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专家天团齐聚为林浩!-《亮剑:我的时空门,被国家征用了》

  两名便衣警卫护送林浩回到老宅时,他彻底傻眼了。

  整条街被蓝色施工围挡包围,警戒线密不透风。

  每隔几十米就有个戴红袖章的“街道办大爷”站岗。

  “燃气管道改造,闲人免进!”

  王大妈想凑热闹,立刻被一个和蔼的大爷劝退。

  林浩认出那人——昨天审讯室里站在陈老身后的中年男子。

  “这燃气管道改造咋搞得这么大阵仗?”隔壁楼的张阿姨探头问道。

  “安全第一嘛!地下管道年久失修,一旦爆炸可不是小事。”

  戴红袖章的大爷笑呵呵回应。

  张阿姨连连点头:“那倒是,这施工队真够专业的。”

  林浩暗自佩服。

  国家的保密工作天衣无缝,连街坊邻居都被完美糊弄过去了。

  老宅处在施工区正中心。

  围挡内灯火通明,工程车轰鸣不断,数百工人24小时不停施工。

  这哪里是燃气改造,分明在建军事要塞!

  “我家…变成工地了?”

  林浩下车,望着既熟悉又陌生的家,脑子有点懵。

  “信使同志,请跟我来。”

  一名穿着工程服的技术人员恭敬上前。

  林浩注意到,这个技术人员虽然穿着普通工装,但走路姿态笔挺,眼神锐利,明显受过专业训练。

  屋内陈设未变,家具全蒙防尘布。

  技术人员没带他上楼,而是走向堆杂物的地下室。

  “小心台阶,地下施工刚完成。”

  地下室墙壁被完全打穿,露出宽阔斜坡通道。

  顺坡而下,一个巨大地下空间豁然开朗!

  林浩瞪大眼睛。

  这里被彻底挖空,改造成充满科技感的庞大基地。

  白大褂科研人员在各岗位忙碌,巨型电子屏闪烁数据流。

  “天哪!这比电影里的还科幻!”

  一个年轻技术员忍不住惊叹,随即被身边的老师傅轻拍脑袋。

  “小王,注意保密纪律。”

  老师傅严肃说道,但眼中也掩饰不住自豪。

  “不过确实,咱们国家的基建能力,世界第一!”

  基地划分明确:指挥中心、科研实验室、物资仓储区、休整区…

  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戒备森严。

  “这是黎明计划前线指挥部,您未来的主要工作场所。”

  技术人员介绍道。

  林浩大脑宕机。

  这就是国家力量?

  不到24小时,在自家地下挖出秘密基地?

  “信使同志,您别太惊讶。”

  一位头发花白的工程师走过来,脸上带着朴实笑容。

  “我叫老刘,负责这里的工程建设。说实话,我干了三十年工程,从没见过这么急的项目。”

  “多急?”林浩好奇问道。

  “昨天晚上十点接到命令,今天下午五点完工。”

  老刘擦了擦额头的汗。

  “全市最好的施工队,三班倒,连轴转。不过为了国家大事,值得!”

  旁边一个年轻工人插话:“刘工,您就别谦虚了。昨晚您可是亲自下坑指挥,一宿没合眼!”

  “小李,少贫嘴!”

  老刘笑骂道,然后对林浩说。

  “信使同志,您放心,这地下基地的安全系数绝对世界一流。防震、防爆、防电磁干扰,啥都考虑到了。”

  穿过长廊,来到厚重合金门前。

  门上三个字:传送室。

  “这门有多重?”林浩忍不住问道。

  “五吨。”

  守门的小战士挺胸回答。

  “合金钢制造,能防核爆冲击波。”

  虹膜指纹双重验证,合金门无声滑开。

  里面是熟悉书房的超级升级版。

  房间扩大数倍,墙壁天花板布满精密传感器和监控设备。

  旧皮箱安放在可升降圆形平台上,四周环绕各种仪器。

  “传送室经最高级别安全加固,安装能量波动实时监测系统。”

  技术人员介绍道。

  “您以后所有传送任务都在这里进行。”

  一名戴着厚眼镜的年轻科学家走过来,兴奋说道。

  “信使同志,我是小张,负责能量监测。您那个皮箱真是太神奇了!”

