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朝堂风暴-《知不可忽骤得》

  朝会还未开始,宣政殿外已是暗潮涌动。

  苏明远刚到殿外,就感受到了异样的气氛。往日里三三两两闲聊的官员们,今天都神色凝重,交头接耳,不时朝他这边看来。

  有人投来同情的目光,有人眼中带着幸灾乐祸,更多的人则是谨慎观望。

  苏大人。礼部侍郎胡旦走过来,低声道,今日恐怕有大事。听说杨尚书准备在朝会上发难。

  杨尚书,正是苏明远这次揭露贪腐案所牵涉到的那位朝中重臣。此人官至吏部尚书,在朝中经营多年,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势力庞大。

  多谢胡大人提醒。苏明远平静道,既来之则安之。

  苏大人心胸开阔,实乃楷模。胡旦叹道,只是杨尚书此人睚眦必报,苏大人还是要小心。

  说话间,钟鼓齐鸣,朝会开始了。

  百官依次入殿,按品级站定。

  苏明远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目不斜视,但余光却在观察周围的动静。

  他注意到,杨尚书今天的表情格外阴沉,身边聚集着十几个官员,都是他的心腹和门生。这些人不时朝苏明远这边投来敌意的目光。

  显然,今天这场朝会不会平静。

  有本启奏,无本退朝!内侍尖细的嗓音响起。

  照例是各部院的例行汇报。但今天的气氛格外压抑,每个人说话都小心翼翼,生怕触及什么敏感话题。

  终于,轮到户部汇报了。

  苏明远上前一步,正要开口,杨尚书忽然出列。

  陛下,臣有本奏!他的声音洪亮而充满怒气。

  殿中一片寂静。所有人都知道,重头戏来了。

  杨爱卿有何事?皇帝问道。

  陛下,臣要弹劾苏明远!杨尚书直接点名,此人身为三司使,不思如何为国理财,反而四处找茬,诬陷忠良,搅乱朝纲!

  此言一出,殿中哗然。

  虽然大家都知道杨尚书会发难,但没想到他会如此直接,一上来就给苏明远扣上诬陷忠良、搅乱朝纲这样的大帽子。

  杨尚书此言何意?苏明远不慌不忙,下官秉公办事,何来诬陷忠良之说?

  你还敢狡辩!杨尚书怒道,你以微服私访为名,暗中调查地方官员,却不经朝廷正常程序,就将一个县令革职查办。这不是擅权是什么?

  陛下。苏明远转向皇帝,臣微服私访,确实发现了该县令的诸多违法行为。臣当场革职查办,是因为情况紧急,该县令正在对百姓施以酷刑。若不及时制止,恐有人命之虞。

  情况紧急?杨尚书冷笑,依老夫看,你是早有预谋。你故意找个借口,整治那个县令,然后牵连到知州,最后把矛头指向老夫!

  他环顾四周,声音更加慷慨激昂:诸位大人,此风不可长!今日苏明远可以借微服私访之名整治地方官员,明日他是不是也可以借同样的理由,对付朝中大臣?这样下去,谁还敢放心做事?

  这话说得很有煽动性。

  确实,很多官员开始窃窃私语。他们担心,如果苏明远这种做法被认可,那以后谁都可能成为下一个目标。

  杨尚书,请慎言。宰相王旦出列道,苏大人查办贪官,是在履行职责。若说他擅权,恐怕言重了。

  王相!杨尚书转向王旦,老夫敬重王相的为人,但此事关系重大,不能护短。苏明远此人,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难免心高气傲,目中无人。若不加以约束,将来不知会闹出什么乱子!

  杨尚书,你这是公报私仇。礼部侍郎胡旦站出来,谁都知道,那个被查办的知州,是你的门生。你现在跳出来攻击苏大人,不过是想为你的门生报仇罢了。

  胡旦!你血口喷人!杨尚书勃然大怒,老夫一生清正廉明,从不结党营私。那个知州虽是老夫门生,但若他确有罪行,老夫也绝不包庇!

  既然杨尚书如此大义凛然。苏明远冷冷道,那请问,您的这位门生,在任期间搜刮民脂民膏数万贯,您可知情?他手下的那些县令,层层盘剥百姓,您又可知情?

  一派胡言!杨尚书矢口否认,那些都是你捏造的罪名,证据何在?

  证据?苏明远从袖中取出一叠文书,这是御史台的调查报告,这是该知州府中搜出的账目,这是百姓的联名控诉书。杨尚书若不信,可以当堂核查。

  杨尚书脸色一变。

  他没想到苏明远准备得如此充分。

  即使有证据,那也是那个知州的个人行为,与老夫何干?他强辩道。

  是否有关,查一查便知。苏明远不依不饶,据臣调查,该知州每年都要向京中某些大人孝敬银两。这些银子的去向,御史台正在核查。相信很快就会有结果。

  此话一出,杨尚书脸色更加难看。

  殿中的气氛越来越紧张。

  两派人马泾渭分明——支持苏明远的,主要是改革派和一些年轻官员;支持杨尚书的,则是保守派和老臣。

  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

  皇帝坐在龙椅上,始终没有说话,只是冷眼旁观。

  就在双方争执不下时,兵部尚书张齐贤忽然出列。

  陛下,臣以为,苏大人和杨尚书所言,都各有道理。他不偏不倚地说,地方确实存在腐败问题,需要整治;但整治的方式方法,也需要商榷。

  他顿了顿,臣建议,此案交由三司会审——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共同调查。若确有其事,严惩不贷;若查无实据,也不能冤枉好人。

