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书记的难题:一份关于城市未来的“神仙打架”规划!
两天后的清晨,天色未亮,市委公寓楼里,陆远书房的灯就已经亮了。
桌上,散落着十几份打印出来的文件,有星海市历年的经济数据公报,有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的产业结构分析,还有几篇关于国际金融中心风险溢出的学术论文。而在所有文件的中央,摆着的是那份常鸿主导的,长达百页的《关于构建“大金融、大总部”为核心的星海市2.0发展蓝图》。
这份蓝图,被陆远用红蓝两色的笔,标注得密密麻麻。
一夜未眠,他的双眼布着淡淡的血丝,但精神却异常亢奋。他没有去构建什么宏大的反驳理论,他只是在做一件事情——拆解。
他像一个经验丰富的钟表匠,将常鸿那座看起来华丽炫目的“座钟”,小心翼翼地拆解成一个个最细微的零件。齿轮、弹簧、螺丝……每一个零件都单独拿出来,放在显微镜下,审视其材质、工艺,以及与其他零件的咬合关系。
当他将最后一个零件分析完毕,天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
他靠在椅背上,闭上眼,脑海中,那座华丽的座钟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张结构清晰、却也布满了红色风险警告的零件爆炸图。
“陆常委,早餐准备好了,八点半出发去市委,时间来得及。”新配的秘书小陈轻手轻脚地走进来,低声提醒。
陆远睁开眼,眼中的疲惫一扫而空,只剩下如秋水般的清明。
“知道了。”他站起身,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脖颈,“把那份东林区绿色GDP的考核模型报告,也带上。”
小陈愣了一下,不明白今天的会议和东林区的报告有什么关系,但还是立刻点头:“好的,陆常委。”
八点五十分,陆远准时踏入了那间熟悉的、位于九层的常委会会议室。
房间里的气氛,与上次晚宴的轻松截然不同,空气仿佛凝固成了某种胶质,安静,但充满了张力。常委们大多已经到了,各自低头看着文件,偶尔的眼神交汇,也只是一触即分,像两只在林中偶遇的猎豹,在确认对方的威胁等级。
常务副市长常鸿今天穿了一身深灰色的西装,打着一条暗红色的领带,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整个人散发着一种掌控全局的强大气场。他正与市长杨建功低声交谈着什么,脸上带着自信的微笑,仿佛即将宣布一场已经稳操胜券的战役。
陆远依旧安静地走到自己末席的位置坐下,打开笔记本,将削好的铅笔整齐地摆在手边。他就像一个严谨的旁听生,准备记录一场对他而言至关重要的公开课。
九点整,市委书记周怀安手持保温杯,步履沉稳地走了进来。
他一坐定,整个会议室的无形气场便找到了主心骨。
“同志们,开会。”周怀an没有多余的寒暄,开门见山,“今天请大家来,只讨论一个议题。那就是,我们星海市,未来十年,要往哪里去?”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最后定格在桌面的某一点上,声音变得沉重了几分。
“前段时间,金海区给我们上了惨痛的一课。用环境换增长,用数据堆政绩,这种模式,就像是在沙滩上盖楼,看起来高,风一吹,就倒了。这说明,我们过去的一些发展理念,已经走到了非改不可的路口。”
他先是给这次会议定下了一个沉重的基调,巧妙地将所有人的思绪,都拉回到了那场几乎动摇了星海市根基的环保风暴中。
这番话,让市长杨建功和常务副市长常鸿的脸色,都微微起了一点变化。
“所以,今天,我们需要一场彻底的、不留情面的思想碰撞。”周怀安继续说,“常鸿同志牵头,做了一份关于城市未来发展的规划草案,很有深度,也很有魄力。下面,就先请常鸿同志,给大家介绍一下他的‘星海22.0蓝图’。”
来了。
陆远握着铅笔的手指,无意识地紧了紧。
常鸿站起身,向周怀安和众人微微颔首,随即走到了会议室前方的大屏幕旁。他没有拿稿子,只是拿起遥控笔,轻轻一点,屏幕上立刻出现了一张效果图。
那是一片由无数摩天大楼组成的、流光溢彩的中央商务区,造型前卫的建筑刺破云层,玻璃幕墙反射着金色的阳光,充满了未来感和科技感。
“各位领导,同志们。”常鸿的声音洪亮而富有感染力,像一位顶级的交响乐指挥家,准备奏响一曲华丽的乐章,“我这份方案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大金融,大总部。”
“所谓‘大金融’,就是我们要举全市之力,将星海市打造成长三角南翼的区域性金融中心。我们要吸引国内外顶级的银行、证券、保险、基金公司,在这里设立区域总部。我们要建起自己的股权交易所、大宗商品交易中心!”
