最让颜旭感触的,是某天接到的一个电话。对方是武钢退休的老工程师,经人介绍特意打来:“颜总,我看了你们在鞍钢的项目报告,那个通信延迟优化方案,能不能用在我们小钢厂?“
“当然可以。“颜旭说,“不过你们规模小,用标准模块就够,不需要定制。“
“那不行!“老工程师很固执,“我看中的就是你们那个定制方案。钱不是问题,我们要的是同样的可靠性。“
挂掉电话,颜旭站在仓库的窗前,看着巷子里来往的行人。他想起创业初期,为了拿下订单到处求人的日子。如今,客户却因为口碑主动找上门来。
这种转变,不是靠营销技巧,也不是靠价格战,而是靠每一个项目积累的信誉。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总还有人认认真真地做产品,也总还有人愿意为质量买单。
夜幕降临,颜旭轻轻拨动算盘。这一次,他计算的不是短期收益,而是客户的生命周期价值——一个满意的客户,会带来多少个新客户?一个过硬的产品,能创造多少行业口碑?
算珠声声,如同涟漪扩散,在这个深巷的仓库里,预示着更大的变革正在酝酿。
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的落地窗外,黄浦江上游轮如织。苏明远站在VIP休息区的吧台前,指尖轻轻转动着威士忌杯,琥珀色的液体在水晶杯壁上留下优雅的弧线。
“苏总,您一定要听听这个。“他的德国技术顾问汉斯博士端着酒杯走近,脸上带着难得一见的兴奋,“刚才我在技术分论坛上,听到一个令人惊叹的案例。“
苏明远保持着得体的微笑,目光却已经扫过全场——这里汇聚着中国工业互联网领域最重要的客户和合作伙伴。
“一家中国小公司,为山西的煤矿解决了困扰他们多年的通信难题。“汉斯用德语说道,语气中充满钦佩,“在井下六百米,他们的模块连续稳定运行超过半年,连我们的产品都做不到。“
苏明远手中的酒杯微微一顿:“这家公司叫什么?“
“旭日科技。“汉斯掏出手机,调出会议记录,“很有意思的名字,像初升的太阳。“
这时,论坛**端着酒杯过来:“明远,听说你们最近在工业云平台上的进展很快啊。“
苏明远优雅地举杯致意,同时用另一只手在西装内袋里轻触手机,给助理发了条简短的消息:“查旭日科技,所有资料。“
半小时后,论坛进入交流环节。一位来自鞍钢的技术专家正在发言:“......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的轧钢车间,某些国际大牌的产品反而不如本土小企业的模块稳定。“
苏明远注意到,坐在角落的几位重工企业代表都在点头。他缓步走过去,自然地加入谈话:“各位说的本土企业是?“
“就那家旭日科技。“一位头发花白的总工程师回答,“虽然规模小,但产品做得扎实。“
另一位化工厂的技术主管接话:“我们也试用过他们的产品,在腐蚀性环境下表现确实出色。“
苏明远面不改色地听着,手中的酒杯稳如磐石。直到助理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他身后,将一份薄薄的资料递到他手中。
回到浦东的顶层办公室,苏明远站在落地窗前,俯瞰着霓虹闪烁的金融中心。
助理站在他身后,谨慎地汇报:“颜旭的公司在京郊租了个旧仓库,团队不到二十人。但他们最近拿下了北方重工、徐工等多家装备制造企业的订单。“
苏明远翻开资料,看到仓库照片上那个穿着工装的身影,嘴角微微上扬:“从消费电子转战工业领域......有意思。“
“需要采取行动吗?“助理问道,“他们在挖我们看不上的边缘市场。“
苏明远走到酒柜前,重新斟了杯威士忌:“你看过他们的技术方案吗?“
“粗略看过。用的都是成熟技术,但组合方式很独特,特别注重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
“这就是问题所在。“苏明远轻轻摇晃酒杯,“我们追求的是平台化、生态化,他们在做的却是深度垂直。就像......“
他停顿片刻,找到一个恰当的比喻:“就像我们建的是购物中心,他们开的是专业诊所。看似不在一个赛道,但总有一天,病人会发现诊所比商场更懂治病。“
助理若有所悟:“您的意思是......“
“工业互联网的终极价值,不在于平台有多华丽,而在于能否解决实际的工业问题。“苏明远走到智能白板前,画出一个坐标图,“我们在横向上扩张,他们在纵向上深耕。短期内相安无事,长期看......“
他在纵坐标的顶端画了一个醒目的红点:“他们会成为我们生态中最难啃的骨头。“
深夜的办公室里,苏明远独自翻阅着旭日科技的技术文档。
他注意到一个细节:在某个矿山项目的测试报告中,旭日科技的团队记录了连续72小时不间断的现场调试,解决了连设备原厂都束手无策的通信干扰问题。
这种执着,让他想起二十多年前自己刚入行时,在工厂车间里通宵调试设备的日子。
电话响起,是他在德国的老朋友,西门子的一位高管:“明远,听说你们中国有家小公司在工业通信领域做得很出色?“
“消息传得真快。“苏明远轻笑。
