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一份完美的考察报告,直达市委组织部!-《官场:我真不想当卷王!》

  江澈几乎是飘着离开那间小会议室的。

  走廊里的光线有些刺眼,他下意识地眯了眯眼,感觉自己像是做了一场荒诞的噩梦,刚刚才惊醒。办公室主任孙祥迎了上来,脸上堆满了关切和探寻的笑容:“小江,谈完了?领导们都跟你聊了些什么?”

  江澈看着他,嘴唇动了动,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聊了什么?

  聊了我的死期。

  他只能扯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含糊地应了一声:“嗯,就……随便聊了聊工作。”

  说完,他几乎是落荒而逃,快步走回自己的座位,一屁股坐下,整个人像被抽走了骨头,瘫软在椅子上。他盯着电脑屏幕上那个未完成的文档,上面的字一个都看不进去,脑子里只剩下陈副部长最后那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以及那句冰冷的“马上核实”。

  完了。

  这次是彻底完了。

  他本以为自己已经把“咸鱼”的演技发挥到了极致,没想到对方根本不吃这一套,反而像个经验丰富的解牛庖丁,三两下就把他伪装的外皮剥了个干干净净,还饶有兴致地探究起他的五脏六腑。

  他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那些数据核实起来比较麻烦,或者县里那几个部门互相踢皮球,把这件事给拖黄了。

  然而,江澈不知道的是,在他走后,那间小会议室里的风暴,才刚刚开始酝酿。

  “陈部,这……”负责记录的小王放下笔,脸上还残留着未褪尽的震惊,他看着自己本子上记录的那些数据和文件编号,感觉像是捧着一本武功秘籍,“这个江澈,他……他脑子是什么做的?难道是服务器吗?”

  另一位同事也心有余悸地点头:“太夸张了。发改委的规划、环保局的文件、农业局的报告、国土局的图谱……这些东西别说串联起来,就是让他去档案室找,没个一两天都找不齐。他居然能随口说出来,还精确到章节和数据。”

  陈建国没有说话,他只是静静地翻看着江澈的个人档案。

  照片上的年轻人,眉目清秀,眼神干净,带着一丝初入社会的腼腆。可就是这张人畜无害的脸,刚才却掀起了他内心的惊涛骇浪。

  “你们只看到了他记住了什么,却没有想,他为什么能记住。”陈建国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

  小王和同事对视一眼,不明所以。

  陈建国的手指在江澈那份“躺平发言”的记录上点了点:“你们听听他说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当一颗螺丝钉’,‘个人服从组织安排’。听起来是不是像个毫无进取心的老油条?”

  “是……是有点。”小王老实回答。

  “错!”陈建国断然否定,“这恰恰是他最高明的地方!这叫‘无欲则刚’!因为他没有削尖脑袋往上爬的私心杂念,所以他才能沉下心,去看那些别人根本不会注意的枯燥文件和数据。也正因为他看得多,看得深,才能发现这些隐藏在水面下的冰山!”

  他拿起笔,在笔记本上画了一个圈,将“旅游规划”和“环保承载力”圈在了一起。

  “他把这两个问题抛出来,你们以为他是在炫耀自己的记忆力吗?不,他是在提醒我们!提醒我们这些做决策的人,任何发展都不能突破生态保护的红线!这是何等的大局观和政治站位!”

  他又画了一个圈,将“茶叶溢价”和“土壤重金属”圈在了一起。

  “他点出这个问题,更不是危言耸听!他是在告诉我们,产业升级不能只看市场的‘面子’,更要看基础的‘里子’!一个小数点,就可能让几千万的投资打水漂,让整个产业的信誉毁于一旦!这份风险意识,这份见微知着的能力,你们说,全县有几个干部具备?”

  小王和同事已经听得目瞪口呆。

  原来……原来是这样!

  江澈那番看似东拉西扯、漏洞百出的发言,经过陈部长这么一解读,瞬间变得逻辑严密、立意高远,充满了深意。

  他们再回想江澈当时那副紧张、局促、甚至有些憨厚的模样,非但不再觉得他是个愣头青,反而感到一阵脊背发凉。

  这哪里是紧张?这分明是在藏拙!

  他是在用这种方式,刻意拉低别人对他的评价,避免自己过早地被推到风口浪尖。

  小王喃喃自语:“可……可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可是天大的功劳,一步登天的机会啊。”

  陈建国冷笑一声,眼神中透出几分洞察世事的沧桑:“这才是他最可贵的地方。少年得志,最易骄狂。而他,身怀利器,却懂得收敛锋芒。这说明他心性沉稳,格局远大,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这样的人,才走得远,走得稳!”