“所谓‘大总部’,就是我们要面向全球,大力引进世界五百强、国内百强企业的总部或者功能性总部。为此,我建议,在目前规划的东部新城,划出三十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用国际最高标准,打造一个集商务、居住、休闲于一体的‘星海国际商务区’(CBD)!”
他的手在屏幕上挥舞,一个个令人心跳加速的名词和数据,从他口中不断涌出。
“根据我们的测算,如果这个蓝图能够实现,十年之内,星海市的GDP将实现翻番!地方财政收入至少增长百分之一百五!我们将创造超过三十万个高端就业岗位!星海市的城市能级,将从现在的二线强,一举跃升为准一线!”
整个会议室里,只剩下常鸿激情澎湃的声音。他描绘的未来太过美好,美好得让在座的不少人都露出了向往的神色。这不仅仅是一份发展规划,更是一份巨大的政治承诺。谁能将它实现,谁就将成为星海市历史上,留下最浓墨重彩一笔的功臣。
当常鸿的演讲结束时,会议室里沉默了片刻,随即响起了一阵掌声。
“我完全同意常鸿同志的方案。”市长杨建功率先表态,他敲了敲桌子,以示强调,“思路清晰,目标宏伟,措施有力。我们星海市要发展,就必须要有这样的大手笔,大魄力。畏畏缩缩,小打小闹,是干不成大事的。政府这边,会全力以赴,为这个蓝图的实现,做好一切服务保障工作。”
紧接着,分管城建的副市长、东部新城建设指挥部的总指挥,也纷纷发言,对方案表示了高度赞同。他们都是政府系统的一线指挥官,常鸿的方案,意味着海量的项目、巨额的投资和看得见的政绩,他们没有理由不支持。
一时间,赞誉之声不绝于耳,常鸿的“大金融、大总部”模式,似乎已经成了唯一的选择。
周怀安安静地听着,脸上看不出喜怒。他没有急于让常鸿的阵营唱完独角戏,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另一边。
“正信同志,你是我们班子里的‘老政工’,长期研究社会发展问题,你的看法呢?”
被点到名的市委专职副书记罗正信,扶了扶眼镜,他清了清嗓子,沉稳地开口。
“常鸿同志的方案,确实让人振奋。但是,”一个转折,让会议室的气氛重新变得严肃,“我也有一些隐忧。”
“第一,金融是经济的血液,但不能没有骨骼和肌肉。我们的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才是星海市的立市之本。如果资源和政策过度向金融和总部经济倾斜,会不会造成实体产业的‘空心化’?金海区的教训,不就是因为实体企业被逼得只能走高污染、低成本的老路吗?”
“第二,‘大金融’往往伴随着‘大风险’。我们星海市的金融监管能力、风险防控体系,是否能够跟得上?一旦发生区域性的金融动荡,我们有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应对?这就像给一辆拖拉机,装上了飞机的引擎,跑得快是快了,但车身散架的风险,我们不能不考虑。”
罗正信的话,像一盆冷水,浇在了刚刚还火热的气氛上。他的发言,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句句都切中了要害。
宣传部长方文博紧跟着补充道:“正信书记的担忧很有道理。而且,一个城市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有多少高楼大厦。我们刚刚还在肯定东林区保护历史文脉的模式,转眼就要在东部新城搞一个千城一面的CBD,这在城市文化建设上,是否也是一种倒退?”
