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楼,书记办公室。
门被“砰”的一声关上,隔绝了楼下大厅里那死一般的寂静,也隔绝了所有窥探的目光。
孙大海的办公室里,气氛比西伯利亚的寒流还要冰冷。
一只半满的玻璃茶杯,被孙大海狠狠地掼在地上,伴随着清脆的碎裂声,滚烫的茶水和茶叶溅了一地,像一幅狼藉的抽象画。
“欺人太甚!欺人太甚!”孙大海的胸膛剧烈起伏,脖子上的青筋一根根暴起,粗重的喘息声如同破旧的风箱。他像一头被困在笼中的猛兽,来回踱步,每一步都踩得地板咯吱作响,仿佛要把所有的怒火都倾泻在这方寸之地上。
李卫国反手锁上门,快步走到他身边,看着一地的狼藉,眉头紧锁。“书记,冷静点!发火解决不了问题!”
“冷静?你让我怎么冷静!”孙大海猛地转过身,通红的眼睛死死瞪着李卫国,声音嘶哑地咆哮,“我孙大海在青龙镇干了快十年,什么时候受过这种鸟气?一个不知道从哪个犄角旮旯里冒出来的老东西,骑在我脖子上拉屎!当着全镇干部的面,指着我的鼻子骂!我的脸,镇政府的脸,都被他一个人给踩到泥里去了!”
他越说越气,一脚踢在办公桌腿上,实木的桌子发出沉闷的巨响。
李卫国心疼地看了一眼桌子,那是他好不容易才申请经费换的。他叹了口气,递过去一支烟,自己也点上一根,深深吸了一口,才缓缓说道:“书记,现在不是纠结脸面的时候。这个老头,是个硬茬,而且是个懂法的硬茬。那份县政府的文件,就是他的护身符。我们再跟他硬顶,就是拿脑袋往石头上撞。”
孙大海夺过烟,却没有抽,只是夹在手指间,任由烟雾缭绕。“那你说怎么办?就这么算了?我这个书记以后还怎么当?镇党委的决议,被一个老头一句话就给否了,以后谁还听我的?”
“当然不能就这么算了。”李卫国的眼神里闪过一丝精明,“硬的不行,就来软的。他不是要保那座桥吗?好,我们先口头答应他,把他稳住,让他先从咱们大院里出去。只要他走了,事情就好办。”
“好办?怎么好办?”孙大海的火气稍稍降了一些,但语气依旧不善。
“拖。”李卫国吐出一个烟圈,镜片后的眼睛眯了起来,“他一个老头子,能有多少精力跟我们耗?我们先成立一个‘济安桥保护与开发联合调研小组’,把他请进来当顾问,给他个名头。然后就开会,研究,论证。今天论证桥体结构,明天论证地质条件,后天研究历史沿革。一个议题我们能开八次会,一次会能扯半个月。等把他拖得精疲力尽,耐心耗尽,到时候我们再把新方案一拿,木已成舟,他还能怎么样?还能再来政府大院里坐着?”
这套“拖字诀”,是李卫国纵横官场多年的看家本领,用无数次的实践证明了其有效性。
孙大海听完,脸上的暴怒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阴沉的思索。他不得不承认,李卫国的法子虽然不怎么光彩,但确实是眼下最稳妥的破局之法。
“那项目那边……”
“项目那边先按兵不动。”李卫国说,“我已经跟施工队打过招呼了,让他们先别进场。等把这老头应付过去,再让他们加班加点赶工期。时间上,来得及。”
孙大海沉默了。办公室里只剩下两人抽烟的“嘶嘶”声。过了许久,他才将那根快要燃尽的烟头狠狠地按在烟灰缸里,仿佛按死的是古怀恩那张倔强的脸。
“好,就按你说的办。”他从牙缝里挤出这句话,“你下去,把他‘请’走。姿态做足一点,别让人家说我们青龙镇不懂得尊敬老专家。”
“明白。”李卫国点点头,转身准备出去唱红脸。
然而,就在他手刚放到门把上的时候,楼下突然传来一阵轻微的骚动。
两人对视一眼,走到窗边,小心翼翼地撩开百叶窗的一角向下望去。
只见大厅中央,那个稳如泰山的老人,此刻竟然站了起来。他慢条斯理地收起了小马扎,将那本《清溪县志》和笔记本放回公文包,甚至还用手帕擦了擦额头的汗。
他要走了?
孙大海和李卫国都愣住了。他们准备了一整套威逼利诱、软硬兼施的组合拳,结果对方竟然不按套路出牌,自己收摊了?
