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辰和苏婉清回到公寓时,已经是晚上八点。
暮色早已吞没了城市的轮廓,窗外的路灯次第亮起,将小区的林荫道染成一片昏黄。林辰的左臂缠着厚厚的纱布,从肩头一直延伸到手肘,白色绷带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刺眼。每一次轻微的动作,伤口都传来阵阵刺痛,提醒着他几个小时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搏斗。
苏婉清扶他在沙发上坐下,转身走进厨房。不一会儿,一碗热腾腾的红枣粥端了出来,香气四溢。
“先吃点东西。”她将粥放在茶几上,又递来一把勺子,“补血的,你今天流了不少血。”
林辰点点头,勉强笑了笑:“谢谢。”
他接过勺子,舀了一小口送入口中。温热的粥滑过喉咙,带来一丝久违的暖意。然而,他的眼神依旧警惕,时不时扫向窗外和门口,仿佛林墨的黑衣手下会随时破门而入。
“明天李警官就能拿到完整的证据,申请逮捕令了。”苏婉清坐在他对面,声音轻柔却坚定,“我们明天就待在公寓里,哪儿也不去,等警方的消息。安全第一。”
林辰咀嚼着粥,却食不知味。他放下勺子,目光落在手机上。
“林墨不会善罢甘休的。”他低声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纱布边缘,“他今天派人去仓库,说明他已经狗急跳墙。明天……说不定还会来捣乱,甚至直接冲到公寓来。”
苏婉清沉默了片刻,随即点头:“你说得对。我们不能只等警方行动,得有自己的预案。”
她站起身,走到书桌前,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小区地图和周边监控布局。这是她作为设计师的职业习惯——面对危机,她从不慌乱,而是用理性与规划构筑防线。
“我们得把防御圈扩大。”她转身看向林辰,“不只是仓库,也不只是我们两个人。我们得发动‘群众’。”
林辰一愣:“群众?”
“对。”苏婉清嘴角微扬,“赵阿姨,小区保安,还有那些一直帮我们的老邻居们。他们不是累赘,而是我们的‘预警系统’和‘支援力量’。”
林辰眼睛一亮。
他立刻掏出手机,给赵阿姨发了条消息:
赵阿姨,明天麻烦您和小区保安多留意一下。要是有陌生男人在附近徘徊,尤其是穿着黑夹克、看起来像混混的,就立刻给我们打电话。情况紧急,拜托了!
不到一分钟,赵阿姨回复:
放心吧小林!我让老王(小区保安)明天重点盯着3号门和后巷。你们也要注意安全!要是有危险,就大声喊,小区的老邻居都会帮忙!张大爷的狗可凶了,李大妈的晾衣杆也能当武器!
林辰看着消息,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自从搬到“春风里”小区,赵阿姨就像他的亲阿姨一样。每次他失忆后独自一人时,是赵阿姨送来热饭热菜;是他被林墨派人骚扰时,是赵阿姨带着一群老邻居站在楼下,硬生生逼退了对方;是他开始调查时,是赵阿姨悄悄告诉他“林总最近常来小区转悠,鬼鬼祟祟的”。
这些朴实的邻居,用最原始的方式,守护着他。
“婉清,你说得对。”林辰轻声说,“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苏婉清点点头,突然灵光一闪:“对了,我有个想法——如果明天林墨的人再去仓库,我们可以让赵阿姨和邻居们假装‘举报工厂违规’,给警方争取时间。”
“什么意思?”林辰问。
“还记得上次吗?”苏婉清眼中闪过狡黠的光,“我们假装路过,看到工厂有异味,就打了环保局的电话。结果环保局来查,林墨的人只能暂时撤退。那次很管用。”
林辰眼睛一亮:“你是说……用同样的办法,但这次升级一下?”
“没错。”苏婉清迅速在电脑上列出计划:
信息源分散化:让赵阿姨、张大爷、李大妈等五位邻居分别拨打环保局、城管局、消防局的电话,举报“废弃工厂违规堆放易燃垃圾,有爆炸风险”。
内容差异化:有人举报“刺鼻气味”,有人举报“夜间有可疑人员进出”,有人举报“发现汽油桶”,制造多重警情。
时间协同化:一旦发现林墨手下接近仓库,立刻同步举报,确保执法部门迅速响应。
身份隐蔽化:所有举报人均称“路过群众”,不提林辰或苏婉清,避免林墨报复。
“这样一来,”苏婉清总结道,“就算林墨怀疑,也找不到源头。而且多个部门同时出警,声势更大,他的人根本不敢动手。”
林辰听得连连点头:“太好了!这招既能不让林墨起疑,又能让警方及时赶到,还能保护证据。”
两人立刻给赵阿姨打电话。
电话接通后,苏婉清详细说明了计划,特别叮嘱:“赵阿姨,千万别说是我们在指挥。就说是您和邻居们‘路过看到’的,免得林墨报复您和大家。”
赵阿姨在电话那头笑得爽朗:“哎哟,你们放心!我们这些老头老太太,最会‘路见不平’了!明天我让张大爷带他那条大黑狗,李大妈准备好她的‘晾衣杆长矛’,王大爷的广场舞音响也充好电,关键时刻能当警报器用!”