两大阵营,泾渭分明。
一方主张效率优先,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能级的跃升。
另一方则强调稳健均衡,担忧产业空心化和潜在的社会风险。
这就是一场典型的“政府精英”与“党委老成派”之间的理念碰撞,也是一场关于城市发展路线的“神仙打架”。
会议室里的辩论开始变得激烈起来,双方引经据典,你来我往,谁也说服不了谁。
常鸿始终胸有成竹地坐在那里,对于罗正信等人的质疑,他都一一用更详尽的数据和国外案例进行了反驳,显得游刃有余。他似乎早已预料到了所有的反对意见,并准备好了所有的答案。
而陆远,从始至终,没有说一句话。
他只是安静地听,安静地记。他的笔记本上,已经画出了一个简易的T字形表格,左边是“大金融、大总部”模式的优点,右边则是它的缺点。两边的条目,几乎一样多。
他能感觉到,有无数道目光,正有意无意地飘向他这个角落。
他这个新晋常委,这个刚刚处理了金海区烂摊子、又打造了东林区样板的人,在这场关乎城市命运的辩论中,会站在哪一边?
是附和常鸿的宏伟蓝图,为自己的履历再添上浓重一笔?还是支持罗正信的稳健之言,表达自己对实体经济的重视?
无论选择哪一边,都会得罪另一边。
这,就是常鸿为他设下的阳谋。
辩论进入了白热化,双方僵持不下,会议室里的空气仿佛被抽干了,只剩下观点的碰撞声。
终于,一直没有表态的市委书记周怀安,端起茶杯,轻轻磕了一下桌面。
清脆的响声,让所有人都停了下来。
周怀安喝了口水,目光没有投向争论的任何一方,而是越过长长的会议桌,精准地落在了那个从头到尾都保持着沉默的年轻人身上。
“陆远同志,”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你一直没说话,光听大家讲了。”
“东林区的老城织补,金海区的产业转型,一个‘立’,一个‘破’,你都亲手抓过。对于星海市的未来,这张蓝图该怎么画,我想听听你的看法。”
刹那间,会议室里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陆远的身上。
大戏,终于轮到他登场了。
两天后的清晨,天色未亮,市委公寓楼里,陆远书房的灯就已经亮了。
桌上,散落着十几份打印出来的文件,有星海市历年的经济数据公报,有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的产业结构分析,还有几篇关于国际金融中心风险溢出的学术论文。而在所有文件的中央,摆着的是那份常鸿主导的,长达百页的《关于构建“大金融、大总部”为核心的星海市2.0发展蓝图》。
这份蓝图,被陆远用红蓝两色的笔,标注得密密麻麻。
一夜未眠,他的双眼布着淡淡的血丝,但精神却异常亢奋。他没有去构建什么宏大的反驳理论,他只是在做一件事情——拆解。
他像一个经验丰富的钟表匠,将常鸿那座看起来华丽炫目的“座钟”,小心翼翼地拆解成一个个最细微的零件。齿轮、弹簧、螺丝……每一个零件都单独拿出来,放在显微镜下,审视其材质、工艺,以及与其他零件的咬合关系。
当他将最后一个零件分析完毕,天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
他靠在椅背上,闭上眼,脑海中,那座华丽的座钟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张结构清晰、却也布满了红色风险警告的零件爆炸图。
“陆常委,早餐准备好了,八点半出发去市委,时间来得及。”新配的秘书小陈轻手轻脚地走进来,低声提醒。
陆远睁开眼,眼中的疲惫一扫而空,只剩下如秋水般的清明。
“知道了。”他站起身,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脖颈,“把那份东林区绿色GDP的考核模型报告,也带上。”
小陈愣了一下,不明白今天的会议和东林区的报告有什么关系,但还是立刻点头:“好的,陆常委。”
八点五十分,陆远准时踏入了那间熟悉的、位于九层的常委会会议室。
房间里的气氛,与上次晚宴的轻松截然不同,空气仿佛凝固成了某种胶质,安静,但充满了张力。常委们大多已经到了,各自低头看着文件,偶尔的眼神交汇,也只是一触即分,像两只在林中偶遇的猎豹,在确认对方的威胁等级。
