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改革初见成效-《知不可忽骤得》

  状元宴后的第三天,春寒料峭。

  苏明远一大早就来到三司衙门,案头已经堆满了各地送来的奏报。这些都是关于边防改革的进展情况。

  他逐一批阅,脸上渐渐露出欣慰的笑容。

  李安。他叫来心腹,把这些重要的数据整理一下,我要向陛下汇报。

  李安接过文书,大人,看来边防改革进展顺利?

  比预想的要好。苏明远道,你看这份陕西的报告——通过调整军队编制,加强训练,边军的战斗力提升了三成。

  还有这份甘肃的——鼓励商人到边境投资,三个月就吸引了民间资本五万贯,新建了两个集市,当地百姓的收入增加了两成。

  最重要的是这份。他拿起一份密报,我们派出的密探传回消息,西夏得知我们在边境的动作后,明显收敛了。原本准备的春季攻势,也推迟了。

  这说明我们的策略见效了。

  李安也很高兴:大人,这可是天大的好消息。杨尚书那边应该也很满意吧?

  昨天已经派人去通报了。苏明远道,今天上午我要去杨府,和他一起商议下一步的计划。

  上午时分,苏明远来到杨尚书府上。

  杨尚书已经在书房等候,看到苏明远,脸上难得露出了笑容。

  苏大人,快请坐。他亲自为苏明远倒茶,边防改革的进展,老夫都看到了。这次多亏了你啊。

  杨尚书言重了。苏明远道,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若非杨尚书坐镇协调各方,改革也不会这么顺利。

  你也不必谦虚。杨尚书坦诚道,老夫知道,这个方案主要是你设计的。而且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那些难题,也都是你一一化解的。

  他顿了顿,说实话,老夫一开始对这个方案还有些怀疑,觉得步子迈得太大了。但现在看来,年轻人就是有魄力,敢想敢干。

  杨尚书过奖了。苏明远道,其实这次改革能成功,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找到了各方的利益平衡点。

  怎么说?

  您看。苏明远展开一张图,军队得到了更好的装备和训练,战斗力提升,他们满意;商人到边境投资,有利可图,他们也满意;百姓收入增加,生活改善,更是满意;朝廷花的钱不多,还加强了边防,也满意。

  这就是所谓的多赢局面。

  杨尚书听得连连点头:苏大人,你这个思路,老夫算是学到了。以前老夫做事,总想着如何让一方得利,却忽略了其他方面。现在才明白,真正高明的方案,应该是让各方都有所得。

  两人又商议了一些细节,气氛融洽。

  临别时,杨尚书忽然问道:苏大人,你觉得这次改革成功后,陛下会如何赏赐?

  下官不敢妄测圣意。苏明远道。

  老夫倒是听到了一些风声。杨尚书意味深长地说,据说陛下对你很满意,可能会有大的任命。

  大的任命?苏明远心中一动。

  具体的老夫也不清楚。杨尚书道,但老夫要提醒你——位高则责重,权大则险多。若是真有重任降临,你要做好准备。

  多谢杨尚书提点。

  离开杨府,苏明远心中思绪万千。

  杨尚书的话,让他意识到,一场重大的变化可能即将到来。

  回到府中,他立即召集心腹商议。

  李安,你去打听一下,最近朝中有什么风声。

  王忠,你去找几个可靠的消息来源,看看陛下最近在考虑什么人事安排。

  两人领命而去。

  苏明远独自坐在书房中,在纸上写下几个可能的任命:

  一、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可能性不大,他资历尚浅,升得太快会引起非议;

  二、兼任枢密副使——掌管军事,这与边防改革有关,有一定可能;

  三、外放大员——比如知州、转运使等,这样既是重用,又能避开京城的风口浪尖;

  四、特殊使命——比如出使外邦,或者主持某个重大项目。

  他一一分析着每种可能性的利弊。

  正想着,李安匆匆回来了。

  大人,打听到了!他压低声音,朝中确实在议论您的事。

  怎么说?

  有几种说法。李安道,一种说法是,陛下准备让您兼任枢密院的职务,专门负责边防事务。

  另一种说法是,陛下要派您出京,去地方上历练。有人说是河北,有人说是江南。

  还有一种说法……李安顿了顿,说陛下可能会让您做三皇子的老师,正式确立师生关系。

  苏明远听到最后一条,心中一紧。

  如果是前两种任命,都还在正常范围内。但如果是第三种,那就等于把他彻底绑上了三皇子的战车,在储位之争中明确站队。

  这是他一直想要避免的。

  还有其他消息吗?他问。

  还有人说……李安小心翼翼地说,说陛下可能会同时给您几个任命,让您身兼数职。

  身兼数职?

  这倒是有可能。历史上确实有官员同时担任多个职务的例子。

  继续打听。苏明远道,一有消息立即向我汇报。

  接下来的几天,朝中的气氛越来越微妙。

  很多人都在打听苏明远的事,各种猜测满天飞。

  支持他的人,希望他能得到重用;反对他的人,则在暗中活动,想要阻止他升迁。

  而苏明远自己,则保持着低调,该做什么做什么,表现得很平静。

  但他心里清楚,一场风暴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