“工业圈很小。“对方说,“好产品会自己说话。说真的,如果不是你们通天太强势,我都想投资这家公司了。“
挂掉电话,苏明远走到窗前。黄浦江对岸,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在夜色中沉默矗立,如同一个个曾经的商业帝国。
他拨通了一个加密号码:“启动'猎隼计划'。目标:旭日科技。“
然后,他给自己倒了第三杯威士忌,对着窗外举杯,仿佛在向某个看不见的对手致意:
“颜旭,你比我想象的聪明。找到了一条最适合你的赛道。“
“但这更意味着,我必须在你长大前,彻底摁死你。“
酒液在杯中荡漾,映照出窗外璀璨的灯火,也映照出一个巨头觉醒时冰冷的决心。在这个看似平静的夜晚,一场不对等的战争,已经悄然拉开了序幕。
京郊仓库的初夏闷热难当,锈迹斑斑的工业风扇徒劳地搅动着潮湿的空气。颜旭正蹲在地上调试新一批矿山模块,工装后背已被汗水浸透。
“颜总,有访客。“李芸的声音带着些许异样,“是......民生银行的刘行长。“
颜旭手中的万用表探针微微一顿。他记得很清楚,九个月前就是这位刘副行长,在电话里用礼貌而冰冷的声音通知抽贷,差点让旭日科技倒在黎明前。
会客区是用废旧货架隔出来的,刘行长西装革履地坐在折叠椅上,与周遭的环境格格不入。他面前的简易茶几上,放着一份重新授信的建议书。
“颜总,看来你们转型很成功啊。“刘行长笑呵呵地打开公文包,“总行最近重点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我们愿意恢复一千五百万的授信额度。“
这时,仓库外又传来汽车引擎声。一辆黑色奔驰停在门口,下来一位穿着休闲西装的中年男子:“请问颜旭总在吗?我是长青资本的赵哲。“狭小的仓库里,冰与火同时降临。
赵哲开门见山:“我们研究过你们在工业通信领域的技术积累。愿意投三千万,占股10%。“
这个估值让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相当于给成立不到三年的旭日科技估值三个亿。
“但是,“赵哲从精致的皮质公文包中取出投资条款清单,“需要签订对赌协议。三年内必须完成科创板上市。“
李芸忍不住插话:“科创板上市要求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合计占总营收比例不低于15%,我们......“
“你们完全符合。“赵哲微笑,“我看过你们的数据,研发占比长期保持在25%以上。问题是营收规模——目前还差得很远。“
颜旭始终沉默,手指无意识地在工作台的油污上划着。他注意到刘行长在听到“科创板“三个字时,眼睛明显亮了一下。
“如果签了对赌,意味着什么?“颜旭终于开口。
“意味着你们要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冲规模、做利润上。“周教授不知何时出现在货架旁,声音沉重,“我们正在攻关的深海通信项目,可能就得搁置。“
赵哲坦然承认:“资本追求的是效率。上市需要漂亮的数据,而不是某个技术难题的突破。“
谈判陷入僵局时,仓库外传来重型卡车的轰鸣。
北方重工的刘工带着两个年轻人走进来:“颜总,第二批模块什么时候能交付?我们新接了个海外订单,客户特别指定要用你们的通信系统。“
看到仓库里的阵仗,刘工愣了一下,随即对颜旭说:“不管发生什么,先把我们的订单完成。土耳其那个项目,能不能成全靠你们了。“
赵哲敏锐地捕捉到这个信息:“海外订单?“
“是的。“刘工自豪地说,“德国竞争对手没拿下的项目,我们靠旭日的技术拿下了。“
等刘工离开,赵哲立即修改了报价:“估值可以再提高20%,但对赌条款不能变。“
颜旭走到窗前,看着那辆满载模块的货车缓缓驶离。这些产品即将远渡重洋,安装在中国制造的巨型掘进机上,这是多少估值都换不来的成就感。
“我记得很清楚,“颜旭突然说,“九个月前我们发不出工资时,去求过一家投资机构。对方说,工业领域太苦太慢,不适合资本。“
赵哲面不改色:“现在情况不同了。科创板为硬科技企业打开了通道,我们要抓住窗口期。“
“窗口期......“颜旭重复着这个词,目光扫过仓库里正在测试的各类模块,“为了这个窗口期,我们是不是要放弃正在研发的下一代技术?“
财务出身的李芸低声计算着:“如果接受投资,明年我们必须把营收做到两个亿,这意味着要接大量标准化订单,放弃需要长期研发的定制项目。“
刘行长适时插话:“颜总,如果确定要冲刺科创板,我们银行还可以提供额外的并购贷款支持。“
冰与火的夹击下,颜旭感到前所未有的撕裂。
理性告诉他,这是旭日科技快速做大的最佳机会。有了这笔投资,他们可以扩建厂房,扩充团队,快速占领市场。
但直觉却在警告,一旦签下对赌,他们就会变成资本的奴隶,放弃在专业领域深耕的初心。
“给我三天时间考虑。“颜旭最终说道。
送走客人后,仓库里异常安静。李思远忍不住问:“颜总,三个亿的估值......我们真的值这么多吗?“