常务副市长常鸿今天穿了一身深灰色的西装,打着一条暗红色的领带,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整个人散发着一种掌控全局的强大气场。他正与市长杨建功低声交谈着什么,脸上带着自信的微笑,仿佛即将宣布一场已经稳操胜券的战役。
陆远依旧安静地走到自己末席的位置坐下,打开笔记本,将削好的铅笔整齐地摆在手边。他就像一个严谨的旁听生,准备记录一场对他而言至关重要的公开课。
九点整,市委书记周怀安手持保温杯,步履沉稳地走了进来。
他一坐定,整个会议室的无形气场便找到了主心骨。
“同志们,开会。”周怀an没有多余的寒暄,开门见山,“今天请大家来,只讨论一个议题。那就是,我们星海市,未来十年,要往哪里去?”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最后定格在桌面的某一点上,声音变得沉重了几分。
“前段时间,金海区给我们上了惨痛的一课。用环境换增长,用数据堆政绩,这种模式,就像是在沙滩上盖楼,看起来高,风一吹,就倒了。这说明,我们过去的一些发展理念,已经走到了非改不可的路口。”
他先是给这次会议定下了一个沉重的基调,巧妙地将所有人的思绪,都拉回到了那场几乎动摇了星海市根基的环保风暴中。
这番话,让市长杨建功和常务副市长常鸿的脸色,都微微起了一点变化。
“所以,今天,我们需要一场彻底的、不留情面的思想碰撞。”周怀安继续说,“常鸿同志牵头,做了一份关于城市未来发展的规划草案,很有深度,也很有魄力。下面,就先请常鸿同志,给大家介绍一下他的‘星海22.0蓝图’。”
来了。
陆远握着铅笔的手指,无意识地紧了紧。
常鸿站起身,向周怀安和众人微微颔首,随即走到了会议室前方的大屏幕旁。他没有拿稿子,只是拿起遥控笔,轻轻一点,屏幕上立刻出现了一张效果图。
那是一片由无数摩天大楼组成的、流光溢彩的中央商务区,造型前卫的建筑刺破云层,玻璃幕墙反射着金色的阳光,充满了未来感和科技感。
“各位领导,同志们。”常鸿的声音洪亮而富有感染力,像一位顶级的交响乐指挥家,准备奏响一曲华丽的乐章,“我这份方案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大金融,大总部。”
“所谓‘大金融’,就是我们要举全市之力,将星海市打造成长三角南翼的区域性金融中心。我们要吸引国内外顶级的银行、证券、保险、基金公司,在这里设立区域总部。我们要建起自己的股权交易所、大宗商品交易中心!”
“所谓‘大总部’,就是我们要面向全球,大力引进世界五百强、国内百强企业的总部或者功能性总部。为此,我建议,在目前规划的东部新城,划出三十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用国际最高标准,打造一个集商务、居住、休闲于一体的‘星海国际商务区’(CBD)!”
他的手在屏幕上挥舞,一个个令人心跳加速的名词和数据,从他口中不断涌出。
“根据我们的测算,如果这个蓝图能够实现,十年之内,星海市的GDP将实现翻番!地方财政收入至少增长百分之一百五!我们将创造超过三十万个高端就业岗位!星海市的城市能级,将从现在的二线强,一举跃升为准一线!”
整个会议室里,只剩下常鸿激情澎湃的声音。他描绘的未来太过美好,美好得让在座的不少人都露出了向往的神色。这不仅仅是一份发展规划,更是一份巨大的政治承诺。谁能将它实现,谁就将成为星海市历史上,留下最浓墨重彩一笔的功臣。
当常鸿的演讲结束时,会议室里沉默了片刻,随即响起了一阵掌声。
“我完全同意常鸿同志的方案。”市长杨建功率先表态,他敲了敲桌子,以示强调,“思路清晰,目标宏伟,措施有力。我们星海市要发展,就必须要有这样的大手笔,大魄力。畏畏缩缩,小打小闹,是干不成大事的。政府这边,会全力以赴,为这个蓝图的实现,做好一切服务保障工作。”
紧接着,分管城建的副市长、东部新城建设指挥部的总指挥,也纷纷发言,对方案表示了高度赞同。他们都是政府系统的一线指挥官,常鸿的方案,意味着海量的项目、巨额的投资和看得见的政绩,他们没有理由不支持。
一时间,赞誉之声不绝于耳,常鸿的“大金融、大总部”模式,似乎已经成了唯一的选择。
周怀安安静地听着,脸上看不出喜怒。他没有急于让常鸿的阵营唱完独角戏,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另一边。
“正信同志,你是我们班子里的‘老政工’,长期研究社会发展问题,你的看法呢?”