  这是一个折中的建议。

  但苏明远听出了弦外之音——张齐贤这是在给双方台阶下,同时也在暗示皇帝,不要让这件事继续闹大。

  陛下。苏明远忽然跪下,臣恳请陛下明察。臣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国为民,绝无私心。若陛下不信,臣愿接受任何调查。

  苏爱卿请起。皇帝终于开口了,声音威严而平静,朕相信你的忠心。但此事确实牵涉甚广,需要慎重处理。

  他看向百官:就依张爱卿所言,交由三司会审。同时,朕要提醒诸位——无论是谁,若有贪赃枉法之事,朕绝不姑息。但也不能随意诬陷,冤枉忠良。

  这话说得很有技巧,既肯定了苏明远揭露腐败的行为,又警告他不要过分,同时也给杨尚书留了余地。

  臣遵旨。众人齐声道。

  朝会散后,苏明远刚走出大殿,就被几个官员围住了。

  苏大人,今日好险。户部的一位同僚感叹道,若不是圣上英明,恐怕杨尚书真要扳倒你了。

  多谢诸位关心。苏明远拱手道。

  苏大人。胡旦走过来,压低声音,今日只是开始。杨尚书不会善罢甘休的。你要多加小心。

  在下明白。

  送走众人,苏明远回到三司衙门。

  李安迎上来:大人,今日朝会……

  我都知道了。苏明远摆了摆手,去把最近几天的情报都整理出来,我要看看杨尚书那边还有什么后招。

  苏明远坐在书房中,陷入沉思。

  今天的朝会,表面上是杨尚书和他的个人恩怨,实际上却是两种政治理念的碰撞——

  一种是保守派的理念:维护现状,注重稳定,即使有些腐败,只要不太过分,也可以容忍;

  另一种是改革派的理念:大刀阔斧改革,严惩腐败,哪怕触动一些人的利益,也在所不惜。

  这两种理念,孰对孰错?

  苏明远自己当然认为改革是对的。但他也明白,保守派并非全然错误。激进的改革确实可能引起动荡,需要把握好分寸。

  问题在于,如何在改革和稳定之间找到平衡?

  正想着,王旦来访。

  明远,今日朝会上的表现,很不错。王旦坐下后,直言不讳,但你也要知道,这只是第一回合。

  王相是说,杨尚书还会继续攻击下官?

  不只是杨尚书。王旦叹道,你揭露的这个案子,牵涉的人太多了。那些人现在都把你当成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除之而后快。

  那依王相之见,下官该如何应对?

  王旦沉思片刻:有三条路可走。

  请王相指教。

  其一,妥协。王旦道,你可以私下和杨尚书和解,承认这次查案确实有些过激,请求他的谅解。作为交换,你可以在三司会审中,尽量淡化他的责任。

  苏明远摇头:这不行。若是妥协,那这次的努力就白费了。那些贪官污吏会更加肆无忌惮。

  我就知道你不会同意。王旦笑了,那就是第二条路——硬碰硬。你可以继续搜集证据,坚持追查到底。只要证据确凿,就算杨尚书势力再大,也扳不倒你。

  这条路风险很大。

  确实。王旦点头,杨尚书在朝中根深蒂固,若是拼个你死我活,最后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那第三条路呢?

  第三条路……王旦顿了顿,是找一个更大的问题,转移矛盾。

  苏明远一愣:什么意思?

  你和杨尚书的矛盾,说到底只是个人恩怨。王旦道,但若是能找到一个事关国家大计的问题,让朝廷的注意力转移过去,那你和杨尚书的矛盾就会暂时搁置。

  这确实是个办法。

  但什么样的问题,能大到让朝廷暂时忽略这场权力斗争?

  王相的意思是……

  最近西北不是有些不太平吗?王旦意味深长地说,西夏蠢蠢欲动,边防吃紧。若是这个时候提出一些边防改革的建议,必然会引起朝廷的重视。

  苏明远明白了。

  王旦这是在教他转移战场——从内政转向军事,从反腐转向边防。

  这样一来,他和杨尚书的矛盾就会被暂时搁置,双方都可以体面地退一步。

  多谢王相指点。苏明远由衷道。

  不必谢我。王旦站起身,老夫只是不希望看到,两个都是为国为民的人,却因为一些误会而拼个你死我活。

  送走王旦,苏明远重新坐回书案前。

  他在纸上写下三条路的利弊,仔细权衡。

  最终,他做出了决定——

  他不会妥协,也不会硬碰硬,而是要找到一个更高明的办法,既能坚持原则,又能避免两败俱伤。

  王旦的第三条路给了他启发,但他要走得更远一些。

  他要提出一个超越现有分歧的方案,既满足改革派的诉求,又照顾保守派的顾虑。

  这需要极高的政治智慧。

  但他相信自己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