  “昨天的能量波动数据,我们分析了一整夜,完全颠覆了现有物理学理论!”

  “小张,别激动。”

  旁边一位中年女研究员温和提醒。

  “信使同志刚到,让他先休息休息。”

  林浩点头,感觉在拍科幻大片。

  参观完毕,陈老在小会议室接见他。

  同时介绍“黎明计划”首批专家团队。

  一个个电视上、学术期刊里才能见到的国宝级泰斗,活生生坐在面前。

  研究一辈子抗战史,能背出所有战役细节的白发历史学家王教授。

  最高军事科学院,对二战各国战术了如指掌的李将军。

  武器研发专家,能把枪械零件分析到分子层面的吴总工。

  还有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后勤专家、医疗专家…

  群星璀璨,国士无双。

  林浩手心冒汗,挨个握手。

  真的像做梦。

  “小同志!你就是林浩?哎呀,可算见到真人了!”

  白发苍苍的王教授没有学者架子,一把握住林浩的手,激动得脸红。

  “王老,您慢点,血压高,别太激动。”

  旁边一个年轻助手担心地说道。

  “去去去!这种时候我能不激动吗?”

  王教授摆手。

  “快说说,你真见到活的李云龙?他骂人是不是跟电视剧一样有气势?带劲不?”

  严肃气氛瞬间轻松。

  专家们善意地笑起来。

  “王老,您这是职业病犯了,见谁都要采访。”

  一位女心理学家笑道。

  “这能叫职业病吗?这叫学者精神!”

  王教授理直气壮。

  林浩紧绷神经放松,挠头不好意思道:“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个插曲让他感受到团队的热忱和人情味。

  他们不是冷冰冰机器,而是对那段历史怀有深厚感情的人。

  寒暄后,会议进入正题。

  林浩分发连夜整理的新一团详细报告。

  专家们看到数据全部沉默。

  一个主力团不到一千人,步枪不到六百支,平均每支枪不到五发子弹,重武器只有几门迫击炮。

  数据比任何描述都触目惊心。

  “简直是用人命打仗!”

  吴总工一拳砸桌,眼睛都红了。

  坐在角落的一位老兵默默擦拭眼角。

  他是陈老的警卫员,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

  “我爷爷就是那个年代过来的。”

  他哽咽道。

  “他生前总说,那时候真是拿命换胜利。”

  “小刘,控制情绪。”

  陈老温和提醒,但眼中也闪着泪光。

  李将军脸色凝重走到墙边巨大沙盘前。

  沙盘根据林浩描述和史料,一比一复刻晋西北地形图。

  “这沙盘真精细,每个山头、每条沟壑都标得清清楚楚。”

  一个年轻军官赞叹道。

  “那是当然,我们用的是最新卫星地形数据,精确到米级。”

  制作沙盘的老师傅自豪地说。

  李将军指着苍云岭周围区域,语气严肃。

  “信使同志,根据你的描述和我们掌握的历史资料,苍云岭大捷虽然挫败坂田联队,但日军绝不会善罢甘休。”

  “我们预测,日军华北方面军很快会针对晋西北根据地,发动规模空前的大扫荡。”

  “时间,可能就在半个月内!”

  “我们第一次国家级援助,任务非常明确,也非常紧迫!”

  李将军转身,目光炯炯看着林浩。

  “我们必须赶在大扫荡开始前,把新一团武装成足以撕开敌人包围圈的尖刀!”

  林浩感受到众人期待的目光,深吸一口气。

  这一刻,他真正意识到肩膀上担负的重量。

  不是一个人的命运,而是整个民族的历史。

  会议室内气氛凝重。

  所有人都意识到,一场关乎历史走向的行动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