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深沉,桑塔纳的车灯划破黑暗,像两道孤独的光束。江澈开着车,没有回县委宿舍,而是在空无一人的新城区主干道上,一圈又一圈地绕着。
车窗外的路灯飞速倒退,拉成一条条橘黄色的光线,在他平静的侧脸上流淌而过。只有他自己知道,那份平静之下,是怎样的一片波涛汹涌。
裤兜里的手机,此刻像一块被烧得发烫的铁。里面存储的那些照片,每一个像素都由谎言、罪恶、血泪和长达二十年的悔恨构成。它们是足以将一位副市长拉下马的重磅炸弹,但同样,只要操作稍有不慎,这颗炸弹也能把他这个“递送员”炸得粉身碎骨。
江澈的脑海里,那个穿着沙滩裤、戴着墨镜、一心只想躺平的小人儿,正抱着脑袋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嘴里念念有词:“完了完了,这回彻底完了。我只是想找个清闲衙门养老,怎么就快进到跟市领导掰腕子了?系统,我强烈要求退货!这任务的风险评级绝对是S 级别的,你给标了个A,这是虚假宣传,我要去消费者协会告你!”
他将车停在路边,熄了火。车厢里瞬间被死寂和黑暗包裹。
他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开始复盘整件事。
证据有了,人证(张建军)、物证(假账底稿和王志强字据的照片)、忏悔书(张文清的信),甚至还有指向终极铁证(原始总账)的关键线索。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这些东西,递出去。
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手机往周国华书记的办公桌上一放,开门见山:“书记,我发现了一个惊天大案。”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江澈自己一巴掌拍死。
开什么玩笑。
他是什么身份?县委书记秘书。
书记秘书是什么?是书记的眼睛、耳朵和手脚,是书记最信任的人。这份信任的基础,是忠诚、稳重、守规矩。一个刚上任没多久的秘书,背着领导,私下里去调查一桩二十年前、牵扯到现任邻市副市长的陈年旧案……
这叫什么?
这叫“政治不成熟”,叫“行为无组织无纪律”,叫“个人英雄主义作祟”,更严重的,叫“隐藏在领导身边的定时炸弹”。
周国华就算再欣赏他,一旦知道这件事,第一反应绝不是欣慰,而是警惕。他会想,江澈今天能背着他查王志强,明天是不是就能背着他查别人?甚至查他自己?他一个小小的秘书,哪来这么大的能量和动机?他背后还有谁?
到那时,别说翻案了,江澈自己能不能保住这份工作都是个问题。信任一旦破裂,他这个秘书也就当到头了。他会被立刻调离核心岗位,打入冷宫,永不叙用。
这辈子,也就彻底和“喝茶看报”四个字无缘了。
不行,绝对不行。这条路是死路。
那么,第二个方案:匿名举报。
把照片洗出来,连同自己整理的文字材料,匿名寄给省纪委或者市纪委。
这个方案看起来安全,自己可以完美隐身。
但江澈同样迅速否决了。上一世在省厅,他见过的匿名举报信能堆满一间屋子。绝大部分,都石沉大海。没有确凿的、能直接定罪的铁证,光凭几张照片和一份来历不明的“忏悔书”,很难让纪委下定决心,去启动对一位在任副市长的调查。
这背后的流程极其复杂,牵扯的利益关系更是盘根错错。王志强能从一个乡镇副手,二十年爬到副市长的位置,其背后必然有自己的关系网。谁会为了一个死无对证的匿名举报,去轻易触碰这张网?
更何况,这种方式太冷了。冷冰冰的材料,没有冲击力,没有故事性,无法激起办案人员那种“必须查下去”的决心。
江澈需要一把火,一把能瞬间点燃整个事件、让所有人都无法忽视、无法捂盖子的大火。
他烦躁地揉了揉太阳穴。
写材料他擅长,搞权谋他懂行,可现在这局面,像是在解一个死结。他手里有刀,却找不到下刀的地方。
车厢里闷得慌,他摇下车窗,点了一支烟。
烟雾在狭小的空间里缭绕,模糊了他的视线。
他忽然想起了那封自己伪造的信,那封以“林晓”名义写的信。
为什么那封信能瞬间击溃张建军的心理防线?