“现在不值。“颜旭平静地说,“但他们赌的是我们三年后值十个亿,甚至更多。“
周教授长叹一声:“资本是一把双刃剑。它能让你快速起飞,也可能让你偏离航线。“
夜幕降临,颜旭独自留在仓库。他打开那台老旧的示波器,看着绿色波形在屏幕上稳定地跳动。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技术进步,比估值数字更让他感到踏实。
但理性也在提醒他:通天集团正在虎视眈眈,如果没有资本的支持,他们很可能在下一个技术迭代周期中被甩开。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在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之间,他必须做出选择。而这个选择,将决定旭日科技最终长成什么模样。
赵振业住在后海边上的一座老四合院里,院中的海棠树正值花期,细碎的花瓣飘落在青石板上。颜旭走进院子时,老人正蹲在菜畦边给番茄苗搭架子,裤脚上沾着泥土。
“来得正好。“赵老头也不抬,“帮我把那捆竹竿递过来。“
颜旭脱下西装外套,卷起衬衫袖子,默默蹲在一旁帮忙。阳光透过海棠花的缝隙,在两人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泥土的气息混合着花香,让他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
“看你手上这茧子,“赵老突然说,“还在亲自调试设备?“
“最近少了。“颜旭看着自己指尖的硬茧,“大部分时间都在看报表、谈融资。“
老人轻笑一声,继续侍弄着菜苗。直到把最后一株番茄固定好,他才直起身,在院中的石凳上坐下,给颜旭倒了杯刚沏的龙井。
“说吧,遇到什么难题了。“
颜旭把长青资本的投资要约详细说了一遍。赵老静静听着,不时抿一口茶,直到颜旭说完,才缓缓放下茶杯。
“我问你三个问题。“老人深邃的目光直视颜旭,“第一,没有这笔钱,你会死吗?“
颜旭怔住了。他想起仓库里堆满的订单,想起客户预付的货款,想起团队即使减薪也要留下的决心。
“不会死,“他诚实回答,“但会错过快速发展的机会。“
“第二个问题,“赵老的声音平稳如古井,“拿了这笔钱,你会变成你讨厌的林浩天吗?“
这个名字像一根针,刺痛了颜旭的记忆。林浩天,那个曾经并肩作战的兄弟,最后却在资本的诱惑下迷失,成了只认数字的商人。
“我......不知道。“颜旭的声音有些干涩。
赵老没有追问,继续抛出第三个问题:“上市是你的目的,还是实现你技术理想的手段?“
这个问题让颜旭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夕阳西下,院子里拉长了影子。颜旭告辞时,赵老送他到门口,只说了一句:“记住,企业如树,长得太快容易空心。“
回到仓库已是深夜。团队成员都下班了,只有各种测试设备发出轻微的运行声。颜旭从保险柜里取出那架紫檀木算盘,在工作台前坐下。
他先算了一笔“生存账“:按照现有订单和预付款,公司现金流可以支撑18个月。但如果要同时进行深海通信研发,资金只够维持9个月。
接着算“发展账“:接受投资,意味着明年必须实现200%的营收增长。这需要放弃需要长期投入的定制项目,转向可以快速复制的标准化产品。
算珠在他指尖滑动,发出清脆的声响。他仿佛听到两种声音在耳边交锋:
一个声音说:“抓住机会!这是时代给硬科技企业的窗口期。“
另一个声音警告:“别忘了水电站项目是怎么成功的——靠的是沉下心来解决问题,不是追逐资本游戏。“
他想起下午在赵老院子里看到的番茄苗——那些被竹竿支撑的植株,虽然长得笔直,却失去了自由伸展的可能。
凌晨三点,颜旭做了一个实验。
他把团队正在研发的深海通信模块连接到测试设备,然后打开赵哲发来的投资协议PDF。两个屏幕并排亮着:
左边是精密的信号波形,记录着他们在通信延迟上的每一次微小突破;
右边是冰冷的法律条文,规定着对赌失败的股权赎回条款。
他尝试着同时关注两个屏幕,却发现根本做不到——当你盯着资本游戏的规则时,就会错过技术突破的灵光一现。
“我到底想要什么?“他对着空荡荡的仓库自言自语。是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在科创板敲钟?还是做一个真正的工程师,解决那些困扰工业界的难题?
算珠在他手中发出焦虑的声响。这一刻,他不仅是在为旭日科技做选择,更是在为自己的灵魂寻找归宿。
晨光微露时,颜旭在实验室记录本上写下一行字:
“资本应该是助推器,而不是方向盘。“但他知道,这个简单的道理,在现实的商业世界里,往往最难坚守。
仓库外传来早班公交车的轰鸣,新的一天即将开始。而颜旭知道,在这个清晨,他必须做出一个可能改变旭日科技命运的决定。这个决定,不仅关乎商业智慧,更关乎一个技术创业者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