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大院的门,是无声的。
朱红色的自动伸缩门滑开时,没有一丝声响,像一只沉默巨兽张开的嘴。陆远迈步踏入,身后城市的喧嚣与车水马龙仿佛被一道无形的屏障瞬间隔绝。
这里安静得过分。
院内是几栋苏式风格的米黄色办公楼,墙体上爬满了常青藤,显得庄重而富有年代感。地面一尘不染,几棵高大的雪松投下浓密的树荫。偶尔有穿着白衬衫、黑西裤的干部匆匆走过,脚步轻盈,目不斜视,彼此间即便打招呼,也只是一个微不可察的点头,连嘴角的弧度都像是用尺子量过。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老旧纸张、雪松清香和权力独有气味的味道,沉静,肃穆,压得人喘不过气。
在安河县,他是高书记的心腹,是能搅动风云的“陆主任”。可在这里,他只是一个档案上新添的名字。他能清晰地感觉到,从门口警卫到引他去组织部报到的干事,每个人眼中那礼貌而疏离的审视。
那是一种对“新人”的打量,与能力、政绩无关,只关乎你是否属于这个圈子。
报到的手续流程化且高效。领了工作证,签了几个字,组织部的一位年轻干事便领着他前往政策研究室所在的“三号楼”。
三号楼是整个大院里最偏僻、最老旧的一栋,藏在一片茂密的竹林后面,墙皮甚至有几处细微的剥落。与高大宏伟的一号主楼相比,这里像是个被遗忘的角落。
“陆主任,到了,我就不送您进去了。”干事在楼门口停下脚步,客气地笑了笑,转身离去,仿佛多待一秒都嫌晦气。
陆远推开那扇沉重的木门,一股浓郁的故纸堆气味扑面而来。
没有想象中的独立办公室,而是一间巨大的、被书架和文件柜隔成几个区域的开放式空间。光线有些昏暗,即便是在白天,也亮着几盏发出昏黄光晕的台灯。
这里,是时间的静止之地。
靠窗的位置,一个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的老人正举着一个放大镜,逐字逐句地看着一份泛黄的报纸,仿佛在研究出土文物。他身边的暖水瓶上,印着“奖给劳动模范”的红字,已经斑驳掉漆。
中间区域,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地中海发型锃光瓦亮,正襟危坐,面前摊开一本厚厚的《资本论》,但他并没有在看,只是用一种放空而深邃的眼神,凝视着窗外的竹林,仿佛在思考宇宙的起源。
角落里,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神情严肃的女同志,面前堆着小山一般高的文件,正奋笔疾书,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是这片寂静空间里唯一的交响乐。
整个办公室,大约有七八个人,每个人都像是一座孤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彼此之间隔着无形的壁垒。
陆远走进来,脚步声在木地板上显得格外突兀。
几道目光,像探照灯一样,齐刷刷地射了过来。
有好奇,有审视,有漠然,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排斥。
陆远知道,他就像一条闯入平静池塘的鲶鱼,打破了这里维持了不知多少年的生态平衡。他那个“副主任”的头衔,对他而言是晋升,对这里某些人而言,或许就是一次被插队的屈辱。
“大家好,我是新来报到的陆远,以后请各位老师多多关照。”陆远脸上挂着谦逊而无害的笑容,声音不大,却足以让每个人都听得清楚。
短暂的沉默后,那个看报纸的老人终于放下了放大镜,抬起眼皮瞥了他一眼,从鼻腔里发出一个单音节:“嗯。”
然后,他又低头继续研究他的“出土文物”去了。