这感觉,就像你憋足了全身的力气准备打出一记重拳,结果对手却提前一步跳出了拳台,让你一拳打在空气里,说不出的难受。
古怀恩收拾好东西,环视了一圈大厅里那些神情各异的干部,嘴角勾起一抹谁也读不懂的冷笑。他没有再上楼,也没有再放一句狠话,只是背着他那个破旧的公文包,迈着沉稳的步伐,一步一步地走出了镇政府的大门。
从始至终,他都像一个得胜还朝的将军,从容,且充满了蔑视。
“他……他这就走了?”孙大海喃喃自语,感觉事情的发展完全超出了他的理解范畴。
李卫国也皱起了眉头,他心里非但没有轻松,反而升起一股更深的不安。事情,绝对没有这么简单。这老头,肯定还有后招。
……
党政办里,江澈的心也随着古怀恩的离去而悬到了半空。
那位挂职干部关于“古越”和“省报内参”的提醒,像一颗定时炸弹,在他的脑子里滴答作响。他原本只想请一尊门神来镇宅,没想到请来的是一尊能引天雷的真神。
这火,烧得太旺了。旺到他这个点火的人,都感觉到了灼人的热浪。
“江哥,江哥!”小李的声音再次将他从神游中拉了回来。
“你看,我根据刚才李镇长讲话的精神,又改了一稿。”小李把稿纸递过来,满脸都是求表扬的神情,“标题我都想好了,叫《发展的阵痛,是为了更美的明天——记济安桥改造的时代意义》。”
江澈的眼角抽搐了一下。他看着小李那张单纯而狂热的脸,一时间竟不知该说什么。他只能拍了拍小李的肩膀,用一种近乎怜悯的语气说:“小李啊,这个稿子……先别急着发。放一放,让它沉淀一下。”
“沉淀?”小李不解。
“对,好文章,都是需要沉淀的。”江澈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心里却在呐喊:再不沉淀,你小子就要跟着孙书记他们一起被埋了!
接下来的两天,青龙镇政府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平静。
孙大海和李卫国闭门不出,据说是紧急研究“古桥保护方案”。镇里关于拆桥修路的事,谁也不敢再提。那篇差点就印发出去的宣传稿,也被江澈以“需要进一步完善细节”为由,压在了抽屉的最深处。
一切都好像风平浪静,仿佛两天前那场惊心动魄的对峙,只是一场幻觉。
但江澈知道,这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那个叫古怀恩的老人,就像一枚发射后进入静默巡航状态的导弹,谁也不知道他会从哪个角度,以何种方式,再次发起攻击。
第三天上午,这份宁静被彻底打破了。
打破它的,不是县里的电话,也不是市里的文件,而是一份报纸——《安阳日报》,本市的党报。
报纸是邮递员照例送来的,先到了党政办。新晋“卷王”小李为了表现积极,每天都抢着分发报纸。
“咦?”小李发出一声惊奇的轻呼。
“怎么了?”江澈正在用新学到的【茶艺大师】技能冲泡一杯“安神普洱”,闻言头也不抬地问了一句。
“江哥,你看!市报上,竟然有写我们青龙镇的文章!”小李的声音里充满了与有荣焉的兴奋,他举着报纸,快步走到江澈桌前。
江澈的心猛地一跳,一股不祥的预感瞬间笼罩了他。他抬起头,目光落在了那份报纸的第四版,文化副刊版。
一个触目惊心的黑色加粗标题,像一柄重锤,狠狠砸进了他的眼帘——
《一座四百年古桥的泣血悲鸣》
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副标题:谁在以发展的名义,行毁灭文化之实?
署名:古越。
江澈的瞳孔骤然收缩,端着茶杯的手都控制不住地抖了一下,滚烫的茶水洒在手背上,他却浑然不觉。
来了!
这颗导弹,终究还是爆炸了!而且,它选择的引爆点,不是县里,而是直接在市一级的主流媒体上,引爆了一颗舆论的核弹!
小李还毫无察觉,指着文章兴奋地说:“江哥,你看这文章写的,真好!文笔太犀利了!‘当挖掘机的轰鸣声试图掩盖历史的回响,我们听到的,不是进步的乐章,而是一个文明无声的哭泣。’哇,这句话写得,比我那个‘涅盘的阵痛’高级多了!这个叫古越的,肯定是个大家!”
江澈的脸色已经有些发白。他一把夺过报纸,飞快地浏览起来。
这篇文章,哪里是什么文艺评论,这分明是一篇战斗檄文!