因为它不是冰冷的指控,而是有温度的倾诉。它用一个女儿的视角,讲述了二十年的思念与坚信。它唤起的,是张建un军心中最柔软、也最愧疚的那一部分。
是情感,是故事,是“人”本身,才最具力量。
对,是“人”。
江澈的脑子像是被一道闪电劈中,瞬间豁然开朗。
他一直纠结于如何递送“证据”这个“物”,却忽略了最关键的核心——谁来递送。
他自己不行,匿名者不行。
但有一个人行,而且是唯一一个最合适、最正当、最能引爆舆论、最能让所有部门都无法拒绝的人。
那就是这起冤案最直接的受害者家属——林国栋的女儿。
一个被冤案毁掉了童年、二十年来背负着“贪污犯女儿”的骂名、为了给父亲洗刷冤屈四处奔走的女儿,当她拿着父亲同事临终前的忏悔书、拿着当年主谋亲手写下的罪证,站在纪委大门口实名举报时……
那将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那不再是一封冰冷的举报信,而是一个泣血的悲剧。那不再是一堆来历不明的材料,而是一场迟到了二十年的正义控诉。
没有任何一个机构,敢于忽视这样的举报。没有任何一家媒体,会放过如此爆炸性的新闻。
这把火一旦点燃,就再也不可能被扑灭。
而他江澈,将在这场滔天大火中,完美地隐匿于幕后。他只是那个在黑暗中,为迷路的孩子递上一盏灯笼的“神秘人”。
灯笼照亮了前路,孩子自己走到了终点。而他,收起灯笼,转身回到自己的岗位上,继续给书记泡茶、整理文件,深藏功与名。
这才是最完美的“躺平式”翻案!
江澈狠狠吸了一口烟,然后将烟头弹出窗外。火星在空中划出一道短暂的弧线,旋即熄灭在黑暗里。
他心中的计划,已经清晰无比。
第一步:找到林国栋的女儿。
第二步:用一个绝对安全、无法被追踪的方式,将自己手里的所有证据,送到她手上。
第三
步:引导她,或者说,相信她自己,会用最决绝的方式,去为父沉冤。
计划已定,新的问题又来了。
去哪里找这个“林晓”?
二十年过去了,人海茫茫。当年的案卷里,或许有她家的户籍信息,但那都是二十年前的了。他总不能动用公安系统去查,那等于是在黑夜里点起一个篝火,告诉所有人“我在这里”。
江澈发动汽车,调转车头,向县委宿舍驶去。
他的大脑在高速运转。
林国栋的案卷,他已经凭借【过目不忘】的能力,全部记在了脑子里。他开始像检索数据库一样,飞速地在脑海中搜寻每一个细节。
林国栋,原青龙镇财政所所长。妻子,苏玉梅,原县纺织厂女工。林国栋出事后,苏玉梅带着女儿离开了青阳县,不知所踪。案卷里记录,女儿林晓,当年六岁……
纺织厂……
江澈的眼睛亮了一下。
县纺织厂早在十几年前就破产改制了,但职工档案应该还在。按照规定,这些破产企业的档案,一部分会移交到县档案馆,一部分则由主管部门,也就是经贸委代管。
而经贸委,恰好是书记周国华曾经分管过的部门。
他不需要去大张旗鼓地查询,只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以“为书记整理旧资料”的名义,他就能名正言顺地接触到那些尘封的档案。
回到宿舍,江澈洗了个澡,换了身干净衣服。
他没有立刻睡觉,而是打开了自己的私人笔记本电脑。在打开那些证据照片之前,他鬼使神差地打开了浏览器。
在搜索框里,他犹豫了一下,没有输入“林晓”,也没有输入“林国栋”。
他输入了两个字:律师。
然后,他又在后面加上了“林晓”这个名字。
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做,或许是那封伪造信件带来的代入感,让他下意识地觉得,一个从小背负冤屈、执着于为父翻案的孩子,长大后,最有可能选择的职业,就是用法律作为武器的律师。
这是一种直觉,一种基于人性逻辑的猜测。
他按下了回车键。
页面刷新,搜索结果一条条地跳了出来。
大部分都是无关信息。
但当他看到第四条搜索结果时,他的呼吸,猛地一滞。
那是一家位于省城律所的官方网站,在“精英团队”一栏,一张清丽而干练的职业照,赫然在列。
照片下的简介写着:
林晓,高级合伙人,擅长领域:刑事辩护、行政诉讼。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从业十年,以逻辑缜密、作风强硬着称……
照片上的女人,三十岁不到的年纪,眉眼间有一股挥之不去的清冷和倔强。
江澈看着那张脸,又低头看了看自己手机里那张伪造的、字迹清秀的信。
他忽然觉得,自己信里写的那些话,或许,就是这个女人在过去二十年里,每一天都在心里默念的独白。
他找到了。
比他想象中,要快得多,也容易得多。
江澈关掉电脑,躺在床上,却毫无睡意。
他知道,当他按下那个回车键的时候,命运的齿轮,已经开始以一种他无法控制的速度,疯狂转动起来。
而他,这个只想躺平的家伙,却亲手给这台疯狂的机器,狠狠地加了一脚油门。
车窗外的路灯飞速倒退,拉成一条条橘黄色的光线,在他平静的侧脸上流淌而过。只有他自己知道,那份平静之下,是怎样的一片波涛汹涌。
裤兜里的手机,此刻像一块被烧得发烫的铁。里面存储的那些照片,每一个像素都由谎言、罪恶、血泪和长达二十年的悔恨构成。它们是足以将一位副市长拉下马的重磅炸弹,但同样,只要操作稍有不慎,这颗炸弹也能把他这个“递送员”炸得粉身碎骨。
江澈的脑海里,那个穿着沙滩裤、戴着墨镜、一心只想躺平的小人儿,正抱着脑袋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嘴里念念有词:“完了完了,这回彻底完了。我只是想找个清闲衙门养老,怎么就快进到跟市领导掰腕子了?系统,我强烈要求退货!这任务的风险评级绝对是S 级别的,你给标了个A,这是虚假宣传,我要去消费者协会告你!”