被点到名的市委专职副书记罗正信,扶了扶眼镜,他清了清嗓子,沉稳地开口。
“常鸿同志的方案,确实让人振奋。但是,”一个转折,让会议室的气氛重新变得严肃,“我也有一些隐忧。”
“第一,金融是经济的血液,但不能没有骨骼和肌肉。我们的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才是星海市的立市之本。如果资源和政策过度向金融和总部经济倾斜,会不会造成实体产业的‘空心化’?金海区的教训,不就是因为实体企业被逼得只能走高污染、低成本的老路吗?”
“第二,‘大金融’往往伴随着‘大风险’。我们星海市的金融监管能力、风险防控体系,是否能够跟得上?一旦发生区域性的金融动荡,我们有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应对?这就像给一辆拖拉机,装上了飞机的引擎,跑得快是快了,但车身散架的风险,我们不能不考虑。”
罗正信的话,像一盆冷水,浇在了刚刚还火热的气氛上。他的发言,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句句都切中了要害。
宣传部长方文博紧跟着补充道:“正信书记的担忧很有道理。而且,一个城市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有多少高楼大厦。我们刚刚还在肯定东林区保护历史文脉的模式,转眼就要在东部新城搞一个千城一面的CBD,这在城市文化建设上,是否也是一种倒退?”
两大阵营,泾渭分明。
一方主张效率优先,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能级的跃升。
另一方则强调稳健均衡,担忧产业空心化和潜在的社会风险。
这就是一场典型的“政府精英”与“党委老成派”之间的理念碰撞,也是一场关于城市发展路线的“神仙打架”。
会议室里的辩论开始变得激烈起来,双方引经据典,你来我往,谁也说服不了谁。
常鸿始终胸有成竹地坐在那里,对于罗正信等人的质疑,他都一一用更详尽的数据和国外案例进行了反驳,显得游刃有余。他似乎早已预料到了所有的反对意见,并准备好了所有的答案。
而陆远,从始至终,没有说一句话。
他只是安静地听,安静地记。他的笔记本上,已经画出了一个简易的T字形表格,左边是“大金融、大总部”模式的优点,右边则是它的缺点。两边的条目,几乎一样多。
他能感觉到,有无数道目光,正有意无意地飘向他这个角落。
他这个新晋常委,这个刚刚处理了金海区烂摊子、又打造了东林区样板的人,在这场关乎城市命运的辩论中,会站在哪一边?
是附和常鸿的宏伟蓝图,为自己的履历再添上浓重一笔?还是支持罗正信的稳健之言,表达自己对实体经济的重视?
无论选择哪一边,都会得罪另一边。
这,就是常鸿为他设下的阳谋。
辩论进入了白热化,双方僵持不下,会议室里的空气仿佛被抽干了,只剩下观点的碰撞声。
终于,一直没有表态的市委书记周怀安,端起茶杯,轻轻磕了一下桌面。
清脆的响声,让所有人都停了下来。
周怀安喝了口水,目光没有投向争论的任何一方,而是越过长长的会议桌,精准地落在了那个从头到尾都保持着沉默的年轻人身上。
“陆远同志,”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你一直没说话,光听大家讲了。”
“东林区的老城织补,金海区的产业转型,一个‘立’,一个‘破’,你都亲手抓过。对于星海市的未来,这张蓝图该怎么画,我想听听你的看法。”
刹那间,会议室里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陆远的身上。
大戏,终于轮到他登场了。