那个思考宇宙起源的地中海男人,则推了推眼镜,上下打量了陆远一番,嘴角撇了撇,皮笑肉不笑地说道:“哦,陆副主任啊,久仰大名。那篇《南江内参》上的文章,拜读过了,写得……很有锐气嘛。”
“锐气”两个字,他咬得特别重,像是在夸奖,又像是在讥讽。
陆远脑海中,系统面板无声地亮起。
【叮!新场景‘市委政策研究室’已解锁。】
【人物扫描中……】
【目标:王福明,58岁,研究室资格最老的研究员,人称‘王字典’。角色标签:【老派学究】、【倚老卖老】、【即将退休的活化石】。当前情绪:漠视。威胁等级:★☆☆☆☆】
【目标:李建国,46岁,副处级研究员,地中海发型拥有者。角色标签:【怀才不遇的怨士】、【理论巨人】、【行动矮子】。当前情绪:嫉妒、审视。威胁等级:★★☆☆☆】
【目标:张兰,39岁,主任科员。角色标签:【拼命三娘】、【务实主义者】、【办公室信息中转站】。当前情绪:好奇。威胁等级:★☆☆☆☆】
……
陆远微笑着,对那个叫李建国的地中海男人点了点头:“李老师过奖了,不过是些不成熟的浅见,以后还要多向您这样的前辈学习。”
他这话放低了姿态,李建国的脸色稍稍好看了一些,但依旧带着几分矜持,点了点头,便又扭头继续凝望窗外,仿佛多说一个字都是浪费。
这时,那个叫张兰的女同志站了起来,她看起来是这里最“正常”的一个。
“陆主任,您的办公室在那边。”她指了指最里面的一个角落,那里有一个用半人高的文件柜隔出来的小空间,“钱主任出去了,他交代过,让您先熟悉一下环境。”
“谢谢张姐。”陆远客气地道谢。
“不敢当,叫我小张就行。”张兰的脸上没什么表情,说完便坐了回去,继续投入到她的文件山里。
陆远走到自己的“办公室”。
一张老旧的办公桌,一把吱呀作响的木椅子,桌上空空如也,只有一部红色的座机电话。桌面上积着一层薄薄的灰尘,显然很久没人用过了。
这就是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的待遇。
明升,实降。
高建功和周海山的话,同时在他耳边响起。
一个说这里是“藏经阁”,一个说这里是“养老院”。
现在看来,周海山的评价似乎更贴切一些。
陆远倒也不恼,他拉开椅子坐下,发出的“吱呀”声再次引来了几道目光。他从公文包里拿出自己的水杯和笔记本,用纸巾慢条斯理地将桌面擦拭干净,动作不疾不徐,仿佛对眼前的冷遇毫不在意。
他知道,他现在就像动物园里新来的猴子,一举一动都在所有“老猴子”的观察之下。他不能急,不能躁,更不能表现出任何不满。
他要做的,就是比他们更能坐得住,更能耐得住寂寞。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办公室里,只有翻动纸页的沙沙声、偶尔响起的键盘敲击声,以及“王字典”那悠长的呼吸声。
没有人再跟陆远说话,也没有人给他安排任何工作。他就这样被晾在了那里,像一个不小心走错片场的群众演员。
陆…远反而乐得清闲。他闭上眼睛,开始在脑海中复盘从安河县到市里的整个过程,分析高建功和周海山每一句话背后的深意,构建着市里这张复杂的人际关系网。
高建功说,主任钱卫国,是市委书记的“眼睛”和“锁”。
那么,这间办公室里的人,又有多少是这双“眼睛”的延伸?又有多少是被这把“锁”牢牢锁住的、心有不甘的灵魂?
就在陆远神游天外之时,办公室最里侧,那扇一直紧闭着的、挂着“主任室”牌子的门,突然“咔哒”一声,从里面打开了。
整个办公室的空气,仿佛在这一瞬间凝固了。
所有人都下意识地停下了手里的动作,抬起头,望向那扇门。
一个五十多岁、身材微胖、戴着金丝眼镜的男人走了出来。他穿着一身熨烫得笔挺的深色夹克,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脸上挂着一种程式化的温和笑容,但那笑容却不及眼底。
他的目光在办公室里缓缓扫过,像是在巡视自己的领地,最后,精准地落在了角落里陆远的身上。
“你就是陆远同志吧?”