古怀恩用他那支当过省报记者的笔,将济安桥的历史、价值、艺术成就,写得详实而动人。他从万历年间的县令,写到桥头默默守护的石狮;从桥栏上模糊的捐赠者姓名,写到一代代青龙镇人与桥的深厚感情。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然而,笔锋一转,文章的后半段,变得如刀锋般锐利。
他没有点名孙大海,也没有点名李卫国,甚至没有提青龙镇政府。他只是用一种痛心疾首的笔调,质问着一种现象——一种“唯GDP论”的短视,一种对历史文化的傲慢与无知。
“……他们看不到石桥上沉淀的岁月,只看得到项目资金后面那一串诱人的零;他们听不到先人留下的叮咛,只听得见政绩报告里那几句响亮的口号。他们以为炸掉一座桥,是为发展扫清了障碍,殊不知,他们炸掉的,是一个地方的记忆,一个族群的根!”
“敢问,一个连自己的过去都可以轻易抛弃的地方,它的未来,又在何方?”
文章的结尾,是一个振聋发聩的问号,充满了悲怆和力量。
整篇文章,没有一句指控,却句句都是控诉。没有一个脏字,却把青龙镇领导班子那点心思,扒得体无完肤,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高,实在是高!”江澈在心里发出一声哀嚎。这已经不是降维打击了,这是直接召唤陨石进行天外打击。
“江哥,你怎么了?脸色这么难看?”小李终于发现了江澈的异常。
江澈刚想说点什么,办公室的门被猛地推开,镇长李卫国一阵风似的冲了进来,他的头发有些散乱,脸上毫无血色,眼神里充满了惊惶。
“报纸!今天的市报呢?”他的声音都在发颤。
小李下意识地指了指江澈手里的报纸。
李卫国三步并作两步冲过来,一把抢过报纸,目光迅速锁定在那篇文章上。只看了几行,他的身体便晃了晃,像是被抽走了全身的力气,他扶着江澈的办公桌,才勉强站稳。
“完了……”李卫国的嘴唇哆嗦着,喃喃自语,“全完了……”
就在这时,隔壁书记办公室里,那台红色的电话机,发出了一阵急促而尖利的咆哮,那声音,仿佛是来自地狱的催命符。
门被“砰”的一声关上,隔绝了楼下大厅里那死一般的寂静,也隔绝了所有窥探的目光。
孙大海的办公室里,气氛比西伯利亚的寒流还要冰冷。
一只半满的玻璃茶杯,被孙大海狠狠地掼在地上,伴随着清脆的碎裂声,滚烫的茶水和茶叶溅了一地,像一幅狼藉的抽象画。
“欺人太甚!欺人太甚!”孙大海的胸膛剧烈起伏,脖子上的青筋一根根暴起,粗重的喘息声如同破旧的风箱。他像一头被困在笼中的猛兽,来回踱步,每一步都踩得地板咯吱作响,仿佛要把所有的怒火都倾泻在这方寸之地上。
李卫国反手锁上门,快步走到他身边,看着一地的狼藉,眉头紧锁。“书记,冷静点!发火解决不了问题!”
“冷静?你让我怎么冷静!”孙大海猛地转过身,通红的眼睛死死瞪着李卫国,声音嘶哑地咆哮,“我孙大海在青龙镇干了快十年,什么时候受过这种鸟气?一个不知道从哪个犄角旮旯里冒出来的老东西,骑在我脖子上拉屎!当着全镇干部的面,指着我的鼻子骂!我的脸,镇政府的脸,都被他一个人给踩到泥里去了!”
他越说越气,一脚踢在办公桌腿上,实木的桌子发出沉闷的巨响。
李卫国心疼地看了一眼桌子,那是他好不容易才申请经费换的。他叹了口气,递过去一支烟,自己也点上一根,深深吸了一口,才缓缓说道:“书记,现在不是纠结脸面的时候。这个老头,是个硬茬,而且是个懂法的硬茬。那份县政府的文件,就是他的护身符。我们再跟他硬顶,就是拿脑袋往石头上撞。”
孙大海夺过烟,却没有抽,只是夹在手指间,任由烟雾缭绕。“那你说怎么办?就这么算了?我这个书记以后还怎么当?镇党委的决议,被一个老头一句话就给否了,以后谁还听我的?”