他将车停在路边,熄了火。车厢里瞬间被死寂和黑暗包裹。
他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开始复盘整件事。
证据有了,人证(张建军)、物证(假账底稿和王志强字据的照片)、忏悔书(张文清的信),甚至还有指向终极铁证(原始总账)的关键线索。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这些东西,递出去。
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手机往周国华书记的办公桌上一放,开门见山:“书记,我发现了一个惊天大案。”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江澈自己一巴掌拍死。
开什么玩笑。
他是什么身份?县委书记秘书。
书记秘书是什么?是书记的眼睛、耳朵和手脚,是书记最信任的人。这份信任的基础,是忠诚、稳重、守规矩。一个刚上任没多久的秘书,背着领导,私下里去调查一桩二十年前、牵扯到现任邻市副市长的陈年旧案……
这叫什么?
这叫“政治不成熟”,叫“行为无组织无纪律”,叫“个人英雄主义作祟”,更严重的,叫“隐藏在领导身边的定时炸弹”。
周国华就算再欣赏他,一旦知道这件事,第一反应绝不是欣慰,而是警惕。他会想,江澈今天能背着他查王志强,明天是不是就能背着他查别人?甚至查他自己?他一个小小的秘书,哪来这么大的能量和动机?他背后还有谁?
到那时,别说翻案了,江澈自己能不能保住这份工作都是个问题。信任一旦破裂,他这个秘书也就当到头了。他会被立刻调离核心岗位,打入冷宫,永不叙用。
这辈子,也就彻底和“喝茶看报”四个字无缘了。
不行,绝对不行。这条路是死路。
那么,第二个方案:匿名举报。
把照片洗出来,连同自己整理的文字材料,匿名寄给省纪委或者市纪委。
这个方案看起来安全,自己可以完美隐身。
但江澈同样迅速否决了。上一世在省厅,他见过的匿名举报信能堆满一间屋子。绝大部分,都石沉大海。没有确凿的、能直接定罪的铁证,光凭几张照片和一份来历不明的“忏悔书”,很难让纪委下定决心,去启动对一位在任副市长的调查。
这背后的流程极其复杂,牵扯的利益关系更是盘根错错。王志强能从一个乡镇副手,二十年爬到副市长的位置,其背后必然有自己的关系网。谁会为了一个死无对证的匿名举报,去轻易触碰这张网?
更何况,这种方式太冷了。冷冰冰的材料,没有冲击力,没有故事性,无法激起办案人员那种“必须查下去”的决心。
江澈需要一把火,一把能瞬间点燃整个事件、让所有人都无法忽视、无法捂盖子的大火。
他烦躁地揉了揉太阳穴。
写材料他擅长,搞权谋他懂行,可现在这局面,像是在解一个死结。他手里有刀,却找不到下刀的地方。
车厢里闷得慌,他摇下车窗,点了一支烟。
烟雾在狭小的空间里缭绕,模糊了他的视线。
他忽然想起了那封自己伪造的信,那封以“林晓”名义写的信。
为什么那封信能瞬间击溃张建军的心理防线?