他的声音不高,很温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
陆远站起身,迎着他的目光,点了点头:“钱主任,您好。”
钱卫国,市委书记的“眼睛”和“锁”,终于登场了。
他没有走过来,只是站在自己办公室门口,对着陆远招了招手,脸上的笑容依旧温和。
“小陆同志,年轻有为啊。来,到我办公室来一下,正好有个任务,想听听你的想法。”
朱红色的自动伸缩门滑开时,没有一丝声响,像一只沉默巨兽张开的嘴。陆远迈步踏入,身后城市的喧嚣与车水马龙仿佛被一道无形的屏障瞬间隔绝。
这里安静得过分。
院内是几栋苏式风格的米黄色办公楼,墙体上爬满了常青藤,显得庄重而富有年代感。地面一尘不染,几棵高大的雪松投下浓密的树荫。偶尔有穿着白衬衫、黑西裤的干部匆匆走过,脚步轻盈,目不斜视,彼此间即便打招呼,也只是一个微不可察的点头,连嘴角的弧度都像是用尺子量过。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老旧纸张、雪松清香和权力独有气味的味道,沉静,肃穆,压得人喘不过气。
在安河县,他是高书记的心腹,是能搅动风云的“陆主任”。可在这里,他只是一个档案上新添的名字。他能清晰地感觉到,从门口警卫到引他去组织部报到的干事,每个人眼中那礼貌而疏离的审视。
那是一种对“新人”的打量,与能力、政绩无关,只关乎你是否属于这个圈子。
报到的手续流程化且高效。领了工作证,签了几个字,组织部的一位年轻干事便领着他前往政策研究室所在的“三号楼”。
三号楼是整个大院里最偏僻、最老旧的一栋,藏在一片茂密的竹林后面,墙皮甚至有几处细微的剥落。与高大宏伟的一号主楼相比,这里像是个被遗忘的角落。
“陆主任,到了,我就不送您进去了。”干事在楼门口停下脚步,客气地笑了笑,转身离去,仿佛多待一秒都嫌晦气。
陆远推开那扇沉重的木门,一股浓郁的故纸堆气味扑面而来。
没有想象中的独立办公室,而是一间巨大的、被书架和文件柜隔成几个区域的开放式空间。光线有些昏暗,即便是在白天,也亮着几盏发出昏黄光晕的台灯。
这里,是时间的静止之地。
靠窗的位置,一个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的老人正举着一个放大镜,逐字逐句地看着一份泛黄的报纸,仿佛在研究出土文物。他身边的暖水瓶上,印着“奖给劳动模范”的红字,已经斑驳掉漆。
中间区域,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地中海发型锃光瓦亮,正襟危坐,面前摊开一本厚厚的《资本论》,但他并没有在看,只是用一种放空而深邃的眼神,凝视着窗外的竹林,仿佛在思考宇宙的起源。
角落里,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神情严肃的女同志,面前堆着小山一般高的文件,正奋笔疾书,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是这片寂静空间里唯一的交响乐。
整个办公室,大约有七八个人,每个人都像是一座孤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彼此之间隔着无形的壁垒。
陆远走进来,脚步声在木地板上显得格外突兀。
几道目光,像探照灯一样,齐刷刷地射了过来。
有好奇,有审视,有漠然,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排斥。
陆远知道,他就像一条闯入平静池塘的鲶鱼,打破了这里维持了不知多少年的生态平衡。他那个“副主任”的头衔,对他而言是晋升,对这里某些人而言,或许就是一次被插队的屈辱。
“大家好,我是新来报到的陆远,以后请各位老师多多关照。”陆远脸上挂着谦逊而无害的笑容,声音不大,却足以让每个人都听得清楚。
短暂的沉默后,那个看报纸的老人终于放下了放大镜,抬起眼皮瞥了他一眼,从鼻腔里发出一个单音节:“嗯。”
然后,他又低头继续研究他的“出土文物”去了。
那个思考宇宙起源的地中海男人,则推了推眼镜,上下打量了陆远一番,嘴角撇了撇,皮笑肉不笑地说道:“哦,陆副主任啊,久仰大名。那篇《南江内参》上的文章,拜读过了,写得……很有锐气嘛。”