“当然不能就这么算了。”李卫国的眼神里闪过一丝精明,“硬的不行,就来软的。他不是要保那座桥吗?好,我们先口头答应他,把他稳住,让他先从咱们大院里出去。只要他走了,事情就好办。”
“好办?怎么好办?”孙大海的火气稍稍降了一些,但语气依旧不善。
“拖。”李卫国吐出一个烟圈,镜片后的眼睛眯了起来,“他一个老头子,能有多少精力跟我们耗?我们先成立一个‘济安桥保护与开发联合调研小组’,把他请进来当顾问,给他个名头。然后就开会,研究,论证。今天论证桥体结构,明天论证地质条件,后天研究历史沿革。一个议题我们能开八次会,一次会能扯半个月。等把他拖得精疲力尽,耐心耗尽,到时候我们再把新方案一拿,木已成舟,他还能怎么样?还能再来政府大院里坐着?”
这套“拖字诀”,是李卫国纵横官场多年的看家本领,用无数次的实践证明了其有效性。
孙大海听完,脸上的暴怒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阴沉的思索。他不得不承认,李卫国的法子虽然不怎么光彩,但确实是眼下最稳妥的破局之法。
“那项目那边……”
“项目那边先按兵不动。”李卫国说,“我已经跟施工队打过招呼了,让他们先别进场。等把这老头应付过去,再让他们加班加点赶工期。时间上,来得及。”
孙大海沉默了。办公室里只剩下两人抽烟的“嘶嘶”声。过了许久,他才将那根快要燃尽的烟头狠狠地按在烟灰缸里,仿佛按死的是古怀恩那张倔强的脸。
“好,就按你说的办。”他从牙缝里挤出这句话,“你下去,把他‘请’走。姿态做足一点,别让人家说我们青龙镇不懂得尊敬老专家。”
“明白。”李卫国点点头,转身准备出去唱红脸。
然而,就在他手刚放到门把上的时候,楼下突然传来一阵轻微的骚动。
两人对视一眼,走到窗边,小心翼翼地撩开百叶窗的一角向下望去。
只见大厅中央,那个稳如泰山的老人,此刻竟然站了起来。他慢条斯理地收起了小马扎,将那本《清溪县志》和笔记本放回公文包,甚至还用手帕擦了擦额头的汗。
他要走了?
孙大海和李卫国都愣住了。他们准备了一整套威逼利诱、软硬兼施的组合拳,结果对方竟然不按套路出牌,自己收摊了?
这感觉,就像你憋足了全身的力气准备打出一记重拳,结果对手却提前一步跳出了拳台,让你一拳打在空气里,说不出的难受。
古怀恩收拾好东西,环视了一圈大厅里那些神情各异的干部,嘴角勾起一抹谁也读不懂的冷笑。他没有再上楼,也没有再放一句狠话,只是背着他那个破旧的公文包,迈着沉稳的步伐,一步一步地走出了镇政府的大门。
从始至终,他都像一个得胜还朝的将军,从容,且充满了蔑视。
“他……他这就走了?”孙大海喃喃自语,感觉事情的发展完全超出了他的理解范畴。
李卫国也皱起了眉头,他心里非但没有轻松,反而升起一股更深的不安。事情,绝对没有这么简单。这老头,肯定还有后招。
……
党政办里,江澈的心也随着古怀恩的离去而悬到了半空。
那位挂职干部关于“古越”和“省报内参”的提醒,像一颗定时炸弹,在他的脑子里滴答作响。他原本只想请一尊门神来镇宅,没想到请来的是一尊能引天雷的真神。
这火,烧得太旺了。旺到他这个点火的人,都感觉到了灼人的热浪。
“江哥,江哥!”小李的声音再次将他从神游中拉了回来。
“你看,我根据刚才李镇长讲话的精神,又改了一稿。”小李把稿纸递过来,满脸都是求表扬的神情,“标题我都想好了,叫《发展的阵痛,是为了更美的明天——记济安桥改造的时代意义》。”
江澈的眼角抽搐了一下。他看着小李那张单纯而狂热的脸,一时间竟不知该说什么。他只能拍了拍小李的肩膀,用一种近乎怜悯的语气说:“小李啊,这个稿子……先别急着发。放一放,让它沉淀一下。”
“沉淀?”小李不解。
“对,好文章,都是需要沉淀的。”江澈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心里却在呐喊:再不沉淀,你小子就要跟着孙书记他们一起被埋了!