因为它不是冰冷的指控,而是有温度的倾诉。它用一个女儿的视角,讲述了二十年的思念与坚信。它唤起的,是张建un军心中最柔软、也最愧疚的那一部分。
是情感,是故事,是“人”本身,才最具力量。
对,是“人”。
江澈的脑子像是被一道闪电劈中,瞬间豁然开朗。
他一直纠结于如何递送“证据”这个“物”,却忽略了最关键的核心——谁来递送。
他自己不行,匿名者不行。
但有一个人行,而且是唯一一个最合适、最正当、最能引爆舆论、最能让所有部门都无法拒绝的人。
那就是这起冤案最直接的受害者家属——林国栋的女儿。
一个被冤案毁掉了童年、二十年来背负着“贪污犯女儿”的骂名、为了给父亲洗刷冤屈四处奔走的女儿,当她拿着父亲同事临终前的忏悔书、拿着当年主谋亲手写下的罪证,站在纪委大门口实名举报时……
那将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那不再是一封冰冷的举报信,而是一个泣血的悲剧。那不再是一堆来历不明的材料,而是一场迟到了二十年的正义控诉。
没有任何一个机构,敢于忽视这样的举报。没有任何一家媒体,会放过如此爆炸性的新闻。
这把火一旦点燃,就再也不可能被扑灭。
而他江澈,将在这场滔天大火中,完美地隐匿于幕后。他只是那个在黑暗中,为迷路的孩子递上一盏灯笼的“神秘人”。
灯笼照亮了前路,孩子自己走到了终点。而他,收起灯笼,转身回到自己的岗位上,继续给书记泡茶、整理文件,深藏功与名。
这才是最完美的“躺平式”翻案!
江澈狠狠吸了一口烟,然后将烟头弹出窗外。火星在空中划出一道短暂的弧线,旋即熄灭在黑暗里。
他心中的计划,已经清晰无比。
第一步:找到林国栋的女儿。
第二步:用一个绝对安全、无法被追踪的方式,将自己手里的所有证据,送到她手上。
第三
步:引导她,或者说,相信她自己,会用最决绝的方式,去为父沉冤。
计划已定,新的问题又来了。
去哪里找这个“林晓”?
二十年过去了,人海茫茫。当年的案卷里,或许有她家的户籍信息,但那都是二十年前的了。他总不能动用公安系统去查,那等于是在黑夜里点起一个篝火,告诉所有人“我在这里”。
江澈发动汽车,调转车头,向县委宿舍驶去。
他的大脑在高速运转。
林国栋的案卷,他已经凭借【过目不忘】的能力,全部记在了脑子里。他开始像检索数据库一样,飞速地在脑海中搜寻每一个细节。
林国栋,原青龙镇财政所所长。妻子,苏玉梅,原县纺织厂女工。林国栋出事后,苏玉梅带着女儿离开了青阳县,不知所踪。案卷里记录,女儿林晓,当年六岁……
纺织厂……
江澈的眼睛亮了一下。
县纺织厂早在十几年前就破产改制了,但职工档案应该还在。按照规定,这些破产企业的档案,一部分会移交到县档案馆,一部分则由主管部门,也就是经贸委代管。
而经贸委,恰好是书记周国华曾经分管过的部门。
他不需要去大张旗鼓地查询,只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以“为书记整理旧资料”的名义,他就能名正言顺地接触到那些尘封的档案。
回到宿舍,江澈洗了个澡,换了身干净衣服。
他没有立刻睡觉,而是打开了自己的私人笔记本电脑。在打开那些证据照片之前,他鬼使神差地打开了浏览器。
在搜索框里,他犹豫了一下,没有输入“林晓”,也没有输入“林国栋”。
他输入了两个字:律师。
然后,他又在后面加上了“林晓”这个名字。
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做,或许是那封伪造信件带来的代入感,让他下意识地觉得,一个从小背负冤屈、执着于为父翻案的孩子,长大后,最有可能选择的职业,就是用法律作为武器的律师。
这是一种直觉,一种基于人性逻辑的猜测。
他按下了回车键。
页面刷新,搜索结果一条条地跳了出来。
大部分都是无关信息。
但当他看到第四条搜索结果时,他的呼吸,猛地一滞。
那是一家位于省城律所的官方网站,在“精英团队”一栏,一张清丽而干练的职业照,赫然在列。
照片下的简介写着:
林晓,高级合伙人,擅长领域:刑事辩护、行政诉讼。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从业十年,以逻辑缜密、作风强硬着称……
照片上的女人,三十岁不到的年纪,眉眼间有一股挥之不去的清冷和倔强。
江澈看着那张脸,又低头看了看自己手机里那张伪造的、字迹清秀的信。
他忽然觉得,自己信里写的那些话,或许,就是这个女人在过去二十年里,每一天都在心里默念的独白。
他找到了。
比他想象中,要快得多,也容易得多。
江澈关掉电脑,躺在床上,却毫无睡意。
他知道,当他按下那个回车键的时候,命运的齿轮,已经开始以一种他无法控制的速度,疯狂转动起来。
而他,这个只想躺平的家伙,却亲手给这台疯狂的机器,狠狠地加了一脚油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