“锐气”两个字,他咬得特别重,像是在夸奖,又像是在讥讽。
陆远脑海中,系统面板无声地亮起。
【叮!新场景‘市委政策研究室’已解锁。】
【人物扫描中……】
【目标:王福明,58岁,研究室资格最老的研究员,人称‘王字典’。角色标签:【老派学究】、【倚老卖老】、【即将退休的活化石】。当前情绪:漠视。威胁等级:★☆☆☆☆】
【目标:李建国,46岁,副处级研究员,地中海发型拥有者。角色标签:【怀才不遇的怨士】、【理论巨人】、【行动矮子】。当前情绪:嫉妒、审视。威胁等级:★★☆☆☆】
【目标:张兰,39岁,主任科员。角色标签:【拼命三娘】、【务实主义者】、【办公室信息中转站】。当前情绪:好奇。威胁等级:★☆☆☆☆】
……
陆远微笑着,对那个叫李建国的地中海男人点了点头:“李老师过奖了,不过是些不成熟的浅见,以后还要多向您这样的前辈学习。”
他这话放低了姿态,李建国的脸色稍稍好看了一些,但依旧带着几分矜持,点了点头,便又扭头继续凝望窗外,仿佛多说一个字都是浪费。
这时,那个叫张兰的女同志站了起来,她看起来是这里最“正常”的一个。
“陆主任,您的办公室在那边。”她指了指最里面的一个角落,那里有一个用半人高的文件柜隔出来的小空间,“钱主任出去了,他交代过,让您先熟悉一下环境。”
“谢谢张姐。”陆远客气地道谢。
“不敢当,叫我小张就行。”张兰的脸上没什么表情,说完便坐了回去,继续投入到她的文件山里。
陆远走到自己的“办公室”。
一张老旧的办公桌,一把吱呀作响的木椅子,桌上空空如也,只有一部红色的座机电话。桌面上积着一层薄薄的灰尘,显然很久没人用过了。
这就是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的待遇。
明升,实降。
高建功和周海山的话,同时在他耳边响起。
一个说这里是“藏经阁”,一个说这里是“养老院”。
现在看来,周海山的评价似乎更贴切一些。
陆远倒也不恼,他拉开椅子坐下,发出的“吱呀”声再次引来了几道目光。他从公文包里拿出自己的水杯和笔记本,用纸巾慢条斯理地将桌面擦拭干净,动作不疾不徐,仿佛对眼前的冷遇毫不在意。
他知道,他现在就像动物园里新来的猴子,一举一动都在所有“老猴子”的观察之下。他不能急,不能躁,更不能表现出任何不满。
他要做的,就是比他们更能坐得住,更能耐得住寂寞。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办公室里,只有翻动纸页的沙沙声、偶尔响起的键盘敲击声,以及“王字典”那悠长的呼吸声。
没有人再跟陆远说话,也没有人给他安排任何工作。他就这样被晾在了那里,像一个不小心走错片场的群众演员。
陆…远反而乐得清闲。他闭上眼睛,开始在脑海中复盘从安河县到市里的整个过程,分析高建功和周海山每一句话背后的深意,构建着市里这张复杂的人际关系网。
高建功说,主任钱卫国,是市委书记的“眼睛”和“锁”。
那么,这间办公室里的人,又有多少是这双“眼睛”的延伸?又有多少是被这把“锁”牢牢锁住的、心有不甘的灵魂?
就在陆远神游天外之时,办公室最里侧,那扇一直紧闭着的、挂着“主任室”牌子的门,突然“咔哒”一声,从里面打开了。
整个办公室的空气,仿佛在这一瞬间凝固了。
所有人都下意识地停下了手里的动作,抬起头,望向那扇门。
一个五十多岁、身材微胖、戴着金丝眼镜的男人走了出来。他穿着一身熨烫得笔挺的深色夹克,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脸上挂着一种程式化的温和笑容,但那笑容却不及眼底。
他的目光在办公室里缓缓扫过,像是在巡视自己的领地,最后,精准地落在了角落里陆远的身上。
“你就是陆远同志吧?”
他的声音不高,很温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
陆远站起身,迎着他的目光,点了点头:“钱主任,您好。”
钱卫国,市委书记的“眼睛”和“锁”,终于登场了。
他没有走过来,只是站在自己办公室门口,对着陆远招了招手,脸上的笑容依旧温和。
“小陆同志,年轻有为啊。来,到我办公室来一下,正好有个任务,想听听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