接下来的两天,青龙镇政府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平静。
孙大海和李卫国闭门不出,据说是紧急研究“古桥保护方案”。镇里关于拆桥修路的事,谁也不敢再提。那篇差点就印发出去的宣传稿,也被江澈以“需要进一步完善细节”为由,压在了抽屉的最深处。
一切都好像风平浪静,仿佛两天前那场惊心动魄的对峙,只是一场幻觉。
但江澈知道,这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那个叫古怀恩的老人,就像一枚发射后进入静默巡航状态的导弹,谁也不知道他会从哪个角度,以何种方式,再次发起攻击。
第三天上午,这份宁静被彻底打破了。
打破它的,不是县里的电话,也不是市里的文件,而是一份报纸——《安阳日报》,本市的党报。
报纸是邮递员照例送来的,先到了党政办。新晋“卷王”小李为了表现积极,每天都抢着分发报纸。
“咦?”小李发出一声惊奇的轻呼。
“怎么了?”江澈正在用新学到的【茶艺大师】技能冲泡一杯“安神普洱”,闻言头也不抬地问了一句。
“江哥,你看!市报上,竟然有写我们青龙镇的文章!”小李的声音里充满了与有荣焉的兴奋,他举着报纸,快步走到江澈桌前。
江澈的心猛地一跳,一股不祥的预感瞬间笼罩了他。他抬起头,目光落在了那份报纸的第四版,文化副刊版。
一个触目惊心的黑色加粗标题,像一柄重锤,狠狠砸进了他的眼帘——
《一座四百年古桥的泣血悲鸣》
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副标题:谁在以发展的名义,行毁灭文化之实?
署名:古越。
江澈的瞳孔骤然收缩,端着茶杯的手都控制不住地抖了一下,滚烫的茶水洒在手背上,他却浑然不觉。
来了!
这颗导弹,终究还是爆炸了!而且,它选择的引爆点,不是县里,而是直接在市一级的主流媒体上,引爆了一颗舆论的核弹!
小李还毫无察觉,指着文章兴奋地说:“江哥,你看这文章写的,真好!文笔太犀利了!‘当挖掘机的轰鸣声试图掩盖历史的回响,我们听到的,不是进步的乐章,而是一个文明无声的哭泣。’哇,这句话写得,比我那个‘涅盘的阵痛’高级多了!这个叫古越的,肯定是个大家!”
江澈的脸色已经有些发白。他一把夺过报纸,飞快地浏览起来。
这篇文章,哪里是什么文艺评论,这分明是一篇战斗檄文!
古怀恩用他那支当过省报记者的笔,将济安桥的历史、价值、艺术成就,写得详实而动人。他从万历年间的县令,写到桥头默默守护的石狮;从桥栏上模糊的捐赠者姓名,写到一代代青龙镇人与桥的深厚感情。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然而,笔锋一转,文章的后半段,变得如刀锋般锐利。
他没有点名孙大海,也没有点名李卫国,甚至没有提青龙镇政府。他只是用一种痛心疾首的笔调,质问着一种现象——一种“唯GDP论”的短视,一种对历史文化的傲慢与无知。
“……他们看不到石桥上沉淀的岁月,只看得到项目资金后面那一串诱人的零;他们听不到先人留下的叮咛,只听得见政绩报告里那几句响亮的口号。他们以为炸掉一座桥,是为发展扫清了障碍,殊不知,他们炸掉的,是一个地方的记忆,一个族群的根!”
“敢问,一个连自己的过去都可以轻易抛弃的地方,它的未来,又在何方?”
文章的结尾,是一个振聋发聩的问号,充满了悲怆和力量。
整篇文章,没有一句指控,却句句都是控诉。没有一个脏字,却把青龙镇领导班子那点心思,扒得体无完肤,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高,实在是高!”江澈在心里发出一声哀嚎。这已经不是降维打击了,这是直接召唤陨石进行天外打击。
“江哥,你怎么了?脸色这么难看?”小李终于发现了江澈的异常。
江澈刚想说点什么,办公室的门被猛地推开,镇长李卫国一阵风似的冲了进来,他的头发有些散乱,脸上毫无血色,眼神里充满了惊惶。
“报纸!今天的市报呢?”他的声音都在发颤。
小李下意识地指了指江澈手里的报纸。
李卫国三步并作两步冲过来,一把抢过报纸,目光迅速锁定在那篇文章上。只看了几行,他的身体便晃了晃,像是被抽走了全身的力气,他扶着江澈的办公桌,才勉强站稳。
“完了……”李卫国的嘴唇哆嗦着,喃喃自语,“全完了……”
就在这时,隔壁书记办公室里,那台红色的电话机,发出了一阵急促而尖利的咆哮,那声音,仿佛是来自地狱的催命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