  一番话说完,会议室里鸦雀无声。

  小王和同事看着陈建国,眼神里充满了崇拜。他们觉得,自己和部长的差距,不仅仅是级别,更是看人、看事的境界。

  “好了,别愣着了。”陈建国把那份初步评估意见表推到桌子中央,“这份报告,作废。我们重新写。”

  “怎么写?”小王问。

  陈建国拿起笔,神情变得无比严肃,像是在起草一份极为重要的文件。他沉吟片刻,一字一顿地说道:“把刚才我说的这些,都写进去。评价要客观,用词要精准。”

  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最终的结论。

  “就这样写——”

  他的笔尖在纸上落下,写下了一行让在场两人都心头一震的评语。

  “江澈同志:政治过硬,业务精通,有大局观,有长远眼光。既能脚踏实地,又能抬头看路。善于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发现主要矛盾,于细微之处洞察潜在风险。其心性沉稳,不矜不伐,无欲则刚,是不可多得的复合型年轻干部。”

  写完,他放下笔,吹了吹墨迹,仿佛完成了一件艺术品。

  这份评价,已经远远超出了对一个乡镇干部的考察范畴。用在一名处级干部身上,都绰绰有余。

  小王小心翼翼地问:“陈部,这个评价……是不是太高了?市里的张部长那边……”

  “不高。”陈建国斩钉截铁地打断了他,“张部长要的,就是一个真实、全面的评价。我们组织部门的职责是什么?就是为党和人民发现人才、甄别人才、推荐人才!如果因为怕担责任,就对这样的人才视而不见,或者语焉不详,那就是我们的失职!”

  他的目光扫过两人,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这份报告,我亲自签字,我来负责!”

  小王和同事心中一凛,立刻挺直了腰板:“是!”

  当天下午,一份被装在特制牛皮纸信封里,盖着“绝密”印章的考察报告,没有经过县委组织部内部的层层流转,而是由陈建国亲自派专人,直接送往了市里。

  它的目的地,是市委大楼七楼,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清源的办公室。

  彼时,张清源正在处理一份关于全市后备干部培训班的方案。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对这种按部就班、四平八稳的工作感到有些乏味。

  他真正感兴趣的,还是那个被他偶然发现的,名叫“江澈”的年轻人。县里报上来的材料,他总觉得隔了一层,不够鲜活。所以,他才特意点了陈建国的将,让他亲自下去摸一摸底。

  算算时间,也该有初步结果了。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

  他的秘书走了进来,将一个厚实的牛皮纸信封放在了他的桌上。

  “部长,县委组织部陈建国同志派人送来的加急件,指明要您亲启。”

  张清源眉毛一挑,有些意外。

  陈建国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做事向来稳重,很少会用这种“加急直达”的方式汇报工作。除非,是遇到了什么特别重大或者特别紧急的事情。

  他放下手中的笔,撕开了信封的封口。

  里面是一份打印得工工整整的考察报告。

  报告的标题很普通——《关于对青龙镇江澈同志的考察报告》。

  张清源的目光从标题上扫过,落在了正文上。只看了第一段,他的表情就从最初的随意,变得专注起来。

  当他看到那段由陈建国亲自执笔写下的、堪称完美的最终评价时,他握着报告的手指,不自觉地收紧了。

  “政治过硬,业务精通,有大局观,有长远眼光……”

  他逐字逐句地念着,眼神越来越亮。

  “……不可多得的复合型年轻干部。”

  读完最后一句,张清源缓缓地靠在了椅背上,手中的报告被他轻轻放在了桌面上。他的手指在红木桌面上富有节奏地敲击着,发出“笃、笃、笃”的声响。

  办公室里一片安静。

  许久,他拿起桌上的红色电话,拨通了陈建国的手机。

  电话几乎是秒接。

  “建国,报告我看了。”张清源的声音听不出喜怒。

  电话那头的陈建国心里一紧:“部长,您……”

  “你确定,你写的这些,没有一点夸大的成分?”张清源打断了他,语气陡然变得锐利。

  陈建国深吸一口气,斩钉截铁地回答:“报告部长!我以我的党性担保,报告里的每一个字,都经得起推敲!我对江澈同志的评价,非但没有夸大,甚至……还有所保留!”

  电话那头,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就在陈建国的心快要提到嗓子眼的时候,张清源的声音再次响起,这一次,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兴奋和决断。

  “好。”

  只有一个字。

  但这个字,却像一柄重锤,彻底敲定了江澈那不可预知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