林辰和苏婉清忍不住笑了。
挂了电话后,两人又制定了详细的应急预案:
情况一:仓库遭袭
→ 苏婉清立即联系赵阿姨启动“举报计划”,同时通知李警官。
→ 林辰前往仓库附近高点(如对面小山坡)观察,但不靠近,避免冲突。
→ 读心术全程开启,预判对方行动,实时汇报。
情况二:公寓被骚扰
→ 立刻反锁大门,拉上窗帘。
→ 苏婉清拨打110,林辰联系小区保安和赵阿姨。
→ 打开手机录音,记录对方言行,作为证据。
情况三:突发绑架
→ 任何一方失联超过15分钟,另一方立即报警,并启动“群众预警”。
→ 所有证据备份发送至李警官、赵阿姨、律师三方邮箱。
一切安排妥当,已是晚上九点半。
十点整,手机震动。
是李警官发来的消息:
技术科已恢复部分行车记录仪数据。画面显示:林墨的车在无任何故障情况下,从右侧强行变道,逼停你的车辆,随后加速撞击车头。虽无音频,但行驶轨迹、时间戳、车牌号清晰可辨。此为直接证据。明日一早,我将向检察院提交逮捕令申请。你们务必注意安全,林墨极可能狗急跳墙。
林辰将消息递给苏婉清。
两人并肩坐在沙发上,默默读完。
刹那间,紧绷的神经仿佛被轻轻拨动。
苏婉清靠在沙发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眼里满是疲惫,却也闪烁着久违的期待光芒。
“终于……可以结束了。”她轻声说,“等林墨被抓,我们就能好好生活了。不用再提心吊胆,不用再躲躲藏藏,不用再……害怕黑夜。”
林辰点点头,握住她的手。
那双手微凉,却坚定有力。
“是啊。”他低声道,“以后再也不用怕了。”
夜深了。
林辰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
月光透过窗帘缝隙洒进来,在地板上投下一道银色的光带。他望着天花板,脑海中如电影般回放着这几个月的经历——
从失忆的迷茫,到在画展上重逢苏婉清;
从发现资金挪用,到遭遇医院绑架;
从废弃工厂寻车,到记忆回溯确认真相;
从内存卡被盗,到搏斗护车……
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步步惊心。
可正是这些危险,让他找回了自己。
他缓缓抬起手,摸了摸贴身口袋里的钥匙扣。
“LC”二字在指尖清晰可辨。
他闭上眼,心中默默说道:
爸,再等一天。
我就能为您讨回公道,也能为自己讨回公道了。
暮色早已吞没了城市的轮廓,窗外的路灯次第亮起,将小区的林荫道染成一片昏黄。林辰的左臂缠着厚厚的纱布,从肩头一直延伸到手肘,白色绷带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刺眼。每一次轻微的动作,伤口都传来阵阵刺痛,提醒着他几个小时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搏斗。
苏婉清扶他在沙发上坐下,转身走进厨房。不一会儿,一碗热腾腾的红枣粥端了出来,香气四溢。
“先吃点东西。”她将粥放在茶几上,又递来一把勺子,“补血的,你今天流了不少血。”
林辰点点头,勉强笑了笑:“谢谢。”
他接过勺子,舀了一小口送入口中。温热的粥滑过喉咙,带来一丝久违的暖意。然而,他的眼神依旧警惕,时不时扫向窗外和门口,仿佛林墨的黑衣手下会随时破门而入。
“明天李警官就能拿到完整的证据,申请逮捕令了。”苏婉清坐在他对面,声音轻柔却坚定,“我们明天就待在公寓里,哪儿也不去,等警方的消息。安全第一。”
林辰咀嚼着粥,却食不知味。他放下勺子,目光落在手机上。
“林墨不会善罢甘休的。”他低声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纱布边缘,“他今天派人去仓库,说明他已经狗急跳墙。明天……说不定还会来捣乱,甚至直接冲到公寓来。”
苏婉清沉默了片刻,随即点头:“你说得对。我们不能只等警方行动,得有自己的预案。”
她站起身,走到书桌前,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小区地图和周边监控布局。这是她作为设计师的职业习惯——面对危机,她从不慌乱,而是用理性与规划构筑防线。
“我们得把防御圈扩大。”她转身看向林辰,“不只是仓库,也不只是我们两个人。我们得发动‘群众’。”
林辰一愣:“群众?”
“对。”苏婉清嘴角微扬,“赵阿姨,小区保安,还有那些一直帮我们的老邻居们。他们不是累赘,而是我们的‘预警系统’和‘支援力量’。”
林辰眼睛一亮。
他立刻掏出手机,给赵阿姨发了条消息:
赵阿姨,明天麻烦您和小区保安多留意一下。要是有陌生男人在附近徘徊,尤其是穿着黑夹克、看起来像混混的,就立刻给我们打电话。情况紧急,拜托了!
不到一分钟,赵阿姨回复:
放心吧小林!我让老王(小区保安)明天重点盯着3号门和后巷。你们也要注意安全!要是有危险,就大声喊,小区的老邻居都会帮忙!张大爷的狗可凶了,李大妈的晾衣杆也能当武器!
林辰看着消息,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自从搬到“春风里”小区,赵阿姨就像他的亲阿姨一样。每次他失忆后独自一人时,是赵阿姨送来热饭热菜;是他被林墨派人骚扰时,是赵阿姨带着一群老邻居站在楼下,硬生生逼退了对方;是他开始调查时,是赵阿姨悄悄告诉他“林总最近常来小区转悠,鬼鬼祟祟的”。
这些朴实的邻居,用最原始的方式,守护着他。
“婉清,你说得对。”林辰轻声说,“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苏婉清点点头,突然灵光一闪:“对了,我有个想法——如果明天林墨的人再去仓库,我们可以让赵阿姨和邻居们假装‘举报工厂违规’,给警方争取时间。”
“什么意思?”林辰问。
“还记得上次吗?”苏婉清眼中闪过狡黠的光,“我们假装路过,看到工厂有异味,就打了环保局的电话。结果环保局来查,林墨的人只能暂时撤退。那次很管用。”
林辰眼睛一亮:“你是说……用同样的办法,但这次升级一下?”
“没错。”苏婉清迅速在电脑上列出计划:
信息源分散化:让赵阿姨、张大爷、李大妈等五位邻居分别拨打环保局、城管局、消防局的电话,举报“废弃工厂违规堆放易燃垃圾,有爆炸风险”。
内容差异化:有人举报“刺鼻气味”,有人举报“夜间有可疑人员进出”,有人举报“发现汽油桶”,制造多重警情。
时间协同化:一旦发现林墨手下接近仓库,立刻同步举报,确保执法部门迅速响应。
身份隐蔽化:所有举报人均称“路过群众”,不提林辰或苏婉清,避免林墨报复。
“这样一来,”苏婉清总结道,“就算林墨怀疑,也找不到源头。而且多个部门同时出警,声势更大,他的人根本不敢动手。”
林辰听得连连点头:“太好了!这招既能不让林墨起疑,又能让警方及时赶到,还能保护证据。”
两人立刻给赵阿姨打电话。
电话接通后,苏婉清详细说明了计划,特别叮嘱:“赵阿姨,千万别说是我们在指挥。就说是您和邻居们‘路过看到’的,免得林墨报复您和大家。”
赵阿姨在电话那头笑得爽朗:“哎哟,你们放心!我们这些老头老太太,最会‘路见不平’了!明天我让张大爷带他那条大黑狗,李大妈准备好她的‘晾衣杆长矛’,王大爷的广场舞音响也充好电,关键时刻能当警报器用!”
林辰和苏婉清忍不住笑了。
挂了电话后,两人又制定了详细的应急预案:
情况一:仓库遭袭
→ 苏婉清立即联系赵阿姨启动“举报计划”,同时通知李警官。
→ 林辰前往仓库附近高点(如对面小山坡)观察,但不靠近,避免冲突。
→ 读心术全程开启,预判对方行动,实时汇报。
情况二:公寓被骚扰
→ 立刻反锁大门,拉上窗帘。
→ 苏婉清拨打110,林辰联系小区保安和赵阿姨。
→ 打开手机录音,记录对方言行,作为证据。
情况三:突发绑架
→ 任何一方失联超过15分钟,另一方立即报警,并启动“群众预警”。
→ 所有证据备份发送至李警官、赵阿姨、律师三方邮箱。
一切安排妥当,已是晚上九点半。
十点整,手机震动。
是李警官发来的消息:
技术科已恢复部分行车记录仪数据。画面显示:林墨的车在无任何故障情况下,从右侧强行变道,逼停你的车辆,随后加速撞击车头。虽无音频,但行驶轨迹、时间戳、车牌号清晰可辨。此为直接证据。明日一早,我将向检察院提交逮捕令申请。你们务必注意安全,林墨极可能狗急跳墙。
林辰将消息递给苏婉清。
两人并肩坐在沙发上,默默读完。
刹那间,紧绷的神经仿佛被轻轻拨动。
苏婉清靠在沙发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眼里满是疲惫,却也闪烁着久违的期待光芒。
“终于……可以结束了。”她轻声说,“等林墨被抓,我们就能好好生活了。不用再提心吊胆,不用再躲躲藏藏,不用再……害怕黑夜。”
林辰点点头,握住她的手。
那双手微凉,却坚定有力。
“是啊。”他低声道,“以后再也不用怕了。”
夜深了。
林辰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
月光透过窗帘缝隙洒进来,在地板上投下一道银色的光带。他望着天花板,脑海中如电影般回放着这几个月的经历——
从失忆的迷茫,到在画展上重逢苏婉清;
从发现资金挪用,到遭遇医院绑架;
从废弃工厂寻车,到记忆回溯确认真相;
从内存卡被盗,到搏斗护车……
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步步惊心。
可正是这些危险,让他找回了自己。
他缓缓抬起手,摸了摸贴身口袋里的钥匙扣。
“LC”二字在指尖清晰可辨。
他闭上眼,心中默默说道:
爸,再等一天。
我就能为您讨回公道,也能为自己讨回公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